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孽子的放逐与救赎白先勇孽子解读(附件)
摘 要《孽子》是台湾作家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聚焦同性恋这个特殊群体,展现生活在莲花池边被社会被家庭所放逐的孽子们的心路历程,揭开他们放荡外表下满目疮痍的心。同性恋群体一直以来被视为社会的异类,不被主流社会所承认,只能游走于社会边缘,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同属于社会边缘人的白先勇始终用悲悯的眼光注视着这群处于社会边缘的孽子们,看他们在边缘社会里挣扎找寻,积极的进行救赎与自我救赎,努力实现与家庭和社会的和解。本文从原生家庭的复杂性和不可逃避的孽的命运入手探析孽子的形成原因,分析孽子们被社会被家庭放逐后所处的边缘困境和他们各自寻求救赎的种种途径,展现孽子在黑暗世界里对光明的热烈期盼,唤起大众对孽子的宽容以及平等对待孽子的思考。
目 录
前 言 1
一、孽子的形成探析 2
(一)无法选择的生长环境 2
(二)无法逃脱的命运主宰 3
二、孽子的放逐 5
(一)生存在黑暗边缘的孽子 5
(二)游走在社会道德边缘的孽子 5
(三)徘徊在家边缘的孽子 6
三、孽子的救赎 8
(一)放逐与救赎之间 8
(二)救赎路上的导引者 8
(三)孽子的自我救赎 9
(四)父子关系的重建——以傅代父 12
四、《孽子》新启迪 14
(一)腾飞于黑暗中的希望 14
(二)呼唤宽容与救赎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前 言
作为在海外华人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和台湾现代派小说界的领军人物,白先勇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登文坛至今发表短篇小说36篇,长篇小说1部。虽然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却以丰富的思想价值、真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赢得广泛关注,奠定了不可撼动的文坛地位。作为白先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孽子》是白先勇经过六年酝酿期后的呕心沥血之作,白先勇在这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同样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社会边缘人,白先勇更能感同身受于孽子的经历,在放逐与救赎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先勇同样作为同性恋者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他把这种无法言说的痛楚全部诉诸笔端,将同性恋者所经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残酷的现实磨难与无法言喻的心灵哀痛展现的淋漓尽致。
《孽子》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直接描写同性恋群体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孽子》的批评研究也层出不穷。关于《孽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类是对小说主题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同性恋说、亲情说、问题少年说、救赎说、政治影射说、主题多层面说”六种。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探讨揭示白先勇作品深层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情怀。一类是对小说文本和人物的分析,白先勇在小说中塑造了阿青、小玉、龙子、阿凤等孽子形象,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通过对孽子形象的分析,表达对同性恋者悲剧命运的同情。另一类是对小说中意象的研究,例如对“父亲”形象的研究;阿凤这一“野凤凰”意象的研究;新公园里“红莲”意象的研究等。通过对一系列审美意象的研究,传达出同性恋者们的心灵独白,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孽子》做了探究和解读,对小说的人物也做了深入的剖析,但有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许多研究还只停留在“主题说”的表层上,没有对孽子的形成原因及他们的心理进行深入探析。为了对《孽子》做出相对全面的分析,本文将围绕前言、本论、结语三个部分展开:在前言中简要概括《孽子》的创作背景和研究概述,并阐述自己的研究思路;在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通过探析孽子的形成原因,揭示孽子同性恋倾向形成的必然性,之后引出放逐与救赎的主题,通过对孽子们所处的边缘困境和各自寻求救赎的方法的描写,感受孽子们无法言说的心灵痛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结语部分通过对《孽子》的总结唤醒人们内心最原始最深邃的悲悯,引发对孽子生存境况的思考,呼唤自由与平等。
一、孽子的形成探析
白先勇在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青春鸟”形象,他们因为不同的际遇从各自不同的地方飞到同一个栖息地,这些各异的“青春鸟”们有着相同的名字——孽子。书中的这些“青春鸟”之所以被冠以“孽子”的称谓不外乎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性倾向,而他们独特的性倾向注定了与传统社会道德的不可相容性,他们用各自不同的身世背景展现着各个层面的生活苦难,孽子身份的形成原因值得我们探析。
(一)无法选择的生长环境
在《孽子》中,小玉和吴敏都生长于女性占主导的家庭环境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严重缺失。小玉的父亲是卖化妆品的日本商人,在他未出生之前就回了日本,因此小玉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占据了他的生命成长过程。母亲对小玉是极其宠爱的,就算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后也极力的维护他,母亲对小玉的宠爱在文中吃拜拜肉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吴敏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同样缺席,但他也从未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父亲入狱,母亲与别人私奔,吴敏从小就寄居在二婶家,二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母亲”角色。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再加上二婶的强势,吴敏生活的战战兢兢,这也是他后天懦弱性格产生的主要原因。弗洛伊德认为,一般有问题的家庭都会产生有问题的孩子,特别是在歇斯底里患者里,可以发现那些或因死亡,或因离婚、分居,而过早失去父母亲一方的孩子,其全部爱情皆被剩下的一个吸收,因而决定了日后这孩子选择性对象时所期望的性别,终于造成了永久性的性倒错。小玉和吴敏长期生活在女性占主导的生长环境中,母亲代替了父亲的角色,导致他们在行为方式上更多的会倾向于女性化。小玉和吴敏都属于具备女性气质的青春鸟,吴敏一直以来都属于逆来顺受的性格,包揽张先生家里的所有家务而毫无怨言,被张先生毫无理由的赶出家门也只是默默接受;相比于吴敏,小玉的性格更为泼辣一点,但是因为外貌清秀和从母亲身上习得的一些女性化的行为,从小就被戏称为“浅丘琉璃子”。再加上父亲角色的缺失没有给他们提供正确的男性认知和性别角色示范,他们的男性自我认定不完善,因此当他们在离开女性主导的生长环境后更倾向于寻找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形成同性恋倾向。由此可见,家庭环境的失衡是造成小玉和吴敏同性恋倾向的重要因素。
