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庄咏史诗
题目论韦庄咏史诗[20191216164120]
内容摘要:韦庄是唐末著名的诗人和词人。论文把韦庄咏史诗放在唐末特殊的历史时段和唐代咏史诗发展的历程中,从韦庄的生平经历、人生理想、政治理想、文学理想等多个方面,对韦庄咏史诗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考察。韦庄咏史诗的内容即韦庄所吟咏的历史上的人物,包括君王霸主、文臣武将、隐逸之士和女性人物以及围绕他们所发生的事情。韦庄通过咏史诗,表达了讽慨国运日衰,谴责战争动乱,歌颂忠烈人物,呼唤时代英雄,企羡隐逸之士,流露无奈之情的思想内涵。韦庄咏史诗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其中的主要意象“夕阳”、“风”、“云”渲染了悲凉寂寥的氛围。韦庄咏史诗感情沉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唐王朝即将灭亡的彷徨无助之情。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韦庄咏史诗内容思想内涵主要意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韦庄咏史诗关注的历史人物 1
(一)君主 2
(二)将相 4
(三)神话人物和隐逸之士 5
(四)悲剧女性 6
三、韦庄咏史诗的思想内涵 6
(一)感慨国运日衰谴责战争动乱 6
(二)歌颂忠烈人物呼唤时代英雄 9
(三)企羡隐逸之士流露无奈之情 10
四、韦庄咏史诗的主要意象 10
(一)夕阳 10
(二)风、云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论韦庄咏史诗
一、引言
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特的诗歌类型——咏史诗。有学者认为:“咏史诗在思想内容上涉及国家兴亡、社会治乱、君臣贤愚、功业成就,以及个体的生存状态、生活出路乃至家庭情感等社会人伦的重要问题,吟咏的题材似乎离现实社会较远,而吟咏的主旨却处处切合社会现实。在艺术手法上,它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表现形式有机地融合为一,而且其他诗歌题材、体裁的艺术追求也都在咏史创作中有所体现。”唐代则是咏史诗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时期。到晚唐时,咏史诗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诸如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著名咏史诗人。
韦庄(836——910),字端己,也是晚唐众多的咏史诗人之一,唐末诗坛上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之一,“胜于咸通十哲多矣”,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
韦庄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所以韦庄并不能凭借家族庇荫而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只有依靠自己来获得成功。可是自咸通三年(862)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开始,一直屡试不第,韦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落寞,开始创作咏史诗。韦庄的一生主要历经晚唐的宣、懿、僖、昭四朝,那时的大唐帝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军阀割据,正是空前强盛的大唐帝国由衰微到灭亡的时期。唐朝广明元年(880)的黄巢起义与唐末王朝的动荡不安、兵火战乱使得韦庄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他开始突破自身的阶级限制,以较为理性的角度来面对现实,关注社会,看待历史,创作了大量借古抒情、怀古伤今的咏史诗,如《台城》、《楚行吟》、《登汉高庙闲眺》、《谒巫山庙》、《咸阳怀古》等。
韦庄咏史诗,通过议论、写景、抒情、叙事等方式,对历史上的人、事、地等引发的情感体验、艺术想象或哲理感悟进行抒写。所以,本文首先分析韦庄咏史诗中关注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再从此归纳出诗歌的思想内涵,最后来评析诗歌的主要意象与情感旨归。
二、韦庄咏史诗关注的历史人物
晚唐时帝国已经走向没落,晚唐诗人们找不到救世良方,产生了无奈颓废的情绪。“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向历史题材,一方面借咏史针砭时弊,希望唤起统治者的危机感,为恢复大唐雄风做最后的努力;另一方面,却深感无能为力,信心和锐气已远不如中唐诗人,只能在悲今悼古中感受‘英雄一去豪华’的悲凉”。
韦庄作为经历了大唐帝国衰败与灭亡的诗人,感悟自当更加深刻,他早已看到了亡国的征兆,可无能为力。韦庄的咏史诗不多,多是有感于唐王朝的国运日衰,盛世难再,而借古抒怀,吊古伤今,表达自己对国民、国家未来以及个人前途的担忧、失望与无奈之情。
韦庄的诗歌留存至今的约有三百二十余首,咏史诗一共有二十首,并不是一位多产的咏史诗人,但其关注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却跨越了从三代到其生活的唐代的数千年,内容丰富多彩。下面,笔者就首先从韦庄的咏史诗内容入手,解读诗歌所咏的历史人物,并进行具体而系统的分析。
(一)君主
