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红高梁家族中戴凤莲的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塑造了性格鲜明,命运不凡的女中魁首戴凤莲。在地域文化、时代和家庭的影响,她不像其他女性仅仅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她勇敢面对苦难挑战,大胆反抗封建礼教,具有现代女性的叛逆之美;同时她忠于爱情,热爱生命,具有传统女性的柔顺之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传统美与时代性的结合,这也是莫言笔下理想的女性。目 录
引言 1
1 戴凤莲的性格特征 2
1.1 柔顺之美 2
1.2 叛逆之美 3
2 戴凤莲形象形成的原因 6
2.1 家庭因素 6
2.2 地域因素 6
2.3 时代因素 7
2.4 个人因素 7
3 戴凤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卷首语中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1]P1戴凤莲就是莫言所说的英魂和冤魂。她的英魂和冤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抗日战争中,戴凤莲不顾个人安危,奋起反抗,保卫家园,争取生存的希望,但最后却死在了鬼子的枪林弹雨中;二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大胆与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等行为,表现出她蔑视一切传统的道德法规,勇敢挑战男权,捍卫女性的尊严,张扬女性的自我主体性,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意义。戴凤莲——一个具有传统女性的阴柔之美与反抗叛逆之美并存的女性,代表着一个时代对女性的关注。本文试着从其性格特征入手,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对于女性解放、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1 戴凤莲的性格特征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P78用莲花来比喻戴凤莲再合适不过了。她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而且处在封建礼教之中却没有被封建礼教毒害,依然保持着人的真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
作品中这样写戴凤莲的一生:“大行不拒细谨,大礼不辞小不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1]P121面对爱情,她表现出一个女人特有的温顺与柔美;面对不公平的婚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P78用莲花来比喻戴凤莲再合适不过了。她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而且处在封建礼教之中却没有被封建礼教毒害,依然保持着人的真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
作品中这样写戴凤莲的一生:“大行不拒细谨,大礼不辞小不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1]P121面对爱情,她表现出一个女人特有的温顺与柔美;面对不公平的婚姻,她勇敢挑战父权;身处危险中,她聪明机智,用装疯骗过了日本人;为了生存,她将唯一的儿子与情人送上战场;为给勇猛的抗日英雄送饭,牺牲在生她养她的高密红高梁地里。因此,其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柔顺之美,也有着现代女性的叛逆之美。
1.1 柔顺之美
柔顺之美是女性美的基本特征。水,触之柔软顺滑,看之清爽干净,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这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3]P89女性之美,就美在“似水柔情。”
刚刚出场时的戴凤莲,极具女性柔顺美。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闷在家里,几乎与世隔绝。略略长大,又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匆忙出嫁”。[1]P121出嫁当天,面对迎亲人员的折磨,轿中的她头晕目眩,却只能苦苦哀求粗俗野蛮的男人们放过她,她的哭声,唤起了男人的怜爱之情。这样一个柔弱女子,大热的天气还穿着新的棉袄棉裤,忍着闷热,忍受着轿夫们的汗臭味和强有力颠簸。拜堂时,还蒙着臭气熏天的盖头布。可是拜堂的人不是她期待的“识文解字、眉清目秀、知冷知热的好女婿,”[1]P37而是一只大公鸡。看到单扁郎的外貌,她惊呆了,更多的是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但是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徒劳。没有人将她救出这个牢笼,她只能选择自救。此刻的她充满了恐惧,拿着剪刀的手也在瑟瑟发抖,她蜷缩在一个黑暗的小地方。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姑娘,却要承受这般痛苦,何其让人心痛、同情。
