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的武侠精神(附件)【字数:10667】

摘 要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有据可考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侠”这一名称首次被提出是在韩非的《五蠹》一文中。此后,在《史记》与《汉书》等书中又出现了许多有关于“侠”的名称,如豪侠、游侠等,发展到近几十年许多武侠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风靡全国,我们习惯将这一类形象称为“武侠”形象。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到唐代大量的关于描写“任侠精神”的诗歌,再到明清时期的侠义小说,直至今天的武侠文学作品,中国的“侠”文化与精神一直存活且经久不衰。而唐代任侠风气炽盛,在诗歌中大规模地对游侠进行了赞颂,可以说咏“侠”诗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主流之一。从现代武侠精神的理解对这种现象进行一次探讨,有益于我们从另一种角度考察唐诗的流变,研究诗人不同时期作品主题转变的渊源,进一步领略唐诗的魅力所在。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任侠传统概述 3
第一节 关于游侠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二节 唐诗中游侠群体的分类 4
第三章 唐代诗歌中的武侠精神 6
第一节 尚武轻儒 6
第二节 重义轻利 7
第三节 豪侠与酒 7
第四章 从个人主义到爱国主义 9
第五章 武侠精神在现代的发展 11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游侠形象及其主要精神在唐初诗坛中并不显眼,对游侠及任侠精神的热情歌颂直到盛唐时期才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 ;而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唐代诗歌中的游侠形象和人格魅力都有了较大的转变,他们几乎摆脱了一味地横行无忌、恃强逞凶的个人意气,更多的从个人英雄主义(建功立业)升华为爱国激情(保家卫国驱除外敌),完成了一次质的改变。现代理解中的侠义精神在唐代诗歌中也有许多的代表作可展现。
第一章 绪论
自《史记》之后,游侠形象首次在诗歌中出现始于汉魏乐府,当时的一些诗人如曹植、张华、左延年等均有此类题材的古诗作品,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六十六《结客少年场行》(曹植)题解(P948)中大致归纳出了游侠诗体的演变轨迹:源于汉民歌,因汉成帝任用酷吏大肆镇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豪侠而在民间社会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于是发为歌诗。汉魏之际,咏侠诗正式进入社会上层且成为了乐府的传统主题之一。自汉魏至隋年间,一游侠为题材的诗歌仍有出现,但篇幅极少,总的来看十分零散,不成规模。
“游侠”这一诗歌主题的发展轨迹和唐诗发展历程基本吻合,甚至可以说与唐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互相对应。在唐朝初年的诗歌创作中,多数诗人以宫廷诗创作为主,诗中几乎没有与侠有关的形象描写,但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虞世南等人已有对诗歌的革新意识,将“侠”作为歌咏的对象,游侠诗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些诗人的创作中,他们对于游侠及“任侠精神”的歌咏突破了汉魏乐府的局限,向各类诗别如咏史诗、咏怀诗、赠答诗中拓展开来,由此开始,所歌咏的任侠精神的内容与标准趋于统一,更多的是一种豪迈的气魄。如虞世南与曹植同题,作《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寻源博望候,结客远相求。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焰焰戈霜冻,耿耿剑虹浮。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云起龙沙暗,暮落雁门秋。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以首发二句概括全文之旨,以下十句一连用了伍子胥、荆轲与高渐离、张骞三个典故,既表叙少年游侠的精神与气魄,又能转到游侠儿立志报效国家的主题上来,顺畅地引出了“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的感慨,既咏史,又咏怀,且咏侠,将英雄主义与任侠风气相联系在一起,是全片的思想得到了统一。
从规模和程度看,盛唐诗坛对于“任侠精神”的礼赞不仅仅是空前的,几乎可称得上是后无来者。“任侠精神”已经与社会生活互相交织在一起,成为了普通民众以及诗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创作源泉。就以此为题材的诗人群体而言,以王昌龄、岑参、高适、杜甫、李白、李颀、祖咏、崔颢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们都乐于对“任侠精神”和“游侠形象”进行歌颂,不仅是数量上的蔚为大观,就质量而言也是十分惊人的。在这段时期创作的诗歌大多直接以“游侠儿”为直接描写对象,“任侠精神”直接展现在这些咏古咏怀、送别唱和等诗中。
在一个封建社会全盛的时代,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差距,甚至不论文略高低,所有人都热情的歌颂“任侠精神”并对“游侠”这一社会不安定因素心向往之,甚至留下了大量的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应该值得深思。唐代诗歌中的“游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现代对于“武侠精神”的理解有多少承自于“任侠精神”的内涵,在唐代的诗歌中又有怎样的体现?
第二章 任侠传统概述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成为唐代的文学现象而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气,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给了“游侠之风”盛行且长久存在的生存条件。这种游侠风气一旦适应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需要,能够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结合,就能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影响当时人们的各种活动,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自然而然的便会渗透到文学创作中。
第一节 关于游侠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侠”这一群体是何时开始产生现阶段无法给一个准确的时间界限,但早在战国时期,这个群体变已经发展成了一股影响很大的社会势力。这一群体的发展在唐代以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战国时期是游侠群体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游侠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忠勇不二,舍生取义,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意识。战国时期的大多数侠士虽然胆识过人,有独特的才能,但因为出身微贱,在门第观念浓重的时代往往为世家大足所不容,普遍有一种怀才不遇的郁结之情在。正式因为如此,一旦有公倾贵族愿意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侠士们便会为这些“明主”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侠士们的典型代表及事迹可以参照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他们往往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转折中拼接自己的武艺、胆识或计谋,以或寻常或独特的方式担当重任扭转时局或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平原君门客毛遂在平原君赴楚求援时以自己的胆识和口才使楚赵成功联盟共同抗秦,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做出了重大贡献。唐代诗歌中也有许多用此类典故的作品:“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槐,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李白《行路难其二》)
第二个阶段是在西汉初期。在西汉初期,游侠们大多风行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凭借武力行侠仗义横行意气,在西汉初建立政权时他们私交广声势大,是一股影响较大的民间力量。这与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有关。虽然汉代秦后社会管制较为宽松,但黄老之学的实质依然是恪守法治(即便是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统治的内核仍是“法治”,即所谓的“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只是改善了滥用刑罚的现象。《汉书》、《史记》、《后汉书》中有许多关于汉代酷吏豪强与严刑峻法的描写、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游侠再度兴起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这阶段的游侠们常常打抱不平,因此汉代尤其是长安地区的游侠复仇之风日益盛行,这对当时的官府统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果不其然在西汉政权稳固以后,这股民间力量很快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在绝对的强权面前逐渐没落。不过,汉代的“侠义之举”不是只局限于复仇等小义上,也有为国家大义牺牲小我的游侠们,对于这种行为,朝廷是不抑制反而给予鼓励的,但这种情况是占少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