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面桃花的艺术特征(附件)
摘 要格非是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进行探索。格非写作于21世纪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与早期小说相较,《人面桃花》的超越和突破首先就表现在:它的“先锋”姿态虽渐趋式微,但在艺术特征方面却依然显示出丰富的内涵。他用一种古典诗性的语言、意蕴深长的意象和独树一帜的叙事策略写出了这部审美价值极高的作品。目 录
引言 1
1 含蓄的语言 2
1.1 用典 2
1.2 诗性的语言 3
2 意蕴深长的意象 5
2.1 雨 5
2.2 梦 6
2.3 岛 7
2.4 桃花 8
3 巧妙的叙事策略 9
3.1 空缺叙事 9
3.2 重复叙事 10
3.3 多角度叙事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人面桃花”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1]P368
诗的意思是说:有一年,进京赶考的书生在南庄的一户人家讨水喝,并与倚在桃树下的姑娘攀谈,姑娘虽不答话却注视了他好久。他饮茶之后,姑娘送他出门,两人都脉脉含情。第二年书生再回到原地,只见庭院里桃花在风中盛开,却再也不见那个倚在桃树下的姑娘了,书生留下的只有满腹遗憾。
《人面桃花》中张季元和秀米的爱情因为误会和犹豫而留下了遗憾,张季元的死为两人的爱情划上了句号;书生进京赶考是为自己的理想,张季元革命也是为自己桃花源式的理想。小说内容与诗中的主题相似,小说由此得名。
作为格非的代表作品,《人面桃花》在语言运用上,具有诗性古典的风格,用典使语言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色,有强大的张力;在意象选择上,“雨、梦、岛、桃花”都具有故事性和隐喻性特点,使文本有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在叙事策略上,空缺、重复以及多角度叙事打破了常规叙事手法,让人们对历史、空间有了更新的认识。本文着重从语言、意象、叙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面桃花》的艺术特征。
1 含蓄的语言
《人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面桃花》在语言运用上,具有诗性古典的风格,用典使语言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色,有强大的张力;在意象选择上,“雨、梦、岛、桃花”都具有故事性和隐喻性特点,使文本有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在叙事策略上,空缺、重复以及多角度叙事打破了常规叙事手法,让人们对历史、空间有了更新的认识。本文着重从语言、意象、叙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面桃花》的艺术特征。
1 含蓄的语言
《人面桃花》这部小说的语言深受中国古诗词的影响,多用典故,典雅婉约,含蓄雅致,自然贴切,恰到好处。这样一种叙事语言,纯粹而魅力十足,闪烁着雅致而又美丽的光环。
1.1 用典
中国古典文学,用典是常见的艺术手法。《辞源》这样解释用典:“①常例典制和掌故;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来历出处的词语。”[2]P346用典在《人面桃花》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在小说里表达人物理想、社会局势,人物性格等方面。
小说在第一章<六指>中写张季元看到院子里刚开的荷花时表现的很兴奋,于是秀米与张季元就开始讨论喜欢什么花,张季元在回答时提到了《爱莲说》中对荷的描写来比喻荷花的高洁,同时也引用了《离骚》中的“集芰荷以为裳,制芙蓉以为衣兮。”[3]P50来表达自己对荷的喜爱之情。张季元在随后和秀米的交谈中更是兴致盎然的对起了《石头记》中香菱和黛玉的对话“芙蓉塘外有轻雷”[3]P50在这里写两人的谈话内容并不是无意义的,荷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高洁的象征,暗示了张季元与在普济生活的一般人有不一样的理想。
《花家舍》这一章庆福对死去的二爷评价“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误了卿卿性命”[3]P126这句话化用了“红楼梦曲”第十支叹王熙凤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4]P178二爷是花家舍土匪头目中,最小心谨慎的人。他每次餐前都要试毒,以防别人下毒,但就是这样,刺客熟知他的习性并在碗底抹毒,待晾干后再去盛饭,等到二爷把饭吃完才毒发,最终二爷还是命丧黄泉。引用这句话,把二爷这一人物形象描述的机智又可悲。
