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研究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深,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养老机构大多是公办公营的,存在供需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单靠政府力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为了提供公共服务,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存在着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对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完善各种政策保障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公私双方应相互协作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机构应提升自身条件促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建议。关键词 PPP模式,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风险分析
目 录
1 引言1
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
2.1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2
2.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可行性4
3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风险分析5
3.1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宏观风险分析5
3.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中观风险分析5
3.3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微观风险分析6
4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对策建议7
4.1 政府应完善各种政策保障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7
4.2 公私双方应相互协作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7
4.3 机构应提升自身条件促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8
结论 10
致谢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可翻译为公私合作关系,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通过签署合同建立合作关系,私营部门通过其掌握的资源,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来提高公共服务和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的公共职能和管理模式,为私营部门带来好处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双方承担所签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和私人部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养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餐饮,住宿,日常保健,卫生,健康管理和康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是指各级政府和公有制单位已经办成的公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重组和创新,与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脱节,由民间组织或社会力量进行管理和运作,政府部门不再干预。主要分为承包式、租赁式和合营式这三种模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的国家判定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根据这个数据,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30%以上的中国人口将是老年人。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很高的重视。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很多老年人现在更加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机构的发展是缓解中国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国内以前的养老机构大多是公办公营和民办民营两种,这两类养老机构在创建和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供需不足、资金短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现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将PPP模式其运用于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让政府与民间资本签约合作,资源互补,共同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民间资本充分发挥它的资本优势、管理优势,帮助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民间资本将带来更完善的管理体系,引进更多专业化的人才,有效缓解原有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供需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为老年人创造更优良的养老条件。同时能帮助政府减轻财政负担,用其资金给公办养老机构带来更好的发展;还可以为日后PPP模式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积累文字资料,我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PPP模式,在养老事业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不多,本文对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做了较为全面的探究,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本文首先探讨了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将PPP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养老事业十分有必要;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分析了PPP模式应用于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的风险,PPP项目本身会存在许多风险,养老产业又非常特殊,分析其风险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发展;最后从政府、公私双方和机构三个方面对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及实习经历对PPP模下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且国内对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的全面的研究极少,国内学者多局限于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对PPP模下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做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撰写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以及实地观察法。根据调查目的,查阅和研究有关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期刊、学位论文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文献,获取有用信息,把握和了解PPP模式在公办养老机构中的运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笔者通过与淮安市乐慈颐康园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交谈,了解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如何运营以及运营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对养老机构入住老人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调查者带有明确目的,直接从社会现场收集信息,进入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观察这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适当记录有用信息,再结合本课题对这些记录和观察进行总结和反思。
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机构养老无疑是减轻养老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公共养老机构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将PPP模式引入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其民营化,将会有效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2.1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
2.1.1 增加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40张床位数的目标,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0%,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十二五”已完成,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数的基本目标已经达成,养老床位数达到672.7万张。但是,依旧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1]单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已经不能满足公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了,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都与资金不足有关,首先必须增加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将PPP模式运用到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中,有利于缓解资金不足这一难题。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民间资本可以提供资金,弥补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缺口,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养老创造更为优良的环境,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能得到减轻,政府也可以为民间资本提供政策资源,共同促进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
目 录
1 引言1
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
2.1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2
2.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可行性4
3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风险分析5
3.1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宏观风险分析5
3.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中观风险分析5
3.3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微观风险分析6
4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对策建议7
4.1 政府应完善各种政策保障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7
4.2 公私双方应相互协作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7
4.3 机构应提升自身条件促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8
结论 10
致谢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可翻译为公私合作关系,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通过签署合同建立合作关系,私营部门通过其掌握的资源,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来提高公共服务和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的公共职能和管理模式,为私营部门带来好处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双方承担所签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和私人部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养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餐饮,住宿,日常保健,卫生,健康管理和康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是指各级政府和公有制单位已经办成的公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重组和创新,与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脱节,由民间组织或社会力量进行管理和运作,政府部门不再干预。主要分为承包式、租赁式和合营式这三种模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的国家判定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根据这个数据,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30%以上的中国人口将是老年人。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很高的重视。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很多老年人现在更加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机构的发展是缓解中国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国内以前的养老机构大多是公办公营和民办民营两种,这两类养老机构在创建和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供需不足、资金短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现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将PPP模式其运用于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让政府与民间资本签约合作,资源互补,共同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民间资本充分发挥它的资本优势、管理优势,帮助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民间资本将带来更完善的管理体系,引进更多专业化的人才,有效缓解原有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供需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为老年人创造更优良的养老条件。同时能帮助政府减轻财政负担,用其资金给公办养老机构带来更好的发展;还可以为日后PPP模式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积累文字资料,我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PPP模式,在养老事业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不多,本文对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做了较为全面的探究,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本文首先探讨了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将PPP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养老事业十分有必要;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分析了PPP模式应用于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的风险,PPP项目本身会存在许多风险,养老产业又非常特殊,分析其风险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发展;最后从政府、公私双方和机构三个方面对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及实习经历对PPP模下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且国内对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的全面的研究极少,国内学者多局限于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对PPP模下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做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撰写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以及实地观察法。根据调查目的,查阅和研究有关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期刊、学位论文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文献,获取有用信息,把握和了解PPP模式在公办养老机构中的运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笔者通过与淮安市乐慈颐康园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交谈,了解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如何运营以及运营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对养老机构入住老人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调查者带有明确目的,直接从社会现场收集信息,进入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观察这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适当记录有用信息,再结合本课题对这些记录和观察进行总结和反思。
2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机构养老无疑是减轻养老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公共养老机构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将PPP模式引入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其民营化,将会有效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2.1 PPP模式下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必要性
2.1.1 增加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40张床位数的目标,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0%,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十二五”已完成,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数的基本目标已经达成,养老床位数达到672.7万张。但是,依旧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1]单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已经不能满足公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了,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都与资金不足有关,首先必须增加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将PPP模式运用到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中,有利于缓解资金不足这一难题。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民间资本可以提供资金,弥补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缺口,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养老创造更为优良的环境,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能得到减轻,政府也可以为民间资本提供政策资源,共同促进公办养老机构的民营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