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诗歌浅析
题目杨度诗歌浅析[20191216163438]
内容摘要:杨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政治活动家,从帝制祸首到中共秘密党员,前后政治思想的转变一直吸引不少学者的目光,而对于其诗歌却关注不多。杨度的诗歌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以及创新与价值几方面对其进行浅析。在内容上,一方面表现出忧时救国的情绪,另一方面表现出对自己悲苦人生的感慨,政治失意后,杨度寻找了另一条出路,研究佛学,因此其诗歌又渗透着佛家的无我思想;在艺术特征上,更是比兴寄托与情景交融同在,对比与衬托并存,他的诗歌既有湖湘诗派的传统拟古之风,又有自己的口语化表达。同时,杨度诗歌逐渐从“持”情中解脱了出来,更加关注自己的主观情感,突出个性,与其他诗人产生了不同之处,其诗歌的“变革”显示了他的创新与开拓。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杨度诗歌思想艺术价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杨度诗歌的思想内容 1
(一)忧时救国 1
(二)悲苦人生 2
(三)无我主义 4
三、杨度诗歌的艺术特征 5
(一)对比与衬托并存 5
(二)文言与白话兼具 6
(三)比兴寄托与情景交融同在 7
四、杨度诗歌的创新与价值 8
(一)突破“持”情 8
(二)注重主观情感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杨度诗歌浅析
一、引言
杨度(1875-1931),原名承瓒,字皙子,号虎禅、虎公,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八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塘乡姜畲村,父宗彝,字懿生,母李氏,另有一弟杨钧,一妹杨庄。杨度一生都在为国家事业奔走,组建“筹安会”,前期一直致力于“君宪救国论”,虽然失败被通缉,潜心研究佛学,但这并没有使他那颗为国操劳的心感到绝望。后来,他和孙中山一起活动,晚年,又毅然决然地投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周恩来总理更是在病逝之前,让秘书告诉王治秋将杨度的情况转告给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辞海》中编写‘杨度’这一条目时,将杨度参加中国共产党这一史实写入。杨度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文学上也有所成就。他的代表性作品有《奉和虔谷先生》、《湖南少年歌》、《金铁主义说》、《君宪救国论》以及《虎禅师论佛杂文》等。杨度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由于杨度的传奇经历,所以人们对其政治思想和生平活动研究较多,诗歌研究少,而且其诗歌丢失了很多,存世的较少,因而学者研究的更少。但杨度遗存的诗歌很有价值,而且其诗歌个性鲜明,与其一生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有必要单独为其撰文分析,所以我来研究,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了解杨度,进而了解他的诗歌作品。
二、杨度诗歌的思想内容
杨度一生都在为国家事业而奔走,因此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与他的生平和政治活动有关,纵观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忧时救国
杨度一生坎坷,大起大落。在他还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国家大事。1894年,杨度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在京期间,他出于爱国激情,“上书请与倭奴战”。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杨度非常悲愤。1895年,杨度在京师参加会试落第后,逗留期间写下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形势感到忧患的诗歌作品。