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李贺浪漫主义诗风对比

李白与李贺浪漫主义诗风对比[20201006192444]
目 录
引 言 1
一、“诗仙”与“诗鬼” 1
(一)“谪仙人” 1
(二)诗之鬼才 2
二、诗歌浪漫主义的两大代表 3
(一)豪放飘逸与雄奇瑰丽 3
(二)幽深诡艳与奇险出新 4
三、“诗仙”与“诗鬼”浪漫主义诗风的比较 5
(一)诗歌内容 5
(二)意象选取 10
(三)修辞手法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唐朝是古代文学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唐诗的发展更是一度达到鼎盛时期,诗家能人辈出,被世人奉为“诗仙”的李白,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人物,其诗大气磅礴收放自如,独有的潇洒气质和丰富的想象力,共同熔铸成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大量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引领了一代荡气回肠的豪迈诗风。而与“仙”相对的诗人,是中唐“诗鬼”李贺,他诗中的意象虽然也有仙灵奇境,但更多是以孤魂野鬼、荒冢枯坟、残枝败叶等灰败形象入诗,善于营造萧瑟荒凉、诡谲奇异又虚幻缥缈的境界,字句间常常透露出强烈的悲愤苍凉。李贺诗虽然与李白诗同属于浪漫主义的诗风,读来感觉却迥然不同,再结合二人的生活背景,可以多方面对比分析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一、“诗仙”与“诗鬼”
(一)“谪仙人”
在漫长的古代诗歌史上,唐朝是最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这个朝代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诗歌作品和众多风格各异的杰出诗人,将古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这个时代,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学创作,最恢弘的一面当推盛唐,而整个盛唐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群体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负盛名的一位当推被世人尊称为“诗仙”的李白。
“诗仙”一名,源于李白中年时拜谒当时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自己的作品请教,年过八旬的贺知章对他的《蜀道难》、《乌栖曲》等诗大加赞赏,《旧唐书》中记:“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新唐书》也有记载:“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两人从此结为忘年交,后来发生的贺知章将李白引荐给唐玄宗等一系列事件,也使得李白名声大噪。“谪仙人”的评价相当高,而李白本人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后来写下过三首诗以谪仙自居: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当时人品评李白,认为其人满腔豪情,可以日进斗酒、仗剑江湖,气度不凡,性格潇洒不群,所以李白诗能读出恣肆酣畅的感觉,情感直白喷薄欲出,营造出一种大气浩然、飘飘欲仙的诗境,常人难以学习效仿。同时,李白又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口成章,作诗不斟词酌句却合乎章法规律,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如果说存在“天赋”这种东西,那么李白毫无疑问是个“天才”,完全当得起“诗仙”身份。所以“谪仙人”的称号就被宣扬起来,而后来人言谈论述都沿用了这一称呼,一直流传到今日。
(二)诗之鬼才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上有天地人神、瑶池仙山,下有妖鬼精怪、地狱黄泉,阴阳相克相生,既然有“诗仙”,就必定会有“诗鬼”。
太白与长吉的相似之处,除了诗歌作品都富有浪漫情怀,还有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白十岁能通诗书,李贺七岁能作文章,两人都在年少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并且都出身于王室宗族——“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若按这些说法,李白就是太宗李世民的族弟;而李贺经常自称为“宗孙”、“皇孙”,就是因为他祖上可以算作是李唐宗室的远支。只不过二李两家在很多代之前就已经没落,都与真正意义上的“宗室王孙”相去甚远了。
