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范围副词研究
题目“三言”范围副词研究[20191216164148]
内容摘要:冯梦龙的“三言”是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本构成的。本文通过对这三本小说集中语料的穷尽性查找、分析、整理,将三言中的范围副词进行句法分析。分析它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大都出现于主语之后,谓语中心语之前或者是主语之前或者是宾语之前;分析它的语义指向,因此将“三言”中的范围副词分为了四类;分析它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然后总结其特点,认为“三言”中的范围副词共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语义指向自由、句法功能一致、词义古今异义。通过了解“三言”中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初步认识和探讨副词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三言范围副词句法分析比较
目 录
一、 引言 1
(一) 关于“三言” 1
(二) 副词及范围副词概念界定 1
1.关于副词的定义 1
2.关于范围副词的定义 2
3.关于范围副词的分类 2
二、 “三言”中范围副词概述 3
(一)“三言”中范围副词总量 3
(二)“三言”中范围副词分类 4
三、 “三言”中范围副词的句法分析 5
(一)范围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 5
1. 主语之后,谓语中心语之前 5
2. 主语之前 5
3. 宾语之前 5
(二) 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分析 6
1. 表总括的范围副词 6
2. 表统计的范围副词 7
3. 表限定的范围副词 7
4. 表类同的范围副词 8
(三) 范围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 9
1.修饰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9
2.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9
3.修饰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9
4.修饰介词或介词短语 9
5.修饰数量词或数量词短语 10
四、 “三言”范围副词的特点 10
1.语义指向自由 10
2.句法功能一致 10
3.词义古今异义 10
五、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三言”范围副词研究
一、引言
(一)关于“三言”
“三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部重要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集,是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本共同构成的(在词文本中分别简称为《喻》、《警》、《醒》)。每集都有40篇,共收纳了120篇短篇白话小说。“三言”是基于宋元旧本,并参考以前的非官方的笔记,进行整理、编辑和再创作的。它是从明朝开始雕刻而成的。
“三言”呈现的题材较多,表达的主题也相对丰富,展现了当时明朝商人的形象和表达了逐渐增强的商业观念;市民形象及市民意识等等方面,表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三言”的出现,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带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及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二拍”就是受“三言”的直接影响而问世的。
自“三言”问世至今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近代以来,研究“三言”的人非常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文学、艺术技巧方面的研究著作显著。在语言研究领域,“三言”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和语法方面。在副词方面,出现过几篇研究《“三言”副词研究》的文章,而对于小类研究,在笔者所知范围内,还没有对“三言”范围副词的细致研究,本文将结合前人对“三言”副词的研究成果,对“三言”文本中的范围副词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
(二)副词及范围副词概念界定
1.关于副词的定义
对副词的定义,最早有马建忠:“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陈承泽:“字之专以限制或修饰象字或动字者为副字。”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多种定义,但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意义的角度定义的主要特征,主要以黎锦熙、王力等为代表。黎锦熙认为副词就是区别和限制事物的动作或者形态或者性质等方面的,所以使用副词时一定要依附于动词或者是形容词或别的副词等。王力则认为只要是词,就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者程度、范围或者是表达可能性、否定作用等等,而副词就是表示在没有任何词依附的情况下不能单独对实物、实情或实事者的指称,那么这类词就是副词。
第二类:从功能角度而定义的主要特征,丁声树、胡裕树和朱德熙在这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丁声树认为副词通常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助动词这类的,当然也可以呈现副词修饰副词。胡裕树的观点是副词基本上都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唯独需要注意的就是他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朱德熙说他们对副词的定义是:“认为只可以充当状语成分的虚词则就是副词。”