他在“刺时”的《西山篇》开头中写到:木落高台,草虫悲鸣。心之忧矣,当欲语谁?”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国家被外国侵占,形势危亡,杨度在诗中写草虫的悲鸣,借此情景,实则写自己心中的悲,心心念念着国家的生死存亡,然而会试落第,在这个时期,又不知该如何报效国家,心中的忧国情绪不知该和谁诉说。他在结尾发出了“式讹尔室,以斥孔壬”的呼声,要求斥逐奸佞之臣,以此来挽救国家颓势,反映了杨度忧时救国的情绪,抒发了他的悲愤之情。“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他在赠夏寿田的诗中说:“岂伊拨乱治,空谷孰与宣?同车信莫从,击楫徒悠然”;又自表心迹地说“问我东山高卧时,苍生扰乱应思起”。”《圆明园图歌》写到:
杨郎昔卧西山下,满目兴衰如走马。仓卒兵戈事已然,流连故物谁能舍!当年内外乐昇平,今日披图泪如霰。舞鹤雕栏迎御道,垂杨曲榭藏深宴君不见汉朝离宫三十六,只今处处游麋鹿。
圆明园作为那时皇宫贵族生活的地方,其繁华地步我们可想而见,虽然现在的我们无法窥见,但就其历史对它的描述来说,我们不难猜测它昔日的情景,但如今的圆明园已被八国联军侵占,一把大火烧去了往日的繁华光景,就连其中的珍贵物品也被洗劫一空,国家山河破碎,面目全非,诗人心中的郁结情绪只有以泪来表达出来,为国家的形势而担忧。
杨度在第二次去日本后,面对国家反清的民主革命力量越来越壮大,他的政治思想也开始起着变化。他怀着忧心国事的强烈情感,写下了轰动一时的《湖南少年歌》,歌中叙述了湖南的山川地理和历史人物,斥责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也指出了人民生死离别的悲惨现状,并历数了帝国主义对国家侵略掠夺的恶行。“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他号召了人们起来救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谓彼当年起义师,不助同胞助胡满”,他在这里斥责了曾国藩的镇压行为;“父兄子弟争荷戈,义气相扶团体结。谁肯孤生匹马还,誓死共死沙场穴”,反映了湖南人民不畏强权与压迫,誓死保卫国家的情操。《湖南少年歌》慷慨激昂,表达了强烈的救国思想,“凭兹百战英雄气,先救湖南后中国”,被胡思敬目为“丧心病狂”。诗人虽然狂,但这只是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一番表达,并不是一味的猖狂。
(二)悲苦人生
杨度身处清朝末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这个时代蒙上了一层抑郁的色彩,早年的贫苦生活也让他的心灵一再对这个国家感到失望,感受到离别之苦和失意之恨的诗人唯有在诗歌中表达他的心中之苦,《将之东洲酬别仲阳》诗中言:
老大耻无述,少小能几时!我友谅相好,示我周行驰。翩翩隐君子,游戏湘之湄。骊驹晨载行,驾言远从之。广野萋卉木,去马春逶迟。举酒相慰劳,寓意多于辞。千里为德邻,何必无遐思。同方谅可信,燕笑秋为期。
这是作者将去东洲、告别湘潭学友的时候写的。离别似乎总是离不开酒,这既是送行之举,同时,酒中也寓含了友人的祝福之情,千言万语道不清,唯有以酒来代替。杨度去了衡州,张正旸留在王闿运云湖桥居宅教读王氏子弟,可是,却总是难以适应在衡州没有友人在一起切磋的环境。初与友人相别,杨度作此诗寄意,在离思中寄予了自己情真意切的期待。
最让人伤情的莫过于生死永诀,杨度这首为黄笃恭之死所作的《哭黄君笃恭》,可谓是荡气回肠:
人鬼凄惶一榻间,孤灯和雨送君还。一身谈笑捐生易,万众颠危出死难。魂气好随秋雁远,哭声时与夜潮酸。海天独立同谁语,暂抚君尸亦自宽。
杨度一直有实业救国的思想,而黄笃恭曾协理湖南矿物,所以对黄笃恭极为称许。黄笃恭的逝世,着实让杨度非常痛心,这救国的道路上又少了一个志同道合之人。“魂气”、“哭声”等词直接写出了此时的悲伤之情,哀思之痛,毫不造作,把自己此时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诗人以泪写诗,表达了与友人生死离别的凄凉惨状,他既是在哭友人,也是在哭自己的凄凉处境。《避难中作》写到:
去岁遭世变,逃遁栖海隅。依托外租域,存此亡命躯。乱世轻人命,苟命古所誉。官吏索我缓,容我使读书。文史为吾友,应接在一庐。有时歌以啸,天风若与俱。优游既卒岁,阳春倏以敷。林花次第开,好鸟时相呼。往来二三子,皆复患难余。喧寂无异趣,穷达理一如。
