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词中的自然意象比较
指导教师 顾玉文 摘 要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在唐诗与宋词的作品中与扬州有关的数量将近有五百首之多。本文即根据唐诗宋词中有关扬州的描写,探究诗词中扬州的自然意象,以月、山水与花意象分析为重点,结合具体的作品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处境,以期尽可能地还原唐宋时期扬州的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繁华的城市景象,展示文化名城扬州的地域特色,并尽可能地挖掘出当时在扬州的诗人词人们隐藏在这些自然意象中深刻丰富的情感内涵。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2
1.1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2
1.2唐诗宋词中的扬州自然意象 3
第二章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之月 4
2.1徐凝《忆扬州》 4
2.2陈羽《广陵秋月对月即事》 4
2.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
2.4宋词中的扬州之月 5
第三章 唐诗宋词中扬州之山水 7
3.1杜牧与扬州山水 7
3.2扬州山水中的运河 8
3.3宋词中的扬州山水——以秦观词为例 8
3.4扬州山水诗词中的情感变化 9
第四章 唐诗宋词中扬州之花 10
4.1扬州琼花 10
4.2扬州芍药 11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扬州坐落在长江北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尚书禹贡》写道:“淮海惟扬州。”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自古即有江淮名邑、楚尾吴头之称。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得人文之盛,风光明媚,物产丰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里产生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扬州。[] 扬州古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春秋末至唐,以唐为最盛;后期从宋、元、明到清,以清为最盛。本文所研究的扬州主要是指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人们最熟悉的扬州,也就是扬州、泰州分置之前的大扬州市,大体相当于明清以来的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州府。康熙皇帝在《示江南大小诸吏》诗中称赞扬州是“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唐朝时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孟浩然、杜牧等人都曾到过扬州,为扬州谱写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其中像杜牧这样长期居住扬州的诗人更不在少数。宋朝时两大文坛泰斗,欧阳修与苏东坡相继出任扬州太守,留下了描绘扬州美景的不朽名句,使得扬州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来此定居,使扬州在文学上留下了十分杰出的表现。学界关于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并不少,但多偏重于社会类意象的分析,揭示时代特征。然而其实扬州的自然类意象在唐诗宋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本文结合唐诗宋词中描写扬州的作品,按照涉及到的自然意象进行分类,重点分析扬州的自然意象之美,并比较同一自然意象在唐代与宋代文人眼中不一样之处,展示扬州这一历史名城的沧桑变幻。
第一章 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1.1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公元前二世纪,汉代大文学家枚乘与朋友游历于广陵,当时的广陵,物产丰饶,“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水路交通便捷,十分繁华,号称“东南都会”。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古邗沟”利用天然水道和湖泊,绵延三百八十余里,构成了一幅江湖相连、舟楫穿梭的壮美景色。这其中有一处临近都邑、江岸曲折的曲江,每年农历八月间,这里江潮澎湃,蔚为壮观,可以观涛。身为文学侍臣的枚乘亲眼目睹了广陵涛的宏伟气势,于是写下了一篇令扬州人颇为自豪的不朽辞章,使得扬州首次进入了文学视野。
及至南朝,文学家鲍照流传千古的《芜城赋》是成功塑造扬州印象的第一部作品,也为当时的广陵城赢得了另一个代称——芜城。他在《芜城赋》中这样描述广陵:“当昔全盛之时,车挂幢,人架肩,廖阴扑地,歌吹沸天。”。
隋炀帝在位期间下令开辟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的发展,唐代时扬州已经成为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夜晚的扬州更是热闹非凡:歌吹拂天,笙歌传遍全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的描述,《旧唐书》提到唐代的扬州时写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足以见唐代扬州之繁华富庶。经济的发展自然带动文化的繁荣。唐人杜佑在其《通典》中提到扬州文化的特性:“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永嘉之后,室帝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庄,艺文铭术,斯之为盛。今虽阎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 可以看出在扬州生活的人们也是懂得寻找和享受生活的乐趣的。唐诗多有作品记录了扬州的人们乐此不疲的游玩场面。直到宋代,由于国家的衰落,虽然意象还是在唐诗中的那些意象,但在描绘扬州时已经没有那种豁达乐观的情绪,反而是一种深沉的忧伤。唐诗中扬州的繁华秀丽到宋词中多成为了一种追忆和遥想。在元明清时代的描写扬州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多为抚今追昔之作,描写着扬州自然景色的同时,感慨着经历多次战火后扬州的破败萧条,表达心中感时伤世的心绪。曾经那繁华热闹的扬州,就这样风光不再。
1.2唐诗宋词中的扬州自然意象
正是从唐代开始,涌现了大量描写扬州城市风光及自然景色的诗词作品。
何为意象?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首次把“意”与“象”相结合,组成“意象”,意思是有某种意义的形象,与文学艺术中意象的意义己相当接近。他不仅首次提出“意象”一词,而且给了它一个新的含义,使主体与客体融合在一起。
《文心雕龙》在《神思篇》中谈到艺术构思时说要“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艺术构思要经过审美主体的酝酿、想象和组合,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正是“意象”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创造性运动中,“意象”成为思想与物质交融的体现,开创了审美意象说,完成了作为艺术审美“意象”的理论建构。简单来说,在诗歌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
扬州在唐宋历史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虽然不是首都,但是由于交通地位的重要和商业的繁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
