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与画的美感(附件)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美感的角度探究诗画关系,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发出自己的感想。比如,在中国有苏轼为代表主张的“诗画一律”的观点。在西方,有莱辛为代表主张的“诗画异质”说。不管从那一角度,哪一方面出发,都证明了研究诗画关系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在中西方诗画理论基础上通过诗画美感的特征分析诗画关系,进而引发对当下“读图时代”的启发。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西诗画理论 2
2.1 中国的诗画理论 2
2.2 西方的诗画理论 3
3 诗画美感的特征 4
3.1 无功利性 4
3.2 直觉性 5
3.3 创造性 6
3.4 超越性 7
3.5 愉悦性 8
4 诗画关系对当今图文关系的启发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本文之所以研究诗与画的关系,主要是因为诗画关系是美学史上重要的话题之一。其次诗画关系放到当今社会来说就是不同形式的图像与文学的表达。但是,在本文中出现的“诗”与“画”,不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诗与画。而是开始作为另外一种文学形式。“诗”指的是包含所有的文学。“画”指的是一切关于造型的艺术。但是,他们二者依然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美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今社会,我们开始更加看重将诗与画的关系作为图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要从没干的角度切入,研究诗画关系,从而引发对当下图文关系如何发展的启示。
诗与画的关系,放到当今社会来说就是图像与文学的关系。如中国苏轼的在总结前人关于诗画言论的同时从自身的创作经验出发,主张“诗画同律说”文学与图像作为艺术最主要的载体,因此他们的关系就成为一直研究的话题。正如我们现在处于现“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人们开始讨论关注图文的对立,还是关注图文的共生。因此图文关系应该相辅相成,在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展现出来,本文主要从美感的角度研究诗画关系,可以更深层次的解读当下"读图时代"语言和图像的关系。
因此,本文从美感的角度研究诗画关系。正是因为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图像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学的关系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中西诗画理论
诗与画是艺术理论家与画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人主张“诗画一律说”,有的人却主张“诗画异质说”。也有的人对此都不认同,但不管是什么养的观点都可以看出诗画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例如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的观点,就是在最原始人们关于诗画关系的一些简单的理解,一些个人的认识及观点做出总结。从而形成具体的诗画关系理论。
同样如此,西方莱辛的“诗画异质”的观点也是在前人的各种言论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诗画观点。在接受诗与画存在的差异和相同点的同时,辩证的看待诗画关系。从而,使诗画关系的发展更加的完整、具体、有说服力。但无论在哪个角度出发研究诗画关系,都证明在当今图文并存的社会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还有,台湾学者徐复观在《中国画和诗的融合》一文中提到诗画从精神意境到形式上的融合的过程[2]P231278。
以“诗画关系”命题为切入点,利用中西方“诗”与“画”从美感的角度分析诗画关系,从而引发当今社会的图文关系。
2.1 中国的诗画理论
诗画关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关系。中国出现好多人对此进行解释。张世英认为诗画关系遵从的也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方法。就是把人作为是世间万物之外的存在。以自己出发,作为主体,以他人作为客体。主体可以通过一些规律、本质等来认识到客体,从而达到主客一体化。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在诗画关系中同样采用的主客二分的模式进行验证。[3]P7881
中国关于诗画关系的研究有苏轼、王维、宗白华、等人的研究。其中,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苏轼、王维和宗白华都主张诗画一律的观点。
苏轼和莱辛等人是我们关于诗画关系的研究中做出非常大贡献的人物。苏轼主张“诗画一律”的观点。认为诗与画是可以交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宗白华在后来自己的文章中就仔细的阐述了苏轼的观点。认为诗与画在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也可以冲破各种阻碍达到融合,达到统一。他认为,诗与画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这主要表现在二者在的辩证关系上。
利用苏轼和莱辛的重点分析不仅可以使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诗画关系论的内涵和思想,也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线。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西诗画关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审美差异。
2.2 西方的诗画理论
从希腊开始,就出现了关于对诗画关系的讨论,直到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即使诗画关系已经上升到当今经济网络时代的图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诗画关系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
开始人们关于诗与画的讨论仅仅是简单的表面的讨论。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简单地诗画理论,诗画理论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发展到今天的诗画关系理论,已慢慢的趋向完整,但仍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出自己关于诗与画关系的论述。使得关于诗与画的关系的论述越来越丰富。比如,我们熟悉的温克尔曼与莱辛是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他们俩提出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温克尔曼主张诗画一致论,但是温克尔曼只注重诗与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诗与画求同存异的重要性。他所提倡的诗画主张就是抛弃一切影响审美的外在条件,如时代、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这样就可以,诗能表现画,画也能表现诗。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后来莱辛持有和温克尔曼相对的诗画理论观“诗画异质说”,并且在著作《拉奥孔》一书中得以论证。重点强调诗与画的差异性的同时也简单的论述了二者之间的交融性。莱辛在诗与画的关系的上重视不同点的同时,对前人研究的相同点也提出自己的否定的观点。使人们更加热衷于对诗画关系的研究。为后来图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提供支持外,也使诗与画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 诗画美感的特征
美感是经过体验而实现的。美感和人的生命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认识则可以直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单独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进行研究。[3]P8487美感具有直接性,美感的直觉是瞬间的,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如“华奕昭耀,动人无际”,说的就是美。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诗画美感影响深远,如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说”及宗白华遵从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提倡诗画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为后来诗画关系理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西方文艺理论重视的则是诗画的不一律。国内在讨论美学理论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都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研究。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在诗画关系中同样采用的主客二分的模式进行验证。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西诗画理论 2
