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美人际关系对比分析(附件)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中美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地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两国人民在交流的时候便存在了一些障碍。为了使交流与跨文化交际更好地实现,本文以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同事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以及朋友关系等方面分析造成人际关系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以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文化冲突,最大化地实现文化融合。文中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人际关系的差异,主要以“宽容”为主线,得出了只有积极加强交流弘扬两国人际关系中的精华,抛弃糟粕,同时坚持本国文化的特点。只有将各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进行比较显出优劣高低,并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才能更茁壮地成长,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目录
1 绪论 1
2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
2.1 人际关系的属性与类型 2
2.2 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4
3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5
3.1 积极影响 5
3.2 消极影响 5
4 中美人际关系类型对比 6
4.1 同事关系 6
4.2 家庭成员关系 7
4.3 朋友关系 8
5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形成的原因 9
5.1 文化因素 9
5.2 社会因素 10
5.3 心理因素 11
5.4 地理因素 11
6 跨文化交际策略 13
6.1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13
6.2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3
6.3 宽容对待文化差异 14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绪论
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是构成人类活动、形成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使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互相接触、互通信息、交流感情、沟通思想,从而进一步增进友谊。但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交往时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使国与国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有了很大的差异。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亲疏远近,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便成为具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交流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中美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因此,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在美国诞生了。其奠基之作是1959年霍尔著的《无声的语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而在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1950年罗常培出版的《语言与文化》。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在我国开始引进并有了迅速发展。1982年,外语界老前辈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上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1992年贾玉新在《外语学刊》上发表《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一文,全面介绍了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交际语言译丛》汇集了中外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的主要理论著作。
2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1 人际关系的属性与类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人际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 。[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心理成分三种组成,类型主要有血缘、地缘、业缘和政治关系。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管是什么社会行为都不能离开产生这种行为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也大不相同,其个体所用的交往法则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注重人情,人际交往是“人情法则” 的从属,由此便又衍生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实利,强调功利性以及公平感,人际或社会交往则从属于“交易法则”。[2]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虽然没能够形成西方式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交换理论,但人际交往中内外有别、随人而变的人情法则,却与西方社会的交易行为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黄光国提出人际关系的类型分为情感型,混合型和工具型三种。
情感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为持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是交往双方在感情上的好恶及交往现状之满意程度的反映。一般意义上来说,个人如果能与他人建立情感性的人际关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感觉或满足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要,也容易形成具有某种情感因素的心理支持系统。当然,有心人可能借此为工具,以满足其物资方面的希求,这样,就功利之目的就寓于其中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一般家庭的基本生存手段与主要生活内容。由此,在家庭之间,通常是“老死不相往来”;在家庭或亲族内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亲情与血缘观念则深入各家庭或亲族成员。同祖同宗的亲情观,血浓于水的亲疏观,手足情深的整体观等,使中国人很容易把家庭或类似家庭的情感型关系看成是最安全、最易接受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认识与观念之下,家族意识与“小团体”观念就很自然地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取向,正是这一心理取向才使某些组织特别是“私”字企业带有很强的家族色彩.可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见在我国仍有相当的市场。
混合型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在家庭之外的、使个人与社会得以紧密联系的人际关系,即个人的社会背景性的关系,亦即通常所说的关系网。一般而言,亲戚、邻居、师生、同学以及同事、同乡等最容易形成这类关系,混合型人际关系既有主观的因素如心理相容性、彼此相似性等,也有客观的因素如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率大
等。但这一关系保持时间之长短、注入情感之多寡,基本上取决于交往双方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有趣的是:中国人都有将混合型人际关系有意无意地向家庭角色“挂靠”的心理取向,即很容易交往双方纳入“虚拟亲族关系”之内,相互之间常常以自家人自许或以“我们”这样的认同词相称。比如,师生之间称为“师父”、“弟子”,同学之间称作“学姐”、“学妹”,战友之间更是呼之为“生死兄弟”,等等。当彼此建立或认同了这种“虚拟亲族关系”之后,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与认同感倍僧,交往也会因此而“火”起来。和情感型关系相比,混合型人际关系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或多少都有些工具性目的寓于其中,必要的时候,个人往往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得到他所需要的帮助或好处。因此,个人一般都要用心寻找或维持某些良好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如设身处地为“自家人”(虚拟家庭成员)考虑利益或提供需要的帮助:注意与“圈内的人”(即关系网的内层)保持联气或时常往来;谨慎地维护或保全“周边人”(同事、邻居等)的面子;以“不忍之心”给予“他人”(遇到不幸且彼此无利益冲突的他人)同情、体谅和帮助,并适时、得体地“做些人情”。混合型人际关系中的个人若受了别人恩惠、欠了他人的人情,一般也会有“知恩图报”、“以德报惠”的心理与行为。若不然,这种关系就不易持久。一是施惠一方一般都有回报的希求,二是受惠的一方也担心“人情债”而背上“有恩不报”的心理包袱,或受到诸如“忘恩负义”之类的指责与骂名。因此,处于混合型人际关系的个人一般不会像居于情感人际关系的个体那样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恩惠或好处,除并这种关系带有很强的“互利互惠”性.当然,仅有“互利互惠”式的“奸邪相爱”也难以使这种关系持久,只有彼此认同与接受的人格特质。才是维持这种关系的核心因素。工具型人际关系工具型人际关系是指个人因素某种需要或目的与不很关联的他人所建立的某种时效性关系,这种关系也被叫做暂时性关系。这一关系的个人与他人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以此为方式或手段,交换、获取自己所需的便利,或使某种互利性目的能得以实现,一般不会与对方建立持久的联系。