另外,李白青年时期辞别家乡到处游历,中年遇贺知章而扬名;李贺则是未及弱冠就谒见了当时文坛领袖韩愈,提笔疾书,作《高轩过》一诗震惊了韩愈,很快誉满京华。可以说,两人能够一举成名,都是恰好在合适的时间得到了文坛前辈的提点和赞赏。然而,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两个人,却都仕途不顺——李白受过唐玄宗的赏识,但他心中明白自己不被皇帝的亲信接纳,后来没能一展抱负也不出所料;李贺为父亲守孝,推迟三年举进士,以一首《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顺利通过会试,却有世俗之人散播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字犯“进”忌的谣言,迫使李贺不得不放弃考取进士,终究没能登第。
李商隐曾写:“李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可见相比于李白的风采翩翩,李贺明显属于其貌不扬的类型,甚至可以说是相貌奇异。除却外表上的差异,在性格方面,李贺不像李白一般放浪形骸,他气质忧郁内敛,常产生悲愤沉闷的情绪,写诗也要经过认真的考量,要冥思苦想。在白天,他会骑驴出门闲逛,路上绞尽脑汁地创作,并把灵光闪现得来的句子一一收入囊中,直至归家后,再将囊中收集的诗句整理出来,这样的作诗方法也被称为“觅句”。李贺的作诗方法客观而论有利有弊,但这种严谨慎重的态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与李白那种饮酒作诗、即兴而发的任性妄为做比较,刚好是两个极端。而李贺在诗中惯用神话传说来托古讽今,意象的选取偏向晦暗幽深,有时甚至拿鬼魂当抒情对象,神秘中透着怪异,所以后人称他的诗文为“鬼仙之辞”,当然,“鬼仙之辞”明显侧重的是写“鬼”,加上他本人容易悲伤、激愤、压抑的消极个性,和看起来怪模怪样的外表,李贺便逐渐被后人称做“诗鬼”。
二、诗歌浪漫主义的两大代表
(一)豪放飘逸与雄奇瑰丽
自《诗经》、《楚辞》开始,诗歌的风格就确立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阵营,前者是通过记述现世的发展状况摹写情感,后者则通过想象力和主观印象反映客观存在。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本源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从本源中攫取素材加工整合以达到目的的过程,就是营造诗歌意境的过程,营造方法不一样,诗歌风格也就不同。
如今许多教材和论著都常用“豪放飘逸”四字来概括李白的诗风,太白诗写山川美景,写闲情逸趣,写离别哀思,写人生感悟,不是展现长河滔滔大雨滂沱的雄浑气势,就是表现星辰伴月长风万里的风神俊秀。最重要的是,太白诗不是只有一句一篇可称作上品,而是篇篇有名,句句精彩。“飞在青云端”、“云生结海楼”、“直挂云帆济沧海”、“千里江陵一日还”、“欲上青天揽明月”、“朝如青丝暮成雪”,每一句诗都充斥着万丈豪情,一挥而就却能工整昳丽,不拘泥字句,却字字珠玑,写尽了世间引人入胜的壮丽美景与轰烈快事,可对于作者而言,这千万江河又抵不过“斗酒十千恣欢虐”的畅意,足以证明其人洒脱,其诗飘逸。
李白诗更有雄奇壮阔的一面,《蜀道难》当属典型代表。全诗近三百字,采用律诗与散文相结合的形制,句式长短不一,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气势,诗中生动再现了蜀道高峻崎岖、峥嵘惊险的巍峨之态,一咏三叹,气势纵横,笔下字句激扬洒脱,融汇了地方传说、古神话和作者的想象,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衬托山高路险不可翻越,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夸饰烘托蜀道的艰险可怖,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蜀地美景的惊心动魄,末尾还用“磨牙吮血”的狼豺蛇虎比喻蜀道的险要,规劝来人离开。全诗节奏感鲜明,气势层层递进;描述手法虚实相生,层层渲染,虽然蜀道本应是惨淡恐怖的,然而在李白的描摹中,蜀地山峦风景展示出的是壮丽雄奇,造化神功,无处不见充满浪漫情怀的奇想,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景致的热爱、歌咏和赞叹。沈德潜评价《蜀道难》:“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把诗的气和势提升到如此高的地步,唯有“诗仙”能做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