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鲍照的悲苦情怀

题目浅论鲍照的悲苦情怀[20191216163424]
内容摘要:悲苦情怀是历代文人的常见情怀,也是解读文人思想情感的重要方面。传统的悲苦情怀,都以诗人的“悲愤”和“苦闷”情绪为主。仔细品读鲍照的诗文,会发现其中深刻、复杂的悲苦情绪,不仅包含了他对现实的悲愤和对际遇的苦闷,也包含了他对人生迁逝之悲的独特体验。南朝动荡的社会造成了鲍照个人际遇的沉浮,也造就了鲍照诗文中鲜明的悲苦情怀。独特的悲苦体验加强了他在诗文中对于情感抒发的注重和对于表现手法的要求,这也让鲍照诗文中意境的刻画和手法的使用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种悲苦情怀不仅加深了鲍照诗文的文学意义,也提高了鲍照诗文的文学价值。文章从鲍照的悲苦情怀入手,探讨鲍照悲苦情怀的原因、鲍照悲苦情怀的表现和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鲍照诗文悲苦情怀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鲍照悲苦情怀的原因 1
(一)个人际遇 2
(二)社会现实 3
(三)文化传承 4
三、鲍照悲苦情怀的表现 5
(一)人生际遇的悲苦 5
(二)社会不平的悲苦 6
(三)时事迁逝的悲苦 8
四、悲苦情怀对鲍照诗文的影响 9
(一)鲜明的悲剧主题 9
(二)浓烈的悲凉意境 10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浅论鲍照的悲苦情怀
一、引言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时文学家,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与颜延之、谢灵运并列。主要擅长乐府诗创作,其七言诗对唐朝诗歌发展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鲍照的诗歌作品现存两百零五首,其中乐府诗八十七首,五言七言诗一百一十首以上。后人对其诗歌评价颇高,以“遒丽”、“俊逸”而闻名。
与他的文学成就相比,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着坎坷和荆棘,鲍照诗文的悲苦情怀也由此而来。年轻时贡诗言志的时候,他曾说过“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默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变,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由此可以看出鲍照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对于自身才能的认可。但现实的残酷严重打击了鲍照的壮志之心,出身寒士的他一生仕途十分低迷,一直做着基层的官职使他毫无办法去实现内心的想法。现实与理想的碰撞让鲍照对于仕途的热衷开始变的冷淡和悲观,同时生活的阅历也让他更多的去关注百姓的疾苦生活,这些都给予了他对于悲苦的丰富情感体验。在《<文选>颜鲍谢诗评》中方回对于鲍照的评价是“明远多为不得志之辞,悯夫寒士下僚之不达,而恶夫逐物奔利之苟贱无耻。每篇必致于斯。”由此可见鲍照将他的悲苦情绪寄托于诗文之中,慢慢升华为一种文人情怀。本文主要从鲍照诗文入手系统地去探讨鲍照悲苦情怀的由来、诗文中的表现以及其对鲍照诗歌的影响。
二、鲍照悲苦情怀的原因
鲍照的悲苦情怀是其个性的一种释放,是寄情于诗的一种情感。南朝时期浮华奢靡的政治统治和东晋玄言诗的盛行使得文学主流多以追求形式之美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评之为“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而鲍照的“言情”则独树一帜,其中悲苦情怀的寄托占据了绝大部分。这种对于诗文内涵的创新和深化不仅使鲍照在诗坛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还推动了诗文由“言志”到“言情”的内在意义转变。鲍照将悲苦情怀融合于诗文的字词之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文价值。而悲苦情怀的原因,这里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个人际遇