戴凤莲面对爱情,表现出女人温情柔顺的一面。她与余占鳌相爱,当爱人犯了错误,她想尽办法来原谅。她用委身与黑眼来报复余占鳌,可是看到余占鳌被黑眼打倒时,她的心像针刺一般疼痛,她万分后悔,是眼前的这个男人给了她生命的希望和意义。她用心在呼唤“占鳌”,真挚的爱使二人重归于好。还有一次花脖子掳去了戴凤莲,余占鳌救出她,回到家中,他俩抱成一团,戴凤莲眼泪夺眶而出,将脸深埋到在余占鳌宽厚的胸膛上。戴凤莲的柔情融化了余占鳌,直到最后戴凤莲被敌人射中胸膛,倒在高梁地里。
即使面对情敌,也表现出了其温柔仁爱的一面。恋儿是她的贴身丫环,亲如姐妹,却插足了她和余占鳌的生活,她恨过,但日本人袭击村子,恋儿和香官惨遭毒害,她没有置之不理,那一刻显示出她柔软的一面,“她的背一下子驼了,她身子躺到车厢里,拍打着被子,涕泪俱下地哭着:“妹妹呀我的亲妹妹香官我的孩子。”[1]P339心思细腻,内心温柔善良的她小心翼翼用热水擦拭着恋儿的身体,尽量减轻恋儿的痛苦。
大多数人都看到戴凤莲勇敢的反抗礼教,为自由为生命而奋斗的坚强一面,却忽视了她柔弱温柔的一面。
1.2 叛逆之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女性多少年来生活在男性的阴影下,被当成生育的工具,用来买卖的物品,供男人泄欲的器物。女性的自我主体性被传统道德限制,只能接受男人的挑选,服从男人的安排,要遵守“三从四德”,即未嫁从夫,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的存在就只是为了男性服务。戴凤莲与之相反,在面对压力时也会做出惊人的反抗之举。其叛逆性主要表现在面对父亲和爱情及生存压力时,她大胆且有悖于伦理的行为举动。
戴凤莲未出阁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剪剪窗花,和相邻姐妹嬉戏,可命运却捉弄她,或者说是当时的社会和其父将她推向人生的边缘。
爱财如命的父亲为了一头大黑骡子将戴凤莲嫁给生病的单扁郎,这等于变相的将其卖掉了。对于其父来说这是他八辈子修来福气,是他的荣耀,意味着在他的余生将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戴凤莲却没有使她的父亲如愿以偿。当戴凤莲推开门看到:“炕下方凳子蜷曲着一个面孔痉挛的男人,那个男人生着一个扁扁的长头,下眼烂得通红。他站起来,对着奶奶伸出一支鸡爪状的手”[1]P63,一个奇丑无比的患有麻风病的男人,戴凤莲想起了她的父亲为一头大黑骡子,这样糟蹋自己,心中产生巨大的憎恨。当家后,将父亲拒之门外,放狗咬等等事情都足以说明,她从无声的反抗到有实际行动,都是对父权的挑战和反抗。父亲,对她来说只是将她抛向深渊的仇人。
在莫言笔下,戴凤莲有自己对事物的独立看法和见解,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处于被支配,被奴役的境地,“对于这种束缚和压迫,她们在经受了大量的屈辱和痛苦之后,不得不尝试着抗争,让生命呈现出另一番景象。”[4]P47
婚姻的不如意,并没有使她屈服。戴凤莲想起了那个穿着大蓑衣的男人,她渴望有一个英俊潇洒高大威猛的男人来欣赏她的美貌,享受她的柔情,所以她:“甚至抬起一只胳膊,揽住男人的脖子,以便他抱得轻松一些”,“是他,奶奶暗呼苍天,一阵类似幸福的强烈震颤冲激得奶奶热泪盈眶”,[1]P65在高粱地里戴凤莲已不是娇羞的女子,她纵情的享受着男欢女爱,戴凤莲“在蓑衣上扭动着。余占鳌一截截的矮,双膝啪啦落下,他跪在奶奶身边,奶
引言 1
1 戴凤莲的性格特征 2
1.1 柔顺之美 2
1.2 叛逆之美 3
2 戴凤莲形象形成的原因 6
2.1 家庭因素 6
2.2 地域因素 6
2.3 时代因素 7
2.4 个人因素 7
3 戴凤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卷首语中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1]P1戴凤莲就是莫言所说的英魂和冤魂。她的英魂和冤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抗日战争中,戴凤莲不顾个人安危,奋起反抗,保卫家园,争取生存的希望,但最后却死在了鬼子的枪林弹雨中;二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大胆与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等行为,表现出她蔑视一切传统的道德法规,勇敢挑战男权,捍卫女性的尊严,张扬女性的自我主体性,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意义。戴凤莲——一个具有传统女性的阴柔之美与反抗叛逆之美并存的女性,代表着一个时代对女性的关注。本文试着从其性格特征入手,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对于女性解放、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1 戴凤莲的性格特征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P78用莲花来比喻戴凤莲再合适不过了。她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而且处在封建礼教之中却没有被封建礼教毒害,依然保持着人的真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
作品中这样写戴凤莲的一生:“大行不拒细谨,大礼不辞小不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1]P121面对爱情,她表现出一个女人特有的温顺与柔美;面对不公平的婚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P78用莲花来比喻戴凤莲再合适不过了。她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而且处在封建礼教之中却没有被封建礼教毒害,依然保持着人的真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
