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自毕飞宇《推拿》问世以来,顿时掀起了文学界的热潮,重新刷新了人们对盲人世界的认知,并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广泛研究。这篇近十八万字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生存与斗争,也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分析了《推拿》中以王大夫、都红、小马、张宗琪、沙复明等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盲人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时代照耀下的精神追求和心灵深处的人性探寻,揭示在当时经济发展的时期下盲人们对生存和为提高自身价值的不懈奋斗以及内心深处精神世界的追求。
目 录
绪 论 1
1.站于尊严最高处之一解 2
1.1尊严的守卫者 2
1.2守卫者的深层剖析 3
2.淹没于人群最深处之二解 6
2.1静默的眺望者 6
2.2眺望者的社会透视 7
3.周旋于健全人与盲人之间之三解 10
3.1热情的拥抱者 10
3.2拥抱者的灵魂拷问 10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从第一篇小说《孤岛》的诞生到《推拿》这部长篇小说的诞生,这期间毕飞宇从短片、中篇到长篇小说,以细腻绵柔却又一针见血的叙事方式,描绘着人性的光辉、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物欲横流现象的犀利批判,从而得到了文坛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并由此被贴上了“新生代”、“先锋派”等标签。毕飞宇满怀对生活的热情,以切身的经历并对盲人投以关切的目光,去观察其中的生活细微小事,并虚心请教意见,从一个小的切口切入《推拿》这部小说,展示了一群盲人推拿师的生存困境。
经分析发现过去的研究者们在系统的分析《推拿》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深层理解方面有所空白,将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并试图把握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意图和背后意义,以“尊严”“静默”、“权利”“人性”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追求深度解读典型人物形象的可能性。第一章就王大夫、都红这两个典型人物,探寻盲人对尊严的守卫,盲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对尊严的渴求,时代下的尊严之战及对犬儒之风的极力批判;第二章主要就沉默谋生的以小马、张宗琪为代表的盲人推拿师展开议论,主要侧重于他们的内心剖析、求生之路和以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三章主要讨论以沙复明为代表的盲人创业者和主流社会之间如何接轨和接纳的问题,侧重于其本身因素,内心追求和人性等方面。
把残疾人的生活描述的和健全人生活一样平常,不掺杂过多的感情,毕飞宇是第一人。对人物心理有很深刻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毕飞宇写作手法的细腻性、透彻性和深刻性,以及其作品的研究性。
1.站于尊严最高处之一解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从远古时期的衣不蔽体、草裙遮羞,到逐步演化成人类的我们的祖先,人们除了外表特征的变化外,心理方面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羞耻感的体现,而羞耻感也逐步发展成熟为自我产生的自尊感,故而自尊感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1.1尊严的守卫者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1]p25。
这里的尊重指的是自尊心希望得到满足,在这一点上盲人显得更为需求。《推拿》中以都红,王大夫为例,对盲人敏感的自尊心展开了描写,有的人进行自尊防卫是由于别人的盲目帮助引起的,小说中都红是个典型的例子,性格倔强,自尊心强。
她在上学期间被老师发现很有音乐天分,但老师却说:
你一个盲人唱歌能有什么出息?你一不聋,二不哑巴,能唱出什么来?什么时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一定要给自己找麻烦,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2]p53
都红同意老师的要求开始弹钢琴,在一次慈善晚会中,都红由于紧张没有弹好钢琴,但仍然得到了大家的掌声,这让原本自尊心就很强的她感觉到耻辱,她觉得一个盲人的出场就是为了让健全的人宽容和感动,自此再也不学音乐。
社会留给盲人的生存空间或者说因其自身的条件都受到外界的一些限制,都红成为了多数盲人推拿师中的一个,一次意外中大拇指受伤,大家对她的照顾,让其感到难堪,便离开了推拿店。都红的离开绝非偶然,盲目的好意对于盲人来说就是同情和怜悯,
怜悯和同情一定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感情之一,问题是你如何去表现它,这才是关键。[3]p67
他们敏感自强,在自身与外界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都红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住她最后的尊严。 在一个自尊更为强烈的盲人面前,自尊的践踏会衍生出自卑感和无助感。同情与关怀并非和尊重不相容,但要以尊重,尤其是盲人的自尊心为前提,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理想状态。
