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人生中的爱情悲剧(附件)
摘 要路遥是新世纪以来陕北文坛著名的作家,与同时期的贾平凹,陈忠实号称陕西当代文学的“三驾马车”。他的代表作品《人生》以处于转型迷茫时期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刘巧珍与马栓这三对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本文拟从探析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发,揭示其爱情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目 录
引言 1
1 爱情悲剧的表现 2
1.1 有情难成眷属 2
1.2 无爱反成婚姻 4
2 外在因素的限制 6
2.1 权力操纵的驱使 6
2.2 城乡差距的悬殊 7
3 人为因素的羁绊 9
3.1 文化水平的差距 9
3.2 软弱妥协的性格 9
3.3 守旧现实的父母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爱情,似乎是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主题线索,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路遥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篇幅。其所描写的爱情多以悲情的方式收场。这种充满浓郁悲剧性色彩的结局,使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情的艺术魅力。
《人生》这部小说中描述了三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以高加林为线索,从他由城市——农村——城市——最后又回到农村的人生经历展开发展,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农村知识分子不甘自己一辈子是一个农村人,想要离开农村,到城市进行发展,在人生路上和爱情路上不停地辗转,但最后仍然是一个悲剧的故事。高加林一开始在城市工作,但不幸工作被人顶替回到农村。失意时受到了巧珍的抚慰,与巧珍展开了一段纯真质朴的恋情;而后“二叔”的转业改变了他的困境,再次来到城市,他遇到了有文化,有智慧的老同学黄亚萍。黄亚萍的现代与激情,加上高加林对城市强烈的渴望,使他毅然决定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最后,又因为“走后门”一事被举报,而被解雇回乡,不得不与黄亚萍分开。回乡后,那个爱他的巧珍已经成为马栓的妻子,他也因此失去了一段真挚的感情。
当然,这个悲剧,不全是高加林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所造成的。高加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断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生活中的大起大落与理性的破灭都给予其致命的打击,无论是在命运中还是在爱情上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可以说,高加林的命运悲剧正是他爱情悲剧的原因,而爱情悲剧正是他命运悲剧的体现。
1 爱情悲剧的表现
“从纯粹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1]P10而《人生》中的爱情或多或少都掺杂了太多的其它因素。小说中描写的悲剧爱情,主要分为两种:有情难成眷属、无爱反成婚姻。
1.1 有情难成眷属
从古至今的爱情小说中,悲剧是最能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心灵震撼的。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沈从文的《边城》等,这些小说无一不描写着悲剧的爱情故事,这些悲剧故事都有一种摄人心魂的魅力,令人读后黯然神伤,肝肠寸断。路遥的小说《人生》也是如此,小说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纯真唯美,传统简单。巧珍善良、无私、大胆地追求爱情,愿意为高加林牺牲一切;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情投意合,现代激情。黄亚萍有文化,聪明,家庭条件好,且与高加林志趣相当。恋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因为优美的体态,融洽的旨趣和亲密的交往,然而这样的有情人在路遥笔下却难成眷属,爱情都以悲剧收场。
1.1.1 高加林与刘巧珍
高加林是一个典型农村知识分子代表,刘巧珍则是一个典型村妇的代表。对于高加林,路遥几乎是刻薄地描绘这个人物。他心高气傲,脾气倔强,虽然身处农村却有上进的心思,摆脱农村的能力,按照黄亚萍的话来说,就是“一点都没有农村人的习性”,[2]P149 但是如果他没有上过高中,没有知识,能习惯像农民一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那么他也许就一辈子困在农村。但他了解外面的世界,既然见过了光明,就不可能长时间的忍受黑暗,更别说还有去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农村是困不住他的,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在自己的教师名额被占用时,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进行劳动,借此来缓解其内心的伤痛的原因。
