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和时令(附件)
摘 要《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可以用“建立五言诗的新典范”[1]P3来归纳综合。通过对空间和时令这两大类意象的研究,明确特定意象,可以对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和诗歌内容的叙述作全面的概括说明。更大程度上,肯定意象研究在诗歌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 录
引言 1
1 《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 3
1.1 自然空间 3
1.2 社会空间 4
2 《古诗十九首》中的时令 6
2.1 四季更替 6
2.2 年岁日月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诗歌发展到汉代,已经逐渐告别之前四言和楚语骚体的形式,并且开始汲取乐府诗的精粹,缓慢又艰难地向五言诗迈进。作为中国五言诗的伐山之作,《古诗十九首》继承《诗经》、《楚辞》,又对建安、六朝的诗歌有所创新,是链接先秦至唐宋诗歌史的主轴,启发建安诗歌新途,建立建安诗歌新的情势美学。自此,“居文词之要,是众体之有滋味者”,“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的五言诗,就迈步取代“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的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形式。[1]P3《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九首古诗,在诗歌发展潮流中,起初只是我国古代诗歌数目众多的无名“古诗”中的一部分,现今《古诗十九首》的专名,是由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数目众多的古诗中挑选组合而成。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树立五言诗的新典范。[1]P3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可看出,游子与思妇诗居多,游子和思妇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众说纷纭,学术界未达成共识,本文采取更受认可的东汉时期。[2]P6东汉末期,社会剧烈动荡,国势日渐衰微,下层知识分子背井离乡,由此带来夫妻分别,朋友契阔,造成《古诗十九首》抒发相思,感慨离别的感情基调。而游子与思妇的产生更好地说明社会动荡不安,从游子、思妇的口中,传达出他们的相思,进一步说明社会剧烈动荡,“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写出了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传达游子独自面对漫漫长夜的孤苦。文学的悲凉本于人生的悲凉。游子们既无法让自己的才华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大化——入仕,亦无法让自己的才华流传百世——长生,只能转向对才华的抒发,即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包括对功名的追求,“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对享乐的追求,“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对恋人的思念,“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凛凛岁云暮》)。生命短暂,游子们在感人肺腑的伤感中,将生命的爱恋展现无疑、追求功名与渴望才华得到肯定,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悲”的基调上又有了“旷”的情感宣泄,悲伤自己遭遇的同时又感慨社会动荡。为诗歌增加了生命亮色。时令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体现借助四季更替与年岁日月的描写,既点明不同时令,又传达不同时令下或喜或悲的感情。在自然空间或社会空间下,无论是生命永恒,还是生命短暂,亦或是生命死亡的意象,在游子们眼中有关生命的物象,则是悲哀人生短暂,这无不表明一个事实,“人生必死”。让凸显生命的意象与感慨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物象与意义的交融,使得主题更加含蓄深沉,从而构成了意象玲珑多变,意义委婉深远的艺术境界,强化了中心主题,成为《古诗十九首》艺术魅力的源泉所在。
1 《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
中国古代很多神话中对空间就有涉及,很多古人认为“天”“地”就是“宇宙”,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3]P247《淮南子》云:“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3]P246《管子?心上术》中对于“道”的解释无形中显示出了古人对空间的进一步认识: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而言,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3]P247 空间的存在是相对于时间而言的,空间是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是一个相对概念,空间对于事物而言是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参照于空间存在的。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了“空间”这个特殊的意象。用现代术语解释,就是没有边际的范围,无论是在宏观世界,或者微观世界范围内。《古诗十九首》中涉及空间意象则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具体阐释如下:
1.1 自然空间