韦庄咏史诗中所提及的君王霸主数目颇多,既有勤俭贤明为人称颂的君王,也有荒淫骄奢遗臭万年的帝王,还有评价各异争议颇大的霸主。韦庄咏史诗中所提及的贤明君王当然逃不过为后人歌颂名垂青史的唐尧,“曾是巢由栖隐地,百川唯说颍源清。微波乍向云根吐,去浪遥冲雪嶂横。万木倚檐疏干直,群峰当户晓岚晴。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韦庄在诗中憧憬了唐尧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天下安宁,世风祥和,仕人们超脱世俗、操守高洁的理想世界,表达了自己对唐尧太平盛世的怀念,对尧的品质和才智以及当时仕人隐退自洁的行为的歌颂,还有对唐王朝的未来和统治阶层的期冀与失望。
战国时代的宋玉在《高唐赋》与《神女赋》中讲述了楚怀王和楚襄王两代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相传,楚怀王游高堂观时梦遇巫山神女,神女愿将自己的枕头席子献给楚王,楚王幸之。临别之际,神女说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怀王梦醒后为之立庙。后来宋玉陪伴楚襄王游云梦时说起此事,楚襄王非常想遇到神女,日思夜想,只好让宋玉虚构了一个自己与神女的故事,可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这个典故在唐代诗歌中多次被引用,如“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抬头,暮雨朝云几许愁”、“看行云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下,襄王侧”等等。韦庄在自己的咏史诗中也运用了这个典故:“章华台下草如烟,故郢城头月似弦。惆怅楚宫云雨后,露啼花笑一年年”、“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似哭襄王。朝朝暮暮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无限柳,春来空斗画眉长”(第251页),韦庄在这两首诗中抨击了楚国末代帝王的骄奢淫逸,荒唐可笑,只知沉迷女色,耽于享乐,放任国事不理,导致奸臣当道,朝廷乌烟瘴气,国家岌岌可危,从而揭示了楚国必然灭亡的悲哀,由楚国联想到如今的唐朝,不禁感慨唐室无贤臣,国君昏庸无道,国亡而奸佞犹存。
韦庄关注的西汉帝王是汉高祖刘邦,他从一介布衣到开国皇帝,知人善用,有勇有谋,奠定了大汉基业。《登汉高庙闲眺》是韦庄咏史诗中登览历史古迹,怀古伤今的佳作。诗人独自一人怀着敬仰之情登上了汉高祖刘邦的庙宇,但见“云雨深藏古帝坛”,“天畔晚峰青簇簇,槛前春树碧团团。参差郭外楼台小,断续风中鼓角残”(第66页)的凄清冷落景象,人们早已忘记了汉高祖的丰功伟绩。在晚唐落日余晖中,诗人不禁抚今追昔,对唐朝国情愈下而无可挽回感慨万千,表达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
六朝,即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唐代以前,六朝先后在金陵建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诸葛亮曾盛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金陵,在吴时又称建业、石头城、台城、上元等。六朝的更替是社会进步所趋,但更多的是因社会腐朽加剧了灭亡。六朝君主的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奢侈,在陈后主时达到顶峰。虽然在金陵建都的六朝都很短暂,政治影响力不大,但是金陵以其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短暂的人世功业,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特殊的地位。韦庄有关金陵的咏史怀古诗多聚焦于金陵或金陵的某一个地方,吟咏六朝时期的人世变幻和盛衰沧桑,如“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第148页)“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第171页)、“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第150页)。晚唐时期,朝纲崩塌,战乱频繁,诗人家国不再,漂泊于江南,感到前途暗淡,心情压抑,路经金陵,不禁抚今追昔,感慨六朝往事,借古言今,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皆是梦”、“六朝如梦”,感慨往昔繁华,如烟如梦,可惜梦是虚幻的,现实是残酷的,什么高官厚禄、金钱名利都是浮云,什么雄图霸业、家国天下“亦成空”。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时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只存在了三十七年,对于隋朝的灭亡,韦庄的矛头直指隋炀帝杨广。隋炀帝继位后修建大运河,南下巡游,大肆修建行宫,扰乱地方,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破吐谷浑、琉球后征高丽大败,导致伤亡惨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汴堤行》对隋炀帝远征高丽失败后的惨象进行了描写:
欲上隋堤举步迟,隔云烽燧叫非时。才闻破虏将休马,又道征辽再出师。朝见西
来为过客,暮看东去作浮尸。绿杨千里无飞鸟,日落空投旧店基。
战争刚刚结束,正应休兵养息,可是统治者却又发起战争,导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百姓怨声载道、命如草芥。诗人借此诗对战乱中人民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对统治者和藩镇豪强不顾国家与人民的频繁征战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二)将相
