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国真热”看其诗歌的意象艺术(附件)

摘 要90年代诗歌在诗歌发展史中是一个转折的时期,诗歌风格不断更新,大众诗人不断崛起,层出不穷,在这些人中汪国真最为耀眼,但是汪国真的诗歌从头至尾都是备受争议,本文将从“汪国真现象”入手来分析汪国真其人其诗,对“汪国真现象”进行梳理,简要分析其诗歌的文本特征,具体从诗歌的意象艺术中所表现出的多元性、真实性、真挚性三个方面入手,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汪诗的意象运用对于其诗歌的形式、表达的感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诗歌的价值中体现出的哲思化、社会性都十分的典型,在他所有的诗歌中这些特征都有体现。
目 录
引言 1
1 汪国真其人其诗 3
1.1 “汪国真现象”梳理 3
1.2 汪国真诗歌的语言特征 5
2 汪国真诗歌意象艺术分析 7
2.1 多元性 7
2.2 真实性 10
2.3 真挚性 12
3 汪国真诗歌中的价值 15
3.1 哲思性 15
3.2 社会性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引言
2015年4月26日的凌晨两点十分左右当代诗人汪国真逝世,享年59岁。4月30日,汪国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他生前的好友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前往为其送行。殡仪馆门前的台阶及其道路两侧,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现场的屏幕也循环播放着汪国真生前的点点滴滴。而伴随这一事件汪国真本人、汪国真诗歌和“汪国真热”被重新提起,不断讨论。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中学毕业以后进入了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于1978年就读于暨南大学的中文系,在学校就读期间,他就表示自己十分喜爱读写诗歌。毕业之后,被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之后又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等职位[1]P34。在工作之余,汪国真还依旧坚持着自己的诗歌创作,直至1984年他在湖南杂志《年轻人》第10期上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歌《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之后又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1]P45。从1985年开始汪国真就将业余的时间集中于自己的诗歌创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此期间创作的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被刊登在了《中国青年报》上,从此汪国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学生们纷纷被他的诗歌所吸引,不断地进行抄录和传播,这也为汪国真的走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1990年开始,汪国真就成为了人们口中所提及的最多的当代大众诗人,此后汪国真还担任了《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在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同年《年轻的思绪》《年轻的风》也随后出版,由此掀起一股“汪国真热”[1]P67。
1990年7月4日,汪国真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1]89。1990年10月北京各大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潮,学生们纷纷效仿。1991年春,上海的《文学报》发表了一篇特写的文章,题目为《美的征服,始于“手抄本”》专门报导汪国真的情况,这是也是汪国真首次被完整的介绍到了上海。2005年开始,汪国真的书法作品被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给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直至2015年4月26日去世之前一直还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的工作。
汪国真的逝世令众多人感到惋惜,但更多提及的是汪国真的诗歌和当年的“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诗歌被最对提及的就是他诗歌中的五大特点:第一、干净、豁达、温暖的人格形象,他的文字传递给读者的总是光明和温暖。第二、坚毅、真率、健康的精神力量。第三、晓畅、质朴、透明的语言风格。第四、飘逸、生动、新鲜的想象空间。第五、鲜明、整齐、和谐的形式美感。汪国真诗中流畅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魅力四射。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使饱满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其次是就是“汪国真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红极一时的诗人,汪国真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尤其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而本文将从“汪国真热”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对汪国真的诗歌语言特征进行简单论述,具体针对“汪国真热”期间汪诗的意象艺术进行分析和阐述。 1 汪国真其人其诗
八十年代,汪国真一步一步的崛起,短短几年的时间在众多的现代诗人中脱颖而出,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人们的疯狂追捧,虽然说这其中更多的是出版社的推动,但是他的诗歌被学生们喜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汪国真备受学生们喜爱的原因是他善于运用年轻人们喜爱的语言来给人们塑造一个诗的美丽世界,他在诗歌的创作上不断地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在塑造一个人们更想要的生活。
在他不断积累和创作下,此后的20年中,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并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乃至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文化奇迹。汪国真的诗歌在那个时候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必然是有他的独特之处,本节以“汪国真热”时期作为时间节点,就“汪国真现象”和汪国真诗歌的语言特征来梳理汪国真其人其诗。
1.1 “汪国真现象”梳理
1982年,汪国真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大学期间汪国真就一直进行着诗歌创作,毕业对于汪国真的创作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他对于诗歌的热爱从没有停止。毕业后的汪国真在工作之余不断地进行着诗歌的创作。
1984年汪国真在湖南杂志《年轻人》第10期上发表了第一首比较有影响力的诗歌《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首诗歌后来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后经过《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从此以后汪国真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P45
汪国真的诗是起初只是在学生的手中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汪国真在“红”起来之前有了一定量的固定读者。女教师在看到学生们相互传抄的诗歌后,将自己所闻所见告诉了自己的丈夫孟光,而孟光在汪国真的走红中起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作为北京学苑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室主任,出于自己的职业的敏感,在读过了汪国真的诗歌后决定去出版汪国真的诗集。就这样在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北京学苑出版社就将诗集出版[1]P67。此后不久,汪国真的第二部诗集《年轻的思绪》也仅用了二十天就面世了,就下来《年轻的风》也随后出版,一本又一本的诗集出版创造了中国出版界罕见的高速度,不仅如此,第一本诗集在半年内接连五次印数, 印数达十五万册。王府井书店的经理说道:“令人难以置信,汪国真的诗集进货量达到5000本,十天便售出1800本,一个月的时间就告罄。”[1]P67等等的事件数不胜数。仅一年的时间他收到的读者来信就多达一万封,每天最多可以达到一百多封,读者们在信中倾诉自己的感情,新闻媒体在此基础之上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以宣传,于是各大出版社、报纸、电台都开始关注汪国真及其诗歌,学生们也纷纷购买汪国真的诗集。“1990年7月4日,汪国真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1990年10月北京各大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潮”[1]P78。毋庸置疑,汪国真红了。在那个时代他的诗歌成为了大众诗歌的代表,逐渐演化为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浪潮,在北京的青少年学生们群体之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诗歌的传阅,出版社的邀约,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宠儿。万册书籍的出版,使汪国真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