杨度在这里写自己去年遭受通缉的遭遇,如今只能在租界里潦倒的生活着,作为一个有强烈政治抱负的人,如今的情形对杨度来说是很受打击的,以前的种种辉煌与今日的苟延残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面不乏包含了杨度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感慨,对自己不能实现君宪救国的失望。这个时候的杨度什么都没有,在这个避难所里,只有身边的文史与自己为友。虽然他很豪迈的说“文史为吾友”,但内心的失望,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壮志豪情、他的“帝王之学”以失败而告终,他又怎样安心的栖居在这个角落里。虽是为友,也只是自己的无奈之语罢了。
湘潭已没樊山老,夏大捕亡郭五羸。昔与游山题画者,今日披图一泪垂。世事苍茫谁料得,六年五见兴兵革。
这几句诗出自他的《题齐山人<借山图>》,诗中写到恩师王闿运已经去世,樊山已经老了,夏大被人追捕,郭五也身患重病,结尾又写到“眼底山川能适意,乱离身世听悠悠。”这个时候的杨度,以前政治上的好友有的去世,有的已经年迈,有的正在被追捕,有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而自己现在也只能在这乱世里如此的活着,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和他们一起述说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都表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情绪。对命运的感慨,对自己的失望。
(三)无我主义
杨度在政治、经济上遭到重大挫折后,思想上自然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的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或是仕途失意而富贵梦不醒的朝中官僚,他们一般都会寻求另一条路来给自己疗养,或隐居山林、或遁入空门。
杨度在受到通缉并被特赦后,特别是在张勋复辟灭亡以后,自此对君主立宪主张感到非常绝望,便声称“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问世事”,而选择了遁入空门这一途径。他在一九一七年登庐山与东林寺德高望重的老主持妙理大师的一番谈话后,顿时恍然大悟。他在《逍遥游辞引》中写到:“民国十年七月漫游长江,夜登庐山,仰首视天,云开月出,此心忽然大彻大悟。”可见杨度与庐山结下了一种不解之缘。“逍遥游兮!世何途而不坦,身何往而不宜!放予怀于宇宙,等万物而一之”,由此可知,此时的杨度心怀开阔了许多,他的烦恼一扫而空,他将自己置身于这世界中,不去想,不去问。
杨度在政治上失意并遭受了重大挫折后,便由庄入了佛,他在《江亭词序》中说:“余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实,可以已矣。乃不更言经世,而由庄入佛。”他在《我佛偈》中有这样几句话:
我即是佛,我外无佛。身外无心,心外无物。色声香味,和成世界。时无后先,地无内外。三世当时,十方当地。 时间空间,一念之际。差别相起,名曰心囚。一切扫却,平等自由。此心无为,而无不为。天然一佛,无可思言。
杨度此时的作品已经夹杂了无我主义思想,他认为自己就是佛,自己以外的没有佛,世界万物是靠由心而生的,其本质上是禅宗南宗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何者是五阴,妙明真心是。一心分为二,对待成差异。悟时并无异,迷时却有二。
一二尽扫除,即入如来地。
杨度在诗中写明了自己的“无我论”,本心无我,一切皆空。等到真正悟懂了,不再执着于一、二的差别中,不再执着于世界的万物中,那么一切都是空的,这个时候才达到了无心的境界。杨度反对灵魂、轮回等说法,也批驳老、庄、儒、墨等家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不合乎“无我主义”的各派学说。《轮回偈序》中写到:“离心说佛,无有是处;生死灵魂,管他做甚!放下此心,轮回立尽。”可见杨度不主张灵魂、轮回之说,不用管这些灵魂的去向,多思无义,只是庸人自扰。他的前偈中写到“心心复心心,一心幻万轮。轮轮似生灭,非灭亦非生”;后偈“无前亦无后,无去亦无来。本无生灭心,何自有轮回”。“前偈中有心有轮,以明心相;后偈无心无轮,以明心体。相体一如,亦无二义。”杨度还认为佛是平常的,只要人们摒除杂念,满街都是圣贤,人人都可以成为佛祖。他的《唯识八偈序》中的八偈也体现了他的佛家主义,他的无我主义,他认为世间的一切法,其根本教义就是无我,一切皆空。他在《自提小照》中把自己看作是普度众生的活佛,认为要想挽救民族危亡,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只有佛才能办到。