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有很多描写扬州的作品,而且有很多还著名诗人词人之作。唐宋吟咏扬州的诗歌的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描写扬州风物,有写佳丽山水的;有写名人遗迹的。二是反映经济生活,如写扬州的铜器、商业等。三是描写扬州的风月、宴饮。四是反思扬州历史,如对隋炀帝亡国的反思。扬州的自然景物是扬州诗词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在这里着重于这些诗词当中提到的扬州的自然意象,并选取其中出现极为频繁的扬州之月、扬州之山水、扬州之花三类自然意象,进行仔细的赏析介绍。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2
1.1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2
1.2唐诗宋词中的扬州自然意象 3
第二章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之月 4
2.1徐凝《忆扬州》 4
2.2陈羽《广陵秋月对月即事》 4
2.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
2.4宋词中的扬州之月 5
第三章 唐诗宋词中扬州之山水 7
3.1杜牧与扬州山水 7
3.2扬州山水中的运河 8
3.3宋词中的扬州山水——以秦观词为例 8
3.4扬州山水诗词中的情感变化 9
第四章 唐诗宋词中扬州之花 10
4.1扬州琼花 10
4.2扬州芍药 11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扬州坐落在长江北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尚书禹贡》写道:“淮海惟扬州。”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自古即有江淮名邑、楚尾吴头之称。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得人文之盛,风光明媚,物产丰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里产生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扬州。[] 扬州古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春秋末至唐,以唐为最盛;后期从宋、元、明到清,以清为最盛。本文所研究的扬州主要是指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人们最熟悉的扬州,也就是扬州、泰州分置之前的大扬州市,大体相当于明清以来的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州府。康熙皇帝在《示江南大小诸吏》诗中称赞扬州是“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唐朝时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孟浩然、杜牧等人都曾到过扬州,为扬州谱写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其中像杜牧这样长期居住扬州的诗人更不在少数。宋朝时两大文坛泰斗,欧阳修与苏东坡相继出任扬州太守,留下了描绘扬州美景的不朽名句,使得扬州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来此定居,使扬州在文学上留下了十分杰出的表现。学界关于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并不少,但多偏重于社会类意象的分析,揭示时代特征。然而其实扬州的自然类意象在唐诗宋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本文结合唐诗宋词中描写扬州的作品,按照涉及到的自然意象进行分类,重点分析扬州的自然意象之美,并比较同一自然意象在唐代与宋代文人眼中不一样之处,展示扬州这一历史名城的沧桑变幻。
第一章 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1.1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扬州
公元前二世纪,汉代大文学家枚乘与朋友游历于广陵,当时的广陵,物产丰饶,“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水路交通便捷,十分繁华,号称“东南都会”。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古邗沟”利用天然水道和湖泊,绵延三百八十余里,构成了一幅江湖相连、舟楫穿梭的壮美景色。这其中有一处临近都邑、江岸曲折的曲江,每年农历八月间,这里江潮澎湃,蔚为壮观,可以观涛。身为文学侍臣的枚乘亲眼目睹了广陵涛的宏伟气势,于是写下了一篇令扬州人颇为自豪的不朽辞章,使得扬州首次进入了文学视野。
及至南朝,文学家鲍照流传千古的《芜城赋》是成功塑造扬州印象的第一部作品,也为当时的广陵城赢得了另一个代称——芜城。他在《芜城赋》中这样描述广陵:“当昔全盛之时,车挂幢,人架肩,廖阴扑地,歌吹沸天。”。
隋炀帝在位期间下令开辟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的发展,唐代时扬州已经成为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夜晚的扬州更是热闹非凡:歌吹拂天,笙歌传遍全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的描述,《旧唐书》提到唐代的扬州时写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足以见唐代扬州之繁华富庶。经济的发展自然带动文化的繁荣。唐人杜佑在其《通典》中提到扬州文化的特性:“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永嘉之后,室帝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庄,艺文铭术,斯之为盛。今虽阎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 可以看出在扬州生活的人们也是懂得寻找和享受生活的乐趣的。唐诗多有作品记录了扬州的人们乐此不疲的游玩场面。直到宋代,由于国家的衰落,虽然意象还是在唐诗中的那些意象,但在描绘扬州时已经没有那种豁达乐观的情绪,反而是一种深沉的忧伤。唐诗中扬州的繁华秀丽到宋词中多成为了一种追忆和遥想。在元明清时代的描写扬州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多为抚今追昔之作,描写着扬州自然景色的同时,感慨着经历多次战火后扬州的破败萧条,表达心中感时伤世的心绪。曾经那繁华热闹的扬州,就这样风光不再。
1.2唐诗宋词中的扬州自然意象
正是从唐代开始,涌现了大量描写扬州城市风光及自然景色的诗词作品。
何为意象?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首次把“意”与“象”相结合,组成“意象”,意思是有某种意义的形象,与文学艺术中意象的意义己相当接近。他不仅首次提出“意象”一词,而且给了它一个新的含义,使主体与客体融合在一起。
《文心雕龙》在《神思篇》中谈到艺术构思时说要“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艺术构思要经过审美主体的酝酿、想象和组合,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正是“意象”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创造性运动中,“意象”成为思想与物质交融的体现,开创了审美意象说,完成了作为艺术审美“意象”的理论建构。简单来说,在诗歌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
扬州在唐宋历史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虽然不是首都,但是由于交通地位的重要和商业的繁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
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有很多描写扬州的作品,而且有很多还著名诗人词人之作。唐宋吟咏扬州的诗歌的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描写扬州风物,有写佳丽山水的;有写名人遗迹的。二是反映经济生活,如写扬州的铜器、商业等。三是描写扬州的风月、宴饮。四是反思扬州历史,如对隋炀帝亡国的反思。扬州的自然景物是扬州诗词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在这里着重于这些诗词当中提到的扬州的自然意象,并选取其中出现极为频繁的扬州之月、扬州之山水、扬州之花三类自然意象,进行仔细的赏析介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