目录
1 绪论 1
2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
2.1 人际关系的属性与类型 2
2.2 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4
3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5
3.1 积极影响 5
3.2 消极影响 5
4 中美人际关系类型对比 6
4.1 同事关系 6
4.2 家庭成员关系 7
4.3 朋友关系 8
5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形成的原因 9
5.1 文化因素 9
5.2 社会因素 10
5.3 心理因素 11
5.4 地理因素 11
6 跨文化交际策略 13
6.1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13
6.2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3
6.3 宽容对待文化差异 14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绪论
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是构成人类活动、形成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使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互相接触、互通信息、交流感情、沟通思想,从而进一步增进友谊。但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交往时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使国与国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有了很大的差异。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亲疏远近,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便成为具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交流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中美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因此,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在美国诞生了。其奠基之作是1959年霍尔著的《无声的语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而在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1950年罗常培出版的《语言与文化》。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在我国开始引进并有了迅速发展。1982年,外语界老前辈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上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1992年贾玉新在《外语学刊》上发表《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一文,全面介绍了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交际语言译丛》汇集了中外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的主要理论著作。
2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1 人际关系的属性与类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人际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 。[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心理成分三种组成,类型主要有血缘、地缘、业缘和政治关系。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管是什么社会行为都不能离开产生这种行为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也大不相同,其个体所用的交往法则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注重人情,人际交往是“人情法则” 的从属,由此便又衍生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实利,强调功利性以及公平感,人际或社会交往则从属于“交易法则”。[2]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虽然没能够形成西方式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交换理论,但人际交往中内外有别、随人而变的人情法则,却与西方社会的交易行为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黄光国提出人际关系的类型分为情感型,混合型和工具型三种。
情感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为持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是交往双方在感情上的好恶及交往现状之满意程度的反映。一般意义上来说,个人如果能与他人建立情感性的人际关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感觉或满足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要,也容易形成具有某种情感因素的心理支持系统。当然,有心人可能借此为工具,以满足其物资方面的希求,这样,就功利之目的就寓于其中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一般家庭的基本生存手段与主要生活内容。由此,在家庭之间,通常是“老死不相往来”;在家庭或亲族内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亲情与血缘观念则深入各家庭或亲族成员。同祖同宗的亲情观,血浓于水的亲疏观,手足情深的整体观等,使中国人很容易把家庭或类似家庭的情感型关系看成是最安全、最易接受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认识与观念之下,家族意识与“小团体”观念就很自然地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取向,正是这一心理取向才使某些组织特别是“私”字企业带有很强的家族色彩.可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见在我国仍有相当的市场。
混合型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在家庭之外的、使个人与社会得以紧密联系的人际关系,即个人的社会背景性的关系,亦即通常所说的关系网。一般而言,亲戚、邻居、师生、同学以及同事、同乡等最容易形成这类关系,混合型人际关系既有主观的因素如心理相容性、彼此相似性等,也有客观的因素如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率大
等。但这一关系保持时间之长短、注入情感之多寡,基本上取决于交往双方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有趣的是:中国人都有将混合型人际关系有意无意地向家庭角色“挂靠”的心理取向,即很容易交往双方纳入“虚拟亲族关系”之内,相互之间常常以自家人自许或以“我们”这样的认同词相称。比如,师生之间称为“师父”、“弟子”,同学之间称作“学姐”、“学妹”,战友之间更是呼之为“生死兄弟”,等等。当彼此建立或认同了这种“虚拟亲族关系”之后,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与认同感倍僧,交往也会因此而“火”起来。和情感型关系相比,混合型人际关系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或多少都有些工具性目的寓于其中,必要的时候,个人往往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得到他所需要的帮助或好处。因此,个人一般都要用心寻找或维持某些良好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如设身处地为“自家人”(虚拟家庭成员)考虑利益或提供需要的帮助:注意与“圈内的人”(即关系网的内层)保持联气或时常往来;谨慎地维护或保全“周边人”(同事、邻居等)的面子;以“不忍之心”给予“他人”(遇到不幸且彼此无利益冲突的他人)同情、体谅和帮助,并适时、得体地“做些人情”。混合型人际关系中的个人若受了别人恩惠、欠了他人的人情,一般也会有“知恩图报”、“以德报惠”的心理与行为。若不然,这种关系就不易持久。一是施惠一方一般都有回报的希求,二是受惠的一方也担心“人情债”而背上“有恩不报”的心理包袱,或受到诸如“忘恩负义”之类的指责与骂名。因此,处于混合型人际关系的个人一般不会像居于情感人际关系的个体那样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恩惠或好处,除并这种关系带有很强的“互利互惠”性.当然,仅有“互利互惠”式的“奸邪相爱”也难以使这种关系持久,只有彼此认同与接受的人格特质。才是维持这种关系的核心因素。工具型人际关系工具型人际关系是指个人因素某种需要或目的与不很关联的他人所建立的某种时效性关系,这种关系也被叫做暂时性关系。这一关系的个人与他人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以此为方式或手段,交换、获取自己所需的便利,或使某种互利性目的能得以实现,一般不会与对方建立持久的联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