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比较研究
摘 要鲁迅和夏目漱石是中日两国著名的文学家,对各自国家的近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亦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同,个人从家庭参与到社会中的经历却存在相似之处,这就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塑造了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物形象,并取得了各自独有的文学成就。本文以知识分子形象的比较为中心,从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入手,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异同,总结出二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展现他们对本民族未来的思考。本文从鲁迅和夏目漱石相似的生活经历入手,阐述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观念。就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而言,这些知识分子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感受着社会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痛苦而彷徨。夏目漱石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时代文明的文学再现。面对社会的黑暗,这些知识分子只是不断的思考,以人格与思想上的完善,与现实的残酷反抗。这种抗争是消极的,也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这就使得夏目漱石的小说总是或多或少的体现着绝望。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从开始便不只是单纯的文人学者,还兼具着社会改革的历史使命,他们自觉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寻找民族的未来和出路,这就使得他们身上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
Key words: Lu xun;Natasha;The intellectuals目 录
一、前言 1
二、鲁迅和夏目漱石同中有异的人生际遇 2
(一)相似的人生经历 2
(二)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与帮助 3
(三)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 3
三、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异同 6
(一)敢于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 6
(二)态度消极的知识分子形象 8
(三)觉醒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13
四、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地位比较 16
(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史地位 16
(二)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史地位 16
(三)小结 17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一、前言
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五四”时期和“明治时期”的先觉者,是中日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现代文学泰山北斗般的人物,他们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武士家庭,少年时期开始接受汉学教育,汉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毕业后,夏目漱石于四国松山中学任英语老师,1900年留学英国,见证了英国渐渐衰落的社会现实,对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种种弊病深恶痛绝。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寓意深刻的小说,以及各类针砭时弊的评论性文章,近现代以来很多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或某部作品艺术手法、文学理论的研究,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一个以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的文学家,夏目漱石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表现的十分生动形象,他在不同作品中从不同角度对日本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彷徨空虚进行了刻画。
鲁迅则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和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担任过讲师、政府官员等职务。鲁迅一生先后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夏目漱石不同的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农民形象,表现的也大多是农村的现实生活和封建思想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并不多,但每一个知识分子形象都十分典型。
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的社会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改造国民之劣根性,通过启发国民精神、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而夏目漱石则是一个清醒而又正义感的文学家,以充满讽刺批判的手法,描绘日本盲目崇拜西方导致的种种黑暗腐败现象。二者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指明各自国家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他们认为文学具有改造国民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的是对各自民族前途的关注。因为两国所面临的社会状态不同,所以夏目漱石和鲁迅笔下批判的对象也不同,鲁迅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和革命相联系,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是为了启迪国民,而夏目漱石则将品德修养、人伦道德放在了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都没有摆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关注的主要是日本知识分子自身面临的困境,而鲁迅则对此作出了超脱,将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不拘泥于知识分子自身。
二、鲁迅和夏目漱石同中有异的人生际遇
(一)相似的人生经历
夏目漱石和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少年时家境从小康坠入贫困、留学时期经历的屈辱和挫折、对人生选择和国家未来的迷茫、婚姻生活的不幸等。这些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在经历这些苦痛时的个人感受,都成为了鲁迅和夏目漱石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并对他们的文学观和人生追求产生了影响。
生活的苦痛除了为鲁迅和夏目漱石提供文学创作的素材外,也使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批判性,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表现了他们身为一个社会先觉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现状的动荡不安,以及国民的庸碌无为,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提倡要重视文学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用文学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
中日两国的现代化是在战败之后被迫开始的,打开国门之后,两国国民面对的不仅是来自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还有各种令知识分子感到惊奇的思想潮流,这就使得作为社会先觉者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做出抉择和反思。由于有着相似的留学经历和教书经历,夏目漱石和鲁迅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在生活中感知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现状,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知识分子形象。
夏目漱石是日本第一批受正式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拥有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社会良知。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生于明治动荡不安的时期,一生经历了三次战争,且一直被各种病痛折磨,比肉体疼痛更甚的是他在精神上的孤独。鲁迅一生都在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为推动革命取得胜利贡献力量。
夏目漱石接受教育时正赶上日本的新教育制度改革,进入二松学舍之后开始学习汉文化,思想上受到了儒家、佛教、老庄等思想的影响,后前往英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思潮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学贯中西。后因为时代要求,学生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夏目漱石不得不就此开始选择西方文化。鲁迅自小接受私塾教育,深受汉学影响,后留学日本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深感汉学不能够启迪国民,于是选择西方文化,希望能够借此改造国民性。
1903年,夏目漱石回到东京大学任职,成为东大第一位教授英国文学的日本讲师。虽然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授课,但依旧不受学生欢迎,这使得夏目漱石对讲师工作很失望。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职,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学写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革命。反革命政变之后,鲁迅因未能营救出被捕学生愤而离职。
