浅析儒林外史中的读书人物形象(附件)【字数:9002】
摘 要读书是个漫长的求知过程,是人们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很多读书人都失去了读书的本质。有些人把读书当作打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为了功名富贵废寝忘食地读书,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如周进、范进等;有些人满口的仁义道德却做着禽兽不如的事,如匡超人、严贡生等;当然也有人能够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仍可以保持本心,出淤泥而不染,如王冕、庄征君等。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儒林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态。 1
目 录
第一章 吴敬梓简介 2
第二章 淡泊名利真名士 3
2.1 儒林第一人:王冕 4
2.2 独具一格:杜少卿 5
2.3 高士楷模:虞博士 5
2.4 悠然真儒:庄征君 5
第三章 迂腐的典型 7
3.1 曲人:周进和范进 7
3.2 理学杀人工具:王玉辉 7
第四章 众多的假名士 7
4.1 自恋矫情的演员:杜慎卿 8
4.2 忘恩负义的典型:匡超人 8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吴敬梓简介
吴敬梓是安徽省全椒人,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祖辈显达,家门鼎盛。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境日益衰落,在五十四岁时,就结束了其穷困潦倒的一生。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处境由富贵跌落至贫困,备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在愤世嫉俗中滋长了他的叛逆情绪,同时也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对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更加反感。他以讽刺的手法把他的一生心血凝结在他的《儒林外史》里,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艰难历程。
第二章 淡泊名利真名士
2.1儒林第一人:王冕
文章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的故事。这个王冕,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王冕生长在乡间,他七岁丧父,为孝心放弃学堂,甘心去员外家放牛,以此减轻母亲的负担,却能在不满二十岁时,就贯通天文、地理和经史。王冕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做到不受名利、权势的诱惑与威胁。权势人物危素喜爱王冕的画,想让时知县派人约王冕见面当面索画,王冕却称病不去,在时知县亲自带人去乡下时,王冕又躲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甚至为躲避官府的压迫,漂泊他乡。后来改朝换代,朱元璋慕其名,礼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也先一步躲到山中去了。
王冕虽出身贫苦,但学识高超,通今博古,事母至孝,更无视权贵,淡泊名利,啸傲山林,借一技之长养活自己,过着自已为快的日子。与后文那些考不中功名,又好攀结权贵,喜吹牛慕虚荣的假名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独具一格:杜少卿
2.2.1淡泊名利
说到淡泊名利,傲视权贵,就一定会说到杜少卿,与王冕不同的是,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天长杜府,与杜慎卿是堂兄弟。但杜慎卿是假名士,杜少卿则是真儒名贤。文章第三十三回中当李大人举荐杜少卿去安庆做官时,他立即推辞说自己“草野惯了,近又多病,还求大人另访”之类的话。可惜并未推脱成功,李大人仍要举荐他。当杜少卿从安庆回来后,李大人又派人送来了举荐文书时,杜少卿推辞的更加巧妙彻底,居然装做重病的样子,说自己“生死难保,这事断不能了”并恳求“老父台代我恳辞”,终于辞脱成功。后来娘子笑着问他“朝廷希望你去当官,你为什么装病不肯去呢?”,杜少卿回答“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的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什么要送我到京里去?”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杜少卿根本不想进京为官,只想在南京陪着自己老婆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特别是他那两次的推辞言行,更加突出而坚定的表明了他淡薄名利,漠视富贵的心态。后来当杜少卿听闻李大人因为调到了别的地方做官不再举荐他是,杜少卿竟然十分高兴地说:“我做了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向我们表明了少卿最后怕麻烦,索性连秀才籍都抛弃了,但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什么文人的不思进取形象,反而是那种真名士对功名富贵的漠视与冲淡自适的情怀。
2.2.2尊重他人
杜少卿不仅尊重自己的个性,也尊重别人的个性,在待人接物方面也颇有平等的色彩。他不喜以老爷自居,可以做到“和尚、道士、花子、工匠都争着相与”,更能够把门客娄焕文“当作祖宗”般亲自服侍,这样的境界,即使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2.2.3尊重妇女、思想民主
我最欣赏杜少卿的一个优点就是尊重女性,赞赏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女子的地位非常的低,世人都以“三从四德”等封建教条来约束女子的自由,《女则》、《女戒》、《古今列女传》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自己的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封建礼法。他在辞脱举荐时就有一部分原因是怕京里太冷,冻着了妻子的身子,虽是极为普通的一句话,却体现了他的细心和对妻子的关爱。季苇萧劝他纳妾时,他引用了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并且说道:“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妇女的尊重与对女权的维护。才女沈琼枝不甘为妾,逃到南京,自谋生计,这个举动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大胆的,让许多人都心存猜疑不解。只有杜少卿理解她,并认为她可敬,对她蔑视荣华富贵,不畏权势,不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大加赞赏,体现了杜少卿开明妇的女观。这也是作者赞赏推崇的新思想:鼓励赞扬了沈琼枝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做的实际行动。作为妇女应维护自己的权益,妇女也应得到世人的尊重。