自尊心很强的另一面也反映出他们内心极度的自卑,在生存的重压之下自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王大夫便是这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个结实,魁梧又内敛的推拿师,拥有着一双,
又大,又宽,又厚,是一双开阔的肉手。[2]p9
他有一个健全的弟弟,但弟弟在婚礼时并没有让他来,盲人天生的敏感让王大夫觉得弟弟嫌弃他是个盲人,在自尊心的作祟下,一向简朴的王大夫一气之下,给弟弟打过去了两万块钱,王大夫坚守着内心敏感又沉默的尊严。
怜悯和同情不只是健全人对残疾人应抱有的态度,任何人之间都应该有怜悯和同情。与残疾人打交道更应该懂得把握中间的度,给予他们适当的尊严。[4]p39
对于盲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尊严重要,所以与其说他们在社会上为艰难的生存而努力,倒不如说他们期待能与健全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1.2守卫者的深层剖析
身处浮世喧嚣,健全人看惯了人世嘈杂,而陪伴盲人更多的是沉默,黑暗。比起健全人,他们多了和自己内心交流的时间,精神世界看的更加透彻明了。
1.2.1守卫者的精神世界
都红与王大夫是《推拿》中守卫自己尊严的典型,“守卫”对于王大夫来讲,它是攒钱开个推拿店,早日让小孔当上老板娘,这比常人显得更为执拗的感情,不仅是希望拥有和常人一样的尊严,或者更甚,更是因为内心那份纯净的守候和理想。对于都红来讲,它是默默地练自己的推拿手法,来得到老板的认可。而无论是王大夫沉默又执拗的守卫自己的尊严,还是都红为保留尊严的最终离去,它都源于内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同时尊严也是对盲人推拿师们的考验,既要保留自己的尊严,同时也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在主流社会而去奋斗,这是矛盾的,却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如何在精神上保留适当的尊严,同时也能在主流社会生存下去,需要盲人推拿师们们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盲人们的生存之困。
小说中塑造的盲人形象,他们的默默无闻是源于对整个世界,整个时代的隔膜和小心翼翼的态度,也在于他们自己始终无法轻松地融入一个被健全人强行规定了的世界。他们一直都在默默地争取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的尊严,为了尽可能得到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一切。作者用犀利的笔墨批判着这一切,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对盲人们盲目的同情、随意的忽视和别有用心的利用,而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在盲人们和健全人之间成筑起了一道高墙,这是一种可悲的隔膜。同时,盲人们高度敏感的神经以及沉默的自我压抑也在不断地加厚着这种隔膜。
目 录
绪 论 1
1.站于尊严最高处之一解 2
1.1尊严的守卫者 2
1.2守卫者的深层剖析 3
2.淹没于人群最深处之二解 6
2.1静默的眺望者 6
2.2眺望者的社会透视 7
3.周旋于健全人与盲人之间之三解 10
3.1热情的拥抱者 10
3.2拥抱者的灵魂拷问 10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从第一篇小说《孤岛》的诞生到《推拿》这部长篇小说的诞生,这期间毕飞宇从短片、中篇到长篇小说,以细腻绵柔却又一针见血的叙事方式,描绘着人性的光辉、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物欲横流现象的犀利批判,从而得到了文坛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并由此被贴上了“新生代”、“先锋派”等标签。毕飞宇满怀对生活的热情,以切身的经历并对盲人投以关切的目光,去观察其中的生活细微小事,并虚心请教意见,从一个小的切口切入《推拿》这部小说,展示了一群盲人推拿师的生存困境。
经分析发现过去的研究者们在系统的分析《推拿》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深层理解方面有所空白,将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并试图把握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意图和背后意义,以“尊严”“静默”、“权利”“人性”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追求深度解读典型人物形象的可能性。第一章就王大夫、都红这两个典型人物,探寻盲人对尊严的守卫,盲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对尊严的渴求,时代下的尊严之战及对犬儒之风的极力批判;第二章主要就沉默谋生的以小马、张宗琪为代表的盲人推拿师展开议论,主要侧重于他们的内心剖析、求生之路和以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三章主要讨论以沙复明为代表的盲人创业者和主流社会之间如何接轨和接纳的问题,侧重于其本身因素,内心追求和人性等方面。
把残疾人的生活描述的和健全人生活一样平常,不掺杂过多的感情,毕飞宇是第一人。对人物心理有很深刻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毕飞宇写作手法的细腻性、透彻性和深刻性,以及其作品的研究性。
