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创作的苦难主题
题目论余华小说创作的苦难主题[20191216163442]
内容摘要:“苦难”,基本解释为痛苦和灾难,客观来讲是人类的主观心灵由于承受外界灾难所造成的痛苦。苦难,可以说是人类文学的主题之一,文学离不开对苦难的书写,真正的文学是会透过现实苦难的表象去关注人类的灵魂和痛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探索苦难的精神价值。当代作家余华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方式对生命的不幸及苦难进行了追问和研究,挖掘出了深重的苦难意识,带给了人们很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余华的这种探寻追问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一次考察,是对人类灵魂的一种思索,有着极大的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苦难生存现实
Key Words: Suffering ; survival ; reality目 录
一、引言 1
二、苦难主题的内涵 1
(一)生存之难 1
(二)存在之苦 3
三、苦难主题的不同书写表现 4
(一)冷漠的“无我”叙述 4
(二)温情的“有我”介入 6
(三)冷漠与温情的交融 7
四、苦难主题的探究根源 8
(一)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8
(二)对童年、家庭及文革的记忆 10
(三)与现实的紧张关系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苦难主题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初登文坛,成为先锋文学思潮中的代表作家之一,并以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成为新时期文学中相当引人注目的作家。但因时代的变迁和本身思想的转变,他的作品也在不断改变和突破。正如他自己所说:“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笔下所展现的各种杀戮、暴力、死亡、欺诈,到《在细雨中呼喊》为过渡,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温情和悲悯,再到现在的《第七日》中死亡与温情共存,我们不难发现,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苦难,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阶段苦难主题所展现的不同方式,来对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这篇文章对于余华苦难主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别苦难这一主题背后的真正内涵,其次是分析苦难这一主题是怎样呈现出来的,最后是挖掘出苦难主题的形成根源,以此来对余华的创作做一次总结。
二、苦难主题的内涵
(一)生存之难
生存之难,即命运之难,主要是指人在现实层面上由于命运的无常所遭受的痛苦。“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这句经典的哲语一直备受余华推崇,所以在余华的小说中,或是隐而不现的命运叙述,或是忽隐忽现的命运叙述。至始至终,余华都致力于去营造一种宿命感,以传达出这样的一个理念:人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充满了无力感,所做的仅是无奈地等待着,做不到自我拯救。
比如《河边错误》里,一个个无辜的生命都被疯子用柴刀杀死了,但是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侦探科长在无奈下击毙了疯子,但是他这样的作法却违背了他一直忠于的法律,可以说,科长一方面替百姓们除害了,但另一方面却不容于法律,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以疯逃法。真疯子死了,假疯子出来了,生活是多么可笑,也正如它的题目一样,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错误,是命运给我们开的玩笑,一个大大的玩笑,我们在这样的玩笑面前能做的只有苦笑了。
再比如在《命中注定》,从名字我们就可了解一二,陈雷小时候在汪家旧宅曾听到三声救命,长大后,他就神秘的死在了旧宅里,冥冥之中他的命运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在《偶然事件》里,所有发生过的离奇古怪的事,是偶然吗?我觉得是命运的必然。《世事如烟》一文中,算命先生他那诡异无常的行为,感觉所有人的命运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司机梦见灰衣女人死在他的车下,结果是他也死了;接生婆离奇地替鬼接生了,然后死在了家中;4最终跳河自杀,瞎子殉情了等等,不同的人物,不一样的命运,所有的这些都是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为命中的宿命,它是注定了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人们处于其中是无法逃离的。
最后,可以说《鲜血梅花》一文更是集中体现了上述的观点。这篇文章主要讲的也就是一个人进入命运迷宫的故事。阮海阔的父亲因遭人暗算死去,他一生的使命也就是为父报仇,这是他终其一生的目的。当他听从他母亲的话,离开她并带着梅花剑去找青云道长和白雨潇之时,他已经进入了命运的迷宫。当阮海阔走过木桥,来到河对岸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从那时起,他不再被方向指引着。他像是飘在大地上的风一样,随意地往前行走。经过了无数的村庄和集镇,尽管每个都有着不一样的姿态,但是它们都是由同样颜色的树木,相似形状的房子组成,同样的街道上走着同样的人。他只知道目标的存在,却不知从哪个方向去寻找,任何一个方向都代表了一种可能。所以当他分别遇到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后,他不知道这两个人与他的目标有何关系,他就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一样,只能随波逐流。