作品中这样写戴凤莲的一生:“大行不拒细谨,大礼不辞小不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1]P121面对爱情,她表现出一个女人特有的温顺与柔美;面对不公平的婚姻,她勇敢挑战父权;身处危险中,她聪明机智,用装疯骗过了日本人;为了生存,她将唯一的儿子与情人送上战场;为给勇猛的抗日英雄送饭,牺牲在生她养她的高密红高梁地里。因此,其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柔顺之美,也有着现代女性的叛逆之美。
1.1 柔顺之美
柔顺之美是女性美的基本特征。水,触之柔软顺滑,看之清爽干净,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这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3]P89女性之美,就美在“似水柔情。”
刚刚出场时的戴凤莲,极具女性柔顺美。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闷在家里,几乎与世隔绝。略略长大,又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匆忙出嫁”。[1]P121出嫁当天,面对迎亲人员的折磨,轿中的她头晕目眩,却只能苦苦哀求粗俗野蛮的男人们放过她,她的哭声,唤起了男人的怜爱之情。这样一个柔弱女子,大热的天气还穿着新的棉袄棉裤,忍着闷热,忍受着轿夫们的汗臭味和强有力颠簸。拜堂时,还蒙着臭气熏天的盖头布。可是拜堂的人不是她期待的“识文解字、眉清目秀、知冷知热的好女婿,”[1]P37而是一只大公鸡。看到单扁郎的外貌,她惊呆了,更多的是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但是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徒劳。没有人将她救出这个牢笼,她只能选择自救。此刻的她充满了恐惧,拿着剪刀的手也在瑟瑟发抖,她蜷缩在一个黑暗的小地方。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姑娘,却要承受这般痛苦,何其让人心痛、同情。
戴凤莲面对爱情,表现出女人温情柔顺的一面。她与余占鳌相爱,当爱人犯了错误,她想尽办法来原谅。她用委身与黑眼来报复余占鳌,可是看到余占鳌被黑眼打倒时,她的心像针刺一般疼痛,她万分后悔,是眼前的这个男人给了她生命的希望和意义。她用心在呼唤“占鳌”,真挚的爱使二人重归于好。还有一次花脖子掳去了戴凤莲,余占鳌救出她,回到家中,他俩抱成一团,戴凤莲眼泪夺眶而出,将脸深埋到在余占鳌宽厚的胸膛上。戴凤莲的柔情融化了余占鳌,直到最后戴凤莲被敌人射中胸膛,倒在高梁地里。
即使面对情敌,也表现出了其温柔仁爱的一面。恋儿是她的贴身丫环,亲如姐妹,却插足了她和余占鳌的生活,她恨过,但日本人袭击村子,恋儿和香官惨遭毒害,她没有置之不理,那一刻显示出她柔软的一面,“她的背一下子驼了,她身子躺到车厢里,拍打着被子,涕泪俱下地哭着:“妹妹呀我的亲妹妹香官我的孩子。”[1]P339心思细腻,内心温柔善良的她小心翼翼用热水擦拭着恋儿的身体,尽量减轻恋儿的痛苦。
大多数人都看到戴凤莲勇敢的反抗礼教,为自由为生命而奋斗的坚强一面,却忽视了她柔弱温柔的一面。
1.2 叛逆之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女性多少年来生活在男性的阴影下,被当成生育的工具,用来买卖的物品,供男人泄欲的器物。女性的自我主体性被传统道德限制,只能接受男人的挑选,服从男人的安排,要遵守“三从四德”,即未嫁从夫,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的存在就只是为了男性服务。戴凤莲与之相反,在面对压力时也会做出惊人的反抗之举。其叛逆性主要表现在面对父亲和爱情及生存压力时,她大胆且有悖于伦理的行为举动。
戴凤莲未出阁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剪剪窗花,和相邻姐妹嬉戏,可命运却捉弄她,或者说是当时的社会和其父将她推向人生的边缘。
爱财如命的父亲为了一头大黑骡子将戴凤莲嫁给生病的单扁郎,这等于变相的将其卖掉了。对于其父来说这是他八辈子修来福气,是他的荣耀,意味着在他的余生将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戴凤莲却没有使她的父亲如愿以偿。当戴凤莲推开门看到:“炕下方凳子蜷曲着一个面孔痉挛的男人,那个男人生着一个扁扁的长头,下眼烂得通红。他站起来,对着奶奶伸出一支鸡爪状的手”[1]P63,一个奇丑无比的患有麻风病的男人,戴凤莲想起了她的父亲为一头大黑骡子,这样糟蹋自己,心中产生巨大的憎恨。当家后,将父亲拒之门外,放狗咬等等事情都足以说明,她从无声的反抗到有实际行动,都是对父权的挑战和反抗。父亲,对她来说只是将她抛向深渊的仇人。
在莫言笔下,戴凤莲有自己对事物的独立看法和见解,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处于被支配,被奴役的境地,“对于这种束缚和压迫,她们在经受了大量的屈辱和痛苦之后,不得不尝试着抗争,让生命呈现出另一番景象。”[4]P47
婚姻的不如意,并没有使她屈服。戴凤莲想起了那个穿着大蓑衣的男人,她渴望有一个英俊潇洒高大威猛的男人来欣赏她的美貌,享受她的柔情,所以她:“甚至抬起一只胳膊,揽住男人的脖子,以便他抱得轻松一些”,“是他,奶奶暗呼苍天,一阵类似幸福的强烈震颤冲激得奶奶热泪盈眶”,[1]P65在高粱地里戴凤莲已不是娇羞的女子,她纵情的享受着男欢女爱,戴凤莲“在蓑衣上扭动着。余占鳌一截截的矮,双膝啪啦落下,他跪在奶奶身边,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