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动词叠用后的词性词义转化分析
古汉语中动词叠用后的词性词义转化分析[20201006192424]
目 录
前言 1
一、《诗经》中的“采” 2
二、《诗经》中的“采采” 3
(一)《秦风蒹葭》中的“采采” 4
(二)《曹风蜉蝣》中的“采采” 4
(三)《周南卷耳》中的“采采” 5
(四)《周南芣苢》中的“采采” 6
三、动词叠用后的词性词义分析 7
(一)关于重言词 7
(二)词性词义分析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前言
《诗经》最初是西周时期民间的口头语言,是乐曲的歌词,但是通过整理者的提炼加工删改之后,便已经具备了当时“雅言”的特征。《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语言组织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句式编排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再者说重言词本身在摹景、状物等方面就有着单音词无法超越的优势。因此《诗经》当中叠音词、联绵词等被大量运用,但关于这些重言词词性词义的界定和归类,长期以来都被各路学者关注,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采”字在《诗经》中单独出现不重叠时都是被看作动词,解释为采摘摘取的意思,这一点上是没有争议的,而在“采”字叠用后的“采采”二字词性词义的理解上,众多注解家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拟在通过原本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的理解,分析“采采”一词的词性词义,并通过理解“采”与“采采”来分析古代汉语中动词叠用后的词性词义变化情况。
一、《诗经》中的“采”
现将《诗经》中“采”单用的情况穷尽列举如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2)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召南采蘩》)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草虫 》)
(4)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采蘋》)
(5)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邶风古风》)
(6)爰采唐矣?沬之乡矣。爰采麦矣?沬之北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桑中》)
(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
(8)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汾沮洳》)
(9)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
(10)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采苓》)
(11)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小雅采薇》)
(12)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
(13)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采芑》)
(14)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
(15)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小雅我行其野》)
(16)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小宛》)
(17)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北山》)
(18)聿云莫,采萧获菽。(《小雅小明》)
(19)采菽采菽,筐之筥之。(《采菽》)
(20)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绿》)
(21)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
(22)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桑柔》)
(23)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
这些例子里的“采”单用时都是作动词,解释为摘取、采摘之意,在结构上都是“采”后加一个表示花草树木的名词或者是指示代词“之”(之,指示代词代指的是前文提及的名词)。很显然这里的“采”是用作动词的,而“采”后边的名词是来做“采”的宾语的。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采”的解释是:“捋取也,从木从瓜。”罗振玉解释:“象取果于木之形,故从瓜、果,或省果从木。取果为采,引申而为樵采及采摘。”很显然,“采”在《诗经》中单用时都应取其本义,解释为采摘,摘取。
在上古汉语中,“采”作动词用时一般有以下的几种解释:
(1)摘取,采摘。“采”在《诗经》中单独出现时,都是以这种解释。
(2)采择,选取。《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雁。”郑玄注:“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贾公彦疏:“云纳采用者,昏礼有六,五礼用雁。”陆德明释文:“采,择也。”
(3)采集,收集,陈国度注:“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以上的这三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采”的本义,第二、三两个解释都是由本义“采摘、摘取”进一步引申出来的。
二、《诗经》中的“采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诗经》中一共有四篇文章中出现了“采采”这种用法,现列举如下:
(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秦风蒹葭》)
(2)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曹风蜉蝣》)
(3)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
(4)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一)《秦风蒹葭》中的“采采”
《秦风•蒹葭》中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生长的又稠又密,叶子上还挂着早上的露珠没有干掉。这里的“采采”是形容词,指芦花白粲粲的样子。对于《秦风•蒹葭》中的“采采”,注解家们对于它词性的判断还是比较一致的,认可其为形容词。毛亨在《毛诗训诂传》中也说“采采”是“犹萋萋也。”注解家的分歧主要在于词义上。第一种解释中毛亨说“采采,犹萋萋也。”而“萋萋,犹苍苍也。”“苍苍,盛也。”也就是说,毛亨认为“采采”为茂盛的意思;朱熹将“采采”解释为蒹葭“茂盛而可采”的意思;周振甫将 “采采”解释为“茂盛貌”,其实两位学者说的这三种解释可以归结为一种情况,即“采采”表示蒹葭生长茂盛的样子。第二种解释是,程俊英解释“采采”为“众多的样子,其实与前者的解释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三种解释是,余冠英说“采采”是“犹萋萋”,而“‘凄凄一萋萋’,犹苍苍”,然而“苍苍”又是“鲜艳明亮的外貌”,也便是说他认为“采采”是说蒹葭光滑明艳的样子。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里综合了以上两方面的释义,将“采采”释义为“郁郁葱葱茂盛生长的样子”既涵盖了蒹葭外在形态又突显了蒹葭的颜色光泽。以上各家对于“采采”的解释都是针对着蒹葭的特点来说的,只是着重点不一样而已,同样是把“采采”看作为形容词,整个句子是“名词+采采”的构造。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
[2]说文解字(注音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月.