第三类:从意义和功能特征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而下定义,在这方面是以杨伯峻、何乐士、黄伯荣、廖序东等为代表性的人物。杨伯峻、何乐士都认为副词主要是用来对谓语的修饰,以此来表示动作的行为或状态性质的各种特征黄伯荣、廖序东等大都认为副词常用来限制或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以此来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
本文采用第三类定义,从意义和功能特征两方面来定义副词。
2.关于范围副词的定义
对于范围副词定义的界定,有很多种说法:
在语法学界,范围副词大都是用来表示范围多少或者大小的副词。而对“范围”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学者们的界定就截然不同了。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范围”主要是指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接受者的范围;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范围副词和名词的量的特征有一定联系,可以用于表示事物向外延伸的大小和体现数量的多少。张亚军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认为范围副词主要是用于谓词性成分前的限制词;还有一些学者有不同的想法,如赵斐容,他认为范围副词可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这意味着它的语义包含参与对象的大小或数量多少的副词。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关于范围副词的定义各家都不尽相同,其中以杨伯峻和何乐士对范围副词的界定最具代表性,杨伯峻、何乐士认为范围副词都是用来修饰谓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成分,主要是表示主语、宾语在参与谓语所代表的动作行为时所表现的范围的大小。此文的研究观点主要是参考杨伯峻和何乐士对范围副词的界定。
3.关于范围副词的分类
关于对范围副词的具体分类,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列举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指向的角度来分。王力认为但凡需要指称的事物,有时候用得着说明其范围的具体情况的。包括主语和谓语,或者更甚至是目的位,它们的范围都可以被指称。所以王力认为范围副词应该分为三类:1.指示主语的范围者;2.指示谓语的范围者;3.指示目的位的范围者。
第二种:从语义特征的角度来分。按照语义特征所设定的标准来看,其实范围副词就是按照表达内容范围的大小来划分的。绝大部分的学者都是依据这个标准,杨树达、黎锦熙、李运熹、太田辰夫等就是代表性的人物。其中杨树达是基于“表数副词”的概念,将它们分为了七类,然而这七类当中的“表数之全”、“表数之仅”、“表数之约”这三项,才是被看作是对范围副词的一种分类。其次,黎锦熙在根据自己所研究分出的所有数量副词中,列出了“关于范围的”的数量副词,又把它们具体的分成了五项,其中“表专独”、“表统括”的只是属于范围副词的一个次类。而李运则与他们的选取角度不同,他是从范围副词修饰的成分的角度来看的,采取对范围副词在句法上的功能的一个考察,得出了总括类、限定范围副词和类同范围副词都可以修饰动词和数量词的结论。相比较于他们三个,太田辰夫就很简单的把范围副词分为个别、单独、共同、相互、统括这五类。
第三种:从范围的宽窄密切来分。杨伯峻和何乐士认为“范围主要是指发出或接受动作者是全体还是个别,是多数还是少数;有时也指发出动作时是施事者共同发出的还是以其他方式如各自、分头发出的。”所以他们把范围副词分为了两种情况。一种表全体,总括,共同,多数;还有一种表单独、仅只;个别,分头。
第四种:从音节多少角度来分,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按音节的多少将范围副词分为单音节范围副词和双音节范围副词。
第五种:从使用频率角度来分,分为典型范围副词和非典型范围副词。
本文所选用的观点是对以上例举观点的一个综合结论,将范围副词分为了四类,具体内容见下面。
二、“三言”中范围副词概述
(一)“三言”中范围副词总量
此次研究使用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009年1月北京第 1版。“三言”中出现的范围副词的项数一共有66项。具体情况请见表1:
表1
范围副词 并 悉皆 咸 不过 才 单单 独独 总来2 也
语料数量 11 3 6 75 21 20 3 2 3535
范围副词 都 通 一皆 总来1 单 专 刚 总共 亦
语料数量 1921 17 1 3 127 138 8 1 667
范围副词 凡1 悉 总1 一总 但 只 全 总2 只是
语料数量 126 39 58 3 273 4286 73 1 148
范围副词 浑 率 但凡 一概 第 止 刚刚 通共 无过
语料数量 4 2 7 16 1 282 13 1 17
范围副词 皆 刚才 多 一刬 独 则 光 共 徒
语料数量 513 1 8 3 34 102 1 104 4
范围副词 尽 佥 都则 俱各 方 无非 光光 凡2 空
语料数量 198 1 11 15 55 29 1 15 5
范围副词 尽皆 均 各皆 尽行 尽都 唯(惟) 就 专一 尽数
语料数量 54 1 1 10 7 182 11 25 34
范围副词 具 俱 仅
语料数量 8 410 7
由上表可见,“三言”中范围副词用例最多的词是“只”,有4286例;其次是“也”,3535。最少的就只有一例,在“三言”中这样的词还不少,如“一皆”、“总共”“通过”。
(二)“三言”中范围副词分类
本文根据文本特点,综合采用杨伯峻、何乐士和黎锦熙的观点:将范围副词分为“表总括、表统计、表限定和表类同”这四类。详见表2:
表2
表总括的范围副词 (共37个) 并(11) 都(1921) 凡1(126) 尽行(10)浑(4) 皆(513) 尽(198) 尽皆(54)具(8) 俱(410) 均(1) 金(1) 但凡(7)全(73) 率(2) 通(17) 悉(39) 悉皆(3) 咸(6) 一皆(1) 总1(58)多(8) 都则(11) 尽都(7) 尽数(34)俱各(15) 一刬(3) 一概(16) 各皆(1)一总(3) 总来1(3)