韦庄咏史诗中的人物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李斯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丞相,作为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名人,当然逃不脱后人的品评。李斯信奉的是“老鼠哲学”。据《史记》记载,李斯年轻时是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在厕所中吃不洁之物的老鼠见到人或狗都匆匆而逃,但在米仓中的老鼠生活安逸,吃得脑满肠肥,不受人或狗的打扰。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为了飞黄腾达,李斯奋斗了一生。秦始皇死后,为保住个人的富贵荣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但可悲的是,李斯最后还是为赵高所忌,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夷四族。临死的时候他长叹一声“老鼠爬得越高,就摔得越远越狠。”韦庄对李斯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品质进行了批判,在《题李斯传》中写道:“蜀魄湘魂万古悲,未悲秦相死秦时。临刑莫恨仓中鼠,上蔡东门去自迟。”(第131页)
千百年来,人们为望帝杜宇和娥皇女英的死感到悲伤与怀念,可没有任何人为秦相李斯的死感到悲哀,因为他身居高位,不思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是与奸臣赵高狼狈为奸,迫害贤主良臣,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他罪有应得。诗人认为李斯在临刑时不应憎恨仓中鼠,因为这是他自己贪恋功名利禄、权欲熏心应得的下场。胡曾在《上蔡》诗中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生退,直待云阳血染衣。”与韦庄《题李斯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朝灭亡之后,楚汉争霸,英雄辈出。韩信在战争中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无一败绩,天下无人敢与之相争。可在汉朝建立后,为君王忌惮,落得抄家灭族的结局,“云梦去时高鸟尽,归日故人稀”。汉代名将辈出,有的为了国家舍生忘死,可等到年老力衰,一切都化为须无,只能告老还乡,被帝王遗忘,如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白羽金仆姑,腰悬双辘轳。前年葱岭北,独战云中胡。匹马塞垣老,一身如鸟孤。归来辞第宅,却占平陵居。”(第347页)
内容摘要:韦庄是唐末著名的诗人和词人。论文把韦庄咏史诗放在唐末特殊的历史时段和唐代咏史诗发展的历程中,从韦庄的生平经历、人生理想、政治理想、文学理想等多个方面,对韦庄咏史诗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考察。韦庄咏史诗的内容即韦庄所吟咏的历史上的人物,包括君王霸主、文臣武将、隐逸之士和女性人物以及围绕他们所发生的事情。韦庄通过咏史诗,表达了讽慨国运日衰,谴责战争动乱,歌颂忠烈人物,呼唤时代英雄,企羡隐逸之士,流露无奈之情的思想内涵。韦庄咏史诗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其中的主要意象“夕阳”、“风”、“云”渲染了悲凉寂寥的氛围。韦庄咏史诗感情沉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唐王朝即将灭亡的彷徨无助之情。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韦庄咏史诗内容思想内涵主要意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韦庄咏史诗关注的历史人物 1
(一)君主 2
(二)将相 4
(三)神话人物和隐逸之士 5
(四)悲剧女性 6
三、韦庄咏史诗的思想内涵 6
(一)感慨国运日衰谴责战争动乱 6
(二)歌颂忠烈人物呼唤时代英雄 9
(三)企羡隐逸之士流露无奈之情 10
四、韦庄咏史诗的主要意象 10
(一)夕阳 10
(二)风、云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论韦庄咏史诗
一、引言
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特的诗歌类型——咏史诗。有学者认为:“咏史诗在思想内容上涉及国家兴亡、社会治乱、君臣贤愚、功业成就,以及个体的生存状态、生活出路乃至家庭情感等社会人伦的重要问题,吟咏的题材似乎离现实社会较远,而吟咏的主旨却处处切合社会现实。在艺术手法上,它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表现形式有机地融合为一,而且其他诗歌题材、体裁的艺术追求也都在咏史创作中有所体现。”唐代则是咏史诗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时期。到晚唐时,咏史诗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诸如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著名咏史诗人。
韦庄(836——910),字端己,也是晚唐众多的咏史诗人之一,唐末诗坛上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之一,“胜于咸通十哲多矣”,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