致谢
本学士毕业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韩爽老师的悉心关怀和帮助之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开题、一直到论文的撰写,这整个过程韩爽老师都认真负责的为我耐心指导,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其间,遇到难题进展不下去时,我曾多次去找老师沟通请教,花费了老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一次次的打动感染着我。在此,我向韩爽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目 录
前言 1
一、《诗经》中的“采” 2
二、《诗经》中的“采采” 3
(一)《秦风蒹葭》中的“采采” 4
(二)《曹风蜉蝣》中的“采采” 4
(三)《周南卷耳》中的“采采” 5
(四)《周南芣苢》中的“采采” 6
三、动词叠用后的词性词义分析 7
(一)关于重言词 7
(二)词性词义分析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前言
《诗经》最初是西周时期民间的口头语言,是乐曲的歌词,但是通过整理者的提炼加工删改之后,便已经具备了当时“雅言”的特征。《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语言组织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句式编排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再者说重言词本身在摹景、状物等方面就有着单音词无法超越的优势。因此《诗经》当中叠音词、联绵词等被大量运用,但关于这些重言词词性词义的界定和归类,长期以来都被各路学者关注,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采”字在《诗经》中单独出现不重叠时都是被看作动词,解释为采摘摘取的意思,这一点上是没有争议的,而在“采”字叠用后的“采采”二字词性词义的理解上,众多注解家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拟在通过原本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的理解,分析“采采”一词的词性词义,并通过理解“采”与“采采”来分析古代汉语中动词叠用后的词性词义变化情况。
一、《诗经》中的“采”
现将《诗经》中“采”单用的情况穷尽列举如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2)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召南采蘩》)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草虫 》)
(4)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采蘋》)
(5)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邶风古风》)
(6)爰采唐矣?沬之乡矣。爰采麦矣?沬之北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桑中》)
(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
(8)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汾沮洳》)
(9)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
(10)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采苓》)
(11)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小雅采薇》)
(12)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
(13)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采芑》)
(14)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
(15)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小雅我行其野》)
(16)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小宛》)
(17)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北山》)
(18)聿云莫,采萧获菽。(《小雅小明》)
(19)采菽采菽,筐之筥之。(《采菽》)
(20)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绿》)
(21)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
(22)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桑柔》)
(23)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
这些例子里的“采”单用时都是作动词,解释为摘取、采摘之意,在结构上都是“采”后加一个表示花草树木的名词或者是指示代词“之”(之,指示代词代指的是前文提及的名词)。很显然这里的“采”是用作动词的,而“采”后边的名词是来做“采”的宾语的。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采”的解释是:“捋取也,从木从瓜。”罗振玉解释:“象取果于木之形,故从瓜、果,或省果从木。取果为采,引申而为樵采及采摘。”很显然,“采”在《诗经》中单用时都应取其本义,解释为采摘,摘取。
在上古汉语中,“采”作动词用时一般有以下的几种解释:
(1)摘取,采摘。“采”在《诗经》中单独出现时,都是以这种解释。
(2)采择,选取。《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雁。”郑玄注:“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贾公彦疏:“云纳采用者,昏礼有六,五礼用雁。”陆德明释文:“采,择也。”
(3)采集,收集,陈国度注:“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以上的这三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采”的本义,第二、三两个解释都是由本义“采摘、摘取”进一步引申出来的。
二、《诗经》中的“采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诗经》中一共有四篇文章中出现了“采采”这种用法,现列举如下:
(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秦风蒹葭》)
(2)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曹风蜉蝣》)
(3)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
(4)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一)《秦风蒹葭》中的“采采”
《秦风•蒹葭》中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生长的又稠又密,叶子上还挂着早上的露珠没有干掉。这里的“采采”是形容词,指芦花白粲粲的样子。对于《秦风•蒹葭》中的“采采”,注解家们对于它词性的判断还是比较一致的,认可其为形容词。毛亨在《毛诗训诂传》中也说“采采”是“犹萋萋也。”注解家的分歧主要在于词义上。第一种解释中毛亨说“采采,犹萋萋也。”而“萋萋,犹苍苍也。”“苍苍,盛也。”也就是说,毛亨认为“采采”为茂盛的意思;朱熹将“采采”解释为蒹葭“茂盛而可采”的意思;周振甫将 “采采”解释为“茂盛貌”,其实两位学者说的这三种解释可以归结为一种情况,即“采采”表示蒹葭生长茂盛的样子。第二种解释是,程俊英解释“采采”为“众多的样子,其实与前者的解释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三种解释是,余冠英说“采采”是“犹萋萋”,而“‘凄凄一萋萋’,犹苍苍”,然而“苍苍”又是“鲜艳明亮的外貌”,也便是说他认为“采采”是说蒹葭光滑明艳的样子。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里综合了以上两方面的释义,将“采采”释义为“郁郁葱葱茂盛生长的样子”既涵盖了蒹葭外在形态又突显了蒹葭的颜色光泽。以上各家对于“采采”的解释都是针对着蒹葭的特点来说的,只是着重点不一样而已,同样是把“采采”看作为形容词,整个句子是“名词+采采”的构造。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
[2]说文解字(注音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月.
致谢
本学士毕业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韩爽老师的悉心关怀和帮助之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开题、一直到论文的撰写,这整个过程韩爽老师都认真负责的为我耐心指导,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其间,遇到难题进展不下去时,我曾多次去找老师沟通请教,花费了老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一次次的打动感染着我。在此,我向韩爽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