但是与这俩人的相遇却改变了阮海阔后面的境遇。他答应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的是问青云道长刘天和李东的去处,但是在过程中他忘了他的初衷,与白雨潇的擦肩而过,问了青云道长先前的两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最终遇到白雨潇时方得知他的杀父仇人已被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杀死,不然他要一直追寻。在命运面前,他不知所措,在一定程度上,他走进的是类似于博尔赫斯“交叉小径花园”的迷宫,就像他在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岔道,他对“十字路口并不比单纯往前的大道显出几分犹豫”,阮海阔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在命运面前,他所做的仅仅是无奈地等待着。
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可以知晓在余华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存在着命中注定这样的一个概念,人在面对命运的无常时,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等待着,忍受着,苦笑着,煎熬着,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生存的痛苦。
(二)存在之苦
存在之苦,即灵魂之苦,主要是指人在生命体验的层面上所感受到的灵魂之苦,心之绝望。海德格尔说过:“世界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向来已曾在其中的‘何所在’,此在无论怎样转身而去,但纵到天涯海角也还不过是向之归来的‘何所向’。”人存在着,终是要受苦的,这是人生的宿命,谁都躲避不了。在余华的长篇小说中,上述所说的存在之苦普遍存在着。人在遭受生存之难后,继之而来的是存在之苦,感受到的仅是无比的绝望。
《在细雨中呼喊》这篇文章,余华主要是以精致的场面来表达出人类心灵的绝望,从而呈现出关于人们的心灵印象。比如孙广才幻想成为英雄家属,在小说中,孙广才表现出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无赖和暴君的形象,他最大的梦想也就是希望通过儿子舍己救人的事迹成为英雄,哥哥孙光明亦如此。他们一直幻想着在这个国庆节里,他们能够作为英雄的家属收到天安们城楼的邀请,这个幻想一直从他们生活的小县里直达北京。于是,孙广才每天都幻想着穿中山装的人能够到来,以至于村里小孩的玩笑话都会使得他惊慌失措。这样的一位父亲,面对儿子的死亡,表现的却是这样的想法,令人感受到了亲情的冰冷,滋生了绝望。此外,“我”的祖父,他一直隐忍地活着,不敢有任何奢望,面对孙广才日益加剧的虐待和抱怨,祖父意识到,只有死了,才能解脱。相反,父亲听到祖父行将死去的消息时,却欢乐的像只鸭子一样,多么悲凉的一面,父子之间如此残酷的亲情,祖父在死前最大的心愿,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一口棺材,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的吗?阿多尔诺的:“除了绝望能拯救我们外就毫无希望了。”这话可以说是对存在之苦的完美解释。
例如《活着》,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阔少,但一夜之间,他所有的财产都输光了,此后坏运一直缠着他。第一个先是他的父亲,活生生被气死了;母亲和女儿死于贫困和疾病;儿子因为献血失去了生命,妻子卧床不起,一个个纷纷离开,但福贵仍活着,最后与黄牛相依,可以说实际上福贵的活着是他最大的痛苦,驱使他一步步走向绝望。克尔凯郭尔认为:“人身上存在着两极,一方面,人作为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要靠个体的自由选择方能真正行动,即个体的独立出场性;另一方面,个体的生存又是在一定背景下出场,这一切并非个体的自觉选择,而是强加于个体身上的。因此,生存的根基意味着人在此世活下去的根据和理由,同样也可以理解为生存的根本的荒谬性。只要人的生存两极缺少任何一极,那么个体就处于绝望之中。绝望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疾病,靠死亡从这种疾病中获救是不可能的,这疾病和它的折磨(及死亡)恰恰在于不能死去。”福贵的生存状态通过这句话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了。福贵存在的苦就在于他不能先比他的亲人先一步死去,他一直要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绝望地活着,没有了生的乐趣。绝望可以说是《活着》的真正内涵,“活着”意味着绝望的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同样体现了上述的观点。许三观,作为一个城里丝厂的普通送茧工,为了自己的婚烟,为了能让儿子的处境改善,为了给一乐治病,为了能够有正常的生活,他只能靠卖血去维持。“血”是许三观的摇钱树,帮他克服一次次的苦难,卖血已经成为了许三观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可或缺。在他的观念中,每当家里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是去卖血。当生活改变了不需要他再卖血时,他痛苦了。卖血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意味了一种绝望,而当卖血成为了一种凄凉的习惯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更深的绝望。正如《西绪弗斯的神话》中的西绪弗斯,我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一直处于命运的捉弄中,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永远保持着反抗。《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通过对自己血液的索取来换得生命的延续,这可谓是一种绝望的反抗。存在之苦,即灵魂的苦,心一直绝望着,苦难也一直蔓延着。
三、苦难主题的不同书写表现
(一)冷漠的“无我”叙述