在个人际遇方面,首先要讲的是鲍照的仕途。对于鲍照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或是寒士庶族的争论都可以看出鲍照出身十分低微。钟嵘在《诗品》中对他的评价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而在《宋书》等史书中也并未出于鲍照的诗歌成就而列传,可见其身世不旺,并不为当时文人所看重,这也对鲍照的仕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青年时期鲍照才华横溢,满腔热血,热衷于仕途。元嘉十六年,“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后被临川王刘义庆看中成为了临川国侍郎。刘义庆病逝后闲置在家,后成为宋孝武帝刘骏的侍郎。455年达到了仕途的巅峰,成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后先后出任为秣陵令、永嘉令等。也从此时开始走向低谷,461年成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随后随着主子辗转各地,一直是不能发挥其才能的小官。泰始二年因刘子顼的叛乱于乱军之中被杀害。在家庭方面,鲍照有一个让他引以为知音的、才华横溢的妹妹--鲍令晖,但却先他而逝,致使他一度悲观厌世。他的妻子后也先他而死,家中唯留有孤苦的母亲,生活的不幸与磨难,令他饱受折磨。凄苦的家世、坎坷的仕途和壮志难成的无奈让鲍照体会了寒士之悲,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家人的思念和辗转各地所见所闻也促成了鲍照悲苦情怀的形成 。
从其诗文来看,鲍照的体弱多病对其诗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在《侍郎报满词阁疏》中论及自己的病情:“既同冯衍负因之累,复报相如消渴之疾。”而消渴之疾被认为为糖尿病,司马相如也患有这种病,说明了鲍照深受其困扰。在《登云阳九里埭诗》中写道:“宿心不复归,流年报衰疾。”(第128页)在《临川王服竟还田里》写道:“屏迹勤躬稼,衰疾倚芝药。”(第175页)等可看出鲍照患有衰疾后对于人生的悲叹。最严重的是鲍照的脚气病,曾一度让他感觉死之将至。在《松柏篇》中对其的描述为“余患脚上气四十余日,知旧先借《傅玄集》。以余病剧,遂见还。开袠,适见乐府诗《龟鹤篇》。”(第75页)等可见病痛的剧烈程度引起了鲍照对于生死的感想,该诗也透彻着生死病痛,举目皆悲的深沉悲意。这些诗文中都可以看出疾病已经成为了鲍照生活中带有悲观色彩的一个重要元素。
(二)社会现实
首先,社会现实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和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有关,南宋时期门阀制度控制了人才的选拔和录用,达到了专制的地步。正如赵冀《廿二史札记》中所述:“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可见,寒士庶族在南北朝时期地位十分低下,而寒门士子的仕途可以说是一片灰暗。能够在仕途上有所进展的寒门士子大多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关系才成功的。这对于出身寒门而又了无关系的鲍照来说,仕途成功的理想是十分艰辛的。为了内心的仕途理想,鲍照一直试图去突破门阀制度的桎梏。早年时期的“贡诗言志”让他顺利的在仕途上走上了第一步,但后来依旧被寒士之身所累一直做些不大不小的官位,为此他选择了迎合统治者的文学趣味。马钦娟女生和黄鹏先生在《鲍照其人其诗》中指出,在南朝那样“举贤不出世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里,像鲍照这样敢于争取的“英才异士”,仍不免以文学、书记供奉于人,揣情度意,被“才尽”之讥,竟“遂蕴智能”“故湮当代”。而在鲍照抨击社会现实黑暗的《瓜步山楬文》中也感叹道:“故才之多少, 不如势之多少远矣”。从这些来看,仕途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鲍照明白了寒士的痛苦和无奈,王钟陵也曾说其悲为“典型的寒士之悲”。
其次,严峻的政治斗争也让鲍照体会到了政治的残酷本质。鲍照所处的刘宋王朝处于动荡的南北朝时期,外在环境北方诸国虎视眈眈,内在环境为内乱不止,皇室争斗不休。统治者的更替十分频繁,这也让百姓的生活充斥着不安和苦难。根据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史年表,鲍照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刘宋王朝的兴衰。424年徐羨之、傅亮等废除了少帝,宜都王刘义隆在江陵即位成为宋文帝,改元为元嘉。西晋末年北方统一,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在外部矛盾激烈的同年鲍照献诗临川王刘义庆,被看中并被任命为国侍郎。453年始兴王刘濬和太子刘劭谋杀了宋文帝,后来第三子刘骏称帝,后杀了他的两位弑父的兄弟,平定了其叔父刘义宣的叛变。464年刘骏驾崩后,皇室成员争夺皇位,互相残杀,国内纷纷诸侯称王,战火不断。465年宋前废帝被殺。湘东王刘彧即帝位,改元泰始,成为宋明帝。由这些可以看出,刘宋王朝的易主十分频繁,国内政治动荡不安,仕途往往代表着势力的明确性,一旦站错队伍就代表着反叛和死亡,对于鲍照等同时期的文人来说,在仕途上走的每一步都是惊心胆颤的。政治的动荡、仕途的危险、百姓的疾苦让鲍照产生了悲切之感,步履维艰的生活处处让他感受到了悲苦情怀的真谛。
(三)文化传承