内容摘要:杨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政治活动家,从帝制祸首到中共秘密党员,前后政治思想的转变一直吸引不少学者的目光,而对于其诗歌却关注不多。杨度的诗歌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以及创新与价值几方面对其进行浅析。在内容上,一方面表现出忧时救国的情绪,另一方面表现出对自己悲苦人生的感慨,政治失意后,杨度寻找了另一条出路,研究佛学,因此其诗歌又渗透着佛家的无我思想;在艺术特征上,更是比兴寄托与情景交融同在,对比与衬托并存,他的诗歌既有湖湘诗派的传统拟古之风,又有自己的口语化表达。同时,杨度诗歌逐渐从“持”情中解脱了出来,更加关注自己的主观情感,突出个性,与其他诗人产生了不同之处,其诗歌的“变革”显示了他的创新与开拓。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杨度诗歌思想艺术价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杨度诗歌的思想内容 1
(一)忧时救国 1
(二)悲苦人生 2
(三)无我主义 4
三、杨度诗歌的艺术特征 5
(一)对比与衬托并存 5
(二)文言与白话兼具 6
(三)比兴寄托与情景交融同在 7
四、杨度诗歌的创新与价值 8
(一)突破“持”情 8
(二)注重主观情感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杨度诗歌浅析
一、引言
杨度(1875-1931),原名承瓒,字皙子,号虎禅、虎公,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八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塘乡姜畲村,父宗彝,字懿生,母李氏,另有一弟杨钧,一妹杨庄。杨度一生都在为国家事业奔走,组建“筹安会”,前期一直致力于“君宪救国论”,虽然失败被通缉,潜心研究佛学,但这并没有使他那颗为国操劳的心感到绝望。后来,他和孙中山一起活动,晚年,又毅然决然地投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周恩来总理更是在病逝之前,让秘书告诉王治秋将杨度的情况转告给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辞海》中编写‘杨度’这一条目时,将杨度参加中国共产党这一史实写入。杨度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文学上也有所成就。他的代表性作品有《奉和虔谷先生》、《湖南少年歌》、《金铁主义说》、《君宪救国论》以及《虎禅师论佛杂文》等。杨度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由于杨度的传奇经历,所以人们对其政治思想和生平活动研究较多,诗歌研究少,而且其诗歌丢失了很多,存世的较少,因而学者研究的更少。但杨度遗存的诗歌很有价值,而且其诗歌个性鲜明,与其一生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有必要单独为其撰文分析,所以我来研究,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了解杨度,进而了解他的诗歌作品。
二、杨度诗歌的思想内容
杨度一生都在为国家事业而奔走,因此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与他的生平和政治活动有关,纵观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忧时救国
杨度一生坎坷,大起大落。在他还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国家大事。1894年,杨度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在京期间,他出于爱国激情,“上书请与倭奴战”。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杨度非常悲愤。1895年,杨度在京师参加会试落第后,逗留期间写下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形势感到忧患的诗歌作品。他在“刺时”的《西山篇》开头中写到:木落高台,草虫悲鸣。心之忧矣,当欲语谁?”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国家被外国侵占,形势危亡,杨度在诗中写草虫的悲鸣,借此情景,实则写自己心中的悲,心心念念着国家的生死存亡,然而会试落第,在这个时期,又不知该如何报效国家,心中的忧国情绪不知该和谁诉说。他在结尾发出了“式讹尔室,以斥孔壬”的呼声,要求斥逐奸佞之臣,以此来挽救国家颓势,反映了杨度忧时救国的情绪,抒发了他的悲愤之情。“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他在赠夏寿田的诗中说:“岂伊拨乱治,空谷孰与宣?同车信莫从,击楫徒悠然”;又自表心迹地说“问我东山高卧时,苍生扰乱应思起”。”《圆明园图歌》写到:
