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物形象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例(附件)
摘 要路遥是当代文坛著名作家,他将整个青春与生命付之于创作,并取得了令人瞻目的成绩,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意义非凡。《平凡的世界》,路遥经历了创作上的一大跳跃,作品意蕴更为深厚。本文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例,对《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以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平凡形象为研究重点,并从平凡环境这一背景出发,分析其笔下平凡人物形象的成因,并阐述路遥塑造平凡人物形象的意义。
目 录
1 引言 1
2 《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代表 2
2.1 家庭的守护者孙少安 2
2.2 梦想的追求者孙少平 3
3 《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 6
3.1 平凡的自然环境 6
3.2 平凡的社会环境 7
4 《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9
4.1 文学史意义 9
4.2 对青年成长的意义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路遥的存在,无疑是文坛之大幸。他用全部青春与生命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他经历过不同的生活,体味过不同的人间辛酸,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更好地将生活体验付之于笔端,成就不平凡的文学著作。路遥平静地关注时代发展与历史演变,并在作品中分析,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劳动人民的坎坷人生。在长期文学积淀与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路遥《平凡的世界》诞生了。同样是写农村题材,路遥着眼于陕北民众典型的农村生活,塑造了平凡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
从路遥的绝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在书中写到:“第二部完全结束,我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被扯断”[1]P79可知路遥是豁出命来写作的。当他写《平凡的世界》才到三分之二时,已经病入膏肓,甚至奄奄一息。当时,路遥的处境,是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在路遥的心中,除了热爱写作,还有着更多源于民族精神所孕育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是为人民而写作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在他的笔下都是被赋予高贵灵魂的载体。
《平凡的世界》塑造了如孙玉厚,田福堂,孙少安,孙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平等多个平凡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孙少平和孙少安的人物形象,以此对《平凡的世界》的平凡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分析其形象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2 《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代表
孙少安和孙少平分别代表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类年轻人,孙少安代表着那个时代为了家庭选择自我牺牲的青年,为了减轻家庭的重担,自愿放弃读书的机会,以及为照顾生病的祖母奔波等等,都体现出孙少安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而孙少平与孙少安不同之处在于,他选择远离家乡,追求梦想,“别无选择。他只能像大部分流落异地的农民一样去揽工”[2]155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生活。两人在相同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追求,都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着。
2.1 家庭的守护者孙少安
孙少安成长在一个社会动乱、生存条件穷困的年代,他的人生初期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苦难记忆,孙少安的命运是坎坷的,是当时代变化和思想历史背景转型的注定了他人生的坎坷。但是,就是这份坎坷让少安倍受煎熬,却也是这份苦难成就了孙少安平凡而不不平庸的人生。
孙少安为了让弟弟妹妹继续上学,也为了家人的穷日子能过的好一点,为减轻父亲身上的重担,13岁的少安,早早就放弃了学业回家参加劳动,早早地帮扶着撑起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小小年纪就尝尽了生活的艰难痛苦。“被当时十七岁的儿子少安挡住了。已经是一个成熟庄稼人的孙少安,那时就在家里开始主事了”[2]p53十七岁开始主事。可见年纪轻轻的孙少安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在得知自己取得全县第三名成绩后,少安已向大家证明了他不再上学不是因为没实力,从此坦然接受自己农民身份。这种“决心”和“出众的庄稼人”反映出孙少安坚定的决心和不妥协的精神。
文革末期,由于错误指导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农业生产集体劳作的弊端凸出,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缺乏像安二爸这样混工分的消极分子。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孙少安给队员多分了自留地。孙少安万万没有想到,公社突然派人来丈量他们队的猪饲料地”面对队员的质疑和不安,少安假装轻松的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但是事实上,孙少安的内心十分清楚,土地对农民意味着温饱,每一个农民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他清楚农民们对多分一点土地的渴望和需求。
