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梦境描写及其象征意义解读(附件)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文学意蕴博大精深,耐人寻味。其亦真亦幻的梦境描写更是贯穿全著,构成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有必要对《红楼梦》的梦境描写作一番研究与探讨。本文将从三大板块对梦境描写的象征意义进行解剖分析,理解它在成篇、塑人、立意等方面的表现与用处。目 录
1 绪论 1
2 以梦代篇,奠定故事基调 2
2.1 甄士隐之梦 2
2.2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 3
2.2.1 凡鸟哀哀王熙凤 3
2.2.2 菱花堪伤甄英莲 3
2.2.3 霁月人怨悲晴雯 4
2.3 秦可卿托梦 4
3 梦境对真实人心的映照 5
3.1 贾宝玉“意淫” 5
3.2 林黛玉“忧心” 5
3.3 少女怀春意 6
3.3.1 小红遗情 6
3.3.2 妙玉思爱 7
4 梦境的现实意义 8
4.1 反对封建礼教 8
4.2 批判社会黑暗 9
4.3 揭示辩证哲理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附录 14
1 绪论
梦与文学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个极其微妙的话题,可谓剪不断理还乱,研究者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依德的“创作无意识论”——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方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诚然,文学中梦境的描写可能代表了作者潜意识里的某种倾向,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点缀文学而采用的一种写作形式。不过话又说回来,笔者并无意于探讨弗氏这一论点的优良与否,只是借以引论而已,况且本人也未必有那么高深的论证水平。好了,言归正传,文学里关于梦中得诗词佳句的例子,古人早有记载,屡见不鲜。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谢灵运夜梦谢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之千古绝句,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再如,《西厢记》中的草桥惊梦,《南柯太守传》中的“南柯一梦”,《牡丹亭还魂》中的死而复生等,无不托言于梦,借梦写文学。而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将中国的梦文学发挥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讨弗氏这一论点的优良与否,只是借以引论而已,况且本人也未必有那么高深的论证水平。好了,言归正传,文学里关于梦中得诗词佳句的例子,古人早有记载,屡见不鲜。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谢灵运夜梦谢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之千古绝句,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再如,《西厢记》中的草桥惊梦,《南柯太守传》中的“南柯一梦”,《牡丹亭还魂》中的死而复生等,无不托言于梦,借梦写文学。而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将中国的梦文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最是生动。他用梦写文学,用文学来反映梦,二者相互补充,不可分割。
小说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学诗,虽经黛玉、宝玉、探春等人的点拨,或押韵不当,或措辞不雅,总不能得佳句。却在晚间于朦胧睡梦中得一咏月七律,甚是新巧,别具一格。如果直接写香菱吟咏成诗,不借助梦境而成,不但突显不出香菱的执着聪颖,也会使作品趣味大减。再如,第六十二回中写湘云醉眠芍药裀,得酒令佳句,也是同样的道理。借梦写湘云行令,那种睡态和游艺之状,如诗如画,令人神魂荡漾。试想那醒叙又如何能比得这梦叙的精彩!一下子把湘云的豪迈、风雅,醉中行令的才华表露无遗。所以说,梦与文学相映成趣,梦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开头即写到“作者自云曾经历一番梦幻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就为小说奠定了一个虚幻的基调。而且,经过统计,书中描写大大小小的梦境多达三十余次。包括:主人公贾宝玉12次梦,主要人物王熙凤4个梦,林黛玉和贾母分别一个梦。此外,甄士隐、贾雨村、贾瑞、秦钟、万儿娘、小红、香菱、湘云、柳湘莲、尤二姐、怡红院小丫头、妙玉、鸳鸯、袭人,每人各一梦。这些梦境描写各不相同,或长或短,或直言或转述,或自己入梦或见他人入梦这些梦境构成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2 以梦代篇,奠定故事基调
《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作为篇章结构的一部分,不仅直接构成小说内容,而且象征性地预示人物命运,总控故事发展方向。例如,第八十六回借薛姨妈之口言道贾母梦见贾元妃托梦与她说:“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就为贾府的衰败定了基调,为故事发展指明了方向。
2.1 甄士隐之梦