杨郎昔卧西山下,满目兴衰如走马。仓卒兵戈事已然,流连故物谁能舍!当年内外乐昇平,今日披图泪如霰。舞鹤雕栏迎御道,垂杨曲榭藏深宴君不见汉朝离宫三十六,只今处处游麋鹿。
圆明园作为那时皇宫贵族生活的地方,其繁华地步我们可想而见,虽然现在的我们无法窥见,但就其历史对它的描述来说,我们不难猜测它昔日的情景,但如今的圆明园已被八国联军侵占,一把大火烧去了往日的繁华光景,就连其中的珍贵物品也被洗劫一空,国家山河破碎,面目全非,诗人心中的郁结情绪只有以泪来表达出来,为国家的形势而担忧。
杨度在第二次去日本后,面对国家反清的民主革命力量越来越壮大,他的政治思想也开始起着变化。他怀着忧心国事的强烈情感,写下了轰动一时的《湖南少年歌》,歌中叙述了湖南的山川地理和历史人物,斥责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也指出了人民生死离别的悲惨现状,并历数了帝国主义对国家侵略掠夺的恶行。“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他号召了人们起来救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谓彼当年起义师,不助同胞助胡满”,他在这里斥责了曾国藩的镇压行为;“父兄子弟争荷戈,义气相扶团体结。谁肯孤生匹马还,誓死共死沙场穴”,反映了湖南人民不畏强权与压迫,誓死保卫国家的情操。《湖南少年歌》慷慨激昂,表达了强烈的救国思想,“凭兹百战英雄气,先救湖南后中国”,被胡思敬目为“丧心病狂”。诗人虽然狂,但这只是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一番表达,并不是一味的猖狂。
(二)悲苦人生
杨度身处清朝末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这个时代蒙上了一层抑郁的色彩,早年的贫苦生活也让他的心灵一再对这个国家感到失望,感受到离别之苦和失意之恨的诗人唯有在诗歌中表达他的心中之苦,《将之东洲酬别仲阳》诗中言:
老大耻无述,少小能几时!我友谅相好,示我周行驰。翩翩隐君子,游戏湘之湄。骊驹晨载行,驾言远从之。广野萋卉木,去马春逶迟。举酒相慰劳,寓意多于辞。千里为德邻,何必无遐思。同方谅可信,燕笑秋为期。
这是作者将去东洲、告别湘潭学友的时候写的。离别似乎总是离不开酒,这既是送行之举,同时,酒中也寓含了友人的祝福之情,千言万语道不清,唯有以酒来代替。杨度去了衡州,张正旸留在王闿运云湖桥居宅教读王氏子弟,可是,却总是难以适应在衡州没有友人在一起切磋的环境。初与友人相别,杨度作此诗寄意,在离思中寄予了自己情真意切的期待。
最让人伤情的莫过于生死永诀,杨度这首为黄笃恭之死所作的《哭黄君笃恭》,可谓是荡气回肠:
人鬼凄惶一榻间,孤灯和雨送君还。一身谈笑捐生易,万众颠危出死难。魂气好随秋雁远,哭声时与夜潮酸。海天独立同谁语,暂抚君尸亦自宽。
杨度一直有实业救国的思想,而黄笃恭曾协理湖南矿物,所以对黄笃恭极为称许。黄笃恭的逝世,着实让杨度非常痛心,这救国的道路上又少了一个志同道合之人。“魂气”、“哭声”等词直接写出了此时的悲伤之情,哀思之痛,毫不造作,把自己此时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诗人以泪写诗,表达了与友人生死离别的凄凉惨状,他既是在哭友人,也是在哭自己的凄凉处境。《避难中作》写到:
去岁遭世变,逃遁栖海隅。依托外租域,存此亡命躯。乱世轻人命,苟命古所誉。官吏索我缓,容我使读书。文史为吾友,应接在一庐。有时歌以啸,天风若与俱。优游既卒岁,阳春倏以敷。林花次第开,好鸟时相呼。往来二三子,皆复患难余。喧寂无异趣,穷达理一如。