孙少安在结婚之后同样为了家庭一样选择自我牺牲,秀莲提出要分家,他是坚决反对的“少安宁愿和她离婚,也不会抛下家里这么一大群人的。”[2]P363可以说,为了这个贫穷的家,孙少安是付出生命的全部,但是他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这个贫穷的家多添加一点温饱,无法让这个家庭真正的幸福起来。苦难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他对人生也是有追求的,他凭着自己的倔强和勤劳向我们证明了一位在贫困面前的强者,他不服命,以非凡的勇气向命运抗争。坎坷的道路并没有影响他,做事依然会为了他人着想。少安开办砖厂时,砖厂上也用不了多少人,但是村里的许多人都想赚钱,都纷纷来他的砖厂找活干,好心的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留下了前来的村民。在扩大砖厂之后因为第一批砖全部被烧毁的原因,孙少安的处境一下到了危机时刻,而他第一想到的是怎么借钱给工人们发工资。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其他人吃亏。少安是一个勇敢、机智,能吃苦耐劳的人,他通过朋友的帮助贷款再办砖厂,“秋天的一个下午,双水村南头又响起了制砖机轰隆隆的吼叫声——这声音已经整整沉寂了一年孙少安和他的砖场,重新成了全村人议论的话题”[2]P261这次他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又把当初的师傅请了回来,而且还把当初的小砖厂转给最初给他烧砖的师傅。最终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成为村里的企业家,生活也过得富裕起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自豪,而是依然帮助村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复杂的现实凝结了孙少安的精神世界。少安是亲情的保卫者,也是爱情的呵护者。文本中,对妻给自己两个白面馍,少安反第一反应是想到自己的奶奶。对于爱情,少安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选择与贺秀莲生活在一起,终于凝结出了平凡而真挚的爱情,不幸的是他没有能和田润叶组建家庭,他清醒的抉择反而让运润叶的婚姻充满痛苦。
纵观孙少安的一生,他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3岁就辍学回家参加劳动,开始和父亲共担生活重担。这种守护家庭的精神,为当今的很多人所不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就已经明白自己的使命。在承包了砖场后,生活变得富裕,他的责任感也随之扩大,为自己的村修建了一所学校。
2.2 梦想的追求者孙少平
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中,孙少平求学期间连学校最差的菜都吃不起,“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众人散尽而他一个人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2]P61但他内心仍然是个强者,喜欢阅读,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他虽然是个普通人,也在做普通的事,在普通的成长,他却不像其他人一样平庸,而是展现出一个人不平凡的人格。他生活在农村,学习条件艰苦,食不果腹,他反而更加勤奋,背负的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念高中。高中结束,高考的失利,对于贫穷的他好像也是在所难免。像少平这样的农村人,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农村的天地是很难禁锢住他那广阔的追求的,所以他说服父亲和大哥他去黄原揽工。
目 录
1 引言 1
2 《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代表 2
2.1 家庭的守护者孙少安 2
2.2 梦想的追求者孙少平 3
3 《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 6
3.1 平凡的自然环境 6
3.2 平凡的社会环境 7
4 《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9
4.1 文学史意义 9
4.2 对青年成长的意义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路遥的存在,无疑是文坛之大幸。他用全部青春与生命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他经历过不同的生活,体味过不同的人间辛酸,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更好地将生活体验付之于笔端,成就不平凡的文学著作。路遥平静地关注时代发展与历史演变,并在作品中分析,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劳动人民的坎坷人生。在长期文学积淀与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路遥《平凡的世界》诞生了。同样是写农村题材,路遥着眼于陕北民众典型的农村生活,塑造了平凡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
从路遥的绝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在书中写到:“第二部完全结束,我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被扯断”[1]P79可知路遥是豁出命来写作的。当他写《平凡的世界》才到三分之二时,已经病入膏肓,甚至奄奄一息。当时,路遥的处境,是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在路遥的心中,除了热爱写作,还有着更多源于民族精神所孕育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是为人民而写作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在他的笔下都是被赋予高贵灵魂的载体。
《平凡的世界》塑造了如孙玉厚,田福堂,孙少安,孙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平等多个平凡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孙少平和孙少安的人物形象,以此对《平凡的世界》的平凡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分析其形象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2 《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形象代表
