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声戏的悲剧性(附件)
摘 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无声戏》是李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通常被定义为社会风情喜剧,但在其文意深处却蕴含着悲剧性。以《无声戏》十二篇小说内容为基础,结合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他的性格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无声戏》隐藏在喜剧外壳下的悲剧内核和批判意义,这极大的提升了《无声戏》的文学价值。
目 录
1 绪论 1
2 《无声戏》中体现的悲剧类型 3
2.1 婚姻恋爱之悲 3
2.2 家庭伦理之悲 6
2.3 社会政治之悲 9
3 《无声戏》悲剧的成因 17
3.1 动荡的朝代更替 17
3.2 坎坷的个人经历 18
3.3 独特的性格特征 19
4 《无声戏》悲剧的意义 21
结 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1 绪论
李渔是一个涉猎广泛的人,他在建筑、历史、美食和养生等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主要在文学上成就突出,尤其是作为小说家、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的成就最高。
著名的小说家孙楷第先生对李渔的小说有很高的评价:“是以求短篇小说于清代,除笠翁外,亦更无人也。”[1]P1《无声戏》作为李渔第一部正式出版,走进人们视野的作品,它让李渔有了一定的名气。虽然这部小说不如后阶段问世的《十二楼》更有名气,也不比《奈何天》、《比目鱼》和《凤求凰》等戏剧有名,更别说与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闲情偶记》相提并论了。但《无声戏》对李渔来说是独特的,是意义重大的,它给李渔带来了丰厚的稿费,更让世人见识到了李渔的才华,是标志着李渔开始有了知名度的作品。
李渔为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取名为《无声戏》,是出于对戏剧的喜爱,也可以看出李渔认为小说与戏曲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他将后来的几篇小说也改编成了戏剧,如他把《丑郎君怕娇偏得艳》这篇短篇小说改写成了戏剧《奈何天》。如此看来,他认为小说是无声的戏剧,戏剧是小说的延伸,是对好题材的二次开发。
与李渔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无声戏》从书名篇名到内容技巧,充满了李渔的独特构思和幽默语言,大多学者都是冲着这部小说集的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味性去阅读和探究的。李渔在创作小说时确实是有意赋予作品尖新奇趣的特征,李渔在戏剧《风筝误》的结尾写到: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为我填词不愁卖,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渡人秃笔始堪投。[2]P128
可见李渔在写作的时候不仅仅是出于一个文人抒发愤懑的心态,更多的是考虑到了大众阅读时的心理,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慰藉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快,因而有意的给作品安排类似大团圆结局等大家喜闻乐见的“俗”情节。并且李渔当时是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在进行创作,他必须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品位。同时他也是一个处于明末清初,经历过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文人,他心中是充满悲痛的,他的作品中展现的不仅是一个个荒诞有趣的故事,还展现了当时同样荒诞的社会。这些藏在喜剧外衣下的悲剧性与社会批判意义都被极大的忽视了,使得李渔的小说被贴上“庸俗、媚俗”的标签。
在当时明末清初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李渔借喜剧写悲剧,趣味化了社会的尖锐矛盾,化解了敏感的政治压力,还融入了自身的生活体悟。其作品不论是从体制形式的创新性还是内容语言的趣味性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着重于从前人较少研究的悲剧性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无声戏》隐含的悲剧性。2 《无声戏》中体现的悲剧类型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写到:“李渔的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的,展示的是社会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立身处世的问题。”[3]P254所以《无声戏》中的故事都是以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取材于作者身边事或是人口相传的故事,以体现社会世情,反映现实中人们遭遇的种种悲剧。这部小说集的内容所体现的悲剧类型可以分为婚姻恋爱、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三大悲剧类型。
2.1 婚姻恋爱之悲
在《无声戏》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入话有诗云:
天公局法乱如麻,十对夫妻九配差。常使娇莺栖老树,惯教顽石伴奇花。合欢床上眠仇侣,交颈帏中带软枷。只有鸳鸯无错配, 不许梦里抱琵琶。[4]P1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恋爱大多是不如意的,错配导致了种种婚姻悲剧。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如男女双方本人没有自主选择权,自古以来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一手操办,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男女结婚的目的只是为了繁衍后代;有的父母把儿女婚姻进行买卖来获取利益;丈夫可以把其妻子当做东西买卖;女性要对丈夫从一而终且必须遵守三从四德,而男性却可以有三妻四妾等。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以才产生了很多婚姻恋爱上的悲剧。主要分为婚姻制度下的女性之悲和男性之悲两方面。
首先是婚姻制度下的女性之悲:
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社会下,一直都是以男性为尊,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很多制度都束缚着女性,尤其是婚姻制度,婚娶听从父母,出嫁听从丈夫,女性几乎没有发言权。李渔身为一个活跃在市井中的作家,必然对此有所关注,《无声戏》中的几篇小说便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生存的悲惨状况。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包办婚姻制度,婚姻大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男女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在这样的制度下,男女双方没有感情基础便步入婚姻,造成结婚目的不纯,或是为了繁衍子嗣,或是政治联姻,增强家族实力,这样的结合,家庭实难和睦相亲。
在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文中一开始就对“红颜薄命”做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解释:
红颜薄命不是因为他有了红颜,然后才薄命,只为他应该薄命,所以才罚做红颜。[4]P1
看似无理的言论,实际上却说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不管是红颜薄命还是薄命红颜,终究都是女人的不幸。美貌的女子因为心志高大,想要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风流才子,但封建社会轮不到女子来决定自己的恋爱婚姻,若被有权有势的人看上了,或是早早被许了人,不管是怎样的人,女子只能认命,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一旦被聘,终生都不能再改,否则会遭人唾骂。李渔对红颜薄命的解释其实是他对女性悲惨命运的认识与同情,是对女子生存现状的揭露。
正话中讲到荆州第一富翁阙里侯,相貌奇丑,才学不济,且体有恶臭,如此之人却娶到了三个美女。第一个是邹长史之女,因是婢妾所生,四五岁就被许给了阙不全,后来邹长史看女儿才貌双全,阙里侯愚丑无比,“方才晓得错配了姻缘,却已受聘在先,悔之不及”。[4]P3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是多么低下,邹长史明知道婚约不可违背,还轻易的把女儿许给财主,丝毫不考虑女儿的幸福。他内心的后悔不是心疼女儿,而是可惜女儿本可以让他攀上更好的人家。女儿在他眼里,不是亲人,而是用来换取荣华富贵和利益关系的物品。
目 录
1 绪论 1
2 《无声戏》中体现的悲剧类型 3
2.1 婚姻恋爱之悲 3
2.2 家庭伦理之悲 6
2.3 社会政治之悲 9
3 《无声戏》悲剧的成因 17
3.1 动荡的朝代更替 17
3.2 坎坷的个人经历 18
3.3 独特的性格特征 19
4 《无声戏》悲剧的意义 21
结 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1 绪论
李渔是一个涉猎广泛的人,他在建筑、历史、美食和养生等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主要在文学上成就突出,尤其是作为小说家、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的成就最高。
著名的小说家孙楷第先生对李渔的小说有很高的评价:“是以求短篇小说于清代,除笠翁外,亦更无人也。”[1]P1《无声戏》作为李渔第一部正式出版,走进人们视野的作品,它让李渔有了一定的名气。虽然这部小说不如后阶段问世的《十二楼》更有名气,也不比《奈何天》、《比目鱼》和《凤求凰》等戏剧有名,更别说与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闲情偶记》相提并论了。但《无声戏》对李渔来说是独特的,是意义重大的,它给李渔带来了丰厚的稿费,更让世人见识到了李渔的才华,是标志着李渔开始有了知名度的作品。
李渔为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取名为《无声戏》,是出于对戏剧的喜爱,也可以看出李渔认为小说与戏曲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他将后来的几篇小说也改编成了戏剧,如他把《丑郎君怕娇偏得艳》这篇短篇小说改写成了戏剧《奈何天》。如此看来,他认为小说是无声的戏剧,戏剧是小说的延伸,是对好题材的二次开发。
与李渔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无声戏》从书名篇名到内容技巧,充满了李渔的独特构思和幽默语言,大多学者都是冲着这部小说集的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味性去阅读和探究的。李渔在创作小说时确实是有意赋予作品尖新奇趣的特征,李渔在戏剧《风筝误》的结尾写到: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为我填词不愁卖,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渡人秃笔始堪投。[2]P128
