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内容一直以来,教师都颇为关注小说的三要素,认为学生找到小说的三要素就能读懂一篇小说。小说教学亦是围绕环境、情节和人物“三要素”来确定教学内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喜读不喜学小说。这篇论文试图在接受美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例证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梳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课例,归纳各种教学样态,发现小说教学策略存在板块化、单一化、固定化等现象。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教材三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得出体验入境、文本解读、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进而培养初中学生小说阅读的鉴赏能力,提高小说教学的整体效果。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novel teaching strate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mpiles edition teaching material 目 录
一、引言 1
二、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分析 1
(一)以三要素为主的教学策略 1
(二)初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3
三、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问题成因 5
(一) 课堂的主体——学生因素 5
(二) 课堂的主导——教师因素 5
(三) 课堂的依托——教材因素 6
四、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的探索 6
(一) 动态生成,体验入境 6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 7
2.以演代讲,提高创新力 7
(二) 咬文嚼字,深入文本 8
1.提出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8
2.关注细节,培养鉴赏能力 9
3.品析语言,享受阅读乐趣 10
(三) 合作探究,循迹品美 10
1.师生合作,以写促读 11
2.小组合作,比较阅读 11
五、结语 12
附录 13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一、引言
近几年来,小说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十分活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取得突出教研成就的教育专家。相比说教式教学,小说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学生可以通过人物坎坷的遭遇,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和波澜壮阔的社会环境,进行个性化阅读,接受心灵的洗礼。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表明小说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促进思维,也能达到德育与美育的效果。因而小说教学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课标中的小说教学的意义,所以关于小说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策略值得研究。
其实当下小说教学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在于我们或多或少地割裂小说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不仅要立足文本,从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两方面着手,探讨小说教学策略的改进,也要选好切入点,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为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实现优质的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分析
小说作为常见文体之一,小说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学生可以在独特的小说世界里随引人入胜的情节去与形象鲜明典型的人物对话,领略不一样的社会风景。许多一线教师都致力于教好一篇小说,但他们的教学却忽视了小说教学也是有其整体性的。目前小说教学主要呈现出的教学样态是以小说三要素为主的教学策略,从这些策略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一)以三要素为主的教学策略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典型人物成为一篇经典小说的代名词。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是体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重要环节。以孔乙己为例,我们从“怎么教”和“教什么”两个方面来对比李镇西老师和黄厚江老师的课堂实录,分析他们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执教者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李镇西
用《最后一次演说》设置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孔乙己是否死亡;由结果反推其遭遇,在学生了解人物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最后由个人到社会总结主题。
孔乙己人物形象
文章主题
黄厚江
以鲁迅的话作为导入,找出文中关于手的描写;从外形、动作等方面分析人物的个性;学生创作细化并分享交流;通过孔乙己的手,了解其悲剧命运,最后总结悲剧的原因。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了解细节描写及其作用,并课堂实践运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在执教《孔乙己》过程中,虽导入和分析的切入点不同,但教学重点都是落在人物形象上,以解读人物形象为课堂的生长点。李镇西老师解疑在先,质疑在后,提示学生要根据人物遭遇来推测人物命运。师生找到描写孔乙己出场和退场的语句,初步总结出孔乙己的弱者形象。课堂由问题引入,经过师生之间的互相启发找出孔乙己的前后变化,使学生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物的观照。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把“手”作为单线线索联系起整个课堂,注重研读细节之处、关键之词,从小处入手。行动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排、敲、伸开、罩、摸、走”等动作体现了其生活贫困濒于绝境。在学生品读句子的过程中,圈出重点即动作词并分析动作所传达出的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动嘴动脑,从契合当时的环境来塑造他们心中的孔乙己,教师作出恰当的点评。最后是论手,师生共同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可见这双手折射出的不仅仅只是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更能反映他的悲惨的命运,让学生来探究小说的主旨正是人性的冷漠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