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对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突破

摘 要从儒家文化的视角探析《红楼梦》对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突破可以发现,传统才子佳人模式呈现出三个文化特征,分别是伦理型文化、内向型文化、达观型文化。而《红楼梦》超越了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了忠孝节义的伦理观;二是突破了守中致和的美学观;三是打破“乐天精神”的悲剧意识。这一突破使《红楼梦》具有更高的社会批判价值,同时对民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目 录
引言 1
一、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定型及其体现的文化特征 1
(一)伦理型文化 2
(二)内向型文化 3
(三)达观型文化 4
二、《红楼梦》对传统才子佳人模式文化内涵的突破 5
(一)打破忠孝节义的伦理观 5
(二)突破守中致和的美学观 7
(三)打破“乐天精神”的悲剧意识 8
三、《红楼梦》突破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意义探讨 9
(一)《红楼梦》具有更高的社会批判价值 9
(二)《红楼梦》对民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言
中国文坛上有大量以才子佳人恋爱故事为中心内容的作品,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千部共出一套”的模式,即才子佳人模式。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才子佳人模式时说道:“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这样的文本结构遭世人诟病,但是站在儒家文化和文人政治的角度看,这类作品显示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对传统才子佳人作品借鉴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批评,在第一回中,作者借石头之口写道:“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在第五十回中,作者又借贾母之口写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 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不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突破了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文本结构,更超越了传统才子佳人模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为了阐述这一观点,我们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对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突破。
一、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定型及其体现的文化特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小说尚处于“粗陈梗概”的状态,却已经出现了描写爱情婚姻题材的文学作品,例如《搜神记》中“天仙配”的故事;《世说新语》中的韩寿偷香;《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唐宋时期,中国小说进一步发展,唐传奇改变以往小说粗略陈述的特点,在描写爱情婚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霍小玉传》《莺莺传》《李娃传》。到了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说话艺术”兴起,为了适应市民审美情趣,小说话本中包含了许多爱情婚姻故事,例如《书仙传》《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在元杂剧中,也出现了许多描写儿女风情的戏曲,例如《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隆庆至万历年间,《金瓶梅》问世,这部作品寄意于时俗,着意暴露和讽刺,开启了世情小说的先河,后来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其创作沿着描写婚姻、家庭、爱情的道路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例如《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苗壮在《才子佳人小说简史》中说:“才子佳人小说在其产生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包括定情——磨难——团圆的三部曲和大体相近的情节。”此类小说千部一腔的描写才子佳人对美满婚姻的追求,虽然它是作者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赞歌,但是,它却是“作家被一定意识形态环境中大众接受心理认可的文化观念和思维定势,是沉积在人们(包括作者和接受者)心理结构中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结构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伦理型文化
虽然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描写了男女之间相互爱慕,传情,约会的情节,但是,他们没有违背社会伦理,这与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体系有很大关系。一位苏联学者曾指出:“在传统的中国人道主义中,义务感和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和伦理规矩行事居于主要地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明代“心学”思潮中并没有消退,在才子佳人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这一点。
首先,儒家文化中“君子”人格对 “才子”形象的影响。孔子把自己的道德伦理标准寄托在“君子”身上,如: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亦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义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从以上《论语》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的“君子”的定义:要谦虚博学,品德高尚,态度诚恳,懂得礼仪。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一些没有背景的才子便是勤于学习,考取功名,改变了自己卑微的出身,他们身上有着与“君子”一样的品格和修养,可谓是“君子”的化身,例如《春柳莺》中的石池斋虽然家道中落,却每日练习诗词歌赋,邀客作联,保持谦虚好学的修养;《玉支矶》中的长孙肖宁愿穷困潦倒一生,也不愿意弄虚作假地考取功名,具有诚实的品格;《钟香亭》中的钟景期刚上任,便屡次上书,力陈时弊,不惜得罪当朝权贵,具有正直、崇高的品德。
其次,受儒家礼法制度的影响,才子佳人自觉地向礼法制度靠拢。孔子认为男女之间的情感应该 “发乎情,止乎礼”,才子佳人们遵循这一礼法规范,力图为自主的婚姻爱情观寻求合法地位。《玉娇梨》中,苏友白与白红玉私定终身后,并没有逾越礼仪,而是想要离开她去委托媒人说亲,将自己的爱情纳入传统礼法制度之中。《牡丹亭》中,死后的杜丽娘每日主动和柳梦梅约会,但是醒来后,却提出“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的言论,希望两人的爱情可以得到父母的认可。《定情人》中,双星与蕊珠互相爱慕,偷偷幽会,但是,他们是在双星考取功名,在父母的赞许下才得以完婚。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才子佳人作品虽然是在明代肯定人欲的思潮中问世,但是它没有摆脱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未能冲破伦理观念的束缚。
(二)内向型文化
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中,男女双方为了追求自主择婚的权利,历经了艰难险阻。他们在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经历困难之后才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点显示出儒家文化内省和折衷的特点,不像西方人“崇尚阳刚,孔勇好斗,个性恣肆,始终处于冲突、运动和变化中”,这一文化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冷静、和谐的中庸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的柔性人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