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委婉语比较研究【字数:10874】
摘 要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的来往也日渐密切,在交流的同时,难免会触碰到一些人们不愿意谈到的话题,对此,我们就需要用到委婉语。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英两国的委婉语使用进行充分比较,通过比较中英两国委婉语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原因,进而揭示出中英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Euphemism;Compar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目 录
引 言 1
1.委婉语概述 2
2.中英委婉语在一些主要领域中的比较 4
2.1“死亡”的表述的委婉语比较 4
2.2“年龄”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4
2.3“长相”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5
2.4“身材”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6
2.5“厕所”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7
3. 中英委婉语存在一致性的原因 8
3.1避讳原则 8
3.2礼貌原则 8
3.3化俗为雅 9
4. 中英委婉语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10
4.1宗教、思想 10
4.2等级观念 11
4.3价值观念 11
4.4文化 12
5.中英委婉语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意义 14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 言
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不能说或者不方便说的语言,这些语言被称为禁忌语,但有时候有些情况必须传达给对方,这就需要借助委婉语了。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的来往也日渐密切,所以研究委婉语也就成为了一个必要趋势。
本文主要对中英委婉语进行比较(英文国家主要以英国为主)。委婉语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是文化在语言当中的一种表现。两国委婉语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地理条件和它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很多文化中,委婉语都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委婉语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修饰作用,所以在生活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人们也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意用委婉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现阶段,国内外研究委婉语已经在语义方面、语用方面、翻译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广泛运用。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英委婉语在不同领域的比较进行研究,有助于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委婉语,从而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使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1.委婉语概述
委婉语是指用婉转含蓄或拐弯抹角的说法代替会使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言语[1]p219。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好说出口的话,而这些话不能直接说出来,需要用到一些比较婉转、显得更有礼貌的语言来代替它们,显得更加有礼貌,这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明思想的方式,也就是说,委婉语的作用就是要达到一种让人舒服的、和谐的目的。委婉语作为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缓解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和谐愉快的语言环境。
中英两国在某种程度上对委婉语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判断一个人的交际是否成功,委婉语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根据会话礼貌原则,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2]P59。由此可见,委婉语具有很好的修饰和美化效果。
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和别人交际的过程中用到的一种交际手段,人们平常会尽量避免使用让人下不来台阶的语言,而是会使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蜿蜒迂回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委婉语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已经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诉求:譬如人们的避讳心理、礼貌心理、求雅心理等。
对于中国而言,研究委婉语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明清时期的委婉语,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民间风俗的研究;二是对避讳的研究。例如,明代对民间风俗的避讳现象进行了研究,代表人物是陆荣。清朝又对避讳现象做了系统深刻的研究,代表人物是钱大昕。现代汉语界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陈北郊先生为代表,秉承了历史悠久的避讳现象;另一类则继承了修辞学中的委婉语。
在英国,委婉语被拿来研究的时间也比较早,于 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作家Gorge Blunt就在英文中首次引用了euphemism一词,并给出一个解释: Euphemism is a good of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虽然两国都有研究委婉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但两国在不同领域使用的委婉语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两国之间委婉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又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的。了解这些原因对于我们研究中英两国的委婉语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2.中英委婉语在一些主要领域中的比较
2.1 “死亡”的表述的委婉语比较
“死亡,人类最为恐惧的一种现象”[3]p1。无论在哪个国家,“死亡”这个话题都是人们所不愿意谈到的。但是,与此同时,“死”又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话题,所以,当谈到“死”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用一些较为婉转或者中性的说法来代替。中英委婉语中关于“死”的表述,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避讳心理,但是表达又有所不同。
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Euphemism;Compar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目 录
引 言 1
1.委婉语概述 2
2.中英委婉语在一些主要领域中的比较 4
2.1“死亡”的表述的委婉语比较 4
2.2“年龄”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4
2.3“长相”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5
2.4“身材”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6
2.5“厕所”方面的委婉语比较 7
3. 中英委婉语存在一致性的原因 8
3.1避讳原则 8
3.2礼貌原则 8
3.3化俗为雅 9
4. 中英委婉语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10
4.1宗教、思想 10
4.2等级观念 11
4.3价值观念 11
4.4文化 12
5.中英委婉语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意义 14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 言
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不能说或者不方便说的语言,这些语言被称为禁忌语,但有时候有些情况必须传达给对方,这就需要借助委婉语了。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的来往也日渐密切,所以研究委婉语也就成为了一个必要趋势。
本文主要对中英委婉语进行比较(英文国家主要以英国为主)。委婉语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是文化在语言当中的一种表现。两国委婉语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地理条件和它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很多文化中,委婉语都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委婉语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修饰作用,所以在生活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人们也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意用委婉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现阶段,国内外研究委婉语已经在语义方面、语用方面、翻译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广泛运用。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英委婉语在不同领域的比较进行研究,有助于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委婉语,从而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使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1.委婉语概述
委婉语是指用婉转含蓄或拐弯抹角的说法代替会使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言语[1]p219。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好说出口的话,而这些话不能直接说出来,需要用到一些比较婉转、显得更有礼貌的语言来代替它们,显得更加有礼貌,这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明思想的方式,也就是说,委婉语的作用就是要达到一种让人舒服的、和谐的目的。委婉语作为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缓解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和谐愉快的语言环境。
中英两国在某种程度上对委婉语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判断一个人的交际是否成功,委婉语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根据会话礼貌原则,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2]P59。由此可见,委婉语具有很好的修饰和美化效果。
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和别人交际的过程中用到的一种交际手段,人们平常会尽量避免使用让人下不来台阶的语言,而是会使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蜿蜒迂回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委婉语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已经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诉求:譬如人们的避讳心理、礼貌心理、求雅心理等。
对于中国而言,研究委婉语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明清时期的委婉语,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民间风俗的研究;二是对避讳的研究。例如,明代对民间风俗的避讳现象进行了研究,代表人物是陆荣。清朝又对避讳现象做了系统深刻的研究,代表人物是钱大昕。现代汉语界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陈北郊先生为代表,秉承了历史悠久的避讳现象;另一类则继承了修辞学中的委婉语。
在英国,委婉语被拿来研究的时间也比较早,于 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作家Gorge Blunt就在英文中首次引用了euphemism一词,并给出一个解释: Euphemism is a good of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虽然两国都有研究委婉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但两国在不同领域使用的委婉语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两国之间委婉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又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的。了解这些原因对于我们研究中英两国的委婉语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2.中英委婉语在一些主要领域中的比较
2.1 “死亡”的表述的委婉语比较
“死亡,人类最为恐惧的一种现象”[3]p1。无论在哪个国家,“死亡”这个话题都是人们所不愿意谈到的。但是,与此同时,“死”又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话题,所以,当谈到“死”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用一些较为婉转或者中性的说法来代替。中英委婉语中关于“死”的表述,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避讳心理,但是表达又有所不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