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仲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意义
摘 要范仲淹一生致力于北宋的教育改革,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是他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其教育主张也常常掺杂于政治主张内,所以人们大多研究的是关于他的政治,军事,民生,文学这些方面的贡献,而缺少了对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具体介绍。由此本文的主旨是将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论述,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去置于北宋中期这个大时代下,借助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有利于我们能够更形象的去理解,更深入地认识范仲淹,了解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
目 录
引言 1
1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成的原因 2
1.1社会原因 2
1.2个人原因 3
2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 5
2.1教育理念 6
2.2教育实践 7
3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意义 8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在以往研究中,对范仲淹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是把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研究的还是较少,不仅如此,在探索进程中也遇见了很多难题。多数学者对范仲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和军事等其它方面,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从其政治主张中剥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单元比较探索的成果还是较稀少的。因此挖掘出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时代意义和文学史意义,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带来的巨大贡献。
1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成的原因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统一全国后政治逐步稳定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儒学,儒学逐渐兴起。在这种儒学兴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范仲淹继承了唐代韩愈的观点,主张开办学校来培养人才。并且从自身来说,正因为范仲淹出生贫苦,所以他日后虽身居高位,也不忘民间疾苦,而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他以后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拔人才的态度,重视举荐寒门子弟,对权贵子弟不学无术感到很不满。
1.1 社会原因
孟母三迁为子择邻这个典故可以告诉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当时的北宋朝廷内有隐忧,外有强敌,再加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升平日久,使得武备松懈,军队战力耗损严重。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范仲淹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教育家的教育理念。
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北宋开国迄仁宗庆历时,已过八十余年,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冗官、冗兵、冗费的存在,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宋王朝已陷入了“积弱”“积贫”的困境。这是内忧。同时自赵匡胤占据中原地区建立北宋以来,在新生的北宋政权周围也环伺着群狼。北有契丹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建立的西夏,这两个国家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士兵骁勇善战,日夜都想着吞并北宋。在范仲淹所在的时代,辽和西夏经过多年的对峙和作战,已经对北宋的兵力一清二楚,正准备大举入侵,北宋朝廷则因为内部存在的问题无力对外抵抗,这是外患。
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北宋自太祖赵匡胤后的统治者充分吸取唐朝灭亡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的历史教训,极力的压制武将的势力,而选拔文臣担任朝廷各项职务,推行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希望通过士风的改造进而改变世风,一时间文臣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情况至范仲淹出生时已成为了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天子到庶民皆以参加科举迈入仕途为荣。对于武备则是极尽地忽视,武将的地位日渐低下,得不到重视。宋朝统治者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不仅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们学文,还亲自作诗鼓励人们多读书,宋真宗告诫人们只要认真读书就不用羡慕他人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范仲淹身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这些,于是就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P195的这句千古名言。
1.2 个人原因
范仲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形成,除了有时代背景的因素,其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范仲淹幼年时受难,四处漂泊求学的经历推动了他建学兴学的教育实践,其识才惜才,经世致用的个人思想决定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教育方向。
出身孤苦,求学成才。范仲淹少有志操[2]P314 ,自叹“夫不能利泽升民,非大丈夫之志”。范仲淹本为仕宦子弟,却因父早逝,母子二人被赶出家门,饱受漂泊流离之苦,直到母亲改嫁到朱家,才算安稳下来。鉴于北宋下层官员收入低微,朱家生活也很困难,范仲淹的少年时期过得非常难,所以范仲淹就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步入仕途,来改善生活环境。
他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3]P865以粥为食专心学习,后来又去了著名的南京应天府睢阳学舍求学。经过了五年的刻苦学习,范仲淹最终学有所成,考取了进士,步入了仕途,从而也实现了自强不息的目标。
识才惜才,经世致用。范仲淹把教育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认为“夫善国者,必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4]P237。庆历兴学时范仲淹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入手,加强了医科和武学人才的选拔。对于医学方面,主张在京城和各地建立医科学校,培养医学人才,时间为三年,三年之后成绩优异的可进入翰林院.“充学生袛应”[5]P642。对于武学方面,为了纠正“国家兴置武学以来,苦未有人习艺”[6]P552的不正常状态,建议国子监从官学中选拔尚武,品行端正的生徒,不需要另立武学,如果有喜欢学习兵书的学生,只要能够保证其品行端正,就可以让他学习。
