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稼轩词中的军事意象

摘 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词风格以豪放为主,其词既抒写了力求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亦倾吐了壮志难酬的悲愤。研究稼轩词定会发现大量的军事意象,本文将从具体的词作中探究辛弃疾如何运用马、剑、弓、旌旗等军事意象,以及词人坎坷一生和当时贤佞错位的时代面貌,文人纷纷以笔代剑抒写豪情,军事意象的涌现使意象群发生转折,充满阳刚美和豪放美。探究其词中的军事意象能促进对南宋词风格的认识,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辛弃疾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力图统一的爱国精神。
目 录
引 言 1
1 稼轩词中的军事意象 2
1.1 马 2
1.2 剑 3
1.3 弓 4
1.4 旌旗 5
1.5 其他军事意象 6
2 军事意象的成因 8
2.1 早期的军旅生涯 8
2.2 坎坷的人生遭遇 9
2.3 强烈的爱国情怀 10
3 军事意象的意义 12
3.1 折射了时代的真实面貌 12
3.2 展现了浓厚的尚武精神 13
3.3 扩大了词的审美范畴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 言
意象,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历来被很多诗人、词人普遍运用。“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1]P173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2]P3也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绪依托在客观物体上,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透视作者的情感。由于作家对意象的选取以及对所选取意象的表现和理解差异,往往反映出了诗或词不同的个性风格。稼轩词中运用鲜明独特的军意象则反映出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同时也体现了辛词的豪放沉郁风格。
前人对稼轩词意象的探究,多是自然植物意象或情感意象的整体研究,把稼轩词中的军事意象作为专题研究的较少,其中探究稼轩词中军事意象的成因和意义很少涉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从三方面对稼轩词中的军事意象进行重点论述。结合具体词作的主要内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意象特征,对稼轩词中马、剑、弓、旌旗及其他军事意象具体分析,感悟军事意象的豪放美;重点阐述辛稼轩早期的军旅生涯,坎坷的人生遭遇,强烈的爱国情怀三方面军事意象的成因;本文延伸探究稼轩词中军事意象的意义,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展现浓厚的尚武精神,扩大词的审美范畴。辛弃疾既发展了军事意象,又对其作了创新,因此能从其军事意象透视黑暗病态的时代风貌,刚健豪放的词体风格,以及深刻地理解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力图统一的爱国精神,更感受辛词的发展创新。
1 稼轩词中的军事意象
稼轩词作中,马、剑、弓、旌旗等大量的军事意象活跃其间,辛弃疾通过这些军事意象,或写战场上的激烈拼杀,或写军事器物的冰冷,或写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构成雄阔的壮丽景观,使人惊叹。
1.1 马
辛弃疾一提到“马”意象,就立刻气血喷涌,心潮澎湃难以平静。马意象在稼轩词作中是愿长空腾跃的野马,是上阵杀敌的铁骑,是嘶空长啸的良驹,道出辛弃疾屈身为国,才可补天,渴望马革裹尸,建立功勋的理想。辛弃疾是一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3]P596的爱国英雄,其收复失地的愿望是注定不会实现,因此时常追忆往日横戈跃马战事生活,愤慨现实生活的悲痛,马意象自然就呈现出野性豪放和空肥悲凉的两种状态。
辛弃疾部分词作中,马呈现出了一种野性豪放的状态,奔腾在广阔的战场,试看:“谁唱黄鸡白酒,犹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说与西湖客》)[3]P314中的“千骑”意象,战马在边关塞外肆意奔腾,无忧无虑,表现出极为雄伟壮阔的场景,身骑骏马上阵杀敌是辛弃疾曾经有过的辉煌,词人借马意象表达对往昔战场经历的渴望与追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3]P483词中的“突骑”意象是突击敌军的骑兵,骑兵们驾着战马冲锋陷阵,此时马是勇敢敏捷的,狂野豪放的,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了意得志满的战马形象,这也正是曾经统帅千军万马的辛弃疾的真实再现,显示出他对那段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极为钟爱的特殊感情。“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3]P58,战“马”身披黑貂裘,为国奔走效力,这正是辛弃疾一身锐气,英姿飒爽的象征。其他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P242中的“的卢”,四蹄轻快,是奔突惊风的快马,“骑騄駬,籋青云”(《鹧鸪天和张子志提举》)[3]P53中的“騄駬”,名作绿耳骏马,可一日千里,等马意象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意境。
空肥悲凉的马在稼轩词中也常出现,无用武之地的肥马正是辛弃疾自己,词人借马意象抒发自己对残酷现实的愤懑。如“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3]P73中的“马”意象,马在胡尘边塞伴着腥风血雨,行使保家护国的职责,但它也只是“空肥”被遗弃的形象,可这正如辛弃疾,一个踌躇满志的报国英雄,空有军事才华却得不到施展,何其悲凉[4]。又如(《卜算子万里籋浮云》)[3]P493中的“凡马”和“老骥”意象,天马万里追云,一声长嘶超过了千万匹瘦弱“凡马”,平常马匹和年事高的骏马虽生来平凡,却心怀志向。老骥有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傲兀骨气,以瘦马意象的寒怆衬出高头骏马的洒脱。辛弃疾是有志向的千里马,可惜统治者里没有像曹公这样看重千里马的人。
看《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3]P238中“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其中的“汗血”和“骏骨”都在写马,拉盐车的汗血良马困顿不堪而无人问津,用此映射当政者空说征求人才,志士长期受压制,却空收残骸骏骨。稼轩词直抒胸臆,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面对时政不谐的局面,词人哀叹国家山河破碎,自比汗血良马,爱国志士无人顾惜,诉说长期压抑后的悲愤,抒发郁勃胸中的万千感伤,道出了当政者虚伪黑暗的丑恶嘴脸。笔键境阔,笔调高昂,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
1.2 剑
剑在古代士大夫眼里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实现报国理想的尖兵利器,剑意象已成为辛弃疾人生理想的载体,承载着他的情感和信念。辛弃疾欲借“剑履山河”的厉剑和“醉舞狂歌”的长剑梦回塞外,驰骋疆场。
志在“剑履山河”的厉剑在辛弃疾南归后的词篇中大量出现。剑意象背负着民族使命,寄托着辛弃疾对故土难割舍的情怀,加之辛弃疾不凡的文韬武略,所以常念收复失地。其“此日楼台鼎鼐,他日剑履山河”(《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3]P563中剑意象与山河平齐,直戳长空,气势雄伟,剑代指作者的报国梦,剑可抗金平山河,完成词人的统一理想。“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3]P337其中的剑尖长锋利,是可清扫西北浮云的万里长剑,剑扫妖氛,其豪情壮志毕见。词人从小刻苦练剑,深知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的道理,王春庭先生曾在《辛弃疾传》[5]P4中描述清早起来就看到院子里舞剑的少年辛弃疾,那一招一式舞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辛弃疾从小立志“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3]P73,这把厉剑直指山河,扎根入心,呼唤着辛弃疾奔腾豪迈直指山河的豪情。辛弃疾的剑法日益精进,希望早日去征战沙场,报效祖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