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中刘邦的用人之道(附件)
摘 要 本文研究《史记》中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认为刘邦的用人哲学是功利,共情。其用人策略为宽容大量,人尽其才,不拘小节,交友广阔,兼容并包。刘邦所用之人主要有陆贾,灌婴,陈平,雍齿,季布,张良。从而体现出了刘邦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弃暗投明,不计前嫌,用人不疑,坦诚相待的特点,反映出刘邦的用人对后世及当代人具有启示作用。
目 录
1 引言 1
2 刘邦的用人哲学及策略 3
2.1 刘邦用人哲学 3
2.2 刘邦的用人策略 4
3 刘邦所用之人及用人特点 6
3.1 知人善任 6
3.2 不拘一格 7
3.3 弃暗投明 7
3.4 不计前嫌 8
3.5 用人不疑 8
3.6 坦诚相待 8
4 刘邦用人之道对后世的启示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所书包含了中国大地华夏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包罗万象、内涵乾坤。《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中对于刘邦人物的介绍占据了很大篇幅,可见刘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颇深。
《史记》中十七、十八卷记载了大汉王朝的兴衰史,同时也包含了很多名人典故及后世的分析见解。其中最为著名的《史记高祖本纪》中对于汉高祖刘邦的记载还原了当时的部分现状,为后世的历史、人文、社会等层面的研究贡献颇多,很多书籍、论文、电影、电视剧都取自于《史记》当中的史料,是当今最为珍贵的历史典籍。
《荀子》大略篇记载,“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1]P432而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能够匹配荀子的学说之中,尤其是用人层面将人事制度艺术应用到了极致,充分的获得了人才的支持和信任,刘邦的爱才、容才、求才、用才和交才深为后世所认同。
刘邦、朱元璋均是起自草莽,凭借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成为了九五之尊,其上升之路也印证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样一个道理,究其原因来看,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数年之间横扫六合,是因为其手下谋臣和良将的全力辅佐,在人格魅力的表现上更加趋向于共情社交的内涵,其用人之道值得后世进行研究和学习。
《帝王全传刘邦》记载了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2]p27刘邦不会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刘邦性格当中的客观、冷静能够进一步保证其从全局角度进行考量,这一点也是其和项羽之间的最大差异。
《史记》记载“(高祖)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任泗水亭长后,“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3]P252可见刘邦的放荡不羁和豁达大度,这和刘邦的出身及成长之路息息相关,而这种特点也体现在刘邦的用人之道上。十分的冷静、客观和会看人相人,是其获得成功的秘诀。
刘邦的用人在后世看来,符合现代用人理论中的识才、爱才、护才、留才等具体内容,人们从其用人能够发现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必须要能够充分的了解人才的人格品行才能够做到量才而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中、外领导人对于刘邦用人之道推崇甚佳的原因。
结合现代人事制度在团队建设当中的内容来看,刘邦更趋向于人才能力的发挥和位置的安排之上。例如在舞台中的表演团队每个人的分工和角色是不同的,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便是这个道理。在不同的角色构成和分工中怎么才能够发挥人才的效应十分重要,从而将互补聚合效应有效的发挥出来。刘邦便是在了解人才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人才梯队的搭建,做到了取长补短,值得后世学习。
2 刘邦的用人哲学及策略
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发展壮大,并非其有多么高的计谋智商和背景,其起于草莽而始于微末,从其发展历程上来看他最为主要的是能够知人善任。从辩证角度分析来看,刘邦能够取人才之长补人才之短,而自己的核心立足点在于能够洞察人性和发现人才,司马迁《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刘邦用人之策略,如萧何与张良便是典型的例子,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3]P286同时刘邦用人的策略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包容,他能够容忍人才的各种缺点。诸如种种,刘邦凭借着用人的天赋,轻取六合、一统八方,成就了一番伟业。
2.1刘邦用人哲学
