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英雄形象塑造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英雄是每个时代文学作品中都会出现的一个形象,但每个时代的英雄形象却都不尽相同,带给社会的影响也不同。而抗战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更是“英雄”层出不穷的时期。本文从抗战时期不同区域的英雄形象塑造来深层次研究该区域的时代特征及社会价值与其英雄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各区域的文学发展以及各区域的时代特征及社会价值观的关系。本文从抗战时期解放区崇高神圣的英雄形象通过新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社会环境给予社会力量以及沦陷区忍辱负重的英雄形象将内心所想寄予虚构中表现出”抗日救国”即是一切的社会思想,最后通过国统区人民通过启蒙转变出现救亡文学,体现了从沉默”到“爆发”的社会现象。三个区域都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形成区域,并且都产生了不同的英雄形象,以及每个区域的国民思想和国民态度也都有所不同
目 录
引 言 1
1 不同区域的英雄形象特征 2
1.1 解放区——崇高神圣 2
1.2 沦陷区——忍辱负重 2
1.3 国统区——启蒙转变 3
2 不同区域的环境对英雄的形象的影响 4
2.1 解放区——新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 4
2.2 沦陷区——寄托于虚构之中 4
2.3 国统区——救亡文学 5
3 英雄形象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7
3.1 解放区——给予社会力量 7
3.2 沦陷区——“抗日救国”即是一切 7
3.3 国统区——从“沉默”到“爆发”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引 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被分为了不同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孤岛区[1]115。
抗战时期,沦陷区之中国北方由日寇所占领的地区,华北大部,包括北平,东北等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将其占领,傀儡政权被日伪军所控制,社会性质属于殖民地。沦陷区内日伪军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推崇奴性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2]127。
国统区是指蒋介石国民党所控制地区,国府在抗战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期南京大屠杀之后西迁至重庆,大西南地区普遍为国统区。
解放区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由解放军所占领解放的地区。历史上,解放区是对某一特定区域的称呼。日本侵略中国之时,当时的政党中国国民党联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顽强抵抗。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3]21。
1 不同区域的英雄形象特征
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从解放区到沦陷区,无论老年、青年,妇女、儿童,几乎所有人都对侵略者有着刻骨的仇恨,也有渴望中国解放的心情,积极投入到战争中去。抗日救亡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知识分子关注的重点,所以在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写出了不同区域的英雄形象特征[4]21。从解放区的“崇高神圣”到沦陷区的“忍辱负重”,再到国统区的“启蒙转变”。都反映了不同区域的英雄形象特征。
1.1 解放区——崇高神圣
《荷花淀》是孙犁在1945年所写的一本小说[5]6。文章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河北地区白洋淀农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故事。这本小说跟以前的战争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没有血肉模糊,也并未写出硝烟弥漫。读者可以从文章中看到诗情画意的场景,以及充满激情的英雄战士形象。
《荷花淀》中的水生是由农民发展而成的一名游击战士,水生是一个热爱祖国,把国家和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英雄形象,他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并且鼓励她的妻子学习知识,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从这可以看出,水生一直以来,都有着革命思想。但是,作者重点写的却不是水生,而是“水生嫂们”。她们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他们对自己的丈夫爱的深沉,但在战争面前,不但能把对于丈夫的爱和国家的爱合为一体,支持自己的丈夫参加抗日战争,并且在经历了伏击战后,她们从丈夫身上得到了启发。相信男人们能做到的,妇女也一样可以做到。所以她们最终迅速的成为了英雄战士[6]23。
1.2 沦陷区——忍辱负重
沦陷区的作品,都从一定的层面反映出具有落后意识的人逐渐走向觉醒的过程,例如老舍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老舍写于1982年的一部小说[7]4。在文本中,老舍先生用百万字的篇幅写出了北平小胡同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期间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北平市民的抵抗与软弱,也从其他角度解读了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英雄形象[8]1。 在作品中,瑞全是作者描写的典型的抗战爱国形象,但与瑞全对比来说,钱默吟先生是一位抗日战争的英雄代表人物。钱先生历经生死之后,回来面临的却是国破家亡,但是它却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消极倦怠,而是打起精神,挺着一副瘦小的、伤痕累累的身躯,自觉地扛起了扛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并且他用行动来呼吁并且启发麻木的民众,积极抗战[9]244。
在钱默吟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沦陷区的英雄们虽然遭受着非人的酷刑,以及家破人亡的磨难,却还能勇往直前,把自己的任务坚持完成。
如果爱和平的人缺失了勇敢,那么和平便变成了屈辱,保身便变成了偷生。他从此忘记了原有的安逸,从而全面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用抵抗战争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10]112。
沦陷区的英雄们无论是经历着怎样的伤痛和磨难,但都以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保护着这个身处于危难中的国家。
1.3 国统区——启蒙转变
沦陷区、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化界的知识分子,都以文字动员农民。另一方面,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刻画了一位英勇的游击战士英雄形象,深刻描述了英雄形象在受到启蒙后思想以及行动转变的过程。
姚雪垠1938年4月所著《差半车麦秸》[11]4。姚雪垠有过逃离平津的经历,战场生活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人民所想。作者塑造了一个诚实的,勤劳的,简单的英雄形象王哑巴,在侵略者打碎国家和平之后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在抵抗侵略战争中努力克服苦难,逐渐理解革命集体的重要性,最后英勇牺牲的游击战士的英雄形象[12]25。
《差半车麦秸》中的王哑巴一开始并不了解抗日战争,有着强烈的小农思想形象。他认为,日本侵略者是“北军”,多年前日本侵略者与军阀作战时,不能把“北军”与“南军”区别开来。,所以他会在夜间活动时试图从群众那里偷一根牛绳。他会问参加革命是否有好处?但从他身上也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鬼孙是卖国贼!”“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叛徒吗?”道出了一种单纯的爱国情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