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附件)
摘 要舒婷的诗歌的艺术来源于她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自我文化修养。舒婷诗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的苦闷社会下人的爱情,及后期对普通人的关注。舒婷的诗歌在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以象征等手法展现了她诗歌浪漫主义与理想色彩的艺术特色,以爱为中心展现了她的细腻和敏感,通过意象展现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目 录
绪论 1
1 舒婷诗歌的艺术来源 2
1.1 家庭教育 2
1.2 社会环境 2
1.3 自我的文化修养 3
2 舒婷诗歌艺术发展 4
2.1 艺术发展前期 4
2.2 艺术发展后期 5
3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6
3.1 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 6
3.2 女性的细腻和敏感 7
3.3 明丽隽美的意象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童年时期生活在外祖父家,青少年时期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舒婷的家庭教育对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家人的影响下舒婷对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外国的优秀文化都有甚好的认识。这为她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来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舒婷诗歌的发展体现了舒婷诗歌由出生到逐渐成熟的历程。在舒婷诗歌的发展历程上,她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而这前后期的分界线就是80年。舒婷诗歌前期主要展现的是苦闷社会下人的爱情,后期主要是书写社会现实中的普通人。
舒婷在不断学习中国与外国的优秀文化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观思想,而后有开始了大量的写作和积累优秀的诗词句式,在这些条件的催化下舒婷的诗歌逐渐成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可分为三点:一是浪漫主义与理想色彩,二是女性的细腻与敏感,三是意象。
本篇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来源,第二部分是舒婷诗歌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是舒婷诗歌的三个艺术特色的体现。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环境的分析及诗歌发展的历程研究,对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1 舒婷诗歌的艺术来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舒婷诗歌的艺术来源和她的生活,家庭教育,以及舒婷自我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1 家庭教育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家是个历史悠久的书香门第世家,舒婷的父亲是一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受过西洋教育的新式女性。舒婷小时候生活在厦门澎湖湾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家庭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舒婷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外祖父家舒婷自小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传统的优秀典集熏陶,亲人潜移默化的给她中国优秀文化的引导和教育,让舒婷从小就喜欢文学。舒婷的母亲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受母亲的影响舒婷对于外国文学很是喜爱,对于外国文学中的“人性”更是兴趣十足,“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人性、生命的尊重无疑引导着她的诗歌创作。舒婷生活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合璧的大家庭里,时刻感受着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五十年代时舒婷的父亲被打成了“右倾分子”,母亲因此抑郁成疾,过早的逝世。这样的家庭变故,让诗人的心理悄然发生着变化,她看到和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这些经历是诗人诗歌灵魂塑造的材料,是诗歌艺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社会环境
舒婷出生于建国初期,她经历了中国建国后的一系列的事件,在舒婷青少年时期 ,对她影响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文革”时的“上山下乡”。在“文革”正式爆发的时候,舒婷刚好14岁,念初二,六七十年代中国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1969年,17 岁的舒婷跟同代人一起,打包起大学梦和喜爱的文学书籍,离开家人来到闽西山区插队下乡,这是诗人再次感受到动乱社会下人的苦难生活,这不仅仅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是诗人创作的艺术来源。舒婷随着插队的潮流,下乡插队,这也为舒婷的诗歌创作内容,材料的积累做出了不凡的贡献。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诗人舒婷对于人生的感悟也不相同,同时也使的舒婷的情感更加丰富,这一切都为舒婷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使她的诗歌在岁月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后来舒婷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工人,八十年代初,中国上下都在为经济建设做准备,舒婷作为一名工人,她与那些工人有着共同的话语,共同的经历,所以她更能切实地感受到时代变化下工人的内心世界,在众人为现代化的生产而高兴时,她却是感受着那一代人的内心的苦闷,这都为舒婷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来源。
1.3 自我的文化修养