甄士隐之梦在全书起着总纲的作用,由这一梦牵出多少奇谈,真可谓“一线牵”。小说开头便写到女娲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独剩一石无才补天,自怨自艾。后经一僧一道幻行入世、携入红尘、引登彼岸,遂引发一段故事。紧接着士隐一日炎夏永昼,伏几盹睡,梦闻一僧一道携此顽石下界,造历幻缘。
首先,借甄士隐之梦引出故事的两大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前者是女娲补天时未用之石神瑛侍者,后者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的绛珠仙草。因这神瑛侍者下凡,绛珠仙草亦下凡思报灌溉之恩。遂而引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拉开了贾林爱情序幕。并且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德而引出的“还泪说”,预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及爱情悲剧,也为《红楼梦》定下了悲剧的情感基调。
其次,甄士隐梦中首次出现的“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为后来的宝玉一游二游太虚幻境打下了基础。并且,使后来大观园中众女子往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销号有了依据,不至突兀。这样后梦接前梦,一梦复一梦,自然过渡;也使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见证贾府衰败没落的判曲、判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甄士隐梦中出现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红楼梦》故事的策划者,在人间化身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二人每每在关键时刻现身,左右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和故事发展。譬如听“好了歌”甄士隐出家,教贾瑞反照风月宝鉴,救助梦魇凤姐与宝玉,教薛宝钗制冷香丸等等。“两人的活动轨迹贯穿全书,对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起着缘起、引导和归结的作用。”[1]P124
通过对甄士隐之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小说第一回就为读者埋下了宝黛爱情主线,并且这条线是悲剧的。同时,梦中出现的“太虚幻境”和一僧一道,也是往后故事发展的重要地点和人物,引导情节开展。
2.2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
在整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历梦境情节最多的人,而且他的梦举足轻重。其中,第五回写了宝玉梦中遇“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姑,并在她的带
1 绪论 1
2 以梦代篇,奠定故事基调 2
2.1 甄士隐之梦 2
2.2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 3
2.2.1 凡鸟哀哀王熙凤 3
2.2.2 菱花堪伤甄英莲 3
2.2.3 霁月人怨悲晴雯 4
2.3 秦可卿托梦 4
3 梦境对真实人心的映照 5
3.1 贾宝玉“意淫” 5
3.2 林黛玉“忧心” 5
3.3 少女怀春意 6
3.3.1 小红遗情 6
3.3.2 妙玉思爱 7
4 梦境的现实意义 8
4.1 反对封建礼教 8
4.2 批判社会黑暗 9
4.3 揭示辩证哲理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附录 14
1 绪论
梦与文学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个极其微妙的话题,可谓剪不断理还乱,研究者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依德的“创作无意识论”——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方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诚然,文学中梦境的描写可能代表了作者潜意识里的某种倾向,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点缀文学而采用的一种写作形式。不过话又说回来,笔者并无意于探讨弗氏这一论点的优良与否,只是借以引论而已,况且本人也未必有那么高深的论证水平。好了,言归正传,文学里关于梦中得诗词佳句的例子,古人早有记载,屡见不鲜。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谢灵运夜梦谢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之千古绝句,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再如,《西厢记》中的草桥惊梦,《南柯太守传》中的“南柯一梦”,《牡丹亭还魂》中的死而复生等,无不托言于梦,借梦写文学。而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将中国的梦文学发挥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讨弗氏这一论点的优良与否,只是借以引论而已,况且本人也未必有那么高深的论证水平。好了,言归正传,文学里关于梦中得诗词佳句的例子,古人早有记载,屡见不鲜。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谢灵运夜梦谢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之千古绝句,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再如,《西厢记》中的草桥惊梦,《南柯太守传》中的“南柯一梦”,《牡丹亭还魂》中的死而复生等,无不托言于梦,借梦写文学。而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将中国的梦文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最是生动。他用梦写文学,用文学来反映梦,二者相互补充,不可分割。