冷漠的“无我”叙述,直接来说,就是暴力与死亡。在余华早期作品中,余华极尽夸张地构建了一个邪恶的世界,整个世界黑漆漆的,到处充满了暴力、杀戮、血腥以及人性的罪恶,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痛苦的画面,也成了余华前期小说的主题。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敌视、欺骗;从《四月三日事件》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缺少亲情、爱情和友情;从《河边的错误》中可以了解到人走投无路时能做的只有以恶抗恶;从《古典爱情》中了解到想象中的爱情故事也涉及谋杀现场,余华表现了人类邪恶的本质,阐述了痛苦的根源——暴力和死亡。在余华前期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余华一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冷漠的态度去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个世界的丑恶和暴力。也就是所谓的“零度情感叙述”。我们通过他的这种冷漠的叙述态度看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残忍画面,透过他所描述的恐怖场景看到了非人的世界。
在某些人的观念中,他们直接把暴力等同于冷漠,这当然不是,但暴力这东西可以说是我们内心深处最不敢显现的但同时却是最原始的。余华曾这么说过:“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的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在《现实一种》这篇文章当中,亲人之间互相残杀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却由余华零感情的投入,非常冷静,有理智的描述出来了,同时,他也认为他曾有过的暴力、血腥和死亡都在这类作品中被记录下来了,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从恶梦抵达梦魇的叙述。所以,在那时候,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余华血管里流淌着的不是血液,而是冰渣子。
把《现实一种》作为一个例子,暴力是出自于文中一个叫做皮皮的少年身上,在文中,他虐待并摔死了他的堂弟,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时,肯定是揪心的,但是余华却很冷静并娓娓的叙述出来,通过他这样的漫不经心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邪恶的孩童,让人们的心都冷下来了。其实余华是想告诉我们暴力是中国人的一种现实,受到欺侮时,我们想到的是用更大暴力来制服它,比如《许三观卖血记》中,三乐受到欺负,他想到是让哥哥二乐,一乐来帮忙。可是通过这样的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是没有什么结果的。在余华不断的血腥和暴力的描述中,也许他的语言很冷,但他绝不是无情的,在我眼里,他只是想用叙事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然而,余华这类作品提供了文本的另一个故事给我们,震撼读者的心的同时也通过“恶”的描写达到审美层次。
内容摘要:“苦难”,基本解释为痛苦和灾难,客观来讲是人类的主观心灵由于承受外界灾难所造成的痛苦。苦难,可以说是人类文学的主题之一,文学离不开对苦难的书写,真正的文学是会透过现实苦难的表象去关注人类的灵魂和痛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探索苦难的精神价值。当代作家余华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方式对生命的不幸及苦难进行了追问和研究,挖掘出了深重的苦难意识,带给了人们很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余华的这种探寻追问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一次考察,是对人类灵魂的一种思索,有着极大的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苦难生存现实
Key Words: Suffering ; survival ; reality目 录
一、引言 1
二、苦难主题的内涵 1
(一)生存之难 1
(二)存在之苦 3
三、苦难主题的不同书写表现 4
(一)冷漠的“无我”叙述 4
(二)温情的“有我”介入 6
(三)冷漠与温情的交融 7
四、苦难主题的探究根源 8
(一)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8
(二)对童年、家庭及文革的记忆 10
(三)与现实的紧张关系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苦难主题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初登文坛,成为先锋文学思潮中的代表作家之一,并以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成为新时期文学中相当引人注目的作家。但因时代的变迁和本身思想的转变,他的作品也在不断改变和突破。正如他自己所说:“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笔下所展现的各种杀戮、暴力、死亡、欺诈,到《在细雨中呼喊》为过渡,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温情和悲悯,再到现在的《第七日》中死亡与温情共存,我们不难发现,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苦难,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阶段苦难主题所展现的不同方式,来对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这篇文章对于余华苦难主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别苦难这一主题背后的真正内涵,其次是分析苦难这一主题是怎样呈现出来的,最后是挖掘出苦难主题的形成根源,以此来对余华的创作做一次总结。
二、苦难主题的内涵
(一)生存之难
