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繁花中的话本元素
内容作为 2015 年度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金宇澄的《繁花》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和最好的城市小说之一”。小说充分借鉴和吸收了话本的优势,呈现出一种新的韵致,主要表现在其体例、叙事和语言上。但这并非是完全照搬,而是经过作者的现代性加工,使用了诸如蒙太奇、反讽等技巧。同时,话本元素的运用使小说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充满了古典韵味。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话本元素的具体呈现 1
(一)《繁花》的话本体例 1
(二)《繁花》的话本叙事 3
(三)《繁花》的话本语言 4
三、话本元素的现代转换 6
(一)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6
(二)叙事视角的主体化倾斜 8
(三)反讽话语与方言的使用 9
四、话本元素的审美价值 10
(一)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 10
(二)古典审美风格的建构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试论《繁花》中的话本元素
引言
二〇一三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繁花》,一经问世即取得了评论界以及众多读者的好评,还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有关的研究甚至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于海派文学的探讨。但在这热度之中,《繁花》中的话本元素似乎并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话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似乎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单独的门类,甚至只有在曲艺说唱艺术中保有仅剩的残余。而事实上,话本作为古代说唱艺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其内容多以历史故事、社会生活为题材,并以白话文为依托,作为语言载体,在宋元时期作为流行的娱乐,深受人们的热爱。话本也因其通俗性,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对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苏州评弹,而《繁花》也在去年被改变为评弹版,可以说是《繁花》话本样式的一种呈现。
而《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先生,祖籍吴江古镇黎里,自幼受其父的教育熏陶。因此,其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古朴的江南韵味。金宇澄不止一次的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那个旧时代的留恋和熟悉,其中的话本元素就是最好的印证。而这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明确的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述。因此本文将尝试通过解读金宇澄《繁花》中的话本元素,结合其中的现代技巧,探究在这之中的精神意蕴以及其所象征的古典审美风格的建构,从而来使大众重新重视起话本。
话本元素的具体呈现
根据以上话本元素的分类,本部分将着重从体例、叙事方式以及语言艺术三方面来分析《繁花》中话本元素的具体呈现,并展开论述。
《繁花》的话本体例
正如黎藜在《话本小说体制辨析》中所提到的,话本包括“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四部分,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而在《繁花》中,相同的体例也不难找出。
入话,通常以一首诗词为开头,其作用大多为点明主题,概括全篇大意。在《繁花》扉页上的“上帝不响,向一切全由我定”,作为与话本中相类似的入话奠定全篇基调,即是在全篇中或隐或现体现出的在大环境背景下,被裹挟住的普通人物的无奈命运。
小说中的贝蒂与阿婆,因忍受不了乱世的动荡不堪跳江自杀,邻家姐姐淑华做梦仍常常惊醒痛哭,同样作为邻居的主人公阿宝对此一生都无法释怀,这也是之后阿宝性格形成的原因。二人对于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的生离死别、人世无常往往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透彻出的是满满的无力感。而淑华在之后同样由于身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作为知青前往吉林,在经历了吉林当地的知青生活后,淑华也由最初的抗拒、自我欺骗,转为意识到自己是回不了上海了,她在寄给沪生的信中写道“独立出生,独立死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得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年少时对淑华有所情愫的小毛或者是小说中最能体现出宿命感的人物。小毛年少时认真的练习武术,同样也认真的对待淑华的好感,为讨好淑华,他抄了许多旧诗词,可当淑华作为知青下乡时,他却什么都做不了;之后,他和邻居银凤相好又被拆散,银凤被二楼爷叔欺负时他竟毫不知情;再后来,小毛娶了春香,可没过两年,春香病逝,他仍旧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领袖画像前痛苦。他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可空有一身认真的拳脚功夫,什么都弥补不了;最后,小毛也病入膏肓,临终前一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可他什么都定不了,唯有悲凉的宿命和什么都做不了的宿命感。