内容摘要:冯梦龙的“三言”是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本构成的。本文通过对这三本小说集中语料的穷尽性查找、分析、整理,将三言中的范围副词进行句法分析。分析它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大都出现于主语之后,谓语中心语之前或者是主语之前或者是宾语之前;分析它的语义指向,因此将“三言”中的范围副词分为了四类;分析它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然后总结其特点,认为“三言”中的范围副词共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语义指向自由、句法功能一致、词义古今异义。通过了解“三言”中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初步认识和探讨副词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三言范围副词句法分析比较
目 录
一、 引言 1
(一) 关于“三言” 1
(二) 副词及范围副词概念界定 1
1.关于副词的定义 1
2.关于范围副词的定义 2
3.关于范围副词的分类 2
二、 “三言”中范围副词概述 3
(一)“三言”中范围副词总量 3
(二)“三言”中范围副词分类 4
三、 “三言”中范围副词的句法分析 5
(一)范围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 5
1. 主语之后,谓语中心语之前 5
2. 主语之前 5
3. 宾语之前 5
(二) 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分析 6
1. 表总括的范围副词 6
2. 表统计的范围副词 7
3. 表限定的范围副词 7
4. 表类同的范围副词 8
(三) 范围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 9
1.修饰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9
2.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9
3.修饰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9
4.修饰介词或介词短语 9
5.修饰数量词或数量词短语 10
四、 “三言”范围副词的特点 10
1.语义指向自由 10
2.句法功能一致 10
3.词义古今异义 10
五、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三言”范围副词研究
一、引言
(一)关于“三言”
“三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部重要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集,是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本共同构成的(在词文本中分别简称为《喻》、《警》、《醒》)。每集都有40篇,共收纳了120篇短篇白话小说。“三言”是基于宋元旧本,并参考以前的非官方的笔记,进行整理、编辑和再创作的。它是从明朝开始雕刻而成的。
“三言”呈现的题材较多,表达的主题也相对丰富,展现了当时明朝商人的形象和表达了逐渐增强的商业观念;市民形象及市民意识等等方面,表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三言”的出现,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带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及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二拍”就是受“三言”的直接影响而问世的。
自“三言”问世至今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近代以来,研究“三言”的人非常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文学、艺术技巧方面的研究著作显著。在语言研究领域,“三言”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和语法方面。在副词方面,出现过几篇研究《“三言”副词研究》的文章,而对于小类研究,在笔者所知范围内,还没有对“三言”范围副词的细致研究,本文将结合前人对“三言”副词的研究成果,对“三言”文本中的范围副词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
(二)副词及范围副词概念界定
1.关于副词的定义
对副词的定义,最早有马建忠:“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陈承泽:“字之专以限制或修饰象字或动字者为副字。”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多种定义,但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意义的角度定义的主要特征,主要以黎锦熙、王力等为代表。黎锦熙认为副词就是区别和限制事物的动作或者形态或者性质等方面的,所以使用副词时一定要依附于动词或者是形容词或别的副词等。王力则认为只要是词,就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者程度、范围或者是表达可能性、否定作用等等,而副词就是表示在没有任何词依附的情况下不能单独对实物、实情或实事者的指称,那么这类词就是副词。
第二类:从功能角度而定义的主要特征,丁声树、胡裕树和朱德熙在这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丁声树认为副词通常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助动词这类的,当然也可以呈现副词修饰副词。胡裕树的观点是副词基本上都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唯独需要注意的就是他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朱德熙说他们对副词的定义是:“认为只可以充当状语成分的虚词则就是副词。”