舒婷在上学拥有一点阅读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在外祖父家她阅读的多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典籍,后和父母生活后,她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外国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后她就开始了外国书籍的大量阅读,这些不仅有利于激发她对文学的热爱,也为她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舒婷的诗歌不仅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同时她在下乡插队期间学习了外国诗歌,她受到拜伦、普希金、泰戈尔[5]以及中国何其芳等多位诗人的影响,其后又认真的摘抄、诵读体会这些诗人诗歌的美妙。就是这样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诗人舒婷创作出了特别的诗歌作品。她通过对人生,爱情的感悟,写下了感悟的诗歌篇章。
2 舒婷诗歌艺术发展
舒婷出生于中国建国初期,她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在那样政治情绪激荡的年代里,她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经历了终生难忘的“上山下乡”的运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潮流。当最初的青春狂热消散以后,一代人理想的破碎,前程的渺茫和个人的痛苦及孤独,结晶成了舒婷诗情的喷发,在这样的政治动荡中,她的诗歌也在逐渐的变化,成熟,其中,她的诗在80年代有一条明理的分界线,舒婷经历了由迷惘到觉醒的思想历程。
2.1 艺术发展前期
“朦胧诗”[11]p180出现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悄然转型的时期,其中舒婷作为朦胧家族中的“独生女”更是受人关注,她没有其他哥哥弟弟的激烈、狂躁和喧嚣,她总是显得十分温柔和顺,多愁善感,她从女性角度,女性情怀倾诉着个人的心声,这一时期,舒婷主要是关注人的价值、爱情。
在舒婷早期的诗中,由于诗歌创作产生的文学环境的影响,她的诗多是对中国动乱社会的批评,不过舒婷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写下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苦闷社会下人的爱情价值观。如《初春》:“朋友,是春天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8]p121
在诗中我们看到舒婷她承担起一代人的责任,她批判当时的苦闷社会,她借诗歌破碎的表现动荡岁月中成长的一代“那种渴望有所贡献,对真理隐约的追求,对人生模糊的关切,”和“不被社会接受不被人们理解”[11]p214的矛盾与苦闷,表现了个人面对那样的历史与现实的无尽痛苦与无奈,如《雨别》:“我的痛苦变为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2]p183
作为一名女性,“情”的诉说总是必不可少,当然这个情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有爱情,有亲情,也有友情等。在舒婷的所有诗歌中,她的爱情诗歌的部分最为感人,女性的爱情关注似乎是那么理所当然,舒婷也不能避免写下了她的爱情观,早期舒婷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见解,通过其委婉、细腻、深沉、独特的爱情诗,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她对爱情的理解是那样真挚、深情。她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表现了爱情中女性的弱小,女性的寻求保护,女性依附男性生存的爱情。舒婷表现出新式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情观念,如《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思念》等就是在书写了女性新的爱情观念,她表示爱情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相互尊重。
目 录
绪论 1
1 舒婷诗歌的艺术来源 2
1.1 家庭教育 2
1.2 社会环境 2
1.3 自我的文化修养 3
2 舒婷诗歌艺术发展 4
2.1 艺术发展前期 4
2.2 艺术发展后期 5
3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6
3.1 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 6
3.2 女性的细腻和敏感 7
3.3 明丽隽美的意象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童年时期生活在外祖父家,青少年时期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舒婷的家庭教育对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家人的影响下舒婷对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外国的优秀文化都有甚好的认识。这为她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来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舒婷诗歌的发展体现了舒婷诗歌由出生到逐渐成熟的历程。在舒婷诗歌的发展历程上,她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而这前后期的分界线就是80年。舒婷诗歌前期主要展现的是苦闷社会下人的爱情,后期主要是书写社会现实中的普通人。
舒婷在不断学习中国与外国的优秀文化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观思想,而后有开始了大量的写作和积累优秀的诗词句式,在这些条件的催化下舒婷的诗歌逐渐成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可分为三点:一是浪漫主义与理想色彩,二是女性的细腻与敏感,三是意象。
本篇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来源,第二部分是舒婷诗歌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是舒婷诗歌的三个艺术特色的体现。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环境的分析及诗歌发展的历程研究,对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1 舒婷诗歌的艺术来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舒婷诗歌的艺术来源和她的生活,家庭教育,以及舒婷自我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1 家庭教育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家是个历史悠久的书香门第世家,舒婷的父亲是一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受过西洋教育的新式女性。