在《古诗十九首》中单纯通过自然空间来塑造空间意象的诗主要有《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五首诗歌:
《青青河畔草》以一个思妇的视角,看到了河畔茂盛的草木、园中随风摇曳的柳枝,由上到下,构成一个小范围的空间,诗歌后两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则将思妇内心的寂寞苦痛描写出来。借一个由上到下的视角所构成的空间,渲染孤单的氛围,诗歌末尾一个“独”字,传达出落寞的情绪。全诗所描写的景象在特定空间发生,一个草木茂盛、充盈着绿色与希望的空间却只有女主人“独守”,个中艰辛可见一斑。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是《青青陵上柏》中关于空间意象的诗句描写,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中将此句解释为:“前者就颜色言之,后者就形体言之,都是永恒不变的。用以感慨生命短暂,人不如物的感伤。”[4]P8开篇通过“陵上”“涧中”这样上下的对比空间概念,造成一种宽广的状态,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言人生在世生命短逝,发出感慨。下文中对洛阳达官贵人的府宅豪华进行描写,与“远行客”的孓然一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又与开篇上下对比的自然空间遥相呼应,感叹“戚戚何所迫”。
《迢迢牵牛星》中“迢迢”是对星空距离遥远的描写,诗歌借助牛郎与织女之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一条银河将相爱的牛郎织女两岸相隔,诗中诸如“擢”“弄”等动词都是织女情系牛郎的表现。虽是句句写织女,但是通过“迢迢”距离,将对牛郎的感情展现地淋漓尽致。一句“盈盈一水间”既是对“迢迢”的呼应,又由此抒发人间离别的苦闷之情。这首诗歌短短十句中,有六句用叠字,正如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初探》说:“‘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词性不同,用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4]P22用叠字通过空间意象讲离别,阐释相距甚远的思念与内心的孤苦。
《明月何皎皎》中开篇四句:“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出了一幅月色入户,皎皎照人的夜晚,有人人忧愁不寐,揽衣而起的画面;紧接着“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闺中之人对丈夫回家的殷切盼望;末尾四句又呼应“揽衣起”一句,使全诗的动作串联起来。月色入户,是一种有忧愁气氛的独特空间意象,对丈夫远出未归的思念由此而生。全诗所有的行动都在月夜开始,开篇构建一个月光铺满的院落,独自难寐的主人在这片月色中,一份思念又何须过多言语渲染。
《涉江采芙蓉》是对游子思妇情怀的抒写。诗歌首先通过“他乡”突出了游子身处异乡的客居空间,无论他乡“之江”或他乡之“芳草”都是游子身处他乡的有力印证。而“所思在远道”一句又使空间场景进行转移:由他乡而联想故乡,此地却非彼地。“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又是一种想象空间,特别突出了归乡路途“漫浩浩”。全诗将游子飘泊异乡、思念故乡,又不得归乡的一系列空间场景连缀在一起,每个场景都是一份痴情,都是一种煎熬的表现。
目 录
引言 1
1 《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 3
1.1 自然空间 3
1.2 社会空间 4
2 《古诗十九首》中的时令 6
2.1 四季更替 6
2.2 年岁日月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诗歌发展到汉代,已经逐渐告别之前四言和楚语骚体的形式,并且开始汲取乐府诗的精粹,缓慢又艰难地向五言诗迈进。作为中国五言诗的伐山之作,《古诗十九首》继承《诗经》、《楚辞》,又对建安、六朝的诗歌有所创新,是链接先秦至唐宋诗歌史的主轴,启发建安诗歌新途,建立建安诗歌新的情势美学。自此,“居文词之要,是众体之有滋味者”,“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的五言诗,就迈步取代“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的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形式。[1]P3《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九首古诗,在诗歌发展潮流中,起初只是我国古代诗歌数目众多的无名“古诗”中的一部分,现今《古诗十九首》的专名,是由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数目众多的古诗中挑选组合而成。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树立五言诗的新典范。[1]P3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可看出,游子与思妇诗居多,游子和思妇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众说纷纭,学术界未达成共识,本文采取更受认可的东汉时期。[2]P6东汉末期,社会剧烈动荡,国势日渐衰微,下层知识分子背井离乡,由此带来夫妻分别,朋友契阔,造成《古诗十九首》抒发相思,感慨离别的感情基调。而游子与思妇的产生更好地说明社会动荡不安,从游子、思妇的口中,传达出他们的相思,进一步说明社会剧烈动荡,“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写出了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传达游子独自面对漫漫长夜的孤苦。文学的悲凉本于人生的悲凉。游子们既无法让自己的才华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大化——入仕,亦无法让自己的才华流传百世——长生,只能转向对才华的抒发,即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包括对功名的追求,“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对享乐的追求,“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对恋人的思念,“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凛凛岁云暮》)。