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生死场中二里半和王婆的反抗精神

摘 要《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在日寇铁蹄蹂踊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改变,对萧红《生死场》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版本,而本文主要以二里半和王婆两个人物为主进行分析,通过一些日常琐事和生活遭遇反映出东北农民由麻木的生活状态走向觉醒与反抗的历程。
目 录
绪论 3
1.本分的农民走向革命之路的历程——二里半 3
1.1麻木的生活 4
1.2消极的心态 5
1.3自身的反抗 5
2.充满斗争精神的女英雄——王婆 6
2.1岁月的摧残 7
2.2毒药的力量 7
2.3王婆的觉醒 8
3二里半和王婆反抗的意义 9
3.1促进自身的进步 9
3.2推动社会的发展 10
4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绪论
萧红于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衰落的封建地主家庭。萧红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并提出解除与王家的婚姻契约。他的父亲怒不可遏,被逼无奈之下萧红离家出走。然而,当时整个社会却笼罩在封建习俗的浓雾之中积重难返,使妇女在社会上没有独立生存的空间。在绝望之后,她回到了封建家庭,但她的离去却触及了封建礼法的主导地位,因此她回国后被软禁。正是在这十个月的软禁期间,肖红看到了她自己的精神抑郁、悲惨的生活、历史和被困在家乡的劳动者身上的双重枷锁。这使她想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促使肖红重新定位生命的价值,并认为精神上的个体自由是价值的最高体现。这为她今后描绘农村生活和抵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生死场》共17章,以1931年九一八事件前后的东北人民斗争为蓝本。前十章是九一八事件发生前在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农村写的。跛足的腿累了,但仍然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过着比马还糟糕的生活。在最后七章中,九一八事件后,自称王道的日军铁脚进入了这个小村庄她亲属被枪杀,他的邻居被带走。连鸡都被抢了这种双重压力迫使人们痛苦不堪,只能选择走上抵抗之路。例如,陷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困境的王坡倔强地站了起来,甚至胆小,一生的爱山羊一瘸一拐地生活着,也告别了老山羊,跟随首领参加了志愿者。这种反抗,不仅代表了萧红自己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也代表了成千上万东北农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坚强反抗。
1. 本分的农民走向革命之路的历程——二里半
小说《生死场》以二里半寻找羊为开端,以革命军弃羊而告终。在整部小说中,他认为羊是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多吵多急,他都不能迅速抬起眼皮。在他的生活中,他也是顺从和短视的,他身边的生活无法改变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麻木、冷漠、懦弱的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随着领导加入革命军,走上了抵抗之路。
1.1 麻木的生活
二里半的麻木的生活所带来的不满和愤怒以及麻木的冲动是他走向革命之路的导火索。麻木是什么?事实上,麻木是指身体某些部位感到刺痛甚至失去知觉。这也是对外在事物不敏感的人的隐喻。
二里半是东北农民的代表,也是萧红笔下的典型人物。不像别人,他每天听着杨树的叶子发出的声音,好像他在村子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他已经是一个小农民,在内外的困难之下,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麻木压倒了。羊丢了的二里半在匆匆跛行,渴望找到自己心爱的山羊,连儿子也出动帮忙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此时的二里半已绝望。在“麻面婆”去世时,他没有流泪,他甚至扇了她耳光因为她死于不忠。在作者的笔下,二里半已经成为一个有感情而没有感情的人。他已经麻木了。村里的老王婆在前草坪上打了一天小麦,他告诉王婆,他丢了羊,但从来不担心小麦。赵三为着未来的大雨所恐吓,而二里半在电光中走近家门,有雨点打下来,雨点打在他的头上时,他摸一下头顶而没有了草帽。关于草帽,二里半一边走路一边怨恨山羊。可是,他总是想起那只老山羊,并不是说它不能忍受没有这只山羊,而是说它对生命的麻木,只有羊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后来,羊自己跑了回去。虽然他说羊不是好兆头,但他仍看守山羊十余年。
二里半的生活使他麻木了,这就是二里半和黑暗生活的矛盾,体现在二里半的羊的损失上。在作者看来,二里半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只羊。生活中逐渐丧失的是自尊。这使他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他那罕见的所谓精神寄托丧失时,他必须面对他一直逃避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二里半的路程,因为在“生与死的领域”中,人和动物都在忙碌地一起生活和死亡,这样的结果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已经习惯了。不仅仅是二里半的麻木。也有数以千计的人是相同的二里半,而二里半只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在那个时代,农民的麻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大多数人无法逃脱的结果。作者也支持他建立的黑暗社会。
1.2 消极的心态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事物,一种人则是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二里半对于生活、对于周遭的一切甚至是对自己都带有一定的消极心态。十年过去了,村中的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二里半还是那只钟情于山羊、麻木消极的农民。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兵打着“王道”的旗号到来村庄,他们无恶不作、烧杀掠夺,无力反抗的人们只能像牛马一样的活着。终于女学生被害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大家聚集在一起积极的讨论如何与敌人抗争,但二里半始终是缺乏兴致,在一边打盹。夜深人静时二里半的“鼾声”与会集会者们积极的讨论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二里半的消极。与其说二里半消极不如说他自私,在那个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状况下,只有保卫国家才能保护自己。而二里半宁愿在村子里等待也不愿意献身革命。当人们宣誓需要羊做祭奠时,他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羊,找了一只鸡来代替。这把二里半的消极与自杀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消极的生活态度,是他自己造成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社会不允许二里半做个人,或许这才此时二里半应有的样子,这才是那个社会中,人该有的样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