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毛作品中的“出世”与“入世”

论三毛作品中的“出世”与“入世”[20191216201439]
内容摘要:本文从“出世”与“入世”角度聚焦三毛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雨季不再来”的求学阶段、沙漠文学的远走阶段、丈夫去世后的独居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三毛的作品既折射出了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超脱生死的 “出世”;又呈现出了追逐爱情,得到幸福,关注周围,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入世”。本文通过解析三毛作品,探究作家蕴含其间的“出世”“入世”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三毛作品出世入世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雨季不再来”:求学阶段的“入世”和“出世” 1
(一)入世 2
1.环境引导心理 2
2.对爱情的追寻 2
(二)出世 3
1.对自由的渴望与追逐 3
2.厌倦尘世 3
三、沙漠文学:远走阶段的“入世”和“出世” 4
(一)入世 4
1.得到爱情,实现幸福 4
2.关注身边的“小人物” 5
(二)出世 5
1.崇尚自然 6
2.寻求自由与洒脱 6
四、丈夫去世后:独居阶段的“入世”和“出世” 7
(一)入世 7
1.游历万水千山 7
2.演讲、教学、创作 8
(二)出世 8
1.看透生死 8
2.灵魂自由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论三毛作品中的“出世”与“入世”
一、引言
三毛,一个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从初中时候有些自闭的陈平到异国流浪后来叶落归根的三毛,最终在1991年选择在医院里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然而,虽然三毛已经离开,但是“三毛热”并没有褪去,仍然有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喜欢三毛的作品,这些都源自于三毛作品本身的独特魅力,即三毛独特的人生观。
“出世”和“入世”是三毛及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人生形状。所谓“出世”,是指“看破红尘,活出圣洁的超脱意识”,而三毛的“出世”则是显现在追寻自由,崇尚自然以及超脱生死方面。所谓“入世”,是指“大凡臣子需在心理与行为层面恪守秩序,履冰临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而三毛的“入世”是以追逐爱情,得到幸福,关注周围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表征的。
勘察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三毛的精神世界、对三毛人生的思考和艺术特征三个方面。通过详尽阅读三毛文本,笔者将三毛的一生归纳为三个阶段,即“雨季不再来”的求学阶段、沙漠文学的远走阶段和丈夫去世后的独居阶段,这三个阶段也代表了三毛的三种人生状态。严英秀在《论三毛作品的情感世界》中提到,在三毛后期的作品中看到一个“入世”的三毛,鉴于此,笔者由“出世”“入世”切入三毛的人生与作品,通过对三毛人生三阶段的“出世”与“入世”的解读,诠释三毛作品的文学价值。
二、“雨季不再来”:求学阶段的“入世”和“出世”
三毛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呈现出的是一个青涩的二毛蜕变为成熟的三毛的过程,记录了三毛在这一时期的凄苦、忧郁和迷惘,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三毛自己曾经在文章《当三毛还是在二毛的时候》中写道:“我之所以不害羞地肯将我过去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一段时间里所发表的一些文稿成集出书,无非只有一个目的——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的不同的二毛。”阅读完《雨季不再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上更加真实的三毛。
(一)入世
这一阶段,三毛“入世”的表现,主要为心理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寻。
1.环境引导心理
三毛自小就不爱和陌生人交流,喜欢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在书中她的心变得纯净。这样的她虽然看起来有些自闭,但是却活的很快乐。然而,一次初中数学老师的当众体罚和侮辱,让三毛原本就有些细缝的心,变得密不透风。她的尊严和心理都受到了伤害。这次的经历让她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更加孤寂。三毛曾经自己形容过当时的病症:“那天早晨我去上学,看到自己的教室,立刻就昏倒了。接着,我的心理产生了排斥,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后来,只要一想到自己是去上学,就马上昏倒失去知觉。那是一种心理病,患者的器官全部封闭起来,不想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因为只有自己的世界最安心。”这一段的描述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对三毛整个生活的影响,而且历时七年。后来,三毛遇到了自己的恩师顾福生,她在《惊梦三十年》中写道:“这半生,承恩的人有很多,但顾福生是一个转折点,他改变了我的少年时代。”顾福生的出现让三毛从自己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开朗。三毛在他的教导下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她开始蜕变,开始学习绘画、写作,在《现代文学》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文章《惑》,从而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
