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路上的夸父鹿子霖另一种形象解读(附件)
摘 要本文着眼于《白鹿原》中主要人物之一的鹿子霖,从不甘平庸的奋斗者、争强好胜的强者、普通平凡的失败者三个方面对鹿子霖形象进行深入解读,使人们对鹿子霖形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将他在追寻成功、实现人生理想道路上表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夸父精神进行对比,这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他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的进步意义和追求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道德失误。
目 录
引言 1
1 鹿家祖坟的声音 2
1.1 艰难辛酸的呼声 2
1.2 振聋发聩的炮声 3
2 不甘平庸的奋斗者 5
2.1 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 5
2.2 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 6
3 争强好胜的强者 8
3.1 困境中的决心 8
3.2 好争斗的性格 9
4 普通平凡的失败者 11
4.1 让人慨叹的夸父精神 11
4.2 令人怜悯的悲剧结局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白鹿原》中作者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的鹿子霖,他是一个复杂的形象,“鹿子霖是作为白嘉轩的反面出现的,他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绝不是假仁假义!功利市侩所能概括的”[1]P377。他为了实现祖上遗愿,摆脱毫无宗族权力的局面奋斗一生,最终却身败名裂,他的悲剧结局让人同情,但他身上的那份执著精神更让人叹服。他超人的意志和东山再起的决心唤起了生存的勇气和卷土重来的决心,虽然结局败的很惨,“但那是奋斗者的失败,是生命强力的毁灭”[2]P274,而他也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失败者。
1 鹿家祖坟的声音
白鹿两家的发家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白嘉轩和鹿子霖的性格形成。白家先人白修身在贫困冻饿中读书中举中兴家业,给白家树立了“耕读传家”的优秀典范,而鹿家先人马勺客的发家史则是一部不堪的屈辱史,虽然最终依靠“勺勺客”这一职业成为白鹿村的首富,但他无时无刻不感到深深的自卑,他希望他的后代人能够通过读书走上科举之路来光耀门楣,实现他出人头地,让别人伺候自己的愿望。正是由于祖上的这一固有祖训,使鹿子霖生来就有灵活机变的性格,聪明的头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善的为人。
1.1 艰难辛酸的呼声
“呼声”原指喊声、叫声,也用来借指人们的意见、要求或公开、正式表达的愿望。《白鹿原》中鹿家祖上鹿马勺历尽辛酸后留下的遗愿,就是一种对子孙后代公开且正式表达的“呼声”。
鹿家祖上开始发迹是由鹿子霖往上数五辈的鹿马勺开始的,他是鹿家历史上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原上几乎没有人不认识这位靠讨吃要喝长到十五六岁的老三,他经常把用来接受施舍的一只铁勺拴在裤腰带上,因此人们都叫他马勺娃,年长于他的两位哥哥都早已出门当长工熬活去了,瘫痪在破屋土炕上的父亲也让他自己去给自己挣饭吃。于是马勺娃离开了熟悉的村庄,走进了城门楼子,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另一种人生。如果说鹿马勺之前的成长是艰辛的(靠讨吃要喝长到十五六岁),经历是辛酸的(有的人放狗咬他),那么他后来的经历更是屈辱甚至是常人无法接受的。
鹿马勺用了五年时间学成了一个厨艺精湛的“炉头”,在这五年里他受尽了师傅的各种打骂、凌辱。从一开始师傅只要发现他有抬头偷看炒菜技巧的迹象就把他的头打得鲜血直流,到后来师傅和他达成各种“协议”教他学习炒菜,在这期间他学会了殷勤的侍奉师傅,也学会了隐忍。最终当他学成,手艺超过师傅之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古城上流社会的人物有了私交。鹿马勺受尽磨难最终靠做勺勺客发家,成为白鹿村的首富。
鹿马勺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身为下人名厨的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他明白鹿家的发家方式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因为在以农为本的社会里,靠厨师发家是不被正统社会认可的,更何况还有那一段屈辱的经历。因此,他结合自己艰难曲折的经历总结出两大人生经验:一是供孩子读书,做人上人;二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勾践精神。他把自己个性化为白鹿原上的勾践,而这个个性化了的勾践精神一代代留传下来,最终成为鹿家撑门立户的精神财富:“鹿马勺艰辛曲折的人生经验是留给鹿姓门族的第二大理论思想”[3]P655。所以,鹿子霖身上那种追求成功的执著精神、顽强的的意志和东山再起的决心都是对老太爷鹿马勺宝贵精神财富、人生经验的继承和学习,鹿马勺也成功的以自己艰难辛酸的经历教育了他以后的几代人,他在受尽磨难后发出“呼声”,告诫子孙后代以读书为第一要务。