1.站于尊严最高处之一解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从远古时期的衣不蔽体、草裙遮羞,到逐步演化成人类的我们的祖先,人们除了外表特征的变化外,心理方面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羞耻感的体现,而羞耻感也逐步发展成熟为自我产生的自尊感,故而自尊感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1.1尊严的守卫者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1]p25。
这里的尊重指的是自尊心希望得到满足,在这一点上盲人显得更为需求。《推拿》中以都红,王大夫为例,对盲人敏感的自尊心展开了描写,有的人进行自尊防卫是由于别人的盲目帮助引起的,小说中都红是个典型的例子,性格倔强,自尊心强。
她在上学期间被老师发现很有音乐天分,但老师却说:
你一个盲人唱歌能有什么出息?你一不聋,二不哑巴,能唱出什么来?什么时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一定要给自己找麻烦,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2]p53
都红同意老师的要求开始弹钢琴,在一次慈善晚会中,都红由于紧张没有弹好钢琴,但仍然得到了大家的掌声,这让原本自尊心就很强的她感觉到耻辱,她觉得一个盲人的出场就是为了让健全的人宽容和感动,自此再也不学音乐。
社会留给盲人的生存空间或者说因其自身的条件都受到外界的一些限制,都红成为了多数盲人推拿师中的一个,一次意外中大拇指受伤,大家对她的照顾,让其感到难堪,便离开了推拿店。都红的离开绝非偶然,盲目的好意对于盲人来说就是同情和怜悯,
怜悯和同情一定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感情之一,问题是你如何去表现它,这才是关键。[3]p67
他们敏感自强,在自身与外界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都红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住她最后的尊严。 在一个自尊更为强烈的盲人面前,自尊的践踏会衍生出自卑感和无助感。同情与关怀并非和尊重不相容,但要以尊重,尤其是盲人的自尊心为前提,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理想状态。
自尊心很强的另一面也反映出他们内心极度的自卑,在生存的重压之下自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王大夫便是这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个结实,魁梧又内敛的推拿师,拥有着一双,
又大,又宽,又厚,是一双开阔的肉手。[2]p9
他有一个健全的弟弟,但弟弟在婚礼时并没有让他来,盲人天生的敏感让王大夫觉得弟弟嫌弃他是个盲人,在自尊心的作祟下,一向简朴的王大夫一气之下,给弟弟打过去了两万块钱,王大夫坚守着内心敏感又沉默的尊严。
怜悯和同情不只是健全人对残疾人应抱有的态度,任何人之间都应该有怜悯和同情。与残疾人打交道更应该懂得把握中间的度,给予他们适当的尊严。[4]p39
对于盲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尊严重要,所以与其说他们在社会上为艰难的生存而努力,倒不如说他们期待能与健全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1.2守卫者的深层剖析
身处浮世喧嚣,健全人看惯了人世嘈杂,而陪伴盲人更多的是沉默,黑暗。比起健全人,他们多了和自己内心交流的时间,精神世界看的更加透彻明了。
1.2.1守卫者的精神世界
都红与王大夫是《推拿》中守卫自己尊严的典型,“守卫”对于王大夫来讲,它是攒钱开个推拿店,早日让小孔当上老板娘,这比常人显得更为执拗的感情,不仅是希望拥有和常人一样的尊严,或者更甚,更是因为内心那份纯净的守候和理想。对于都红来讲,它是默默地练自己的推拿手法,来得到老板的认可。而无论是王大夫沉默又执拗的守卫自己的尊严,还是都红为保留尊严的最终离去,它都源于内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同时尊严也是对盲人推拿师们的考验,既要保留自己的尊严,同时也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在主流社会而去奋斗,这是矛盾的,却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如何在精神上保留适当的尊严,同时也能在主流社会生存下去,需要盲人推拿师们们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盲人们的生存之困。
小说中塑造的盲人形象,他们的默默无闻是源于对整个世界,整个时代的隔膜和小心翼翼的态度,也在于他们自己始终无法轻松地融入一个被健全人强行规定了的世界。他们一直都在默默地争取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的尊严,为了尽可能得到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一切。作者用犀利的笔墨批判着这一切,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对盲人们盲目的同情、随意的忽视和别有用心的利用,而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在盲人们和健全人之间成筑起了一道高墙,这是一种可悲的隔膜。同时,盲人们高度敏感的神经以及沉默的自我压抑也在不断地加厚着这种隔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