舒婷小时候生活在厦门澎湖湾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家庭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舒婷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外祖父家舒婷自小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传统的优秀典集熏陶,亲人潜移默化的给她中国优秀文化的引导和教育,让舒婷从小就喜欢文学。舒婷的母亲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受母亲的影响舒婷对于外国文学很是喜爱,对于外国文学中的“人性”更是兴趣十足,“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人性、生命的尊重无疑引导着她的诗歌创作。舒婷生活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合璧的大家庭里,时刻感受着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五十年代时舒婷的父亲被打成了“右倾分子”,母亲因此抑郁成疾,过早的逝世。这样的家庭变故,让诗人的心理悄然发生着变化,她看到和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这些经历是诗人诗歌灵魂塑造的材料,是诗歌艺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社会环境
舒婷出生于建国初期,她经历了中国建国后的一系列的事件,在舒婷青少年时期 ,对她影响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文革”时的“上山下乡”。在“文革”正式爆发的时候,舒婷刚好14岁,念初二,六七十年代中国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1969年,17 岁的舒婷跟同代人一起,打包起大学梦和喜爱的文学书籍,离开家人来到闽西山区插队下乡,这是诗人再次感受到动乱社会下人的苦难生活,这不仅仅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是诗人创作的艺术来源。舒婷随着插队的潮流,下乡插队,这也为舒婷的诗歌创作内容,材料的积累做出了不凡的贡献。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诗人舒婷对于人生的感悟也不相同,同时也使的舒婷的情感更加丰富,这一切都为舒婷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使她的诗歌在岁月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后来舒婷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工人,八十年代初,中国上下都在为经济建设做准备,舒婷作为一名工人,她与那些工人有着共同的话语,共同的经历,所以她更能切实地感受到时代变化下工人的内心世界,在众人为现代化的生产而高兴时,她却是感受着那一代人的内心的苦闷,这都为舒婷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来源。
1.3 自我的文化修养
舒婷在上学拥有一点阅读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在外祖父家她阅读的多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典籍,后和父母生活后,她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外国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后她就开始了外国书籍的大量阅读,这些不仅有利于激发她对文学的热爱,也为她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舒婷的诗歌不仅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同时她在下乡插队期间学习了外国诗歌,她受到拜伦、普希金、泰戈尔[5]以及中国何其芳等多位诗人的影响,其后又认真的摘抄、诵读体会这些诗人诗歌的美妙。就是这样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诗人舒婷创作出了特别的诗歌作品。她通过对人生,爱情的感悟,写下了感悟的诗歌篇章。
2 舒婷诗歌艺术发展
舒婷出生于中国建国初期,她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在那样政治情绪激荡的年代里,她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经历了终生难忘的“上山下乡”的运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潮流。当最初的青春狂热消散以后,一代人理想的破碎,前程的渺茫和个人的痛苦及孤独,结晶成了舒婷诗情的喷发,在这样的政治动荡中,她的诗歌也在逐渐的变化,成熟,其中,她的诗在80年代有一条明理的分界线,舒婷经历了由迷惘到觉醒的思想历程。
2.1 艺术发展前期
“朦胧诗”[11]p180出现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悄然转型的时期,其中舒婷作为朦胧家族中的“独生女”更是受人关注,她没有其他哥哥弟弟的激烈、狂躁和喧嚣,她总是显得十分温柔和顺,多愁善感,她从女性角度,女性情怀倾诉着个人的心声,这一时期,舒婷主要是关注人的价值、爱情。
在舒婷早期的诗中,由于诗歌创作产生的文学环境的影响,她的诗多是对中国动乱社会的批评,不过舒婷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写下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苦闷社会下人的爱情价值观。如《初春》:“朋友,是春天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8]p121
在诗中我们看到舒婷她承担起一代人的责任,她批判当时的苦闷社会,她借诗歌破碎的表现动荡岁月中成长的一代“那种渴望有所贡献,对真理隐约的追求,对人生模糊的关切,”和“不被社会接受不被人们理解”[11]p214的矛盾与苦闷,表现了个人面对那样的历史与现实的无尽痛苦与无奈,如《雨别》:“我的痛苦变为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2]p183
作为一名女性,“情”的诉说总是必不可少,当然这个情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有爱情,有亲情,也有友情等。在舒婷的所有诗歌中,她的爱情诗歌的部分最为感人,女性的爱情关注似乎是那么理所当然,舒婷也不能避免写下了她的爱情观,早期舒婷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见解,通过其委婉、细腻、深沉、独特的爱情诗,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她对爱情的理解是那样真挚、深情。她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表现了爱情中女性的弱小,女性的寻求保护,女性依附男性生存的爱情。舒婷表现出新式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情观念,如《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思念》等就是在书写了女性新的爱情观念,她表示爱情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相互尊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