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小说的成长书写以路小路系列为例(附件)
摘 要中国文化自古就关注个人成长,当代以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种写作尝试。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路内的创作从自身出发,对九十年代下主人公成长状态进行还原,尤以其以“路小路”为主角的“追随三部曲”所叙述的成长轨迹,展现青春的成长本质,诉说着“成长未必是走向终点的旅程”的成长故事。本文首先从中国当代小说的成长故事角度探讨对成长的关注和成长故事创作中的尝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路内作品“追随三部曲”主人公路小路的成长路途——九十年代的时间背景,戴城的空间隐喻以及女性、父辈、“哥们”的人物关系摹写成长的背面,剖析其中丰富的成长意象,发掘暗含着爱与遗失的真实成长心境,刻画戴城少年无所事事拘于个人成长困境却保持自我追寻,顽强生长的成长主题;并由此分析其日常视角的叙事特征和幽默反叛的行文风格。
目 录
前言 1
(一)“70后”作家成长小说的创作背景 1
(二)路内小说研究概述 1
一、中国当代小说的成长书写 3
(一)成长故事的书写渴望 3
(二)成长故事的书写探索 3
二、路内小说的成长内容 5
(一)成长题材——成长的背面 5
(二)成长轨迹——千禧年的“巴比伦” 6
(三)成长意象 10
(四)成长主题——青春的终点 11
三、路内小说的成长书写特点 14
(一)视角的关照与抽离 14
(二)反叛的黑色幽默 15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前言
“70后作家”成长小说的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70后作家”便开始进行创作,至今已具有三十年的创作经历。但“70后作家”长期以来在文坛处于尴尬位置,他们成长于90年代的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错过了“文革”后基于伤痛反思所兴起的文学思潮、创作热,也与千禧年后的文化市场和网络文学的兴起失之交臂,他们在经济发展与精神失落之间成为断裂中的一代。而一批“70后”作家选择将这种成长经历作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尝试以笔突围。张丽军在《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中对此有所论述:“70后作家群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出场方式:一种是高声喧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本能冲动的,意图消解意识形态却被新意识形态俘获命运的‘美女写作’美女写作;另一种是默默探索、自在明净的,把历史、文化、人性的思考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纯文学写作’。”后者以路内、徐则臣、阿乙以及冯唐等为代表,展现出“70后作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和丰富的创作能力,这使得他们得以再次以自己的独特创作登上文学舞台。
其中,路内围绕着“成长”主题创造出系列小说,历时七年创作了由《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和《天使坠落在哪里》三部既独立成书,又彼此映照的“追随三部曲”。其创作原型来自自身成长经历,对九十年代的青春成长本质力图还原,挖掘成长内涵,展现出最真实的成长状态与精神困境,形成了独特且成熟的创作风格。文学评论家葛红兵就曾指出“路内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的出现,显示了七十年代生作家的真正觉醒和成熟。”
路内小说研究概述
路内,本名商俊伟,1973年出生,苏州人,现居于上海。2007年,路内在纯文学刊物《收获》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此后于2008年发表《追随她的旅程》,于2014年发表了《天使坠落在哪里》,至此完成了近70万字的“追随三部曲”。
现阶段,关于路内作品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三方面:一是针对路内的某一部作品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剖析,如张艳梅在《<少年巴比伦>的叙事策略》一文中以路内的作品个案《少年巴比伦》为例,对其叙事风格中的回溯式叙事、隐喻式青春、油滑与忧伤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二是从成长小说角度对路内整体作品(尤以“追随三部曲”为主)的青春书写进行归纳或评论,如蒋励在《路内小说成长叙事论》中对结合路内小说研究状况对路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的独特性进行剖析,认为比起“文革”以前成长小说对时代的述说热情,路内小说倾向于回归到青春本身,刻画成长的复杂本质,阐释路内成长小说中的人性探寻主题,分析路内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多变的叙事视角;吴梦云的《路内成长小说创作论》则从主题、叙事手法以及文学价值这三个角度探讨了路内成长小说的特点。三是对路内创作风格与观念进行研究,如李振《像守财奴一样守住自己的往事——路内论》、李伟长《作为观念史的路内小说》,对路内小说中流露隐含的社会发展状态进行解读。值得一提的是,唐烨琅的《苏童、路内成长小说创作比较》从成长小说角度对苏童与路内的写作主题、形象、叙事三个大方面进行两代作家的作品比较。
中国当代小说的成长书写
成长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所以成长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经典性。中国成长故事的述说渴望起源于中国文化中对个人道德完善与家国情怀的表达,当代以来,对文革集体狂热的历史反思,社会变迁以及西方哲学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作家们新的创作热情,他们将视线投向个体,致力于反映个体的成长状态与自我确立过程,并进行了正成长小说、反成长小说与准成长小说三种不同成长轨迹的创作尝试。
成长故事的书写渴望
中国文化自古就重视对个人修养与精神的培育,注重对成长过程的关怀与道德塑造,这构成了早期人们对成长故事的书写渴望——倡导“文以载道”,试图通过“文”传递道德规则,塑造理想社会角色。但在古代文学中并没有形成对应的成长故事的书写形式与风格,而是将个体置于社会、国家之中,人生的磨难与人格的修炼是为了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轨迹,个人命运与国家宗族命运相关。这就使得个体成长故事常被淹没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个体的成长故事与成长轨迹显得模糊不清,所以这其中虽然不乏精彩的成长书写片段,却几乎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
