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采摘意象及文化习俗(附件)【字数:11657】
摘 要 《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祖先们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也同时影响我们当下的婚恋观,其中的一些文化习俗,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本论文将从《诗经》内容出发,去探究婚恋诗中的采摘花草果实和桑意象及恋爱婚姻的文化习俗,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其艺术成就的现状,挖掘其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目 录
引言 5
第一章 《诗经》中婚恋诗的采摘意象 6
1.1采摘花草的意象 6
1.2 采摘果实的意象 7
第二章 《诗经》中婚恋诗的桑意象 9
2.1 桑意象的生命和女性象征 9
2.2 桑意象的爱情和家园象征? 10
第三章 《诗经》中婚恋诗的文化习俗 11
3.1男女双方互赠东西来确定关系 11
3.2水恋情结在恋爱中的双重作用 12
3.3婚嫁习俗“六礼”的雏形 12
3.4采摘意象的反复使用是一种咒语 13
3.4.1反复使用意象是对婚恋的祝福 13
3.4.2意向的反复使用是祈福子孙兴旺 15
第四章 《诗经》中婚恋诗对后世的影响 16
结束语 17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引 言
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史上,取得的成果非常丰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两种观点:泛政治化和泛民歌化。“泛政治化的诗经研究”这种研究观点是从先秦时代的叔向、季札、孔子后经过唐代孔颖达等人的强化,逐渐形成一种以解诗用诗为主的学派。这一派主要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轴心阐发《诗经》的意蕴、政治、价值、伦理意义,但《诗经》中蕴藏着的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则几乎被完全忽略;而“泛民歌化的诗经研究”流派是从宋代郑樵和朱熹开始, 打出了《诗经》“多里巷歌谣”甚至多率意描写野人情事之“淫诗”的旗帜,颠覆了传统的以“修齐治平”来阐释《诗经》功能价值观念,这种不同以往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诗经学史上的另一种研究观点。
现在学界研究《诗经》的著作中,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李山的《诗大雅》以及姚小鸥的《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属翘楚之作,具有创新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神,从写作范式来看,扬之水推崇沈从文能把学术研究写成妙文的风格,认为那样的才是“达到了一个高的境界”“活的学问”,姚小鸥在自序中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半生学问的总结”“近代学术史上第一部对《诗经》三颂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专著”,李山的文章则发表在专业期刊《文学遗产》上,影响深远,但都过于否定别家观点肯定自家言论。本篇论文着重从《诗经》的内容本身出发,结合先民们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研究婚恋诗中的采摘意象,探究古人的恋爱及婚礼习俗,及其产生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
《诗经》中婚恋诗的采摘意象
《诗经》中的婚恋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些诗的内容涉及到爱情的方方面面,有相恋之初的爱慕羞涩,有热恋之中的欣喜约会,也有失恋之后的痛苦悲伤,当然也有描述热闹的婚礼场面,还有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抱怨先民们的诗中还运用了不少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不同的知识,孔子曾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的植物意象,桃花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草反映了女性伦理道德,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果实种子则祝福繁殖生子,又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动物意象,雀、雁、鹊、燕等鸟类的不同意义,《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一首用鹊祝贺贵族小姐结婚的嫁歌,《召南行露》:“谁畏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女子用雀比喻强迫她结婚的男子,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鱼代表着后代兴旺发达,如《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至于水意象,在一些诗中,水是阻隔恋人相见的鸿沟,但也有部分诗描述了相爱的男女在水边嬉戏约会,倾诉着他们那如同潺潺流水般的爱情
1.1采摘花草的意象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先民们在学会使用工具后,便学会了制作简单的项链等饰品,更不必说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美丽鲜艳的花草和色泽诱人的果实了,然而“花草果实”在远古时期,不单单是简单的植物,它们是有灵性的,与人情相通。每种花草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有着自身所代表的含义。花草虽状与人不同,其性与人同,且女子貌美妩媚又与花草相通,故使人容易把他们联想在一起,因此,娇艳美丽的花草一般用来象征女子的美貌迷人。《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古人素以“立如芍药,坐如牡丹,形如百合”来形容女子出众的气质。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史湘云的出彩文字,史湘云卧在石凳子上时,被四周的芍药花瓣飞了一身,她掉落在地上的扇子也被落花埋殁了,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当时的情景,顿时使我为之一惊。又如《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花,它的颜色以粉白为主,不以色艳取悦于人,“颜如舜华”以花喻美人,象征着美人坚韧永远漂亮。另外,《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其中的荇草是一种水草,可以食用。“叶径一二寸,有一缺口而形圆如马蹄者,蓴也。叶似蓴而稍锐长者,荇也”,“左右芼之”写的就是把采摘后的荇菜做成佳肴祭祀神灵,祈求婚后如意生子,在河边,青年遇到了他心爱的姑娘使他夜不能寐,心之向往。谁又知道在这有河心岛的水边,发生过多少浪漫的事情。先民的采摘有时不仅仅局限在祭祀祈福,水草还为他们提供衣服和食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就是描述女子在出嫁前学习用葛织布制衣和“妇德”与“勤俭”,所以,后世人们也会用“葛”象征着有妇德的勤俭节约的好女子。又如《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莫,是一种野菜名,可以食用。《孔疏》引陆机云:“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有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