刘邦在用人上有其独特的哲学道理和思想,刘邦对于自身的理解十分透彻,他清楚的知道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这样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可以进一步客观的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其知人之明的根源。刘邦对于人才有着宽容的心态和直接的认知,他洞察人性的需求和优劣,能够分析人们的心理,从而通过功利和共情两种方式来笼络人才,而人才于刘邦处不但能够发挥其所长,更能够得到信任和肯定,从而加固了双方之间的合作。正是因为他很了解别人,才能够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才能够做到放权并予人以信任。通过刘邦用人的典故案例进一步分析如下:
《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详细记载了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张良率众在投景驹的途中碰到刘邦,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刘邦见之才华横溢心中窃喜,希望将之纳入麾下。[3]P1200而张良与之沟通过程中以《太公兵法》进说,张良是韩国贵族,而刘邦没有因为身份、阶级和思想的差异而有所顾忌,两人的沟通多是以张良讲、刘邦听的形式进行。刘邦经常赞赏张良的才能并使用其计策,尽管在当时军中人们颇有微词,对于张良贵族的身份和其建议有所顾忌,但是刘邦的决断深深的令张良感到所遇明主,短短的相处之间便俘获了张良的效忠,可见刘邦认人、识人的独到之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一次宴请中提到:“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3]P286由此可见韩信在刘邦心中的战神地位不可动摇。韩信本是楚国项羽的部下,因不受重用投奔刘邦,后来因为萧何推荐被刘邦提拔为大将军(最高军事统帅)委以重任。尽管韩信之前在项羽处任职,但是刘邦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他认为韩信有能力、有胆识,故而以求贤若渴的心态对待韩信并使之为其所用。而韩信也不负众望,接连破魏、代、赵、燕、齐等国,其军事才能在当时为人们所称道,可以说正是因为刘邦的识才和用才令韩信成为了刘邦打天下的重要助力,为刘邦的汉朝伟业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在用人上能够因势利导,在充分的了解自身、了解人才的情况下可以冷静、客观的对待事物并进行决策,这一点胜过于他的对手。前203年,刘邦在成皋战场遭遇困境,十分需要韩信的部队前来帮助,正好赶上韩信攻克齐国并要称王,刘邦初始大怒,认为韩信此举是以下犯上,理应重则。但是后来经张良分析后刘邦客观冷静的发现此时不应冲动,于是果断批准韩信的请求并加封为“齐王”,而韩信得到册封后自然大悦并派兵前来增援,可见刘邦并不会置一时之气而罔顾大觉,对于人才的看法也十分冷静和客观,能够因势利导的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
目 录
1 引言 1
2 刘邦的用人哲学及策略 3
2.1 刘邦用人哲学 3
2.2 刘邦的用人策略 4
3 刘邦所用之人及用人特点 6
3.1 知人善任 6
3.2 不拘一格 7
3.3 弃暗投明 7
3.4 不计前嫌 8
3.5 用人不疑 8
3.6 坦诚相待 8
4 刘邦用人之道对后世的启示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所书包含了中国大地华夏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包罗万象、内涵乾坤。《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中对于刘邦人物的介绍占据了很大篇幅,可见刘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颇深。
《史记》中十七、十八卷记载了大汉王朝的兴衰史,同时也包含了很多名人典故及后世的分析见解。其中最为著名的《史记高祖本纪》中对于汉高祖刘邦的记载还原了当时的部分现状,为后世的历史、人文、社会等层面的研究贡献颇多,很多书籍、论文、电影、电视剧都取自于《史记》当中的史料,是当今最为珍贵的历史典籍。
《荀子》大略篇记载,“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1]P432而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能够匹配荀子的学说之中,尤其是用人层面将人事制度艺术应用到了极致,充分的获得了人才的支持和信任,刘邦的爱才、容才、求才、用才和交才深为后世所认同。
刘邦、朱元璋均是起自草莽,凭借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成为了九五之尊,其上升之路也印证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样一个道理,究其原因来看,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数年之间横扫六合,是因为其手下谋臣和良将的全力辅佐,在人格魅力的表现上更加趋向于共情社交的内涵,其用人之道值得后世进行研究和学习。
《帝王全传刘邦》记载了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2]p27刘邦不会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刘邦性格当中的客观、冷静能够进一步保证其从全局角度进行考量,这一点也是其和项羽之间的最大差异。