孙少安和孙少平分别代表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类年轻人,孙少安代表着那个时代为了家庭选择自我牺牲的青年,为了减轻家庭的重担,自愿放弃读书的机会,以及为照顾生病的祖母奔波等等,都体现出孙少安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而孙少平与孙少安不同之处在于,他选择远离家乡,追求梦想,“别无选择。他只能像大部分流落异地的农民一样去揽工”[2]155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生活。两人在相同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追求,都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着。
2.1 家庭的守护者孙少安
孙少安成长在一个社会动乱、生存条件穷困的年代,他的人生初期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苦难记忆,孙少安的命运是坎坷的,是当时代变化和思想历史背景转型的注定了他人生的坎坷。但是,就是这份坎坷让少安倍受煎熬,却也是这份苦难成就了孙少安平凡而不不平庸的人生。
孙少安为了让弟弟妹妹继续上学,也为了家人的穷日子能过的好一点,为减轻父亲身上的重担,13岁的少安,早早就放弃了学业回家参加劳动,早早地帮扶着撑起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小小年纪就尝尽了生活的艰难痛苦。“被当时十七岁的儿子少安挡住了。已经是一个成熟庄稼人的孙少安,那时就在家里开始主事了”[2]p53十七岁开始主事。可见年纪轻轻的孙少安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在得知自己取得全县第三名成绩后,少安已向大家证明了他不再上学不是因为没实力,从此坦然接受自己农民身份。这种“决心”和“出众的庄稼人”反映出孙少安坚定的决心和不妥协的精神。
文革末期,由于错误指导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农业生产集体劳作的弊端凸出,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缺乏像安二爸这样混工分的消极分子。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孙少安给队员多分了自留地。孙少安万万没有想到,公社突然派人来丈量他们队的猪饲料地”面对队员的质疑和不安,少安假装轻松的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但是事实上,孙少安的内心十分清楚,土地对农民意味着温饱,每一个农民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他清楚农民们对多分一点土地的渴望和需求。
孙少安在结婚之后同样为了家庭一样选择自我牺牲,秀莲提出要分家,他是坚决反对的“少安宁愿和她离婚,也不会抛下家里这么一大群人的。”[2]P363可以说,为了这个贫穷的家,孙少安是付出生命的全部,但是他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这个贫穷的家多添加一点温饱,无法让这个家庭真正的幸福起来。苦难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他对人生也是有追求的,他凭着自己的倔强和勤劳向我们证明了一位在贫困面前的强者,他不服命,以非凡的勇气向命运抗争。坎坷的道路并没有影响他,做事依然会为了他人着想。少安开办砖厂时,砖厂上也用不了多少人,但是村里的许多人都想赚钱,都纷纷来他的砖厂找活干,好心的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留下了前来的村民。在扩大砖厂之后因为第一批砖全部被烧毁的原因,孙少安的处境一下到了危机时刻,而他第一想到的是怎么借钱给工人们发工资。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其他人吃亏。少安是一个勇敢、机智,能吃苦耐劳的人,他通过朋友的帮助贷款再办砖厂,“秋天的一个下午,双水村南头又响起了制砖机轰隆隆的吼叫声——这声音已经整整沉寂了一年孙少安和他的砖场,重新成了全村人议论的话题”[2]P261这次他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又把当初的师傅请了回来,而且还把当初的小砖厂转给最初给他烧砖的师傅。最终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成为村里的企业家,生活也过得富裕起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自豪,而是依然帮助村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复杂的现实凝结了孙少安的精神世界。少安是亲情的保卫者,也是爱情的呵护者。文本中,对妻给自己两个白面馍,少安反第一反应是想到自己的奶奶。对于爱情,少安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选择与贺秀莲生活在一起,终于凝结出了平凡而真挚的爱情,不幸的是他没有能和田润叶组建家庭,他清醒的抉择反而让运润叶的婚姻充满痛苦。
纵观孙少安的一生,他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3岁就辍学回家参加劳动,开始和父亲共担生活重担。这种守护家庭的精神,为当今的很多人所不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就已经明白自己的使命。在承包了砖场后,生活变得富裕,他的责任感也随之扩大,为自己的村修建了一所学校。
2.2 梦想的追求者孙少平
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中,孙少平求学期间连学校最差的菜都吃不起,“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众人散尽而他一个人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2]P61但他内心仍然是个强者,喜欢阅读,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他虽然是个普通人,也在做普通的事,在普通的成长,他却不像其他人一样平庸,而是展现出一个人不平凡的人格。他生活在农村,学习条件艰苦,食不果腹,他反而更加勤奋,背负的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念高中。高中结束,高考的失利,对于贫穷的他好像也是在所难免。像少平这样的农村人,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农村的天地是很难禁锢住他那广阔的追求的,所以他说服父亲和大哥他去黄原揽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