生存之难,即命运之难,主要是指人在现实层面上由于命运的无常所遭受的痛苦。“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这句经典的哲语一直备受余华推崇,所以在余华的小说中,或是隐而不现的命运叙述,或是忽隐忽现的命运叙述。至始至终,余华都致力于去营造一种宿命感,以传达出这样的一个理念:人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充满了无力感,所做的仅是无奈地等待着,做不到自我拯救。
比如《河边错误》里,一个个无辜的生命都被疯子用柴刀杀死了,但是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侦探科长在无奈下击毙了疯子,但是他这样的作法却违背了他一直忠于的法律,可以说,科长一方面替百姓们除害了,但另一方面却不容于法律,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以疯逃法。真疯子死了,假疯子出来了,生活是多么可笑,也正如它的题目一样,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错误,是命运给我们开的玩笑,一个大大的玩笑,我们在这样的玩笑面前能做的只有苦笑了。
再比如在《命中注定》,从名字我们就可了解一二,陈雷小时候在汪家旧宅曾听到三声救命,长大后,他就神秘的死在了旧宅里,冥冥之中他的命运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在《偶然事件》里,所有发生过的离奇古怪的事,是偶然吗?我觉得是命运的必然。《世事如烟》一文中,算命先生他那诡异无常的行为,感觉所有人的命运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司机梦见灰衣女人死在他的车下,结果是他也死了;接生婆离奇地替鬼接生了,然后死在了家中;4最终跳河自杀,瞎子殉情了等等,不同的人物,不一样的命运,所有的这些都是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为命中的宿命,它是注定了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人们处于其中是无法逃离的。
最后,可以说《鲜血梅花》一文更是集中体现了上述的观点。这篇文章主要讲的也就是一个人进入命运迷宫的故事。阮海阔的父亲因遭人暗算死去,他一生的使命也就是为父报仇,这是他终其一生的目的。当他听从他母亲的话,离开她并带着梅花剑去找青云道长和白雨潇之时,他已经进入了命运的迷宫。当阮海阔走过木桥,来到河对岸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从那时起,他不再被方向指引着。他像是飘在大地上的风一样,随意地往前行走。经过了无数的村庄和集镇,尽管每个都有着不一样的姿态,但是它们都是由同样颜色的树木,相似形状的房子组成,同样的街道上走着同样的人。他只知道目标的存在,却不知从哪个方向去寻找,任何一个方向都代表了一种可能。所以当他分别遇到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后,他不知道这两个人与他的目标有何关系,他就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一样,只能随波逐流。但是与这俩人的相遇却改变了阮海阔后面的境遇。他答应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的是问青云道长刘天和李东的去处,但是在过程中他忘了他的初衷,与白雨潇的擦肩而过,问了青云道长先前的两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最终遇到白雨潇时方得知他的杀父仇人已被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杀死,不然他要一直追寻。在命运面前,他不知所措,在一定程度上,他走进的是类似于博尔赫斯“交叉小径花园”的迷宫,就像他在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岔道,他对“十字路口并不比单纯往前的大道显出几分犹豫”,阮海阔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在命运面前,他所做的仅仅是无奈地等待着。
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可以知晓在余华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存在着命中注定这样的一个概念,人在面对命运的无常时,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等待着,忍受着,苦笑着,煎熬着,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生存的痛苦。
(二)存在之苦
存在之苦,即灵魂之苦,主要是指人在生命体验的层面上所感受到的灵魂之苦,心之绝望。海德格尔说过:“世界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向来已曾在其中的‘何所在’,此在无论怎样转身而去,但纵到天涯海角也还不过是向之归来的‘何所向’。”人存在着,终是要受苦的,这是人生的宿命,谁都躲避不了。在余华的长篇小说中,上述所说的存在之苦普遍存在着。人在遭受生存之难后,继之而来的是存在之苦,感受到的仅是无比的绝望。
《在细雨中呼喊》这篇文章,余华主要是以精致的场面来表达出人类心灵的绝望,从而呈现出关于人们的心灵印象。比如孙广才幻想成为英雄家属,在小说中,孙广才表现出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无赖和暴君的形象,他最大的梦想也就是希望通过儿子舍己救人的事迹成为英雄,哥哥孙光明亦如此。他们一直幻想着在这个国庆节里,他们能够作为英雄的家属收到天安们城楼的邀请,这个幻想一直从他们生活的小县里直达北京。于是,孙广才每天都幻想着穿中山装的人能够到来,以至于村里小孩的玩笑话都会使得他惊慌失措。这样的一位父亲,面对儿子的死亡,表现的却是这样的想法,令人感受到了亲情的冰冷,滋生了绝望。此外,“我”的祖父,他一直隐忍地活着,不敢有任何奢望,面对孙广才日益加剧的虐待和抱怨,祖父意识到,只有死了,才能解脱。相反,父亲听到祖父行将死去的消息时,却欢乐的像只鸭子一样,多么悲凉的一面,父子之间如此残酷的亲情,祖父在死前最大的心愿,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一口棺材,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的吗?阿多尔诺的:“除了绝望能拯救我们外就毫无希望了。”这话可以说是对存在之苦的完美解释。