生命短暂,游子们在感人肺腑的伤感中,将生命的爱恋展现无疑、追求功名与渴望才华得到肯定,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悲”的基调上又有了“旷”的情感宣泄,悲伤自己遭遇的同时又感慨社会动荡。为诗歌增加了生命亮色。时令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体现借助四季更替与年岁日月的描写,既点明不同时令,又传达不同时令下或喜或悲的感情。在自然空间或社会空间下,无论是生命永恒,还是生命短暂,亦或是生命死亡的意象,在游子们眼中有关生命的物象,则是悲哀人生短暂,这无不表明一个事实,“人生必死”。让凸显生命的意象与感慨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物象与意义的交融,使得主题更加含蓄深沉,从而构成了意象玲珑多变,意义委婉深远的艺术境界,强化了中心主题,成为《古诗十九首》艺术魅力的源泉所在。
1 《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
中国古代很多神话中对空间就有涉及,很多古人认为“天”“地”就是“宇宙”,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3]P247《淮南子》云:“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3]P246《管子?心上术》中对于“道”的解释无形中显示出了古人对空间的进一步认识: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而言,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3]P247 空间的存在是相对于时间而言的,空间是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是一个相对概念,空间对于事物而言是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参照于空间存在的。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了“空间”这个特殊的意象。用现代术语解释,就是没有边际的范围,无论是在宏观世界,或者微观世界范围内。《古诗十九首》中涉及空间意象则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具体阐释如下:
1.1 自然空间
在《古诗十九首》中单纯通过自然空间来塑造空间意象的诗主要有《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五首诗歌:
《青青河畔草》以一个思妇的视角,看到了河畔茂盛的草木、园中随风摇曳的柳枝,由上到下,构成一个小范围的空间,诗歌后两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则将思妇内心的寂寞苦痛描写出来。借一个由上到下的视角所构成的空间,渲染孤单的氛围,诗歌末尾一个“独”字,传达出落寞的情绪。全诗所描写的景象在特定空间发生,一个草木茂盛、充盈着绿色与希望的空间却只有女主人“独守”,个中艰辛可见一斑。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是《青青陵上柏》中关于空间意象的诗句描写,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中将此句解释为:“前者就颜色言之,后者就形体言之,都是永恒不变的。用以感慨生命短暂,人不如物的感伤。”[4]P8开篇通过“陵上”“涧中”这样上下的对比空间概念,造成一种宽广的状态,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言人生在世生命短逝,发出感慨。下文中对洛阳达官贵人的府宅豪华进行描写,与“远行客”的孓然一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又与开篇上下对比的自然空间遥相呼应,感叹“戚戚何所迫”。
《迢迢牵牛星》中“迢迢”是对星空距离遥远的描写,诗歌借助牛郎与织女之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一条银河将相爱的牛郎织女两岸相隔,诗中诸如“擢”“弄”等动词都是织女情系牛郎的表现。虽是句句写织女,但是通过“迢迢”距离,将对牛郎的感情展现地淋漓尽致。一句“盈盈一水间”既是对“迢迢”的呼应,又由此抒发人间离别的苦闷之情。这首诗歌短短十句中,有六句用叠字,正如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初探》说:“‘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词性不同,用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4]P22用叠字通过空间意象讲离别,阐释相距甚远的思念与内心的孤苦。
《明月何皎皎》中开篇四句:“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出了一幅月色入户,皎皎照人的夜晚,有人人忧愁不寐,揽衣而起的画面;紧接着“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闺中之人对丈夫回家的殷切盼望;末尾四句又呼应“揽衣起”一句,使全诗的动作串联起来。月色入户,是一种有忧愁气氛的独特空间意象,对丈夫远出未归的思念由此而生。全诗所有的行动都在月夜开始,开篇构建一个月光铺满的院落,独自难寐的主人在这片月色中,一份思念又何须过多言语渲染。
《涉江采芙蓉》是对游子思妇情怀的抒写。诗歌首先通过“他乡”突出了游子身处异乡的客居空间,无论他乡“之江”或他乡之“芳草”都是游子身处他乡的有力印证。而“所思在远道”一句又使空间场景进行转移:由他乡而联想故乡,此地却非彼地。“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又是一种想象空间,特别突出了归乡路途“漫浩浩”。全诗将游子飘泊异乡、思念故乡,又不得归乡的一系列空间场景连缀在一起,每个场景都是一份痴情,都是一种煎熬的表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