目 录
前 言 1
一、孽子的形成探析 2
(一)无法选择的生长环境 2
(二)无法逃脱的命运主宰 3
二、孽子的放逐 5
(一)生存在黑暗边缘的孽子 5
(二)游走在社会道德边缘的孽子 5
(三)徘徊在家边缘的孽子 6
三、孽子的救赎 8
(一)放逐与救赎之间 8
(二)救赎路上的导引者 8
(三)孽子的自我救赎 9
(四)父子关系的重建——以傅代父 12
四、《孽子》新启迪 14
(一)腾飞于黑暗中的希望 14
(二)呼唤宽容与救赎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前 言
作为在海外华人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和台湾现代派小说界的领军人物,白先勇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登文坛至今发表短篇小说36篇,长篇小说1部。虽然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却以丰富的思想价值、真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赢得广泛关注,奠定了不可撼动的文坛地位。作为白先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孽子》是白先勇经过六年酝酿期后的呕心沥血之作,白先勇在这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同样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社会边缘人,白先勇更能感同身受于孽子的经历,在放逐与救赎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先勇同样作为同性恋者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他把这种无法言说的痛楚全部诉诸笔端,将同性恋者所经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残酷的现实磨难与无法言喻的心灵哀痛展现的淋漓尽致。
《孽子》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直接描写同性恋群体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孽子》的批评研究也层出不穷。关于《孽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类是对小说主题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同性恋说、亲情说、问题少年说、救赎说、政治影射说、主题多层面说”六种。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探讨揭示白先勇作品深层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情怀。一类是对小说文本和人物的分析,白先勇在小说中塑造了阿青、小玉、龙子、阿凤等孽子形象,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通过对孽子形象的分析,表达对同性恋者悲剧命运的同情。另一类是对小说中意象的研究,例如对“父亲”形象的研究;阿凤这一“野凤凰”意象的研究;新公园里“红莲”意象的研究等。通过对一系列审美意象的研究,传达出同性恋者们的心灵独白,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孽子》做了探究和解读,对小说的人物也做了深入的剖析,但有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许多研究还只停留在“主题说”的表层上,没有对孽子的形成原因及他们的心理进行深入探析。为了对《孽子》做出相对全面的分析,本文将围绕前言、本论、结语三个部分展开:在前言中简要概括《孽子》的创作背景和研究概述,并阐述自己的研究思路;在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通过探析孽子的形成原因,揭示孽子同性恋倾向形成的必然性,之后引出放逐与救赎的主题,通过对孽子们所处的边缘困境和各自寻求救赎的方法的描写,感受孽子们无法言说的心灵痛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结语部分通过对《孽子》的总结唤醒人们内心最原始最深邃的悲悯,引发对孽子生存境况的思考,呼唤自由与平等。
一、孽子的形成探析
白先勇在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青春鸟”形象,他们因为不同的际遇从各自不同的地方飞到同一个栖息地,这些各异的“青春鸟”们有着相同的名字——孽子。书中的这些“青春鸟”之所以被冠以“孽子”的称谓不外乎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性倾向,而他们独特的性倾向注定了与传统社会道德的不可相容性,他们用各自不同的身世背景展现着各个层面的生活苦难,孽子身份的形成原因值得我们探析。
(一)无法选择的生长环境
在《孽子》中,小玉和吴敏都生长于女性占主导的家庭环境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严重缺失。小玉的父亲是卖化妆品的日本商人,在他未出生之前就回了日本,因此小玉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占据了他的生命成长过程。母亲对小玉是极其宠爱的,就算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后也极力的维护他,母亲对小玉的宠爱在文中吃拜拜肉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吴敏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同样缺席,但他也从未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父亲入狱,母亲与别人私奔,吴敏从小就寄居在二婶家,二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母亲”角色。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再加上二婶的强势,吴敏生活的战战兢兢,这也是他后天懦弱性格产生的主要原因。弗洛伊德认为,一般有问题的家庭都会产生有问题的孩子,特别是在歇斯底里患者里,可以发现那些或因死亡,或因离婚、分居,而过早失去父母亲一方的孩子,其全部爱情皆被剩下的一个吸收,因而决定了日后这孩子选择性对象时所期望的性别,终于造成了永久性的性倒错。小玉和吴敏长期生活在女性占主导的生长环境中,母亲代替了父亲的角色,导致他们在行为方式上更多的会倾向于女性化。小玉和吴敏都属于具备女性气质的青春鸟,吴敏一直以来都属于逆来顺受的性格,包揽张先生家里的所有家务而毫无怨言,被张先生毫无理由的赶出家门也只是默默接受;相比于吴敏,小玉的性格更为泼辣一点,但是因为外貌清秀和从母亲身上习得的一些女性化的行为,从小就被戏称为“浅丘琉璃子”。再加上父亲角色的缺失没有给他们提供正确的男性认知和性别角色示范,他们的男性自我认定不完善,因此当他们在离开女性主导的生长环境后更倾向于寻找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形成同性恋倾向。由此可见,家庭环境的失衡是造成小玉和吴敏同性恋倾向的重要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