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

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20191216201557]
内容摘要: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新兴词汇日益增多,其中作为网络流行词汇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以其独有的鲜明特色代替和发展了原有的人称指示语。
文章搜集大量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分类分析各类人称指示语的意思和用法,挖掘其产生的主要来源,探讨其对于网络语言对人们日常语言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代词类人称指示语以及名词类人称指示语。代词类人称指示语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名词类人称指示语分成亲属称谓类、一般称谓类、动物相关类和其他四个分类。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的成因,主要包括谐音转化、缩略形式、词义演变、古为今用、方言借用、外来词汇以及其他七个部分。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为突显交际主体个性,拉近交际对象距离,增强沟通内容趣味;消极方面为扰乱传统语言体系,打乱学生语言规范,粗俗化、不文明倾向。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网络人称指示语代词名词
目 录
一、引言 1
(一)人称指示语简介 1
(二)课题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思路和目的 3
二、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分类 3
(一)代词类人称指示语 3
(二)名词类人称指示语 5
三、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来源 10
(一)谐音转化 10
(二)缩略形式 11
(三)词义演变 12
(四)古为今用 13
(五)方言借用 13
(六)外来词汇 13
(七)其他 14
四、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影响 14
(一)积极影响 14
(二)消极影响 15
五、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分析
一、引言
(一)人称指示语简介
人称指示语,是指对编码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它一般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人称指示语,指说话人本身;第二人称指示语,指听话的人;第三人称指示语,既不包括说话人自身,也不包括听话的人。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部分,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在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称指示语的选用,同时它也能改变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扩大或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现状
社会的逐步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际生活有了新的变化。网络的使用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增进了网民之间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的运用逐渐广泛起来,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网络用户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之上,任何人都有了更多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喜好、想法来表情达意的空间,而这也使得网络新词日益增多。同时由于网络强大的传播效应,使得这些网络新词能迅速传播和流行起来,因而各种网络流行词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网络交际之中,并逐渐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交际。
就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际时,人称指示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样,在如今的网络交际之中,也流传着一种全新的人称指示性词语。作为网络流行词汇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像这种逐步形成鲜明特色,并且具有其独特意义的网络流行人称指示性词语,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传递信息时相互之间的称呼。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词汇中人称指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如下。
于根元、熊征宇、刘海燕、孙述学、张莉在《网络语言概说》(2001)中,将流行词汇分成外语词语、缩写、数字符号、港台澳词语、谐音、按照汉语造词规律产生的新词、汉语特色的俗称、汉语特色的美称等体系。其中,缩写又分为外语词缩写和用汉语拼音仿照英文的缩略形式。谐音又主要分为拼音输入法带来的谐音;谐称,以动物称人;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的谐音。
吕明臣、李伟大、曹佳、刘海洋的《网络语言研究》(2008)一书中,探讨了网络语言对日常言语交际的影响。他们将这一类主要归为网络新造词语,将其划分为谐音类词语、缩写类词语、隐喻类词语、重叠类词语、别解类词语等。其中谐音类词语又包括数字谐音、汉字谐音。缩写类词语包括汉字词音节首位字母缩写和英文词首位字母缩写。隐喻类词语包括“灌水”系列、“菜鸟”系列、“网虫”系列、“楼主”系列、“恐龙”系列、“小强”系列等。