鹿子霖无疑是一个祖训的忠实践行者,在他的老爷爷、爷爷、父亲和他本人都没能实现祖上遗愿之时,他就把这个祖宗遗愿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尽管老太爷的尸骨已经化作泥土,但他历经艰辛后发出的“呼声”时刻回荡在子孙后代的耳边——供孩子读书,做人上人。可见,鹿家祖上鹿马勺艰难辛酸的经历和“呼声”对鹿家后代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1.2 振聋发聩的炮声
忠、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其中“孝”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早在《孝经》中,就有孔子倡导忠、孝的记载,如:“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4]P17以及“夫孝,德之本也”[4]P3等说法。现代所说的“孝”,主要指子女等晚辈尊敬、赡养父母等长辈,而鹿家子孙后代时刻不忘以震耳欲聋的炮声来回应祖上老太爷历尽艰辛后所发出的“呼声”,则是一种后辈对祖辈的绝对忠孝,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延伸。
鹿马勺是鹿家发迹史上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也是鹿家子孙要绝对忠孝的第一人。当他沦为叫花子靠讨吃要喝流逛到西安城里受尽磨难后,学成了一手烹饪绝技,并以此成为了白鹿村的首富,但他的人生理想是出人头地,让别人伺候自己。在当时封建社会,能够实现这一人生理想的唯一方式就是科举,所以他在去世时留下遗愿:
我一辈子都是伺候人,顶没出息。争一口气,让人伺候你才算荣耀祖宗。中一个秀才到我坟头放一串草炮,中了举人放雷子炮,中了进士放三声铳子。[3]P63
鹿马勺对鹿家的现实生存状况,以及鹿家在家族中的无法改变的地位有着非常理性的认识,他明白鹿家在家族中处于边缘地位,永远无法超越白家,自己虽为白鹿村首富,但始终是伺候别人的下人,不被人们认可。因此,在鹿家人的血液中积淀着强烈的自卑感,在经济上虽暂时压倒白家,在精神上则要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才能够被正统社会认可,鹿马勺临终留下的遗言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自卑心理。正因为有了老太爷的这一临终遗愿,从鹿子霖的老爷爷到他本人四代人都以子孙读书为第一要务。
目 录
引言 1
1 鹿家祖坟的声音 2
1.1 艰难辛酸的呼声 2
1.2 振聋发聩的炮声 3
2 不甘平庸的奋斗者 5
2.1 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 5
2.2 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 6
3 争强好胜的强者 8
3.1 困境中的决心 8
3.2 好争斗的性格 9
4 普通平凡的失败者 11
4.1 让人慨叹的夸父精神 11
4.2 令人怜悯的悲剧结局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白鹿原》中作者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的鹿子霖,他是一个复杂的形象,“鹿子霖是作为白嘉轩的反面出现的,他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绝不是假仁假义!功利市侩所能概括的”[1]P377。他为了实现祖上遗愿,摆脱毫无宗族权力的局面奋斗一生,最终却身败名裂,他的悲剧结局让人同情,但他身上的那份执著精神更让人叹服。他超人的意志和东山再起的决心唤起了生存的勇气和卷土重来的决心,虽然结局败的很惨,“但那是奋斗者的失败,是生命强力的毁灭”[2]P274,而他也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失败者。
1 鹿家祖坟的声音
白鹿两家的发家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白嘉轩和鹿子霖的性格形成。白家先人白修身在贫困冻饿中读书中举中兴家业,给白家树立了“耕读传家”的优秀典范,而鹿家先人马勺客的发家史则是一部不堪的屈辱史,虽然最终依靠“勺勺客”这一职业成为白鹿村的首富,但他无时无刻不感到深深的自卑,他希望他的后代人能够通过读书走上科举之路来光耀门楣,实现他出人头地,让别人伺候自己的愿望。正是由于祖上的这一固有祖训,使鹿子霖生来就有灵活机变的性格,聪明的头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善的为人。
