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与农村语文教学设计以藕渠中学为例
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育要注重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掌握和挖掘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的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本文以当今乡镇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为基础,发现和探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乡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课型“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总结出现行的“学案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增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导学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达到知识课内解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教师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为农村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目 录
一、导论 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三)学案导学概念的基本界定 3
1.学案导学中的“导” 3
2.学案导学中的“学” 4
(四)研究方法 5
二、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原因分析 6
(一)教师问题 6
(二)学生问题 6
(三)硬件设施与经费问题 6
三、学案导学在农村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8
(一)适应农村教学发展的需要 8
(二)学案导学的成功案例为其提供借鉴 8
四、如何将学案导学运用于农村教学设计 11
(一)导学中的“导”—教师改变 11
(二)导学中的“学”—学案改变 11
(三)结合当地状况,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11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致 谢 17
学案导学与农村教学设计
——以常熟市藕渠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一、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早由山东省莱芜市17中学的一位名叫吕向忠的生物老师提出。它是一种通过教师编写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案和师生共同使用学案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教学手段,强调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其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易操作、高效率、实用性强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同。它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向学生为主角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利于教育民主的发展。
近几年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各大城市受到广泛的欢迎,并取得了很高的成效,还得到各大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如魏亚本在其《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学阐释》一文中对学案的特质、学案确立的依据以及在学案运用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难题和如何攻克这些难题进行了研究。一线教师綦桂杰在《“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学案编写的的趣味性、量力性、系统性、换位性、探索性原则。然而尽管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兴起已久,却在当今的农村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农村学校经济落后,教学本身就存在资源匮乏、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等问题。如果不加以关注和改善,只会使城乡教育的距离更大,人才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学生的能力差距更大,不利于国家和社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学案导学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易、效率高等特点,顺应农村教学发展的需要。因而将学案导学法充分地利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农村教学质量的改善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对“学案导学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德国教育家洪堡主张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性,提出教师与学生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190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授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指出教学要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主张。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了“问题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出科学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课堂学习的高效率。在今天看来,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和主张正是学案导学制的思想雏形。
图1 学科论文篇数分布图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案导学”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青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在知网系统中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检索条件,对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章1675篇。以研究文献的科目和数量为标准,发现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对语文学案导学教学的研究较少,只占论文总篇数的0.21%(见图1 ),以研究文献的地域和数量为标准,发现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城市学校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极少(见图2)。另外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对该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论、学设计原则、操作流程等方面。其中,涉及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运用的研究只占15%。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学案导学”教学理论的研究热情较高,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尤其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太过于贫乏。
/
图2 城市与农村学案导学研究数量对比
(三)学案导学概念的基本界定
由“学案导学”这个概念我们必定会首先想到它所依存的载体,即“导学案”。由“导学案”这个词我们通常将它与“学案”、“讲义”、“教学案”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其中“学案”、“讲义”与“学案导学”的载体“导学案”基本接近,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而“教学案”则更多地强调教案与学案的统一,既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也是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的方向和载体。对于“学案导学”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具体含义上,大部分学者认为“学案导学”就是借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学方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过程和模式[]。
目 录
一、导论 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三)学案导学概念的基本界定 3
1.学案导学中的“导” 3
2.学案导学中的“学” 4
(四)研究方法 5
二、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原因分析 6
(一)教师问题 6
(二)学生问题 6
(三)硬件设施与经费问题 6
三、学案导学在农村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8
(一)适应农村教学发展的需要 8
(二)学案导学的成功案例为其提供借鉴 8
四、如何将学案导学运用于农村教学设计 11
(一)导学中的“导”—教师改变 11
(二)导学中的“学”—学案改变 11
(三)结合当地状况,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11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致 谢 17
学案导学与农村教学设计
——以常熟市藕渠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一、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早由山东省莱芜市17中学的一位名叫吕向忠的生物老师提出。它是一种通过教师编写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案和师生共同使用学案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教学手段,强调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其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易操作、高效率、实用性强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同。它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向学生为主角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利于教育民主的发展。
近几年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各大城市受到广泛的欢迎,并取得了很高的成效,还得到各大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如魏亚本在其《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学阐释》一文中对学案的特质、学案确立的依据以及在学案运用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难题和如何攻克这些难题进行了研究。一线教师綦桂杰在《“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学案编写的的趣味性、量力性、系统性、换位性、探索性原则。然而尽管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兴起已久,却在当今的农村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农村学校经济落后,教学本身就存在资源匮乏、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等问题。如果不加以关注和改善,只会使城乡教育的距离更大,人才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学生的能力差距更大,不利于国家和社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学案导学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易、效率高等特点,顺应农村教学发展的需要。因而将学案导学法充分地利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农村教学质量的改善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对“学案导学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德国教育家洪堡主张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性,提出教师与学生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190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授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指出教学要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主张。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了“问题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出科学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课堂学习的高效率。在今天看来,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和主张正是学案导学制的思想雏形。
图1 学科论文篇数分布图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案导学”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青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在知网系统中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检索条件,对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章1675篇。以研究文献的科目和数量为标准,发现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对语文学案导学教学的研究较少,只占论文总篇数的0.21%(见图1 ),以研究文献的地域和数量为标准,发现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城市学校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极少(见图2)。另外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对该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论、学设计原则、操作流程等方面。其中,涉及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运用的研究只占15%。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学案导学”教学理论的研究热情较高,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尤其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太过于贫乏。
/
图2 城市与农村学案导学研究数量对比
(三)学案导学概念的基本界定
由“学案导学”这个概念我们必定会首先想到它所依存的载体,即“导学案”。由“导学案”这个词我们通常将它与“学案”、“讲义”、“教学案”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其中“学案”、“讲义”与“学案导学”的载体“导学案”基本接近,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而“教学案”则更多地强调教案与学案的统一,既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也是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的方向和载体。对于“学案导学”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具体含义上,大部分学者认为“学案导学”就是借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学方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过程和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