韦庄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所以韦庄并不能凭借家族庇荫而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只有依靠自己来获得成功。可是自咸通三年(862)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开始,一直屡试不第,韦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落寞,开始创作咏史诗。韦庄的一生主要历经晚唐的宣、懿、僖、昭四朝,那时的大唐帝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军阀割据,正是空前强盛的大唐帝国由衰微到灭亡的时期。唐朝广明元年(880)的黄巢起义与唐末王朝的动荡不安、兵火战乱使得韦庄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他开始突破自身的阶级限制,以较为理性的角度来面对现实,关注社会,看待历史,创作了大量借古抒情、怀古伤今的咏史诗,如《台城》、《楚行吟》、《登汉高庙闲眺》、《谒巫山庙》、《咸阳怀古》等。
韦庄咏史诗,通过议论、写景、抒情、叙事等方式,对历史上的人、事、地等引发的情感体验、艺术想象或哲理感悟进行抒写。所以,本文首先分析韦庄咏史诗中关注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再从此归纳出诗歌的思想内涵,最后来评析诗歌的主要意象与情感旨归。
二、韦庄咏史诗关注的历史人物
晚唐时帝国已经走向没落,晚唐诗人们找不到救世良方,产生了无奈颓废的情绪。“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向历史题材,一方面借咏史针砭时弊,希望唤起统治者的危机感,为恢复大唐雄风做最后的努力;另一方面,却深感无能为力,信心和锐气已远不如中唐诗人,只能在悲今悼古中感受‘英雄一去豪华’的悲凉”。
韦庄作为经历了大唐帝国衰败与灭亡的诗人,感悟自当更加深刻,他早已看到了亡国的征兆,可无能为力。韦庄的咏史诗不多,多是有感于唐王朝的国运日衰,盛世难再,而借古抒怀,吊古伤今,表达自己对国民、国家未来以及个人前途的担忧、失望与无奈之情。
韦庄的诗歌留存至今的约有三百二十余首,咏史诗一共有二十首,并不是一位多产的咏史诗人,但其关注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却跨越了从三代到其生活的唐代的数千年,内容丰富多彩。下面,笔者就首先从韦庄的咏史诗内容入手,解读诗歌所咏的历史人物,并进行具体而系统的分析。
(一)君主
韦庄咏史诗中所提及的君王霸主数目颇多,既有勤俭贤明为人称颂的君王,也有荒淫骄奢遗臭万年的帝王,还有评价各异争议颇大的霸主。韦庄咏史诗中所提及的贤明君王当然逃不过为后人歌颂名垂青史的唐尧,“曾是巢由栖隐地,百川唯说颍源清。微波乍向云根吐,去浪遥冲雪嶂横。万木倚檐疏干直,群峰当户晓岚晴。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韦庄在诗中憧憬了唐尧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天下安宁,世风祥和,仕人们超脱世俗、操守高洁的理想世界,表达了自己对唐尧太平盛世的怀念,对尧的品质和才智以及当时仕人隐退自洁的行为的歌颂,还有对唐王朝的未来和统治阶层的期冀与失望。
战国时代的宋玉在《高唐赋》与《神女赋》中讲述了楚怀王和楚襄王两代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相传,楚怀王游高堂观时梦遇巫山神女,神女愿将自己的枕头席子献给楚王,楚王幸之。临别之际,神女说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怀王梦醒后为之立庙。后来宋玉陪伴楚襄王游云梦时说起此事,楚襄王非常想遇到神女,日思夜想,只好让宋玉虚构了一个自己与神女的故事,可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这个典故在唐代诗歌中多次被引用,如“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抬头,暮雨朝云几许愁”、“看行云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下,襄王侧”等等。韦庄在自己的咏史诗中也运用了这个典故:“章华台下草如烟,故郢城头月似弦。惆怅楚宫云雨后,露啼花笑一年年”、“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似哭襄王。朝朝暮暮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无限柳,春来空斗画眉长”(第251页),韦庄在这两首诗中抨击了楚国末代帝王的骄奢淫逸,荒唐可笑,只知沉迷女色,耽于享乐,放任国事不理,导致奸臣当道,朝廷乌烟瘴气,国家岌岌可危,从而揭示了楚国必然灭亡的悲哀,由楚国联想到如今的唐朝,不禁感慨唐室无贤臣,国君昏庸无道,国亡而奸佞犹存。
韦庄关注的西汉帝王是汉高祖刘邦,他从一介布衣到开国皇帝,知人善用,有勇有谋,奠定了大汉基业。《登汉高庙闲眺》是韦庄咏史诗中登览历史古迹,怀古伤今的佳作。诗人独自一人怀着敬仰之情登上了汉高祖刘邦的庙宇,但见“云雨深藏古帝坛”,“天畔晚峰青簇簇,槛前春树碧团团。参差郭外楼台小,断续风中鼓角残”(第66页)的凄清冷落景象,人们早已忘记了汉高祖的丰功伟绩。在晚唐落日余晖中,诗人不禁抚今追昔,对唐朝国情愈下而无可挽回感慨万千,表达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