目 录
引言 5
第一章 《诗经》中婚恋诗的采摘意象 6
1.1采摘花草的意象 6
1.2 采摘果实的意象 7
第二章 《诗经》中婚恋诗的桑意象 9
2.1 桑意象的生命和女性象征 9
2.2 桑意象的爱情和家园象征? 10
第三章 《诗经》中婚恋诗的文化习俗 11
3.1男女双方互赠东西来确定关系 11
3.2水恋情结在恋爱中的双重作用 12
3.3婚嫁习俗“六礼”的雏形 12
3.4采摘意象的反复使用是一种咒语 13
3.4.1反复使用意象是对婚恋的祝福 13
3.4.2意向的反复使用是祈福子孙兴旺 15
第四章 《诗经》中婚恋诗对后世的影响 16
结束语 17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引 言
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史上,取得的成果非常丰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两种观点:泛政治化和泛民歌化。“泛政治化的诗经研究”这种研究观点是从先秦时代的叔向、季札、孔子后经过唐代孔颖达等人的强化,逐渐形成一种以解诗用诗为主的学派。这一派主要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轴心阐发《诗经》的意蕴、政治、价值、伦理意义,但《诗经》中蕴藏着的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则几乎被完全忽略;而“泛民歌化的诗经研究”流派是从宋代郑樵和朱熹开始, 打出了《诗经》“多里巷歌谣”甚至多率意描写野人情事之“淫诗”的旗帜,颠覆了传统的以“修齐治平”来阐释《诗经》功能价值观念,这种不同以往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诗经学史上的另一种研究观点。
现在学界研究《诗经》的著作中,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李山的《诗大雅》以及姚小鸥的《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属翘楚之作,具有创新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神,从写作范式来看,扬之水推崇沈从文能把学术研究写成妙文的风格,认为那样的才是“达到了一个高的境界”“活的学问”,姚小鸥在自序中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半生学问的总结”“近代学术史上第一部对《诗经》三颂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专著”,李山的文章则发表在专业期刊《文学遗产》上,影响深远,但都过于否定别家观点肯定自家言论。本篇论文着重从《诗经》的内容本身出发,结合先民们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研究婚恋诗中的采摘意象,探究古人的恋爱及婚礼习俗,及其产生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
《诗经》中婚恋诗的采摘意象
《诗经》中的婚恋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些诗的内容涉及到爱情的方方面面,有相恋之初的爱慕羞涩,有热恋之中的欣喜约会,也有失恋之后的痛苦悲伤,当然也有描述热闹的婚礼场面,还有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抱怨先民们的诗中还运用了不少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不同的知识,孔子曾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的植物意象,桃花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草反映了女性伦理道德,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果实种子则祝福繁殖生子,又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动物意象,雀、雁、鹊、燕等鸟类的不同意义,《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一首用鹊祝贺贵族小姐结婚的嫁歌,《召南行露》:“谁畏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女子用雀比喻强迫她结婚的男子,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鱼代表着后代兴旺发达,如《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至于水意象,在一些诗中,水是阻隔恋人相见的鸿沟,但也有部分诗描述了相爱的男女在水边嬉戏约会,倾诉着他们那如同潺潺流水般的爱情
1.1采摘花草的意象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先民们在学会使用工具后,便学会了制作简单的项链等饰品,更不必说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美丽鲜艳的花草和色泽诱人的果实了,然而“花草果实”在远古时期,不单单是简单的植物,它们是有灵性的,与人情相通。每种花草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有着自身所代表的含义。花草虽状与人不同,其性与人同,且女子貌美妩媚又与花草相通,故使人容易把他们联想在一起,因此,娇艳美丽的花草一般用来象征女子的美貌迷人。《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古人素以“立如芍药,坐如牡丹,形如百合”来形容女子出众的气质。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史湘云的出彩文字,史湘云卧在石凳子上时,被四周的芍药花瓣飞了一身,她掉落在地上的扇子也被落花埋殁了,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当时的情景,顿时使我为之一惊。又如《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花,它的颜色以粉白为主,不以色艳取悦于人,“颜如舜华”以花喻美人,象征着美人坚韧永远漂亮。另外,《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其中的荇草是一种水草,可以食用。“叶径一二寸,有一缺口而形圆如马蹄者,蓴也。叶似蓴而稍锐长者,荇也”,“左右芼之”写的就是把采摘后的荇菜做成佳肴祭祀神灵,祈求婚后如意生子,在河边,青年遇到了他心爱的姑娘使他夜不能寐,心之向往。谁又知道在这有河心岛的水边,发生过多少浪漫的事情。先民的采摘有时不仅仅局限在祭祀祈福,水草还为他们提供衣服和食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就是描述女子在出嫁前学习用葛织布制衣和“妇德”与“勤俭”,所以,后世人们也会用“葛”象征着有妇德的勤俭节约的好女子。又如《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莫,是一种野菜名,可以食用。《孔疏》引陆机云:“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有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