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充分的显示出张爱玲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对语言有着令人惊叹的驾驭能力,风格别致,语言魅力令人称奇。在作品《倾城之恋》中跨越上海香港两地的语言抒写,极大的考验了一个作家对于语言的掌控能力。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语言运用技巧凸显出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从题目到词汇语句的精心安排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本文旨在通过对《倾城之恋》中主题语言内涵及独特的色彩语言和地域语言刻画的分析研究,揭开张爱玲作品在语言技巧上的精湛和语言魅力。因此研究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是一个经典的选题,此外,通过此篇论文的写作来提升自我文学的创作能力和感受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及文学魅力。本文仅从研究这部作品的语言出发,对《倾城之恋》中的语言运用进行细致挖掘,从题目语言的精巧构思,色彩语言的独特运用以及异样环境语言的对比描写,让人们感受属于文学语言的艺术之美从而呼吁人们热爱文学,积极创作,汲取人类精神食粮。
目 录
引 言 1
1 构思精巧的主题语言 2
1.1“倾城”的内涵 2
1.2“倾城”一词的意义 2
2 华丽俊美的色彩语言 4
2.1纯白的苍凉底色 4
2.2 孤傲的高冷配色 6
3 中西相对的环境语言 9
3.1上海的老派古典环境 9
3.2香港的新式资本环境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引 言
语言艺术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精髓,因为它决定着是否吸引读者,语言的独特书写更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一直以来,“张爱玲热”都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因为她的作品不光能与大家情感达到共鸣,更重要的是属于张爱玲独有的语言风格,词藻语句华美而不失韵味,充斥着极大的艺术魅力。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都是对张爱玲作品中人物形象以及性格命运研究颇多,对于她作品的语言研究相对较少。其次,语言研究大多也集中在“张体”特色。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献细读法和归纳分析法从三个部分对张爱玲经典作品《倾城之恋》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其主题语言的内涵意义从而反映时代大背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重点分析主要集中在二三部分,对其色彩语言的主色和配色的象征意义和地域文化转变下的语言书写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挖掘其独特而深厚的语言魅力和感知其强大的语言艺术。从而让我们激发文学创作灵感和提升文学语言创造力。1 构思精巧的主题语言
一部作品题目是点睛之笔,因为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读者走入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突出全文的意义以及彰显主题的媒介。《倾城之恋》,一段怎样的恋竟得以倾城,而又是怎样的城倾覆而成就恋。以这样短短四个字来概括主题,总结全文,可以看出其中内涵意义的重要性和构思的巧妙精致。
1.1“倾城”的内涵
“倾城”一词自古以来就是内涵颇丰,古代以“倾城”为女主擅权、倾覆邦国的典故,如《诗大雅瞻昂》中提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后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在《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中提到“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又或是花色艳丽,如诗中所叹“芙蓉亦有倾城色,不见东风却拒霜。”[16]P5又有全城出动之意,明代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中写到:“倾城士女通宵出游,没些禁忌。”由此可以得出“倾城”一词内涵的古典韵味深远 ,饱含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从而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语言书写中涵盖了深厚的古典语言以及浓厚的文学底蕴。而在《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中,一是表现主人公的容貌娇美,小说中的白流苏虽然情路坎坷,遭受了婚姻的变故,但她的容颜依旧娇美,在小说中这样描述到:“她那一类娇小的身躯最不显老,永远纤细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1]P167这样的形象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倾城的美貌,从而在主题中将其暗含在内,凸显倾城之意。二是展现了当时家国动乱,城市沦陷的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是反法西斯斗争最为激烈和最终取得重大成就的年代,这一时期的香港遭受战争,城市沦陷,由于城市的倾覆成就白范的最终爱恋,因此“倾城”在这里也是代表着这样的一个时代境况,从而主题中的一个呈现便是对整部小说内容的一个概括,倾城在这里是一个复合名词也代表着人物形象塑造和时代背景反映的双重含义。