六朝,即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唐代以前,六朝先后在金陵建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诸葛亮曾盛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金陵,在吴时又称建业、石头城、台城、上元等。六朝的更替是社会进步所趋,但更多的是因社会腐朽加剧了灭亡。六朝君主的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奢侈,在陈后主时达到顶峰。虽然在金陵建都的六朝都很短暂,政治影响力不大,但是金陵以其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短暂的人世功业,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特殊的地位。韦庄有关金陵的咏史怀古诗多聚焦于金陵或金陵的某一个地方,吟咏六朝时期的人世变幻和盛衰沧桑,如“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第148页)“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第171页)、“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第150页)。晚唐时期,朝纲崩塌,战乱频繁,诗人家国不再,漂泊于江南,感到前途暗淡,心情压抑,路经金陵,不禁抚今追昔,感慨六朝往事,借古言今,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皆是梦”、“六朝如梦”,感慨往昔繁华,如烟如梦,可惜梦是虚幻的,现实是残酷的,什么高官厚禄、金钱名利都是浮云,什么雄图霸业、家国天下“亦成空”。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时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只存在了三十七年,对于隋朝的灭亡,韦庄的矛头直指隋炀帝杨广。隋炀帝继位后修建大运河,南下巡游,大肆修建行宫,扰乱地方,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破吐谷浑、琉球后征高丽大败,导致伤亡惨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汴堤行》对隋炀帝远征高丽失败后的惨象进行了描写:
欲上隋堤举步迟,隔云烽燧叫非时。才闻破虏将休马,又道征辽再出师。朝见西
来为过客,暮看东去作浮尸。绿杨千里无飞鸟,日落空投旧店基。
战争刚刚结束,正应休兵养息,可是统治者却又发起战争,导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百姓怨声载道、命如草芥。诗人借此诗对战乱中人民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对统治者和藩镇豪强不顾国家与人民的频繁征战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二)将相
韦庄咏史诗中的人物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李斯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丞相,作为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名人,当然逃不脱后人的品评。李斯信奉的是“老鼠哲学”。据《史记》记载,李斯年轻时是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在厕所中吃不洁之物的老鼠见到人或狗都匆匆而逃,但在米仓中的老鼠生活安逸,吃得脑满肠肥,不受人或狗的打扰。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为了飞黄腾达,李斯奋斗了一生。秦始皇死后,为保住个人的富贵荣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但可悲的是,李斯最后还是为赵高所忌,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夷四族。临死的时候他长叹一声“老鼠爬得越高,就摔得越远越狠。”韦庄对李斯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品质进行了批判,在《题李斯传》中写道:“蜀魄湘魂万古悲,未悲秦相死秦时。临刑莫恨仓中鼠,上蔡东门去自迟。”(第131页)
千百年来,人们为望帝杜宇和娥皇女英的死感到悲伤与怀念,可没有任何人为秦相李斯的死感到悲哀,因为他身居高位,不思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是与奸臣赵高狼狈为奸,迫害贤主良臣,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他罪有应得。诗人认为李斯在临刑时不应憎恨仓中鼠,因为这是他自己贪恋功名利禄、权欲熏心应得的下场。胡曾在《上蔡》诗中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生退,直待云阳血染衣。”与韦庄《题李斯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朝灭亡之后,楚汉争霸,英雄辈出。韩信在战争中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无一败绩,天下无人敢与之相争。可在汉朝建立后,为君王忌惮,落得抄家灭族的结局,“云梦去时高鸟尽,归日故人稀”。汉代名将辈出,有的为了国家舍生忘死,可等到年老力衰,一切都化为须无,只能告老还乡,被帝王遗忘,如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白羽金仆姑,腰悬双辘轳。前年葱岭北,独战云中胡。匹马塞垣老,一身如鸟孤。归来辞第宅,却占平陵居。”(第347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