张季元在对普济事件的记叙中用到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P138的句子,这是《出师表》中的句子,表现情势的危急,用在此处,表现出张季元对夏庄危难情势的分析。宝琛在评论陆侃为桃源梦想发疯事件上,说“这老祖宗的千年不易之法,岂能由你无知小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3]P140其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句出自唐朝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5]P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用在此处是说陆侃的桃源梦想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桃源胜境,天上或有,人间所无,这不是社会局势所决定,也不是通过变法就能达到的。这里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气势,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陆侃桃源梦想的不可实现性。
小说中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小说的意蕴更加深厚,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2 诗性的语言
格非语言极富诗意,使叙述拥有一种沉潜纯净的气质。他在小说中对秀米和张季元在陆侃消失后第一次进入阁楼后发现的瓦釜进行了描写:“那瓦釜竟然发出当当的金石之声,一圈一圈像水面的涟漪,慢慢的漾开去,经久不息;又如山风入林,花树摇曳。青竹喧鸣,流水不息。她仿佛看见寺院旷寂,浮云相逐,一时间,竟然百虑偕忘,不知今夕何年。”[3]P78这段对于瓦釜的描写其实也是对普济这个地方桃花源的设想,营造出具有远离尘世干扰,悠闲自得的意境。特别是“花树摇曳、青竹喧鸣,浮云相逐”等几个整齐的短句整齐排列组合成长句,由于停顿,叙述节奏的放慢把微妙的情感流转起来,具有节奏感。把一幅远离世俗的人间仙境描述的让人神往。
“含蓄的描写在这里成为破败生活重新修补的凝合剂,它是在生活废墟上缓缓升起的一段悠扬的旋律。”[6]P43王观澄死时托梦给秀米说:“桑竹美池,涉步成趣,洵然有尧舜之风,春和景明,细雨如酥。”[3]P115他一心想建一个人间王国,却因为这里的人争名夺利,而死于非命。在王观澄死时,他的这些话没有透露悲伤却表现出了远离尘世、淡然高远的境界。
语言交际首先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其文化心理必然影响到对语言价值的判断和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7]P47小说中地名选择,大量穿插的诗词、歌赋、人物简介、墓志铭,不仅表现出背景是清末民初时期,语言文化也表现出诗意雅致
引言 1
1 含蓄的语言 2
1.1 用典 2
1.2 诗性的语言 3
2 意蕴深长的意象 5
2.1 雨 5
2.2 梦 6
2.3 岛 7
2.4 桃花 8
3 巧妙的叙事策略 9
3.1 空缺叙事 9
3.2 重复叙事 10
3.3 多角度叙事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人面桃花”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1]P368
诗的意思是说:有一年,进京赶考的书生在南庄的一户人家讨水喝,并与倚在桃树下的姑娘攀谈,姑娘虽不答话却注视了他好久。他饮茶之后,姑娘送他出门,两人都脉脉含情。第二年书生再回到原地,只见庭院里桃花在风中盛开,却再也不见那个倚在桃树下的姑娘了,书生留下的只有满腹遗憾。
《人面桃花》中张季元和秀米的爱情因为误会和犹豫而留下了遗憾,张季元的死为两人的爱情划上了句号;书生进京赶考是为自己的理想,张季元革命也是为自己桃花源式的理想。小说内容与诗中的主题相似,小说由此得名。
作为格非的代表作品,《人面桃花》在语言运用上,具有诗性古典的风格,用典使语言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色,有强大的张力;在意象选择上,“雨、梦、岛、桃花”都具有故事性和隐喻性特点,使文本有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在叙事策略上,空缺、重复以及多角度叙事打破了常规叙事手法,让人们对历史、空间有了更新的认识。本文着重从语言、意象、叙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面桃花》的艺术特征。
1 含蓄的语言
《人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面桃花》在语言运用上,具有诗性古典的风格,用典使语言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色,有强大的张力;在意象选择上,“雨、梦、岛、桃花”都具有故事性和隐喻性特点,使文本有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在叙事策略上,空缺、重复以及多角度叙事打破了常规叙事手法,让人们对历史、空间有了更新的认识。本文着重从语言、意象、叙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面桃花》的艺术特征。