杨度在这里写自己去年遭受通缉的遭遇,如今只能在租界里潦倒的生活着,作为一个有强烈政治抱负的人,如今的情形对杨度来说是很受打击的,以前的种种辉煌与今日的苟延残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面不乏包含了杨度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感慨,对自己不能实现君宪救国的失望。这个时候的杨度什么都没有,在这个避难所里,只有身边的文史与自己为友。虽然他很豪迈的说“文史为吾友”,但内心的失望,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壮志豪情、他的“帝王之学”以失败而告终,他又怎样安心的栖居在这个角落里。虽是为友,也只是自己的无奈之语罢了。
湘潭已没樊山老,夏大捕亡郭五羸。昔与游山题画者,今日披图一泪垂。世事苍茫谁料得,六年五见兴兵革。
这几句诗出自他的《题齐山人<借山图>》,诗中写到恩师王闿运已经去世,樊山已经老了,夏大被人追捕,郭五也身患重病,结尾又写到“眼底山川能适意,乱离身世听悠悠。”这个时候的杨度,以前政治上的好友有的去世,有的已经年迈,有的正在被追捕,有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而自己现在也只能在这乱世里如此的活着,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和他们一起述说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都表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情绪。对命运的感慨,对自己的失望。
(三)无我主义
杨度在政治、经济上遭到重大挫折后,思想上自然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的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或是仕途失意而富贵梦不醒的朝中官僚,他们一般都会寻求另一条路来给自己疗养,或隐居山林、或遁入空门。
杨度在受到通缉并被特赦后,特别是在张勋复辟灭亡以后,自此对君主立宪主张感到非常绝望,便声称“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问世事”,而选择了遁入空门这一途径。他在一九一七年登庐山与东林寺德高望重的老主持妙理大师的一番谈话后,顿时恍然大悟。他在《逍遥游辞引》中写到:“民国十年七月漫游长江,夜登庐山,仰首视天,云开月出,此心忽然大彻大悟。”可见杨度与庐山结下了一种不解之缘。“逍遥游兮!世何途而不坦,身何往而不宜!放予怀于宇宙,等万物而一之”,由此可知,此时的杨度心怀开阔了许多,他的烦恼一扫而空,他将自己置身于这世界中,不去想,不去问。
杨度在政治上失意并遭受了重大挫折后,便由庄入了佛,他在《江亭词序》中说:“余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实,可以已矣。乃不更言经世,而由庄入佛。”他在《我佛偈》中有这样几句话:
我即是佛,我外无佛。身外无心,心外无物。色声香味,和成世界。时无后先,地无内外。三世当时,十方当地。 时间空间,一念之际。差别相起,名曰心囚。一切扫却,平等自由。此心无为,而无不为。天然一佛,无可思言。
杨度此时的作品已经夹杂了无我主义思想,他认为自己就是佛,自己以外的没有佛,世界万物是靠由心而生的,其本质上是禅宗南宗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何者是五阴,妙明真心是。一心分为二,对待成差异。悟时并无异,迷时却有二。
一二尽扫除,即入如来地。
杨度在诗中写明了自己的“无我论”,本心无我,一切皆空。等到真正悟懂了,不再执着于一、二的差别中,不再执着于世界的万物中,那么一切都是空的,这个时候才达到了无心的境界。杨度反对灵魂、轮回等说法,也批驳老、庄、儒、墨等家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不合乎“无我主义”的各派学说。《轮回偈序》中写到:“离心说佛,无有是处;生死灵魂,管他做甚!放下此心,轮回立尽。”可见杨度不主张灵魂、轮回之说,不用管这些灵魂的去向,多思无义,只是庸人自扰。他的前偈中写到“心心复心心,一心幻万轮。轮轮似生灭,非灭亦非生”;后偈“无前亦无后,无去亦无来。本无生灭心,何自有轮回”。“前偈中有心有轮,以明心相;后偈无心无轮,以明心体。相体一如,亦无二义。”杨度还认为佛是平常的,只要人们摒除杂念,满街都是圣贤,人人都可以成为佛祖。他的《唯识八偈序》中的八偈也体现了他的佛家主义,他的无我主义,他认为世间的一切法,其根本教义就是无我,一切皆空。他在《自提小照》中把自己看作是普度众生的活佛,认为要想挽救民族危亡,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只有佛才能办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