2.1 中国的诗画理论 2
2.2 西方的诗画理论 3
3 诗画美感的特征 4
3.1 无功利性 4
3.2 直觉性 5
3.3 创造性 6
3.4 超越性 7
3.5 愉悦性 8
4 诗画关系对当今图文关系的启发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本文之所以研究诗与画的关系,主要是因为诗画关系是美学史上重要的话题之一。其次诗画关系放到当今社会来说就是不同形式的图像与文学的表达。但是,在本文中出现的“诗”与“画”,不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诗与画。而是开始作为另外一种文学形式。“诗”指的是包含所有的文学。“画”指的是一切关于造型的艺术。但是,他们二者依然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美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今社会,我们开始更加看重将诗与画的关系作为图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要从没干的角度切入,研究诗画关系,从而引发对当下图文关系如何发展的启示。
诗与画的关系,放到当今社会来说就是图像与文学的关系。如中国苏轼的在总结前人关于诗画言论的同时从自身的创作经验出发,主张“诗画同律说”文学与图像作为艺术最主要的载体,因此他们的关系就成为一直研究的话题。正如我们现在处于现“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人们开始讨论关注图文的对立,还是关注图文的共生。因此图文关系应该相辅相成,在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展现出来,本文主要从美感的角度研究诗画关系,可以更深层次的解读当下"读图时代"语言和图像的关系。
因此,本文从美感的角度研究诗画关系。正是因为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图像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学的关系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中西诗画理论
诗与画是艺术理论家与画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人主张“诗画一律说”,有的人却主张“诗画异质说”。也有的人对此都不认同,但不管是什么养的观点都可以看出诗画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例如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的观点,就是在最原始人们关于诗画关系的一些简单的理解,一些个人的认识及观点做出总结。从而形成具体的诗画关系理论。
同样如此,西方莱辛的“诗画异质”的观点也是在前人的各种言论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诗画观点。在接受诗与画存在的差异和相同点的同时,辩证的看待诗画关系。从而,使诗画关系的发展更加的完整、具体、有说服力。但无论在哪个角度出发研究诗画关系,都证明在当今图文并存的社会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还有,台湾学者徐复观在《中国画和诗的融合》一文中提到诗画从精神意境到形式上的融合的过程[2]P231278。
以“诗画关系”命题为切入点,利用中西方“诗”与“画”从美感的角度分析诗画关系,从而引发当今社会的图文关系。
2.1 中国的诗画理论
诗画关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关系。中国出现好多人对此进行解释。张世英认为诗画关系遵从的也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方法。就是把人作为是世间万物之外的存在。以自己出发,作为主体,以他人作为客体。主体可以通过一些规律、本质等来认识到客体,从而达到主客一体化。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在诗画关系中同样采用的主客二分的模式进行验证。[3]P7881
中国关于诗画关系的研究有苏轼、王维、宗白华、等人的研究。其中,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苏轼、王维和宗白华都主张诗画一律的观点。
苏轼和莱辛等人是我们关于诗画关系的研究中做出非常大贡献的人物。苏轼主张“诗画一律”的观点。认为诗与画是可以交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宗白华在后来自己的文章中就仔细的阐述了苏轼的观点。认为诗与画在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也可以冲破各种阻碍达到融合,达到统一。他认为,诗与画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这主要表现在二者在的辩证关系上。
利用苏轼和莱辛的重点分析不仅可以使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诗画关系论的内涵和思想,也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线。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西诗画关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审美差异。
2.2 西方的诗画理论
从希腊开始,就出现了关于对诗画关系的讨论,直到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即使诗画关系已经上升到当今经济网络时代的图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诗画关系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
开始人们关于诗与画的讨论仅仅是简单的表面的讨论。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简单地诗画理论,诗画理论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发展到今天的诗画关系理论,已慢慢的趋向完整,但仍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出自己关于诗与画关系的论述。使得关于诗与画的关系的论述越来越丰富。比如,我们熟悉的温克尔曼与莱辛是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他们俩提出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温克尔曼主张诗画一致论,但是温克尔曼只注重诗与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诗与画求同存异的重要性。他所提倡的诗画主张就是抛弃一切影响审美的外在条件,如时代、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这样就可以,诗能表现画,画也能表现诗。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后来莱辛持有和温克尔曼相对的诗画理论观“诗画异质说”,并且在著作《拉奥孔》一书中得以论证。重点强调诗与画的差异性的同时也简单的论述了二者之间的交融性。莱辛在诗与画的关系的上重视不同点的同时,对前人研究的相同点也提出自己的否定的观点。使人们更加热衷于对诗画关系的研究。为后来图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提供支持外,也使诗与画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 诗画美感的特征
美感是经过体验而实现的。美感和人的生命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认识则可以直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单独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进行研究。[3]P8487美感具有直接性,美感的直觉是瞬间的,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如“华奕昭耀,动人无际”,说的就是美。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诗画美感影响深远,如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说”及宗白华遵从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提倡诗画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为后来诗画关系理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西方文艺理论重视的则是诗画的不一律。国内在讨论美学理论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都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研究。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在诗画关系中同样采用的主客二分的模式进行验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