影响鲍照悲苦情怀最大的因素是汉魏时期以来形成的以悲为美的文学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质的就是他对建安风骨的传承。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评价建安风骨,“慷慨”即为在诗文中充斥着悲伤凄凉的情感,“任气”即为文风遒丽,具有雄壮的气概。建安前期处于乱世之时,社会动荡不安,文学中心的转移使文学进入自觉时期,文学主题开始关注于社会现实,所以建安时期文学中感伤情怀普遍十分浓厚。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作家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为标准,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悲苦之气的作品。如曹操的《蒿里行》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几句就为我们展现了动乱时期人民疾苦的悲惨画面。王粲的《七哀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则深刻的描绘了难民的疾苦生活和生活动荡的不安等等,这些诗文中无不充满着慷慨悲凉的情感。也正是如此,诗人开始从个体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和人生,坎坷流离的人生、动荡不安的社会、惶惶不安的生命造就了他们的悲伤和绝望情怀,诗文的审美情趣也转变为以悲为美为主流。也正因为背景的相似和处境的共鸣使得鲍照继承了魏晋时期这种乱世的悲苦情怀。刘熙载《艺概》中对鲍照的评价为:“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而“慷慨任气”、“磊落使才”正是建安风骨的特征。鲍照曾于《代东武呤》中写道:“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第70页)所描写的是将士们的不满悲慨和对百姓的同情,《代门有车马客行》中“门有车马客,问客何乡士。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描写了深刻的游子羁旅之悲,《代贫贱苦愁行》中对贫民生活的凄苦无助,艰难悲苦的描述等等,这些诗文无不具有深沉的悲凉慷慨之气,无不充斥着对于现实生活的控诉。这种悲苦情怀是属于鲍照个人的独特的“风骨”。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以来以“建安风骨”为代表的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对于鲍照的创作和鲍照悲苦情怀的的形成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鲍照悲苦情怀的表现
鲍照的悲感体验造就了他复杂的悲苦情怀,在他的诗文中全都有所表现,而最突出的就是以下三种:人生际遇的悲苦、社会不平的悲苦和时事迁逝的悲苦。在这些诗文中的一字一句之间无不透露着他内心沉重的悲伤和痛苦。
(一)人生际遇的悲苦
人生际遇是诗人抒发情感最大的原因,也是推动诗人诗文创作进步和改变的最大因素之一。对鲍照来讲,动荡不安的生活是其创作诗歌抒发自身情感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对他诗文创作的不断锤炼。对于自身处境的悲苦的描写在鲍照诗文主题中的描述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首先对于鲍照来说人生际遇最大的悲苦在于其胸怀大志难以实现。作为一名文人他一直渴望能够建功立业,但奈何鲍照一生仕途坎坷所以郁郁寡欢,悲也由之而来。《拟行路难》其六毫无疑问是最能体现鲍照内心对于自身仕途不满和郁郁不得志之悲的一首诗:“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人生在世追求的莫过于两样东西:功成名就和家庭美满,但对于鲍照来讲这两种都是难以获得的。出身寒微的他一直屈居于下僚,曾经立志“凌燋烟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第20页)的他在现实残酷的打击下,其壮志豪情也转变为对怀才不遇的不平和悲苦,以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可见其内心的绝望和悲愤。现实的自己处于“蹀躞”、“垂羽翼”的处境难以有所抱负,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官场的失意和无奈让他开始从家庭的美满中去寻求慰藉,朝出亲辞和暮还亲侧的生活看似美好和自由,但终究和自己的满腔抱负相违背,胸中抑郁之气不平满腔才志不得抱何以能够甘于平静的生活。无奈于现实的束缚,最终只能够自嘲自解一句,古来圣贤之辈皆有卑贱,何况自己出身不佳又难以向这不平的际遇弯腰。也许留给鲍照的就只有“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第105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