1.2“倾城”一词的意义
《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激烈的年代,
“倾城”在这部作品中指的便是沦陷的香港,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地,小说借助因为战争促使一座城市的沦陷,通过白家、唐家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范家为时代背景来书写这样一段旷世爱恋。倾一座城,成一双人,在题目中深刻的体现了这样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倾城”这一词的运用也更是去突出女主人公白流苏倾城美貌的魅力,全文内容都凸显倾城的意义,这样的巧妙构思,将整个小说脉络及故事情节集中为一体,让我们在读完小说能够直观的去感受其实实在在的倾城,深切的体会到这段爱恋的存在性,香港的沦陷促使范柳园未能出国,由此二人共同扶持度过艰难,从而最终走到一起。因此“倾城”一词在一定程度上生动的显现了小说故事的主题意义,这个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为相貌所产生的忘乎所以的爱情,而是给传统爱情蒙上了一层传奇面纱,同时无形中也隐含了深刻的世俗男女情感观,这也透露出了张爱玲的文学语言创作中用词的深层现实意义。2 华丽俊美的色彩语言
尹成君曾提到“色彩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P164在心理学中对人物视觉进行了研究,研究中表明人对事物的注意获得的印象,受观察者心理状态的制约,往往是通过主体心理结构的加工,因此张爱玲对事物色彩的审美和表现都多是受到了主观心理的影响和感染。现代派艺术对于张爱玲的影响是非常重的,不仅是色彩形式的绚丽更是现代艺术的精神浸润到她的文化性格当中。所以在她的创作中色彩语言是张爱玲独特语言文体的重要组成,也更是她生命感知的体现。张爱玲从小就对色彩有着极强的敏感力,正如在《天才梦》中她曾提到过的“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3]P120
2.1纯白的苍凉底色
张爱玲运用色彩的方式很大一部分和她个人孤傲高冷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她运用色彩书写经历了从斑斓到幽暗无光的一个过程,也是她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其次由于她的身世以及个人坎坷流浪的人生阅历促使她接触了很多西方艺术文化,因此她的作品的语言色彩描写更为夸张抽象,现代气息浓厚。文中通篇以白色为底色,白色是无色,在色彩学中称为全色光,它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色彩,代表着一种内在精神的展现,在文化当中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视为质朴清白,在这里也指出白流苏书香世家的清白门户,除此以外,也是人物心理的一种感官呈现。白色,是一种冷色调,孤寂,清冷,显示着一种苍凉的基调。在这里张爱玲用颜色作比喻表明自己的写作心理。因此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姓氏也采用颜色“白”,其次建筑的取名“白公馆”,以此来构建一种苍凉纯白意境,其中也隐含白流苏祖上翰林世家这样的清白书香门户,更有物件儿为白,如文中写道“屋里没有灯,影影绰绰只看见朱罗纱帐子里,她母亲躺在红木大床上,缓缓挥动白团扇。”[1]163著名大家叶圣陶曾提出一个美学概念为“以文作画”,意思就是在文学创作中要借助绘画的技巧和方法来抒情,写意。
目 录
引 言 1
1 构思精巧的主题语言 2
1.1“倾城”的内涵 2
1.2“倾城”一词的意义 2
2 华丽俊美的色彩语言 4
2.1纯白的苍凉底色 4
2.2 孤傲的高冷配色 6
3 中西相对的环境语言 9
3.1上海的老派古典环境 9
3.2香港的新式资本环境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引 言
语言艺术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精髓,因为它决定着是否吸引读者,语言的独特书写更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一直以来,“张爱玲热”都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因为她的作品不光能与大家情感达到共鸣,更重要的是属于张爱玲独有的语言风格,词藻语句华美而不失韵味,充斥着极大的艺术魅力。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都是对张爱玲作品中人物形象以及性格命运研究颇多,对于她作品的语言研究相对较少。其次,语言研究大多也集中在“张体”特色。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献细读法和归纳分析法从三个部分对张爱玲经典作品《倾城之恋》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其主题语言的内涵意义从而反映时代大背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重点分析主要集中在二三部分,对其色彩语言的主色和配色的象征意义和地域文化转变下的语言书写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挖掘其独特而深厚的语言魅力和感知其强大的语言艺术。从而让我们激发文学创作灵感和提升文学语言创造力。1 构思精巧的主题语言
一部作品题目是点睛之笔,因为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读者走入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突出全文的意义以及彰显主题的媒介。《倾城之恋》,一段怎样的恋竟得以倾城,而又是怎样的城倾覆而成就恋。以这样短短四个字来概括主题,总结全文,可以看出其中内涵意义的重要性和构思的巧妙精致。