《史记》记载“(高祖)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任泗水亭长后,“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3]P252可见刘邦的放荡不羁和豁达大度,这和刘邦的出身及成长之路息息相关,而这种特点也体现在刘邦的用人之道上。十分的冷静、客观和会看人相人,是其获得成功的秘诀。
刘邦的用人在后世看来,符合现代用人理论中的识才、爱才、护才、留才等具体内容,人们从其用人能够发现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必须要能够充分的了解人才的人格品行才能够做到量才而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中、外领导人对于刘邦用人之道推崇甚佳的原因。
结合现代人事制度在团队建设当中的内容来看,刘邦更趋向于人才能力的发挥和位置的安排之上。例如在舞台中的表演团队每个人的分工和角色是不同的,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便是这个道理。在不同的角色构成和分工中怎么才能够发挥人才的效应十分重要,从而将互补聚合效应有效的发挥出来。刘邦便是在了解人才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人才梯队的搭建,做到了取长补短,值得后世学习。
2 刘邦的用人哲学及策略
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发展壮大,并非其有多么高的计谋智商和背景,其起于草莽而始于微末,从其发展历程上来看他最为主要的是能够知人善任。从辩证角度分析来看,刘邦能够取人才之长补人才之短,而自己的核心立足点在于能够洞察人性和发现人才,司马迁《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刘邦用人之策略,如萧何与张良便是典型的例子,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3]P286同时刘邦用人的策略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包容,他能够容忍人才的各种缺点。诸如种种,刘邦凭借着用人的天赋,轻取六合、一统八方,成就了一番伟业。
2.1刘邦用人哲学
刘邦在用人上有其独特的哲学道理和思想,刘邦对于自身的理解十分透彻,他清楚的知道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这样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可以进一步客观的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其知人之明的根源。刘邦对于人才有着宽容的心态和直接的认知,他洞察人性的需求和优劣,能够分析人们的心理,从而通过功利和共情两种方式来笼络人才,而人才于刘邦处不但能够发挥其所长,更能够得到信任和肯定,从而加固了双方之间的合作。正是因为他很了解别人,才能够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才能够做到放权并予人以信任。通过刘邦用人的典故案例进一步分析如下:
《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详细记载了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张良率众在投景驹的途中碰到刘邦,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刘邦见之才华横溢心中窃喜,希望将之纳入麾下。[3]P1200而张良与之沟通过程中以《太公兵法》进说,张良是韩国贵族,而刘邦没有因为身份、阶级和思想的差异而有所顾忌,两人的沟通多是以张良讲、刘邦听的形式进行。刘邦经常赞赏张良的才能并使用其计策,尽管在当时军中人们颇有微词,对于张良贵族的身份和其建议有所顾忌,但是刘邦的决断深深的令张良感到所遇明主,短短的相处之间便俘获了张良的效忠,可见刘邦认人、识人的独到之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一次宴请中提到:“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3]P286由此可见韩信在刘邦心中的战神地位不可动摇。韩信本是楚国项羽的部下,因不受重用投奔刘邦,后来因为萧何推荐被刘邦提拔为大将军(最高军事统帅)委以重任。尽管韩信之前在项羽处任职,但是刘邦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他认为韩信有能力、有胆识,故而以求贤若渴的心态对待韩信并使之为其所用。而韩信也不负众望,接连破魏、代、赵、燕、齐等国,其军事才能在当时为人们所称道,可以说正是因为刘邦的识才和用才令韩信成为了刘邦打天下的重要助力,为刘邦的汉朝伟业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在用人上能够因势利导,在充分的了解自身、了解人才的情况下可以冷静、客观的对待事物并进行决策,这一点胜过于他的对手。前203年,刘邦在成皋战场遭遇困境,十分需要韩信的部队前来帮助,正好赶上韩信攻克齐国并要称王,刘邦初始大怒,认为韩信此举是以下犯上,理应重则。但是后来经张良分析后刘邦客观冷静的发现此时不应冲动,于是果断批准韩信的请求并加封为“齐王”,而韩信得到册封后自然大悦并派兵前来增援,可见刘邦并不会置一时之气而罔顾大觉,对于人才的看法也十分冷静和客观,能够因势利导的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