范仲淹在主持庆历新政,为了改革太学,他在奏折中极力推荐当时一位具有高超教学技艺的教育家胡瑗,并且对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大加赞赏。由于范仲淹的大力举荐,胡瑗“升之太学”[7]P614,“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8]P615。胡瑗在太学时,采用苏湖教法,视诸生如其子弟,很快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太学盛况空前。胡瑗教学很有成效,礼部选人时十人中有五六人是胡瑗教出来的。虽然可能你不认识他们是谁,但是一看他们的气质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而这与范仲淹的赏识和举荐是密不可分的。
目 录
引言 1
1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成的原因 2
1.1社会原因 2
1.2个人原因 3
2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 5
2.1教育理念 6
2.2教育实践 7
3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意义 8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在以往研究中,对范仲淹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是把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研究的还是较少,不仅如此,在探索进程中也遇见了很多难题。多数学者对范仲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和军事等其它方面,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从其政治主张中剥离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单元比较探索的成果还是较稀少的。因此挖掘出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时代意义和文学史意义,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带来的巨大贡献。
1 范仲淹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成的原因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统一全国后政治逐步稳定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儒学,儒学逐渐兴起。在这种儒学兴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范仲淹继承了唐代韩愈的观点,主张开办学校来培养人才。并且从自身来说,正因为范仲淹出生贫苦,所以他日后虽身居高位,也不忘民间疾苦,而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他以后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拔人才的态度,重视举荐寒门子弟,对权贵子弟不学无术感到很不满。
1.1 社会原因
孟母三迁为子择邻这个典故可以告诉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当时的北宋朝廷内有隐忧,外有强敌,再加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升平日久,使得武备松懈,军队战力耗损严重。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范仲淹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教育家的教育理念。
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北宋开国迄仁宗庆历时,已过八十余年,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冗官、冗兵、冗费的存在,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宋王朝已陷入了“积弱”“积贫”的困境。这是内忧。同时自赵匡胤占据中原地区建立北宋以来,在新生的北宋政权周围也环伺着群狼。北有契丹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建立的西夏,这两个国家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士兵骁勇善战,日夜都想着吞并北宋。在范仲淹所在的时代,辽和西夏经过多年的对峙和作战,已经对北宋的兵力一清二楚,正准备大举入侵,北宋朝廷则因为内部存在的问题无力对外抵抗,这是外患。
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北宋自太祖赵匡胤后的统治者充分吸取唐朝灭亡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的历史教训,极力的压制武将的势力,而选拔文臣担任朝廷各项职务,推行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希望通过士风的改造进而改变世风,一时间文臣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情况至范仲淹出生时已成为了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天子到庶民皆以参加科举迈入仕途为荣。对于武备则是极尽地忽视,武将的地位日渐低下,得不到重视。宋朝统治者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不仅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们学文,还亲自作诗鼓励人们多读书,宋真宗告诫人们只要认真读书就不用羡慕他人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范仲淹身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这些,于是就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P195的这句千古名言。
1.2 个人原因
范仲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形成,除了有时代背景的因素,其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范仲淹幼年时受难,四处漂泊求学的经历推动了他建学兴学的教育实践,其识才惜才,经世致用的个人思想决定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教育方向。
出身孤苦,求学成才。范仲淹少有志操[2]P314 ,自叹“夫不能利泽升民,非大丈夫之志”。范仲淹本为仕宦子弟,却因父早逝,母子二人被赶出家门,饱受漂泊流离之苦,直到母亲改嫁到朱家,才算安稳下来。鉴于北宋下层官员收入低微,朱家生活也很困难,范仲淹的少年时期过得非常难,所以范仲淹就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步入仕途,来改善生活环境。
他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3]P865以粥为食专心学习,后来又去了著名的南京应天府睢阳学舍求学。经过了五年的刻苦学习,范仲淹最终学有所成,考取了进士,步入了仕途,从而也实现了自强不息的目标。
识才惜才,经世致用。范仲淹把教育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认为“夫善国者,必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4]P237。庆历兴学时范仲淹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入手,加强了医科和武学人才的选拔。对于医学方面,主张在京城和各地建立医科学校,培养医学人才,时间为三年,三年之后成绩优异的可进入翰林院.“充学生袛应”[5]P642。对于武学方面,为了纠正“国家兴置武学以来,苦未有人习艺”[6]P552的不正常状态,建议国子监从官学中选拔尚武,品行端正的生徒,不需要另立武学,如果有喜欢学习兵书的学生,只要能够保证其品行端正,就可以让他学习。
范仲淹在主持庆历新政,为了改革太学,他在奏折中极力推荐当时一位具有高超教学技艺的教育家胡瑗,并且对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大加赞赏。由于范仲淹的大力举荐,胡瑗“升之太学”[7]P614,“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8]P615。胡瑗在太学时,采用苏湖教法,视诸生如其子弟,很快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太学盛况空前。胡瑗教学很有成效,礼部选人时十人中有五六人是胡瑗教出来的。虽然可能你不认识他们是谁,但是一看他们的气质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而这与范仲淹的赏识和举荐是密不可分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