例如《活着》,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阔少,但一夜之间,他所有的财产都输光了,此后坏运一直缠着他。第一个先是他的父亲,活生生被气死了;母亲和女儿死于贫困和疾病;儿子因为献血失去了生命,妻子卧床不起,一个个纷纷离开,但福贵仍活着,最后与黄牛相依,可以说实际上福贵的活着是他最大的痛苦,驱使他一步步走向绝望。克尔凯郭尔认为:“人身上存在着两极,一方面,人作为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要靠个体的自由选择方能真正行动,即个体的独立出场性;另一方面,个体的生存又是在一定背景下出场,这一切并非个体的自觉选择,而是强加于个体身上的。因此,生存的根基意味着人在此世活下去的根据和理由,同样也可以理解为生存的根本的荒谬性。只要人的生存两极缺少任何一极,那么个体就处于绝望之中。绝望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疾病,靠死亡从这种疾病中获救是不可能的,这疾病和它的折磨(及死亡)恰恰在于不能死去。”福贵的生存状态通过这句话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了。福贵存在的苦就在于他不能先比他的亲人先一步死去,他一直要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绝望地活着,没有了生的乐趣。绝望可以说是《活着》的真正内涵,“活着”意味着绝望的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同样体现了上述的观点。许三观,作为一个城里丝厂的普通送茧工,为了自己的婚烟,为了能让儿子的处境改善,为了给一乐治病,为了能够有正常的生活,他只能靠卖血去维持。“血”是许三观的摇钱树,帮他克服一次次的苦难,卖血已经成为了许三观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可或缺。在他的观念中,每当家里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是去卖血。当生活改变了不需要他再卖血时,他痛苦了。卖血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意味了一种绝望,而当卖血成为了一种凄凉的习惯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更深的绝望。正如《西绪弗斯的神话》中的西绪弗斯,我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一直处于命运的捉弄中,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永远保持着反抗。《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通过对自己血液的索取来换得生命的延续,这可谓是一种绝望的反抗。存在之苦,即灵魂的苦,心一直绝望着,苦难也一直蔓延着。
三、苦难主题的不同书写表现
(一)冷漠的“无我”叙述
冷漠的“无我”叙述,直接来说,就是暴力与死亡。在余华早期作品中,余华极尽夸张地构建了一个邪恶的世界,整个世界黑漆漆的,到处充满了暴力、杀戮、血腥以及人性的罪恶,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痛苦的画面,也成了余华前期小说的主题。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敌视、欺骗;从《四月三日事件》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缺少亲情、爱情和友情;从《河边的错误》中可以了解到人走投无路时能做的只有以恶抗恶;从《古典爱情》中了解到想象中的爱情故事也涉及谋杀现场,余华表现了人类邪恶的本质,阐述了痛苦的根源——暴力和死亡。在余华前期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余华一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冷漠的态度去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个世界的丑恶和暴力。也就是所谓的“零度情感叙述”。我们通过他的这种冷漠的叙述态度看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残忍画面,透过他所描述的恐怖场景看到了非人的世界。
在某些人的观念中,他们直接把暴力等同于冷漠,这当然不是,但暴力这东西可以说是我们内心深处最不敢显现的但同时却是最原始的。余华曾这么说过:“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的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在《现实一种》这篇文章当中,亲人之间互相残杀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却由余华零感情的投入,非常冷静,有理智的描述出来了,同时,他也认为他曾有过的暴力、血腥和死亡都在这类作品中被记录下来了,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从恶梦抵达梦魇的叙述。所以,在那时候,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余华血管里流淌着的不是血液,而是冰渣子。
把《现实一种》作为一个例子,暴力是出自于文中一个叫做皮皮的少年身上,在文中,他虐待并摔死了他的堂弟,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时,肯定是揪心的,但是余华却很冷静并娓娓的叙述出来,通过他这样的漫不经心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邪恶的孩童,让人们的心都冷下来了。其实余华是想告诉我们暴力是中国人的一种现实,受到欺侮时,我们想到的是用更大暴力来制服它,比如《许三观卖血记》中,三乐受到欺负,他想到是让哥哥二乐,一乐来帮忙。可是通过这样的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是没有什么结果的。在余华不断的血腥和暴力的描述中,也许他的语言很冷,但他绝不是无情的,在我眼里,他只是想用叙事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然而,余华这类作品提供了文本的另一个故事给我们,震撼读者的心的同时也通过“恶”的描写达到审美层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