2.对爱情的追寻
三毛渴望得到爱情,在与荷西结合之前,她不断地追寻自己的幸福。例如在《匪兵甲和匪兵乙》中描写她最初的情动写道:“始终没有在排演的时候交谈过一句话——他是个男生。天天一起蹲着,那种神秘又朦胧的喜悦渐渐充满了我的心就是那么爱上了他的,那个演匪兵甲的人。”虽然没有和那个男生说过一句话,但是三毛还是爱上了他,直到多年以后还是记得那个男生的样子。她的心里始终藏着对于爱情最初的萌动。从小时候最初的情动,到大学里与舒凡的恋情无疾而终,再到想要和画家共度一生却得知他已有妻儿,以及德国教师在结婚前夜的突然去世。在三毛身上所发生的爱情经历,都体现着她追寻爱情的一种决心,但上天似乎在和她开着玩笑,每次都让她在触手可及的爱情中感受到失望。然而,失望中也会残留希望,不经意间爱情也会悄悄来到,虽然没有结果,但总会留下痕迹。就如在三毛的心底藏着一个永生不忘的东德军官,在《倾城》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没有上车,他也不肯离去。就这么对着、僵着、抖着,站到看不清他的脸,除了那双眼睛。风吹过来,反面吹过来,吹翻了我的长发,他伸手轻拂了一下,将盖住的眼光再度与他交缠。”短暂的相处不能阻挡爱情的萌生,哪怕只是一株新芽。在三毛的信念里,不管她遇到了什么,受到过多少次的情伤,她总是把这些深刻的爱情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始终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美好的爱情,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遇上这样的爱情。
(二)出世
这一阶段,三毛既想要追寻自由,但发生的事情让她有些措手不及,对尘世产生了厌倦。
1.对自由的渴望与追逐
三毛是一个不喜欢被拘束的人,从小就渴望自由,想要挣脱困在身上的枷锁和束缚。她小时候没有办法去寻找理想的自由,只能眺望长大以后。《蝴蝶的颜色》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天看着老师的口红和丝袜,总让我对于成长这件事情充满了渴想和悲伤,长大,在那种等于是囚禁苦役的童年里代表了以后不必再受打而且永远告别书本和学校的一种安全,长大是自由的象征,长大是一种光芒,一种极大的幸福和解脱,长大是一切的答案,长大是所有的诠释”,她想快点长大,长大了能够追寻她想要的自由,没有学校的束缚,没有体制的约束,随心所欲地生活。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想要看的书。三毛对于学校里一板一眼的教学是非常反感的,她看课外书时把书盖在裙子底下,老师写板书的时候,偷偷看一眼。而她最喜欢看的书是《红楼梦》,甚至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红楼梦》主要是批判当时的文化、制度和封建礼教。在看《红楼梦》的过程中,三毛会觉得自己心中的那种自由的念想得到了满足,可见三毛的与众不同。在孩提时代,三毛她最喜欢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坟场。在那里她感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安静和自由。后来,三毛终于长大了,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台湾,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对她心中的自由开始了追逐,她始终都有着一颗漂泊的心。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她找回了原来的自信,抚平了心里的疼痛与伤痕。
2.厌倦尘世
三毛的厌倦尘世表现为有两次自杀未遂,这也是她“出世”的一种表现,她可以毫无留恋地抛弃世间的一切。第一次自杀时,三毛觉得生活失去意义,她看着亲人对她无私的爱,感到了自卑,没有人能拯救她孤单、悲寂的灵魂,想要结束自己七年的自闭生活。她曾经拨打过生命热线的电话,反复的说着“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我、救我啊!”,可是别人的劝慰只是让她觉得自己更加的无助。终于在一个台风呼啸的夜晚,三毛选择了割腕自杀,幸亏发现的早才救了回来。她看着自己的亲人痛苦的神情,觉得自己活下去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才决定继续好好地活着。第二次自杀时,三毛的未婚夫在新婚夜突然猝死,绝望的三毛想要服药自杀,最后惊险的被救回,但却留下了胃痛的毛病。两次的自杀虽然都没有成功,但从第一次自杀开始,她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体验。她想要解脱,不去理会凡尘俗世。三毛在《惑》中形容自己的迷惘,反复吟唱着一首歌“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她唱的这首歌能唱出她的心声:对人生产生了厌离的态度,感觉到生活中的无助,觉得活着是痛苦的,而死能够得到快乐,想要摆脱正常的人生秩序。而第二次的自杀,三毛对生命和爱情感到了失望,她接受不了现实,她每次对于生命和爱情都充满了希望,但每次的结果都让她痛苦不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