而刘巧珍则是作者在高加林失意时馈赠的“一个礼物”、“一块金子”。她是村里最喜欢高加林的姑娘,喜欢之情溢于言表。为了高加林,她可以骂她大姐的公公,可以不嫌丢人的当众刷牙,顶撞她的父亲。同时她也是最理解高加林的,知道他第一次赶集怕丢人,不敢吆喝,于是“她就骑车来到大马河桥上,在那里等他过来,从中午一直站到下午”,[2]P43帮他把馍馍卖了,给他买了纸烟。此时的高加林正处于人生失意的时候,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无疑对他的心灵是一个抚慰。巧珍还说:“以后你在家里待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2]P49“等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像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2]P72刘巧珍的话就像一股暖流融化了高加林的内心,他接受刘巧珍的爱,也是自然而然的。
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虽然也陶醉于爱情的柔情蜜意,但他对巧珍的感情是很少的,巧珍更多的是高加林人生低峰期的精神抚慰品。在他们那个封闭并且落后的高家村,有文化、有知识的的高加林找不到心灵的知己,父母不理解他,德顺爷爷也不理解他。他是苦闷、孤独的,而巧珍这时温柔体贴的来到他身边,给予高加林的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般得包容与呵护。她对于高加林的情感始于一种寻找男子汉的欲望,人对于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拗的感情。而高加林身上有巧珍一直遗憾所渴望的东西——文化,在有文化的高加林面前,巧珍是自卑的,她是在等高加林成为农民觉得地位平等了才开始大胆追求的。巧珍对高加林是迷恋、仰慕与敬仰的,这导致两人在恋情中地位不平等,巧珍一味地体贴与付出,高加林一味地接受和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利用巧珍纯洁的爱情来缓解自己在人生低峰期的焦躁情绪。
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情有很大的挑战和炫耀成分。他们虽然在一起,可高加林内心深处从没有为他们的未来做过认真长远的打算,在潜意识里,他一直有着离开农村成为一个城里人的追求。他以事业为更大的目标,而巧珍就是一个本分的农村姑娘,她的理想就是找一个有文化的丈夫然后结婚生子过小农生活。他们的追求,价值观,文化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后来没有共同语言,经不起任何波折与挑战,高加林极力挣扎摆脱农村这片土地、寻求一切可能获得城市的认可,这种心理使他在能够进入城市的状态下毫不犹豫的抛弃巧珍。
1.1.2 高加林与黄亚萍
高加林“二叔”的转业,改变了他生活的困境,使他顺利进入了城市,而正巧,以前的同班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出现了。
黄亚萍是干部子女,南方人,吴克南是她的爱人,他们俩可以说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但是,黄亚萍对克南是毫无感觉的,她不想要一个无味顺从、无法理解她想法的丈夫,对于年轻有为,知识丰富的高加林反而萌生一种特别的好感。知道了高加林来县城的消息,黄亚萍经常往高加林所居住的地方跑,就这样,他们在一来二去之间,擦出了爱情的花火。
目 录
引言 1
1 爱情悲剧的表现 2
1.1 有情难成眷属 2
1.2 无爱反成婚姻 4
2 外在因素的限制 6
2.1 权力操纵的驱使 6
2.2 城乡差距的悬殊 7
3 人为因素的羁绊 9
3.1 文化水平的差距 9
3.2 软弱妥协的性格 9
3.3 守旧现实的父母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爱情,似乎是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主题线索,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路遥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篇幅。其所描写的爱情多以悲情的方式收场。这种充满浓郁悲剧性色彩的结局,使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情的艺术魅力。
《人生》这部小说中描述了三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以高加林为线索,从他由城市——农村——城市——最后又回到农村的人生经历展开发展,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农村知识分子不甘自己一辈子是一个农村人,想要离开农村,到城市进行发展,在人生路上和爱情路上不停地辗转,但最后仍然是一个悲剧的故事。高加林一开始在城市工作,但不幸工作被人顶替回到农村。失意时受到了巧珍的抚慰,与巧珍展开了一段纯真质朴的恋情;而后“二叔”的转业改变了他的困境,再次来到城市,他遇到了有文化,有智慧的老同学黄亚萍。黄亚萍的现代与激情,加上高加林对城市强烈的渴望,使他毅然决定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最后,又因为“走后门”一事被举报,而被解雇回乡,不得不与黄亚萍分开。回乡后,那个爱他的巧珍已经成为马栓的妻子,他也因此失去了一段真挚的感情。
当然,这个悲剧,不全是高加林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所造成的。高加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断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生活中的大起大落与理性的破灭都给予其致命的打击,无论是在命运中还是在爱情上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可以说,高加林的命运悲剧正是他爱情悲剧的原因,而爱情悲剧正是他命运悲剧的体现。
