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饮酒诗

摘 要与饮酒有不解之缘的陶渊明用《饮酒》组诗表达了自己面对世态无能为力,也抒写了自己渴望逃离现实的情怀。而饮酒诗以自然真情、题材广泛、内容悠远的特色体现着景美情悲,行为与思想矛盾的价值,展现着放纵自我,唯酒解忧的思想内涵。
目 录
引言 1
1 国将破绪无限惆怅—饮酒诗创作背景 2
2 陶渊明《饮酒》的思想内涵及特色 3
2.1 陶渊明《饮酒》的思想内涵 3
2.1.1 远离尘世,奈何乱世将至的无奈 3
2.1.2 人生短促,感慨稍纵即逝的惆怅 4
2.1.3 唯酒解忧,放纵自己的洒脱 5
2.2 陶渊明饮酒诗的特色 5
2.2.1 自然真挚、情感充沛 6
2.2.2 内容完整、情意悠远 6
2.2.3 题材广泛、语言趣味 7
3 陶渊明饮酒诗中矛盾与审美价值 9
3.1 景美情悲,弱化负面情绪 9
3.2 行为与思想矛盾,增加深层内涵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田园生活,将诗酒茶的安逸生活展现给后人。陶渊明传世的作品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他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饮酒是他生活的需求、是他生活的留恋。陶渊明饮酒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完美的把酒和诗融合在一起,开创了他独有一种诗词风气。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饮酒为主体,创作出世人传颂的饮酒诗,并以《饮酒》为题创作了二十首诗。《饮酒》二十首创作于朝代更迭、社会时局动乱时期,夹杂了诗人复杂的情绪在情感当中,集中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愤懑不满以及家国衰败的悲伤情怀,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因此陶渊明的饮酒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饮酒》组诗集中表达了陶渊明对酒的依恋,更是抒发了诗人酒后的炽热情感,表达了诗人面对世态的无能为力,同时充分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品格和对田园生活的安贫乐道。[1]P1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浅论陶渊明《饮酒》组诗的思想内涵及艺术价值,了解陶渊明在诗中所表现的出来的人生观,探讨其生活的价值观。
1 国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破绪无限惆怅—饮酒诗创作背景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在当时的情况下聪明人一眼就可看出,事实上刘裕就是要登上皇位取而代之。[2]P6陶渊明早已看透了国家气数将亡,在爱国情怀的影响下,陶渊明为东晋即将亡国悲痛不已,东晋的存在,显示了他们家族的光辉灿烂,东晋的衰败父辈的功绩将成为过眼云烟。父辈们为这个国家所付出的生命,在国家将亡下,显得十分可悲,陶渊明是为这个国家而悲,也是为自己父辈功绩而悲。
陶渊明出生在封建世家大族,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廷供职,从小受忠君爱国思想教育的陶渊明在得知刘裕欲称帝,激发了陶渊明的爱国情怀。社会的黑暗,政治的混乱,家族的衰败,家境贫寒,陶渊明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在朋友的劝告下做了江州祭酒的小官,但他受不了官场的束缚与黑暗便辞官回家,此后几年里因陶渊明个性清高,同官场中人格格不入,与41岁毅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开始他所向往的生活。《饮酒》组诗是在他归隐十二年后创作出来的,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2 陶渊明《饮酒》的思想内涵及特色
虽然,《饮酒》是陶渊明酒后胡乱之作,但其这些诗真实的反映了陶渊明在特定的背景下,这些诗背后不仅包含了对国家、家族衰败的悲痛,也是对自我审视后的心境。
2.1 陶渊明《饮酒》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诗歌占据着文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诗歌成为衡量古代人学识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然而,如何评价一首诗是否是好诗,除了对仗工整、押韵外,诗歌所富含的思想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所以对陶渊明《饮酒》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如下整理:
2.1.1 远离尘世,奈何乱世将至的无奈
陶渊明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面对朝廷的腐败,陶渊明认识到自己已无能为力扭转乾坤,只想在这即将乱世来临之前,寻找到一方桃源之地,远离那些尘世的纷纷杂杂。这种思想是陶渊明真实经历所产生的无奈之感,酒醉后的陶渊明将这种思想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陶渊明追求隐士之乐,诗歌中的怡然自得恰恰与当时自己想要隐士却无法实现的现实相悖,唯有诗才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如《饮酒二十首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3]P15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的一种心态。众所周知,陶渊明并没有真正远离世俗,而这首诗却恰恰描写了自己远离尘世的状态,这是陶渊明的一种虚妄,这种心境可以说是陶渊明内心的渴望,这时候的陶渊明已经醉酒不清,酒后内心放下尘世,斩断自己内心对世俗的念想,让自己真正的情感流露出来,所以他才能如此畅快。[4]P111对陶渊明来说,面对自己所无能为力国家、朝廷和战争,光是依靠自己内心一丝丝坚持是没有用的,而自己所能追求的仅仅是自己能够掌控的快。实际上,陶渊明看似豁达、奔放,当这些诗句背后豁达总会让人产生一丝悲凉之感,喜从悲中来,悲在喜中去。
陶渊明的隐私与尘世比较,是痛快也是悲哀。陶渊明除了描写隐居后的生活状态,还有一种就是与尘世的比较,如《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3]P13
这首诗第二联上采用了一个的问句,为什么诗人能够如此安逸心境,那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世,所以在看眼前的景色,才领会其中的深意,却不能言语。陶渊明此刻定然是思考心与思想所产生的辩证景色环境,那种不能言不单单是对隐居后心情的愉悦,还有对乱世将至的无奈,而自己却只能选择归隐,复杂的心境让陶渊明不能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