张云辉在《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2010)一书中,主要对网络流行词汇中人称指示语中的第一人称指示和第二人称指示两大部分进行了分类阐述,并对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的生成来源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方言词汇的渗入、数字的谐音代表、汉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形式、汉语拼音和汉语的结合形式以及正话反说等。
曹进在《网络语言传播导论》(2012)中认为,网络语言的根本表达方式呈现“以键为舌”、“以手为口”的基本特征”。信息经由键盘通过“书写”来表达,这使得这部分信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鲜明的口语特征。而以上几种分类都是从其出现形成方式的角度来划分的,各有其独到之处。然而第一种分类方式又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如“外语词语”中的“BB”(baby,宝贝),同样也包含在“缩写”分类之中;“数字符号”与 “数字谐音”相重复;“港澳台词语”则从地域方面进行划分,与之前的划分方式相不符。第二种分类则不够全面,如方言词汇的运用则没有涉及到。而第三种分类按照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两个方面划分,清晰明了,但是不免也有缺陷,即在第三人称方面划分的缺失,以及第二和第三人称之间的划分模糊性等方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从人称方面进行分类还是从流行词汇构成类型方面进行分类,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从一种角度分析就显得过于片面。
另外,吴双双在《第一人称“我”在网络中的流行用语分析》(2012)中,主要从方言音的转化、他人称呼意义的扩大、古为今用、外语中用等方面,分别举例分析了第一人称“我”在网络流行用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这些观点对于第二人称指示语及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分类划分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徐阳春的《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考察》(1998)中提到,可以通过在人称代词后添加后缀“们”表示复数。人称代词单数加“们”用来指称与同一人称单数在内的若干人。也就是说在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中,同样也有单复数的区别。有鉴于此,因而尝试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力争对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的现状,分类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目的
在对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进行词语分析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较为合理的分类汇总,并从整体上探索这些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的背景来源、发展变化及其分类规律,研究各种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的产生及分类原因,譬如谐音构词、缩略构词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分类法统计法,将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划分为代词类指示语和名词类指示语,并分别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以及词汇意义 进行划分。同时,再根据其成因,如“谐音转化”、“缩略转化”、“词义演变”等,来揭示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对于网络语言和人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及意义,并探究其走红社会生活的主要原因。
二、网络流行人称指示语分类
(一)代词类人称指示语
1.第一人称
(1)俺这个月钱都已经花光光了。
(2)偶爱偶家。
(3)阿拉要去吃饭了,等下再聊。
(4)挖说,你还在不在啊?
(5)额好无聊啊。
例(1)中的“俺”是东北、华北等地方言;例(2)中,台湾等地口语里的“我”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偶”相似,因而网络中常写作“我”;例(3)中,“阿拉”在上海等地区方言中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我”;例(4)中,闽南方言里的第一人称“我”的读音与普通话中“挖”读音相似,网络中常写作“挖”;例(5)中,山西方言里的第一人称“我”的读音与普通话中“额”读音相似,网络中常写作“额”。
(6)7456。
例(6)就是说“气死我了”,其中“5”则是“我”的谐音。
(7)I服了U。
例(7)翻译成普通话来讲,意思是说“我服了你”,其中“I”则是“我”。
(8)偶们明天就放假啦。
(9)俺们是真不知道这事儿啊。
例(8)-(9)中的“偶们”和“俺们”、分别是相对于“偶”和“俺”两字所生成的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其意思都是“我们”,属于一种群体称谓。
(10)等本宫明儿个回了,就去找你,可好?
(11)哀家整日里在网上闲逛,也不见你来找我,今儿个怎么倒想起我来啦?
(12)孤有朋友要过来,孤去接见一下。
(13)朕近日深感疲乏,有事早奏,没事走人。
(14)在下无能无力啊。
例(10)中的“本宫”原是古代中国皇宫中的一宫之主的自称,只有太子、皇后及有正式封号的公主才可自称本宫,在这里则被通用化;例(11)中的“哀家”原是古时候的戏曲里皇帝死后,皇后的自称。只有在丈夫逝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在这里则被通用化;例(12)中的“孤”原是帝王的谦称,帝王自称孤意为特立无德能,感到孤单,在这里则被通用化;例(13)中的“朕”,原是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在这里则被通用化。例(14)中的“在下”原是古人常用来表自谦的,多用于戏曲中,又或是江湖人士的自称,在这里则被通用化。以上各例中的“本宫”、“哀家”、“孤”、“朕”、“在下”都是说话者本人的自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