不少的话本在入话与正话之中还插入了与正话相近或相反的一则短故事,称为头回,与正话起衬托或对比作用。在《繁花》中相类似的“独上阁楼是上海味道”,小说一开篇,其中的“上海性”既是一种对于读者的告知,同时也是作者对于小说全篇“上海性”的一种确认呈现出来。而后“古罗马诗人有言,不亵则不能使人欢笑”,讲的是有荤有素,但其实是悲的。一桌桌的流水席,做的多是风月故事,没有过多的不堪细节,而是人间离奇与悲喜的凝结,充满情趣,但细细回味,更多的是落寂、悲凉。引子中陶陶对沪生讲的卖鱼女人与卖蛋男人偷情被捉奸,场面曲折。将这一篇章独立来看,完全可以当做是都市笑谈,谈笑之间就过去了。而在话本中,讲演者通常将这一片段作为拖延时间、聚集听众、肃静场面之用。放在全篇中来看,此篇情节曲折、像玲珑宝塔一样层层建立,作为一部小说而言目的也很明确,为的是留住读者,一页接一页的翻下去。
进入正篇,也即是话本中所说的正话。作为小说的主体部分,自然是主要的故事情节内容,这与其他形式小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值得一提的是,话本中的正话,由于是以讲演为基础的,因此多为口语叙述故事内容、刻画人物、往往具有浓厚的说话人口气,常使用“话说”、“话休絮烦”等词汇。而沿袭话本样式的《繁花》自然是少不了这几点,光是全篇随处可见的“某某说”即能证明,这样也是层次更清晰,条理更明确,同时也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最后是篇尾。话本中的篇尾一般以四句小诗作结,通常借此来抒发感叹或评论。还有的篇尾并非上述两种作用,而是作出交代。在《繁花》中,作者在结尾处引用黄安的歌词“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为小说总结,人间沧桑巨变,无力玩挽救,只有不响,结尾的歌词与开头的诗句相照应,以诗起,以歌结,形成了独特而又完整的话本样式。
《繁花》的话本叙事
《繁花》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与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繁花》的叙事方式,沿袭了传统话本的样式,但里子中却夹杂了各种不同的门类。
话本的故事性较强,情节生动曲折,在篇目中多处穿插设置悬念与巧合,这不仅能够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同时也使读者、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提高关注度,从而保证了故事内容的典型性,也更能集中反映生活。在《繁花》的叙事结构中包括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上海市民生活景象。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由六十年代开始讲述到九十年代,同样也没有使用倒叙的手法追忆过去。而是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即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单数章节,九十年代为偶数章节,使得两个不同年代在同一发展线上交错结合,而在最后几个章节,小说中的人物历经时代变迁又重聚在一起,自然使得两个时代的章节合为一体。吴玲在《论金宇澄<繁花>的小说艺术》中认为“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及其事迹在小说中交相辉映,相应地也产生了价值观、情感方式、生活方式方面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叙事如同万花筒一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时代背景,经过不同的组合排列,随之转动产生不同绚烂的场景,个中滋味林林总总,人生百态五光十色。与其他小说相比,小说的双重叙事结构更容易产生新意,读者在阅读过程也相对不会倦怠。而这也与话本的样式如出一辙。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话本元素的具体呈现 1
(一)《繁花》的话本体例 1
(二)《繁花》的话本叙事 3
(三)《繁花》的话本语言 4
三、话本元素的现代转换 6
(一)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6
(二)叙事视角的主体化倾斜 8
(三)反讽话语与方言的使用 9
四、话本元素的审美价值 10
(一)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 10
(二)古典审美风格的建构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试论《繁花》中的话本元素
引言
二〇一三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繁花》,一经问世即取得了评论界以及众多读者的好评,还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有关的研究甚至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于海派文学的探讨。但在这热度之中,《繁花》中的话本元素似乎并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话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似乎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单独的门类,甚至只有在曲艺说唱艺术中保有仅剩的残余。而事实上,话本作为古代说唱艺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其内容多以历史故事、社会生活为题材,并以白话文为依托,作为语言载体,在宋元时期作为流行的娱乐,深受人们的热爱。话本也因其通俗性,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对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苏州评弹,而《繁花》也在去年被改变为评弹版,可以说是《繁花》话本样式的一种呈现。
而《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先生,祖籍吴江古镇黎里,自幼受其父的教育熏陶。因此,其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古朴的江南韵味。金宇澄不止一次的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那个旧时代的留恋和熟悉,其中的话本元素就是最好的印证。而这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明确的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述。因此本文将尝试通过解读金宇澄《繁花》中的话本元素,结合其中的现代技巧,探究在这之中的精神意蕴以及其所象征的古典审美风格的建构,从而来使大众重新重视起话本。