小说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学诗,虽经黛玉、宝玉、探春等人的点拨,或押韵不当,或措辞不雅,总不能得佳句。却在晚间于朦胧睡梦中得一咏月七律,甚是新巧,别具一格。如果直接写香菱吟咏成诗,不借助梦境而成,不但突显不出香菱的执着聪颖,也会使作品趣味大减。再如,第六十二回中写湘云醉眠芍药裀,得酒令佳句,也是同样的道理。借梦写湘云行令,那种睡态和游艺之状,如诗如画,令人神魂荡漾。试想那醒叙又如何能比得这梦叙的精彩!一下子把湘云的豪迈、风雅,醉中行令的才华表露无遗。所以说,梦与文学相映成趣,梦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开头即写到“作者自云曾经历一番梦幻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就为小说奠定了一个虚幻的基调。而且,经过统计,书中描写大大小小的梦境多达三十余次。包括:主人公贾宝玉12次梦,主要人物王熙凤4个梦,林黛玉和贾母分别一个梦。此外,甄士隐、贾雨村、贾瑞、秦钟、万儿娘、小红、香菱、湘云、柳湘莲、尤二姐、怡红院小丫头、妙玉、鸳鸯、袭人,每人各一梦。这些梦境描写各不相同,或长或短,或直言或转述,或自己入梦或见他人入梦这些梦境构成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2 以梦代篇,奠定故事基调
《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作为篇章结构的一部分,不仅直接构成小说内容,而且象征性地预示人物命运,总控故事发展方向。例如,第八十六回借薛姨妈之口言道贾母梦见贾元妃托梦与她说:“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就为贾府的衰败定了基调,为故事发展指明了方向。
2.1 甄士隐之梦
甄士隐之梦在全书起着总纲的作用,由这一梦牵出多少奇谈,真可谓“一线牵”。小说开头便写到女娲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独剩一石无才补天,自怨自艾。后经一僧一道幻行入世、携入红尘、引登彼岸,遂引发一段故事。紧接着士隐一日炎夏永昼,伏几盹睡,梦闻一僧一道携此顽石下界,造历幻缘。
首先,借甄士隐之梦引出故事的两大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前者是女娲补天时未用之石神瑛侍者,后者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的绛珠仙草。因这神瑛侍者下凡,绛珠仙草亦下凡思报灌溉之恩。遂而引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拉开了贾林爱情序幕。并且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德而引出的“还泪说”,预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及爱情悲剧,也为《红楼梦》定下了悲剧的情感基调。
其次,甄士隐梦中首次出现的“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为后来的宝玉一游二游太虚幻境打下了基础。并且,使后来大观园中众女子往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销号有了依据,不至突兀。这样后梦接前梦,一梦复一梦,自然过渡;也使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见证贾府衰败没落的判曲、判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甄士隐梦中出现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红楼梦》故事的策划者,在人间化身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二人每每在关键时刻现身,左右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和故事发展。譬如听“好了歌”甄士隐出家,教贾瑞反照风月宝鉴,救助梦魇凤姐与宝玉,教薛宝钗制冷香丸等等。“两人的活动轨迹贯穿全书,对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起着缘起、引导和归结的作用。”[1]P124
通过对甄士隐之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小说第一回就为读者埋下了宝黛爱情主线,并且这条线是悲剧的。同时,梦中出现的“太虚幻境”和一僧一道,也是往后故事发展的重要地点和人物,引导情节开展。
2.2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
在整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历梦境情节最多的人,而且他的梦举足轻重。其中,第五回写了宝玉梦中遇“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姑,并在她的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