作者将杜少卿作为自身的写照,他和作者本人一样“独妒时文士如仇”,即使是在当今的社会,像他们这样能够做到鄙弃琐屑的事物与外在的功名富贵,只追求超逸的风貌与内在的才性,拥有着纵心任性的意趣和自身人格的觉醒与追求的人,也是十分可贵的。
目 录
第一章 吴敬梓简介 2
第二章 淡泊名利真名士 3
2.1 儒林第一人:王冕 4
2.2 独具一格:杜少卿 5
2.3 高士楷模:虞博士 5
2.4 悠然真儒:庄征君 5
第三章 迂腐的典型 7
3.1 曲人:周进和范进 7
3.2 理学杀人工具:王玉辉 7
第四章 众多的假名士 7
4.1 自恋矫情的演员:杜慎卿 8
4.2 忘恩负义的典型:匡超人 8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吴敬梓简介
吴敬梓是安徽省全椒人,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祖辈显达,家门鼎盛。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境日益衰落,在五十四岁时,就结束了其穷困潦倒的一生。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处境由富贵跌落至贫困,备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在愤世嫉俗中滋长了他的叛逆情绪,同时也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对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更加反感。他以讽刺的手法把他的一生心血凝结在他的《儒林外史》里,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艰难历程。
第二章 淡泊名利真名士
2.1儒林第一人:王冕
文章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的故事。这个王冕,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王冕生长在乡间,他七岁丧父,为孝心放弃学堂,甘心去员外家放牛,以此减轻母亲的负担,却能在不满二十岁时,就贯通天文、地理和经史。王冕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做到不受名利、权势的诱惑与威胁。权势人物危素喜爱王冕的画,想让时知县派人约王冕见面当面索画,王冕却称病不去,在时知县亲自带人去乡下时,王冕又躲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甚至为躲避官府的压迫,漂泊他乡。后来改朝换代,朱元璋慕其名,礼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也先一步躲到山中去了。
王冕虽出身贫苦,但学识高超,通今博古,事母至孝,更无视权贵,淡泊名利,啸傲山林,借一技之长养活自己,过着自已为快的日子。与后文那些考不中功名,又好攀结权贵,喜吹牛慕虚荣的假名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独具一格:杜少卿
2.2.1淡泊名利
说到淡泊名利,傲视权贵,就一定会说到杜少卿,与王冕不同的是,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天长杜府,与杜慎卿是堂兄弟。但杜慎卿是假名士,杜少卿则是真儒名贤。文章第三十三回中当李大人举荐杜少卿去安庆做官时,他立即推辞说自己“草野惯了,近又多病,还求大人另访”之类的话。可惜并未推脱成功,李大人仍要举荐他。当杜少卿从安庆回来后,李大人又派人送来了举荐文书时,杜少卿推辞的更加巧妙彻底,居然装做重病的样子,说自己“生死难保,这事断不能了”并恳求“老父台代我恳辞”,终于辞脱成功。后来娘子笑着问他“朝廷希望你去当官,你为什么装病不肯去呢?”,杜少卿回答“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的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什么要送我到京里去?”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杜少卿根本不想进京为官,只想在南京陪着自己老婆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特别是他那两次的推辞言行,更加突出而坚定的表明了他淡薄名利,漠视富贵的心态。后来当杜少卿听闻李大人因为调到了别的地方做官不再举荐他是,杜少卿竟然十分高兴地说:“我做了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向我们表明了少卿最后怕麻烦,索性连秀才籍都抛弃了,但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什么文人的不思进取形象,反而是那种真名士对功名富贵的漠视与冲淡自适的情怀。
2.2.2尊重他人
杜少卿不仅尊重自己的个性,也尊重别人的个性,在待人接物方面也颇有平等的色彩。他不喜以老爷自居,可以做到“和尚、道士、花子、工匠都争着相与”,更能够把门客娄焕文“当作祖宗”般亲自服侍,这样的境界,即使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2.2.3尊重妇女、思想民主
我最欣赏杜少卿的一个优点就是尊重女性,赞赏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女子的地位非常的低,世人都以“三从四德”等封建教条来约束女子的自由,《女则》、《女戒》、《古今列女传》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自己的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封建礼法。他在辞脱举荐时就有一部分原因是怕京里太冷,冻着了妻子的身子,虽是极为普通的一句话,却体现了他的细心和对妻子的关爱。季苇萧劝他纳妾时,他引用了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并且说道:“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妇女的尊重与对女权的维护。才女沈琼枝不甘为妾,逃到南京,自谋生计,这个举动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大胆的,让许多人都心存猜疑不解。只有杜少卿理解她,并认为她可敬,对她蔑视荣华富贵,不畏权势,不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大加赞赏,体现了杜少卿开明妇的女观。这也是作者赞赏推崇的新思想:鼓励赞扬了沈琼枝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做的实际行动。作为妇女应维护自己的权益,妇女也应得到世人的尊重。
作者将杜少卿作为自身的写照,他和作者本人一样“独妒时文士如仇”,即使是在当今的社会,像他们这样能够做到鄙弃琐屑的事物与外在的功名富贵,只追求超逸的风貌与内在的才性,拥有着纵心任性的意趣和自身人格的觉醒与追求的人,也是十分可贵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