第三类:从意义和功能特征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而下定义,在这方面是以杨伯峻、何乐士、黄伯荣、廖序东等为代表性的人物。杨伯峻、何乐士都认为副词主要是用来对谓语的修饰,以此来表示动作的行为或状态性质的各种特征黄伯荣、廖序东等大都认为副词常用来限制或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以此来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
本文采用第三类定义,从意义和功能特征两方面来定义副词。
2.关于范围副词的定义
对于范围副词定义的界定,有很多种说法:
在语法学界,范围副词大都是用来表示范围多少或者大小的副词。而对“范围”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学者们的界定就截然不同了。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范围”主要是指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接受者的范围;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范围副词和名词的量的特征有一定联系,可以用于表示事物向外延伸的大小和体现数量的多少。张亚军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认为范围副词主要是用于谓词性成分前的限制词;还有一些学者有不同的想法,如赵斐容,他认为范围副词可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这意味着它的语义包含参与对象的大小或数量多少的副词。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关于范围副词的定义各家都不尽相同,其中以杨伯峻和何乐士对范围副词的界定最具代表性,杨伯峻、何乐士认为范围副词都是用来修饰谓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成分,主要是表示主语、宾语在参与谓语所代表的动作行为时所表现的范围的大小。此文的研究观点主要是参考杨伯峻和何乐士对范围副词的界定。
3.关于范围副词的分类
关于对范围副词的具体分类,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列举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指向的角度来分。王力认为但凡需要指称的事物,有时候用得着说明其范围的具体情况的。包括主语和谓语,或者更甚至是目的位,它们的范围都可以被指称。所以王力认为范围副词应该分为三类:1.指示主语的范围者;2.指示谓语的范围者;3.指示目的位的范围者。
第二种:从语义特征的角度来分。按照语义特征所设定的标准来看,其实范围副词就是按照表达内容范围的大小来划分的。绝大部分的学者都是依据这个标准,杨树达、黎锦熙、李运熹、太田辰夫等就是代表性的人物。其中杨树达是基于“表数副词”的概念,将它们分为了七类,然而这七类当中的“表数之全”、“表数之仅”、“表数之约”这三项,才是被看作是对范围副词的一种分类。其次,黎锦熙在根据自己所研究分出的所有数量副词中,列出了“关于范围的”的数量副词,又把它们具体的分成了五项,其中“表专独”、“表统括”的只是属于范围副词的一个次类。而李运则与他们的选取角度不同,他是从范围副词修饰的成分的角度来看的,采取对范围副词在句法上的功能的一个考察,得出了总括类、限定范围副词和类同范围副词都可以修饰动词和数量词的结论。相比较于他们三个,太田辰夫就很简单的把范围副词分为个别、单独、共同、相互、统括这五类。
第三种:从范围的宽窄密切来分。杨伯峻和何乐士认为“范围主要是指发出或接受动作者是全体还是个别,是多数还是少数;有时也指发出动作时是施事者共同发出的还是以其他方式如各自、分头发出的。”所以他们把范围副词分为了两种情况。一种表全体,总括,共同,多数;还有一种表单独、仅只;个别,分头。
第四种:从音节多少角度来分,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按音节的多少将范围副词分为单音节范围副词和双音节范围副词。
第五种:从使用频率角度来分,分为典型范围副词和非典型范围副词。
本文所选用的观点是对以上例举观点的一个综合结论,将范围副词分为了四类,具体内容见下面。
二、“三言”中范围副词概述
(一)“三言”中范围副词总量
此次研究使用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009年1月北京第 1版。“三言”中出现的范围副词的项数一共有66项。具体情况请见表1:
表1
范围副词 并 悉皆 咸 不过 才 单单 独独 总来2 也
语料数量 11 3 6 75 21 20 3 2 3535
范围副词 都 通 一皆 总来1 单 专 刚 总共 亦
语料数量 1921 17 1 3 127 138 8 1 667
范围副词 凡1 悉 总1 一总 但 只 全 总2 只是
语料数量 126 39 58 3 273 4286 73 1 148
范围副词 浑 率 但凡 一概 第 止 刚刚 通共 无过
语料数量 4 2 7 16 1 282 13 1 17
范围副词 皆 刚才 多 一刬 独 则 光 共 徒
语料数量 513 1 8 3 34 102 1 104 4
范围副词 尽 佥 都则 俱各 方 无非 光光 凡2 空
语料数量 198 1 11 15 55 29 1 15 5
范围副词 尽皆 均 各皆 尽行 尽都 唯(惟) 就 专一 尽数
语料数量 54 1 1 10 7 182 11 25 34
范围副词 具 俱 仅
语料数量 8 410 7
由上表可见,“三言”中范围副词用例最多的词是“只”,有4286例;其次是“也”,3535。最少的就只有一例,在“三言”中这样的词还不少,如“一皆”、“总共”“通过”。
(二)“三言”中范围副词分类
本文根据文本特点,综合采用杨伯峻、何乐士和黎锦熙的观点:将范围副词分为“表总括、表统计、表限定和表类同”这四类。详见表2:
表2
表总括的范围副词 (共37个) 并(11) 都(1921) 凡1(126) 尽行(10)浑(4) 皆(513) 尽(198) 尽皆(54)具(8) 俱(410) 均(1) 金(1) 但凡(7)全(73) 率(2) 通(17) 悉(39) 悉皆(3) 咸(6) 一皆(1) 总1(58)多(8) 都则(11) 尽都(7) 尽数(34)俱各(15) 一刬(3) 一概(16) 各皆(1)一总(3) 总来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