话本元素的具体呈现
根据以上话本元素的分类,本部分将着重从体例、叙事方式以及语言艺术三方面来分析《繁花》中话本元素的具体呈现,并展开论述。
《繁花》的话本体例
正如黎藜在《话本小说体制辨析》中所提到的,话本包括“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四部分,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而在《繁花》中,相同的体例也不难找出。
入话,通常以一首诗词为开头,其作用大多为点明主题,概括全篇大意。在《繁花》扉页上的“上帝不响,向一切全由我定”,作为与话本中相类似的入话奠定全篇基调,即是在全篇中或隐或现体现出的在大环境背景下,被裹挟住的普通人物的无奈命运。
小说中的贝蒂与阿婆,因忍受不了乱世的动荡不堪跳江自杀,邻家姐姐淑华做梦仍常常惊醒痛哭,同样作为邻居的主人公阿宝对此一生都无法释怀,这也是之后阿宝性格形成的原因。二人对于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的生离死别、人世无常往往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透彻出的是满满的无力感。而淑华在之后同样由于身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作为知青前往吉林,在经历了吉林当地的知青生活后,淑华也由最初的抗拒、自我欺骗,转为意识到自己是回不了上海了,她在寄给沪生的信中写道“独立出生,独立死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得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年少时对淑华有所情愫的小毛或者是小说中最能体现出宿命感的人物。小毛年少时认真的练习武术,同样也认真的对待淑华的好感,为讨好淑华,他抄了许多旧诗词,可当淑华作为知青下乡时,他却什么都做不了;之后,他和邻居银凤相好又被拆散,银凤被二楼爷叔欺负时他竟毫不知情;再后来,小毛娶了春香,可没过两年,春香病逝,他仍旧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领袖画像前痛苦。他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可空有一身认真的拳脚功夫,什么都弥补不了;最后,小毛也病入膏肓,临终前一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可他什么都定不了,唯有悲凉的宿命和什么都做不了的宿命感。
不少的话本在入话与正话之中还插入了与正话相近或相反的一则短故事,称为头回,与正话起衬托或对比作用。在《繁花》中相类似的“独上阁楼是上海味道”,小说一开篇,其中的“上海性”既是一种对于读者的告知,同时也是作者对于小说全篇“上海性”的一种确认呈现出来。而后“古罗马诗人有言,不亵则不能使人欢笑”,讲的是有荤有素,但其实是悲的。一桌桌的流水席,做的多是风月故事,没有过多的不堪细节,而是人间离奇与悲喜的凝结,充满情趣,但细细回味,更多的是落寂、悲凉。引子中陶陶对沪生讲的卖鱼女人与卖蛋男人偷情被捉奸,场面曲折。将这一篇章独立来看,完全可以当做是都市笑谈,谈笑之间就过去了。而在话本中,讲演者通常将这一片段作为拖延时间、聚集听众、肃静场面之用。放在全篇中来看,此篇情节曲折、像玲珑宝塔一样层层建立,作为一部小说而言目的也很明确,为的是留住读者,一页接一页的翻下去。
进入正篇,也即是话本中所说的正话。作为小说的主体部分,自然是主要的故事情节内容,这与其他形式小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值得一提的是,话本中的正话,由于是以讲演为基础的,因此多为口语叙述故事内容、刻画人物、往往具有浓厚的说话人口气,常使用“话说”、“话休絮烦”等词汇。而沿袭话本样式的《繁花》自然是少不了这几点,光是全篇随处可见的“某某说”即能证明,这样也是层次更清晰,条理更明确,同时也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最后是篇尾。话本中的篇尾一般以四句小诗作结,通常借此来抒发感叹或评论。还有的篇尾并非上述两种作用,而是作出交代。在《繁花》中,作者在结尾处引用黄安的歌词“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为小说总结,人间沧桑巨变,无力玩挽救,只有不响,结尾的歌词与开头的诗句相照应,以诗起,以歌结,形成了独特而又完整的话本样式。
《繁花》的话本叙事
《繁花》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与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繁花》的叙事方式,沿袭了传统话本的样式,但里子中却夹杂了各种不同的门类。
话本的故事性较强,情节生动曲折,在篇目中多处穿插设置悬念与巧合,这不仅能够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同时也使读者、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提高关注度,从而保证了故事内容的典型性,也更能集中反映生活。在《繁花》的叙事结构中包括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上海市民生活景象。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由六十年代开始讲述到九十年代,同样也没有使用倒叙的手法追忆过去。而是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即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单数章节,九十年代为偶数章节,使得两个不同年代在同一发展线上交错结合,而在最后几个章节,小说中的人物历经时代变迁又重聚在一起,自然使得两个时代的章节合为一体。吴玲在《论金宇澄<繁花>的小说艺术》中认为“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及其事迹在小说中交相辉映,相应地也产生了价值观、情感方式、生活方式方面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叙事如同万花筒一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时代背景,经过不同的组合排列,随之转动产生不同绚烂的场景,个中滋味林林总总,人生百态五光十色。与其他小说相比,小说的双重叙事结构更容易产生新意,读者在阅读过程也相对不会倦怠。而这也与话本的样式如出一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