1 爱情悲剧的表现
“从纯粹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1]P10而《人生》中的爱情或多或少都掺杂了太多的其它因素。小说中描写的悲剧爱情,主要分为两种:有情难成眷属、无爱反成婚姻。
1.1 有情难成眷属
从古至今的爱情小说中,悲剧是最能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心灵震撼的。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沈从文的《边城》等,这些小说无一不描写着悲剧的爱情故事,这些悲剧故事都有一种摄人心魂的魅力,令人读后黯然神伤,肝肠寸断。路遥的小说《人生》也是如此,小说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纯真唯美,传统简单。巧珍善良、无私、大胆地追求爱情,愿意为高加林牺牲一切;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情投意合,现代激情。黄亚萍有文化,聪明,家庭条件好,且与高加林志趣相当。恋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因为优美的体态,融洽的旨趣和亲密的交往,然而这样的有情人在路遥笔下却难成眷属,爱情都以悲剧收场。
1.1.1 高加林与刘巧珍
高加林是一个典型农村知识分子代表,刘巧珍则是一个典型村妇的代表。对于高加林,路遥几乎是刻薄地描绘这个人物。他心高气傲,脾气倔强,虽然身处农村却有上进的心思,摆脱农村的能力,按照黄亚萍的话来说,就是“一点都没有农村人的习性”,[2]P149 但是如果他没有上过高中,没有知识,能习惯像农民一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那么他也许就一辈子困在农村。但他了解外面的世界,既然见过了光明,就不可能长时间的忍受黑暗,更别说还有去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农村是困不住他的,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在自己的教师名额被占用时,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进行劳动,借此来缓解其内心的伤痛的原因。
而刘巧珍则是作者在高加林失意时馈赠的“一个礼物”、“一块金子”。她是村里最喜欢高加林的姑娘,喜欢之情溢于言表。为了高加林,她可以骂她大姐的公公,可以不嫌丢人的当众刷牙,顶撞她的父亲。同时她也是最理解高加林的,知道他第一次赶集怕丢人,不敢吆喝,于是“她就骑车来到大马河桥上,在那里等他过来,从中午一直站到下午”,[2]P43帮他把馍馍卖了,给他买了纸烟。此时的高加林正处于人生失意的时候,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无疑对他的心灵是一个抚慰。巧珍还说:“以后你在家里待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2]P49“等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像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2]P72刘巧珍的话就像一股暖流融化了高加林的内心,他接受刘巧珍的爱,也是自然而然的。
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虽然也陶醉于爱情的柔情蜜意,但他对巧珍的感情是很少的,巧珍更多的是高加林人生低峰期的精神抚慰品。在他们那个封闭并且落后的高家村,有文化、有知识的的高加林找不到心灵的知己,父母不理解他,德顺爷爷也不理解他。他是苦闷、孤独的,而巧珍这时温柔体贴的来到他身边,给予高加林的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般得包容与呵护。她对于高加林的情感始于一种寻找男子汉的欲望,人对于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拗的感情。而高加林身上有巧珍一直遗憾所渴望的东西——文化,在有文化的高加林面前,巧珍是自卑的,她是在等高加林成为农民觉得地位平等了才开始大胆追求的。巧珍对高加林是迷恋、仰慕与敬仰的,这导致两人在恋情中地位不平等,巧珍一味地体贴与付出,高加林一味地接受和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利用巧珍纯洁的爱情来缓解自己在人生低峰期的焦躁情绪。
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情有很大的挑战和炫耀成分。他们虽然在一起,可高加林内心深处从没有为他们的未来做过认真长远的打算,在潜意识里,他一直有着离开农村成为一个城里人的追求。他以事业为更大的目标,而巧珍就是一个本分的农村姑娘,她的理想就是找一个有文化的丈夫然后结婚生子过小农生活。他们的追求,价值观,文化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后来没有共同语言,经不起任何波折与挑战,高加林极力挣扎摆脱农村这片土地、寻求一切可能获得城市的认可,这种心理使他在能够进入城市的状态下毫不犹豫的抛弃巧珍。
1.1.2 高加林与黄亚萍
高加林“二叔”的转业,改变了他生活的困境,使他顺利进入了城市,而正巧,以前的同班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出现了。
黄亚萍是干部子女,南方人,吴克南是她的爱人,他们俩可以说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但是,黄亚萍对克南是毫无感觉的,她不想要一个无味顺从、无法理解她想法的丈夫,对于年轻有为,知识丰富的高加林反而萌生一种特别的好感。知道了高加林来县城的消息,黄亚萍经常往高加林所居住的地方跑,就这样,他们在一来二去之间,擦出了爱情的花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