由此来看,作为中日两国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代表的鲁迅和夏目漱石,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人生经历的艰辛使他们独立思考,清楚地认识到了很多被其他知识分子所忽略的事物。夏目漱石对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深感失望,却又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身难以超越的局限,亦无法找到解决明治维新不彻底性的办法。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是为了探索知识分子自身的出路,也因着这个原因,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大多以悲剧结尾。鲁迅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知识型知识分子,具有完整的独立人格,且勇于表现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及产生的根源,以其笔下的文学作品启迪国民,自身则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革命。
Key words: Lu xun;Natasha;The intellectuals目 录
一、前言 1
二、鲁迅和夏目漱石同中有异的人生际遇 2
(一)相似的人生经历 2
(二)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与帮助 3
(三)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 3
三、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异同 6
(一)敢于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 6
(二)态度消极的知识分子形象 8
(三)觉醒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13
四、鲁迅和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地位比较 16
(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史地位 16
(二)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史地位 16
(三)小结 17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一、前言
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五四”时期和“明治时期”的先觉者,是中日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现代文学泰山北斗般的人物,他们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武士家庭,少年时期开始接受汉学教育,汉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毕业后,夏目漱石于四国松山中学任英语老师,1900年留学英国,见证了英国渐渐衰落的社会现实,对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种种弊病深恶痛绝。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寓意深刻的小说,以及各类针砭时弊的评论性文章,近现代以来很多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或某部作品艺术手法、文学理论的研究,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一个以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的文学家,夏目漱石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表现的十分生动形象,他在不同作品中从不同角度对日本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彷徨空虚进行了刻画。
鲁迅则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和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担任过讲师、政府官员等职务。鲁迅一生先后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夏目漱石不同的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农民形象,表现的也大多是农村的现实生活和封建思想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并不多,但每一个知识分子形象都十分典型。
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的社会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改造国民之劣根性,通过启发国民精神、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而夏目漱石则是一个清醒而又正义感的文学家,以充满讽刺批判的手法,描绘日本盲目崇拜西方导致的种种黑暗腐败现象。二者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指明各自国家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他们认为文学具有改造国民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的是对各自民族前途的关注。因为两国所面临的社会状态不同,所以夏目漱石和鲁迅笔下批判的对象也不同,鲁迅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和革命相联系,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是为了启迪国民,而夏目漱石则将品德修养、人伦道德放在了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都没有摆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关注的主要是日本知识分子自身面临的困境,而鲁迅则对此作出了超脱,将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不拘泥于知识分子自身。
二、鲁迅和夏目漱石同中有异的人生际遇
(一)相似的人生经历
夏目漱石和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少年时家境从小康坠入贫困、留学时期经历的屈辱和挫折、对人生选择和国家未来的迷茫、婚姻生活的不幸等。这些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在经历这些苦痛时的个人感受,都成为了鲁迅和夏目漱石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并对他们的文学观和人生追求产生了影响。
生活的苦痛除了为鲁迅和夏目漱石提供文学创作的素材外,也使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批判性,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表现了他们身为一个社会先觉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现状的动荡不安,以及国民的庸碌无为,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提倡要重视文学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用文学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
中日两国的现代化是在战败之后被迫开始的,打开国门之后,两国国民面对的不仅是来自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还有各种令知识分子感到惊奇的思想潮流,这就使得作为社会先觉者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做出抉择和反思。由于有着相似的留学经历和教书经历,夏目漱石和鲁迅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在生活中感知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现状,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知识分子形象。
夏目漱石是日本第一批受正式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拥有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社会良知。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生于明治动荡不安的时期,一生经历了三次战争,且一直被各种病痛折磨,比肉体疼痛更甚的是他在精神上的孤独。鲁迅一生都在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为推动革命取得胜利贡献力量。
夏目漱石接受教育时正赶上日本的新教育制度改革,进入二松学舍之后开始学习汉文化,思想上受到了儒家、佛教、老庄等思想的影响,后前往英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思潮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学贯中西。后因为时代要求,学生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夏目漱石不得不就此开始选择西方文化。鲁迅自小接受私塾教育,深受汉学影响,后留学日本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深感汉学不能够启迪国民,于是选择西方文化,希望能够借此改造国民性。
1903年,夏目漱石回到东京大学任职,成为东大第一位教授英国文学的日本讲师。虽然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授课,但依旧不受学生欢迎,这使得夏目漱石对讲师工作很失望。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职,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学写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革命。反革命政变之后,鲁迅因未能营救出被捕学生愤而离职。
由此来看,作为中日两国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代表的鲁迅和夏目漱石,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人生经历的艰辛使他们独立思考,清楚地认识到了很多被其他知识分子所忽略的事物。夏目漱石对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深感失望,却又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身难以超越的局限,亦无法找到解决明治维新不彻底性的办法。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是为了探索知识分子自身的出路,也因着这个原因,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大多以悲剧结尾。鲁迅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知识型知识分子,具有完整的独立人格,且勇于表现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及产生的根源,以其笔下的文学作品启迪国民,自身则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革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