1 含蓄的语言
《人面桃花》这部小说的语言深受中国古诗词的影响,多用典故,典雅婉约,含蓄雅致,自然贴切,恰到好处。这样一种叙事语言,纯粹而魅力十足,闪烁着雅致而又美丽的光环。
1.1 用典
中国古典文学,用典是常见的艺术手法。《辞源》这样解释用典:“①常例典制和掌故;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来历出处的词语。”[2]P346用典在《人面桃花》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在小说里表达人物理想、社会局势,人物性格等方面。
小说在第一章<六指>中写张季元看到院子里刚开的荷花时表现的很兴奋,于是秀米与张季元就开始讨论喜欢什么花,张季元在回答时提到了《爱莲说》中对荷的描写来比喻荷花的高洁,同时也引用了《离骚》中的“集芰荷以为裳,制芙蓉以为衣兮。”[3]P50来表达自己对荷的喜爱之情。张季元在随后和秀米的交谈中更是兴致盎然的对起了《石头记》中香菱和黛玉的对话“芙蓉塘外有轻雷”[3]P50在这里写两人的谈话内容并不是无意义的,荷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高洁的象征,暗示了张季元与在普济生活的一般人有不一样的理想。
《花家舍》这一章庆福对死去的二爷评价“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误了卿卿性命”[3]P126这句话化用了“红楼梦曲”第十支叹王熙凤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4]P178二爷是花家舍土匪头目中,最小心谨慎的人。他每次餐前都要试毒,以防别人下毒,但就是这样,刺客熟知他的习性并在碗底抹毒,待晾干后再去盛饭,等到二爷把饭吃完才毒发,最终二爷还是命丧黄泉。引用这句话,把二爷这一人物形象描述的机智又可悲。
张季元在对普济事件的记叙中用到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P138的句子,这是《出师表》中的句子,表现情势的危急,用在此处,表现出张季元对夏庄危难情势的分析。宝琛在评论陆侃为桃源梦想发疯事件上,说“这老祖宗的千年不易之法,岂能由你无知小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3]P140其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句出自唐朝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5]P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用在此处是说陆侃的桃源梦想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桃源胜境,天上或有,人间所无,这不是社会局势所决定,也不是通过变法就能达到的。这里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气势,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陆侃桃源梦想的不可实现性。
小说中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小说的意蕴更加深厚,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2 诗性的语言
格非语言极富诗意,使叙述拥有一种沉潜纯净的气质。他在小说中对秀米和张季元在陆侃消失后第一次进入阁楼后发现的瓦釜进行了描写:“那瓦釜竟然发出当当的金石之声,一圈一圈像水面的涟漪,慢慢的漾开去,经久不息;又如山风入林,花树摇曳。青竹喧鸣,流水不息。她仿佛看见寺院旷寂,浮云相逐,一时间,竟然百虑偕忘,不知今夕何年。”[3]P78这段对于瓦釜的描写其实也是对普济这个地方桃花源的设想,营造出具有远离尘世干扰,悠闲自得的意境。特别是“花树摇曳、青竹喧鸣,浮云相逐”等几个整齐的短句整齐排列组合成长句,由于停顿,叙述节奏的放慢把微妙的情感流转起来,具有节奏感。把一幅远离世俗的人间仙境描述的让人神往。
“含蓄的描写在这里成为破败生活重新修补的凝合剂,它是在生活废墟上缓缓升起的一段悠扬的旋律。”[6]P43王观澄死时托梦给秀米说:“桑竹美池,涉步成趣,洵然有尧舜之风,春和景明,细雨如酥。”[3]P115他一心想建一个人间王国,却因为这里的人争名夺利,而死于非命。在王观澄死时,他的这些话没有透露悲伤却表现出了远离尘世、淡然高远的境界。
语言交际首先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其文化心理必然影响到对语言价值的判断和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7]P47小说中地名选择,大量穿插的诗词、歌赋、人物简介、墓志铭,不仅表现出背景是清末民初时期,语言文化也表现出诗意雅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