1.1“倾城”的内涵
“倾城”一词自古以来就是内涵颇丰,古代以“倾城”为女主擅权、倾覆邦国的典故,如《诗大雅瞻昂》中提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后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在《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中提到“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又或是花色艳丽,如诗中所叹“芙蓉亦有倾城色,不见东风却拒霜。”[16]P5又有全城出动之意,明代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中写到:“倾城士女通宵出游,没些禁忌。”由此可以得出“倾城”一词内涵的古典韵味深远 ,饱含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从而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语言书写中涵盖了深厚的古典语言以及浓厚的文学底蕴。而在《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中,一是表现主人公的容貌娇美,小说中的白流苏虽然情路坎坷,遭受了婚姻的变故,但她的容颜依旧娇美,在小说中这样描述到:“她那一类娇小的身躯最不显老,永远纤细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1]P167这样的形象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倾城的美貌,从而在主题中将其暗含在内,凸显倾城之意。二是展现了当时家国动乱,城市沦陷的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是反法西斯斗争最为激烈和最终取得重大成就的年代,这一时期的香港遭受战争,城市沦陷,由于城市的倾覆成就白范的最终爱恋,因此“倾城”在这里也是代表着这样的一个时代境况,从而主题中的一个呈现便是对整部小说内容的一个概括,倾城在这里是一个复合名词也代表着人物形象塑造和时代背景反映的双重含义。
1.2“倾城”一词的意义
《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激烈的年代,
“倾城”在这部作品中指的便是沦陷的香港,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地,小说借助因为战争促使一座城市的沦陷,通过白家、唐家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范家为时代背景来书写这样一段旷世爱恋。倾一座城,成一双人,在题目中深刻的体现了这样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倾城”这一词的运用也更是去突出女主人公白流苏倾城美貌的魅力,全文内容都凸显倾城的意义,这样的巧妙构思,将整个小说脉络及故事情节集中为一体,让我们在读完小说能够直观的去感受其实实在在的倾城,深切的体会到这段爱恋的存在性,香港的沦陷促使范柳园未能出国,由此二人共同扶持度过艰难,从而最终走到一起。因此“倾城”一词在一定程度上生动的显现了小说故事的主题意义,这个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为相貌所产生的忘乎所以的爱情,而是给传统爱情蒙上了一层传奇面纱,同时无形中也隐含了深刻的世俗男女情感观,这也透露出了张爱玲的文学语言创作中用词的深层现实意义。2 华丽俊美的色彩语言
尹成君曾提到“色彩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P164在心理学中对人物视觉进行了研究,研究中表明人对事物的注意获得的印象,受观察者心理状态的制约,往往是通过主体心理结构的加工,因此张爱玲对事物色彩的审美和表现都多是受到了主观心理的影响和感染。现代派艺术对于张爱玲的影响是非常重的,不仅是色彩形式的绚丽更是现代艺术的精神浸润到她的文化性格当中。所以在她的创作中色彩语言是张爱玲独特语言文体的重要组成,也更是她生命感知的体现。张爱玲从小就对色彩有着极强的敏感力,正如在《天才梦》中她曾提到过的“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3]P120
2.1纯白的苍凉底色
张爱玲运用色彩的方式很大一部分和她个人孤傲高冷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她运用色彩书写经历了从斑斓到幽暗无光的一个过程,也是她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其次由于她的身世以及个人坎坷流浪的人生阅历促使她接触了很多西方艺术文化,因此她的作品的语言色彩描写更为夸张抽象,现代气息浓厚。文中通篇以白色为底色,白色是无色,在色彩学中称为全色光,它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色彩,代表着一种内在精神的展现,在文化当中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视为质朴清白,在这里也指出白流苏书香世家的清白门户,除此以外,也是人物心理的一种感官呈现。白色,是一种冷色调,孤寂,清冷,显示着一种苍凉的基调。在这里张爱玲用颜色作比喻表明自己的写作心理。因此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姓氏也采用颜色“白”,其次建筑的取名“白公馆”,以此来构建一种苍凉纯白意境,其中也隐含白流苏祖上翰林世家这样的清白书香门户,更有物件儿为白,如文中写道“屋里没有灯,影影绰绰只看见朱罗纱帐子里,她母亲躺在红木大床上,缓缓挥动白团扇。”[1]163著名大家叶圣陶曾提出一个美学概念为“以文作画”,意思就是在文学创作中要借助绘画的技巧和方法来抒情,写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