1.1 艰难辛酸的呼声
“呼声”原指喊声、叫声,也用来借指人们的意见、要求或公开、正式表达的愿望。《白鹿原》中鹿家祖上鹿马勺历尽辛酸后留下的遗愿,就是一种对子孙后代公开且正式表达的“呼声”。
鹿家祖上开始发迹是由鹿子霖往上数五辈的鹿马勺开始的,他是鹿家历史上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原上几乎没有人不认识这位靠讨吃要喝长到十五六岁的老三,他经常把用来接受施舍的一只铁勺拴在裤腰带上,因此人们都叫他马勺娃,年长于他的两位哥哥都早已出门当长工熬活去了,瘫痪在破屋土炕上的父亲也让他自己去给自己挣饭吃。于是马勺娃离开了熟悉的村庄,走进了城门楼子,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另一种人生。如果说鹿马勺之前的成长是艰辛的(靠讨吃要喝长到十五六岁),经历是辛酸的(有的人放狗咬他),那么他后来的经历更是屈辱甚至是常人无法接受的。
鹿马勺用了五年时间学成了一个厨艺精湛的“炉头”,在这五年里他受尽了师傅的各种打骂、凌辱。从一开始师傅只要发现他有抬头偷看炒菜技巧的迹象就把他的头打得鲜血直流,到后来师傅和他达成各种“协议”教他学习炒菜,在这期间他学会了殷勤的侍奉师傅,也学会了隐忍。最终当他学成,手艺超过师傅之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古城上流社会的人物有了私交。鹿马勺受尽磨难最终靠做勺勺客发家,成为白鹿村的首富。
鹿马勺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身为下人名厨的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他明白鹿家的发家方式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因为在以农为本的社会里,靠厨师发家是不被正统社会认可的,更何况还有那一段屈辱的经历。因此,他结合自己艰难曲折的经历总结出两大人生经验:一是供孩子读书,做人上人;二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勾践精神。他把自己个性化为白鹿原上的勾践,而这个个性化了的勾践精神一代代留传下来,最终成为鹿家撑门立户的精神财富:“鹿马勺艰辛曲折的人生经验是留给鹿姓门族的第二大理论思想”[3]P655。所以,鹿子霖身上那种追求成功的执著精神、顽强的的意志和东山再起的决心都是对老太爷鹿马勺宝贵精神财富、人生经验的继承和学习,鹿马勺也成功的以自己艰难辛酸的经历教育了他以后的几代人,他在受尽磨难后发出“呼声”,告诫子孙后代以读书为第一要务。
鹿子霖无疑是一个祖训的忠实践行者,在他的老爷爷、爷爷、父亲和他本人都没能实现祖上遗愿之时,他就把这个祖宗遗愿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尽管老太爷的尸骨已经化作泥土,但他历经艰辛后发出的“呼声”时刻回荡在子孙后代的耳边——供孩子读书,做人上人。可见,鹿家祖上鹿马勺艰难辛酸的经历和“呼声”对鹿家后代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1.2 振聋发聩的炮声
忠、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其中“孝”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早在《孝经》中,就有孔子倡导忠、孝的记载,如:“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4]P17以及“夫孝,德之本也”[4]P3等说法。现代所说的“孝”,主要指子女等晚辈尊敬、赡养父母等长辈,而鹿家子孙后代时刻不忘以震耳欲聋的炮声来回应祖上老太爷历尽艰辛后所发出的“呼声”,则是一种后辈对祖辈的绝对忠孝,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延伸。
鹿马勺是鹿家发迹史上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也是鹿家子孙要绝对忠孝的第一人。当他沦为叫花子靠讨吃要喝流逛到西安城里受尽磨难后,学成了一手烹饪绝技,并以此成为了白鹿村的首富,但他的人生理想是出人头地,让别人伺候自己。在当时封建社会,能够实现这一人生理想的唯一方式就是科举,所以他在去世时留下遗愿:
我一辈子都是伺候人,顶没出息。争一口气,让人伺候你才算荣耀祖宗。中一个秀才到我坟头放一串草炮,中了举人放雷子炮,中了进士放三声铳子。[3]P63
鹿马勺对鹿家的现实生存状况,以及鹿家在家族中的无法改变的地位有着非常理性的认识,他明白鹿家在家族中处于边缘地位,永远无法超越白家,自己虽为白鹿村首富,但始终是伺候别人的下人,不被人们认可。因此,在鹿家人的血液中积淀着强烈的自卑感,在经济上虽暂时压倒白家,在精神上则要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才能够被正统社会认可,鹿马勺临终留下的遗言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自卑心理。正因为有了老太爷的这一临终遗愿,从鹿子霖的老爷爷到他本人四代人都以子孙读书为第一要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