当代以来,文革后对历史的反思与突破,对极端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厌弃,对“人”与“人性”的重新肯定——作家们的视线转向对个体成长的关注,意识到“人真正的主体性不是体现在他在外部世界的经验自由上,不是体现在那种外在的实践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上,而是体现在主体内在的自我完善上,体现在人的精神自由是否得到了完整的实现上。”因此,作家们希望通过书写成长故事能够反映个体自我寻找和自我确立的深层意义,人们寄希望于成长小说承担起一种理性启蒙的角色,而这种“理性”以“感性”书写,传达着个体本位的书写渴望。
目 录
前言 1
(一)“70后”作家成长小说的创作背景 1
(二)路内小说研究概述 1
一、中国当代小说的成长书写 3
(一)成长故事的书写渴望 3
(二)成长故事的书写探索 3
二、路内小说的成长内容 5
(一)成长题材——成长的背面 5
(二)成长轨迹——千禧年的“巴比伦” 6
(三)成长意象 10
(四)成长主题——青春的终点 11
三、路内小说的成长书写特点 14
(一)视角的关照与抽离 14
(二)反叛的黑色幽默 15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前言
“70后作家”成长小说的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70后作家”便开始进行创作,至今已具有三十年的创作经历。但“70后作家”长期以来在文坛处于尴尬位置,他们成长于90年代的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错过了“文革”后基于伤痛反思所兴起的文学思潮、创作热,也与千禧年后的文化市场和网络文学的兴起失之交臂,他们在经济发展与精神失落之间成为断裂中的一代。而一批“70后”作家选择将这种成长经历作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尝试以笔突围。张丽军在《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中对此有所论述:“70后作家群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出场方式:一种是高声喧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本能冲动的,意图消解意识形态却被新意识形态俘获命运的‘美女写作’美女写作;另一种是默默探索、自在明净的,把历史、文化、人性的思考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纯文学写作’。”后者以路内、徐则臣、阿乙以及冯唐等为代表,展现出“70后作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和丰富的创作能力,这使得他们得以再次以自己的独特创作登上文学舞台。
其中,路内围绕着“成长”主题创造出系列小说,历时七年创作了由《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和《天使坠落在哪里》三部既独立成书,又彼此映照的“追随三部曲”。其创作原型来自自身成长经历,对九十年代的青春成长本质力图还原,挖掘成长内涵,展现出最真实的成长状态与精神困境,形成了独特且成熟的创作风格。文学评论家葛红兵就曾指出“路内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的出现,显示了七十年代生作家的真正觉醒和成熟。”
路内小说研究概述
路内,本名商俊伟,1973年出生,苏州人,现居于上海。2007年,路内在纯文学刊物《收获》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此后于2008年发表《追随她的旅程》,于2014年发表了《天使坠落在哪里》,至此完成了近70万字的“追随三部曲”。
现阶段,关于路内作品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三方面:一是针对路内的某一部作品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剖析,如张艳梅在《<少年巴比伦>的叙事策略》一文中以路内的作品个案《少年巴比伦》为例,对其叙事风格中的回溯式叙事、隐喻式青春、油滑与忧伤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二是从成长小说角度对路内整体作品(尤以“追随三部曲”为主)的青春书写进行归纳或评论,如蒋励在《路内小说成长叙事论》中对结合路内小说研究状况对路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的独特性进行剖析,认为比起“文革”以前成长小说对时代的述说热情,路内小说倾向于回归到青春本身,刻画成长的复杂本质,阐释路内成长小说中的人性探寻主题,分析路内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多变的叙事视角;吴梦云的《路内成长小说创作论》则从主题、叙事手法以及文学价值这三个角度探讨了路内成长小说的特点。三是对路内创作风格与观念进行研究,如李振《像守财奴一样守住自己的往事——路内论》、李伟长《作为观念史的路内小说》,对路内小说中流露隐含的社会发展状态进行解读。值得一提的是,唐烨琅的《苏童、路内成长小说创作比较》从成长小说角度对苏童与路内的写作主题、形象、叙事三个大方面进行两代作家的作品比较。
中国当代小说的成长书写
成长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所以成长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经典性。中国成长故事的述说渴望起源于中国文化中对个人道德完善与家国情怀的表达,当代以来,对文革集体狂热的历史反思,社会变迁以及西方哲学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作家们新的创作热情,他们将视线投向个体,致力于反映个体的成长状态与自我确立过程,并进行了正成长小说、反成长小说与准成长小说三种不同成长轨迹的创作尝试。
成长故事的书写渴望
中国文化自古就重视对个人修养与精神的培育,注重对成长过程的关怀与道德塑造,这构成了早期人们对成长故事的书写渴望——倡导“文以载道”,试图通过“文”传递道德规则,塑造理想社会角色。但在古代文学中并没有形成对应的成长故事的书写形式与风格,而是将个体置于社会、国家之中,人生的磨难与人格的修炼是为了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轨迹,个人命运与国家宗族命运相关。这就使得个体成长故事常被淹没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个体的成长故事与成长轨迹显得模糊不清,所以这其中虽然不乏精彩的成长书写片段,却几乎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
当代以来,文革后对历史的反思与突破,对极端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厌弃,对“人”与“人性”的重新肯定——作家们的视线转向对个体成长的关注,意识到“人真正的主体性不是体现在他在外部世界的经验自由上,不是体现在那种外在的实践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上,而是体现在主体内在的自我完善上,体现在人的精神自由是否得到了完整的实现上。”因此,作家们希望通过书写成长故事能够反映个体自我寻找和自我确立的深层意义,人们寄希望于成长小说承担起一种理性启蒙的角色,而这种“理性”以“感性”书写,传达着个体本位的书写渴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