可见李渔在写作的时候不仅仅是出于一个文人抒发愤懑的心态,更多的是考虑到了大众阅读时的心理,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慰藉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快,因而有意的给作品安排类似大团圆结局等大家喜闻乐见的“俗”情节。并且李渔当时是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在进行创作,他必须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品位。同时他也是一个处于明末清初,经历过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文人,他心中是充满悲痛的,他的作品中展现的不仅是一个个荒诞有趣的故事,还展现了当时同样荒诞的社会。这些藏在喜剧外衣下的悲剧性与社会批判意义都被极大的忽视了,使得李渔的小说被贴上“庸俗、媚俗”的标签。
在当时明末清初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李渔借喜剧写悲剧,趣味化了社会的尖锐矛盾,化解了敏感的政治压力,还融入了自身的生活体悟。其作品不论是从体制形式的创新性还是内容语言的趣味性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着重于从前人较少研究的悲剧性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无声戏》隐含的悲剧性。2 《无声戏》中体现的悲剧类型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写到:“李渔的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的,展示的是社会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立身处世的问题。”[3]P254所以《无声戏》中的故事都是以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取材于作者身边事或是人口相传的故事,以体现社会世情,反映现实中人们遭遇的种种悲剧。这部小说集的内容所体现的悲剧类型可以分为婚姻恋爱、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三大悲剧类型。
2.1 婚姻恋爱之悲
在《无声戏》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入话有诗云:
天公局法乱如麻,十对夫妻九配差。常使娇莺栖老树,惯教顽石伴奇花。合欢床上眠仇侣,交颈帏中带软枷。只有鸳鸯无错配, 不许梦里抱琵琶。[4]P1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恋爱大多是不如意的,错配导致了种种婚姻悲剧。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如男女双方本人没有自主选择权,自古以来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一手操办,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男女结婚的目的只是为了繁衍后代;有的父母把儿女婚姻进行买卖来获取利益;丈夫可以把其妻子当做东西买卖;女性要对丈夫从一而终且必须遵守三从四德,而男性却可以有三妻四妾等。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以才产生了很多婚姻恋爱上的悲剧。主要分为婚姻制度下的女性之悲和男性之悲两方面。
首先是婚姻制度下的女性之悲:
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社会下,一直都是以男性为尊,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很多制度都束缚着女性,尤其是婚姻制度,婚娶听从父母,出嫁听从丈夫,女性几乎没有发言权。李渔身为一个活跃在市井中的作家,必然对此有所关注,《无声戏》中的几篇小说便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生存的悲惨状况。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包办婚姻制度,婚姻大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男女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在这样的制度下,男女双方没有感情基础便步入婚姻,造成结婚目的不纯,或是为了繁衍子嗣,或是政治联姻,增强家族实力,这样的结合,家庭实难和睦相亲。
在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文中一开始就对“红颜薄命”做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解释:
红颜薄命不是因为他有了红颜,然后才薄命,只为他应该薄命,所以才罚做红颜。[4]P1
看似无理的言论,实际上却说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不管是红颜薄命还是薄命红颜,终究都是女人的不幸。美貌的女子因为心志高大,想要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风流才子,但封建社会轮不到女子来决定自己的恋爱婚姻,若被有权有势的人看上了,或是早早被许了人,不管是怎样的人,女子只能认命,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一旦被聘,终生都不能再改,否则会遭人唾骂。李渔对红颜薄命的解释其实是他对女性悲惨命运的认识与同情,是对女子生存现状的揭露。
正话中讲到荆州第一富翁阙里侯,相貌奇丑,才学不济,且体有恶臭,如此之人却娶到了三个美女。第一个是邹长史之女,因是婢妾所生,四五岁就被许给了阙不全,后来邹长史看女儿才貌双全,阙里侯愚丑无比,“方才晓得错配了姻缘,却已受聘在先,悔之不及”。[4]P3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是多么低下,邹长史明知道婚约不可违背,还轻易的把女儿许给财主,丝毫不考虑女儿的幸福。他内心的后悔不是心疼女儿,而是可惜女儿本可以让他攀上更好的人家。女儿在他眼里,不是亲人,而是用来换取荣华富贵和利益关系的物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