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边塞诗中的乡恋主题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唐代是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时代,涌现了许多的边塞诗人和边塞诗,他们的诗主要是描写了边塞之地的风俗、人情,还有连年的战争生活描写,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的记忆和情感上带来的折磨,比如别离、思亲、凄苦等等。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是人们情感的深情表达。本文把边塞诗的乡恋主题放在唐代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目的是通过分析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产生的的社会背景,探讨边塞诗乡恋主题的具体表现,解析边塞诗中的月亮、羌笛、山川等意象,最后阐述乡恋主题所蕴含的价值及意义,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内涵。
目 录
引 言 1
1 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的形成背景 2
1.1 唯农是本、唯乡是依的农耕文明 2
1.2 长期的征戍制度 3
1.3 艰苦的戍边环境 5
2 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的主体 7
2.1 征夫 7
2.2 战士 8
2.3 军幕文士 8
3 表现乡恋主题的主要意象 10
3.1 月亮 10
3.2 羌笛 11
3.3 大雁 12
4 乡恋主题蕴含的价值及意义 14
4.1 体现“士”阶层的价值取向 14
4.2 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内涵 15
4.3 增强边塞诗的审美内涵 16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引 言
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唐代文化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诗这一方面,《全唐诗》有900卷,目录12卷,共有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巅峰时代,这源于唐代为了守卫边疆、开疆扩土的政治背景,唐代边塞诗有将近2000余首,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高适等大都写过边塞诗,内容深刻有哲理,题材多种多样。边塞诗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诗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边塞诗的描写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是将士们渴望立功,报效祖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热情;有的是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以及思妇对于战争的仇恨;有的是表现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以及连续多年战斗的残酷;还有的是宣泄对征戍制度的不满,对将军的贪婪的不满;以及描写边塞奇异的风景和民俗风情。
目前,我国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文献比较多,近几年学术界对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边塞诗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已经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大多数人的是对边塞诗发展的各个朝代的边塞诗的不同进行比较,对唐代边塞诗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进行研究,还有的是对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进行说明,很少有人把唐代边塞诗的某一方面作为艺术整体,对其乡恋主题进行研究,对于从边塞诗中的某一个主题的原因、内涵等进行阐述说明的论文很少,仅有一小部分设计。本文从唐代边塞诗中的乡恋主题的社会背景、具体表现、表现乡恋主题的意象、蕴含的价值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归纳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唐代边塞诗中体现乡恋主题的诗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从而理解乡恋主题的诗中更深一层的含义,和乡恋主题对边塞诗风格所产生的深远影响。1 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的形成背景
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代在唐代,而唐代的边塞诗则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提起边塞诗,人们机会想到“英雄”二字,唐代是一个英雄时代,它为诗坛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唐代边塞诗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乡恋主题,其中抒发思乡怀归之情的作品数不胜数,成为唐代文学乃至中华文化的丰碑。这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始终怀着安土重迁,固守本土的思想,所以,每个人心中都会怀有一种对于土地的热爱与怀念。唐代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却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边疆时常有战乱发生,长久的征戍制度,使得无数驰骋疆场的将士们远离家乡,为民族而战,艰苦的戍边环境让他们更加怀念安定幸福的家乡和一直在等待他们凯旋归来的亲人。
1.1 唯农是本、唯乡是依的农耕文明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壤上,人们世世代代相传至今的仍旧是农耕文明的延续。放眼世界,这种怀恋乡土的深厚情感也不仅仅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是任何一个民族内心所积蕴的一种力量。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人们在思想上始终怀揣着“安土重迁”,“固守本土”的思想。“安土重迁”通常解释为:人们安守本乡本土,不愿意轻易离开家乡。这种“安土重迁”的思想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情感之中,所谓“人情同于怀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是促成人们对于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因素。
人们对于故乡有一种依恋的情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有我们的家,而家给我们的则更多的是一种依靠,一种怀念,故乡不仅养育了我们生命,更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农耕文明是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人们不仅怀念故乡,更加依恋故土庄稼,人们依靠他们生活了世世代代,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之下所产生的儒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国泰民安、平静、幸福的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更加强化了人们内心的乡恋情感,形成了一种怀乡故土的心理模式。
乡恋主题的诗作伴随着农业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如《小雅出车》中:“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诗人想起离家远行之时正是谷物丰收之时,而如今大雪纷飞,一路无法获得平安,由对作物的生长和节令的敏感所引起的乡恋情感。[1]P10
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对故乡有一种热爱,所以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一些故乡独有的品质,如古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唐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故土难离的乡恋情结也就只是在这种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促成了边塞诗中将士们内心眷亲眷顾的情感的生成。
目 录
引 言 1
1 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的形成背景 2
1.1 唯农是本、唯乡是依的农耕文明 2
1.2 长期的征戍制度 3
1.3 艰苦的戍边环境 5
2 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的主体 7
2.1 征夫 7
2.2 战士 8
2.3 军幕文士 8
3 表现乡恋主题的主要意象 10
3.1 月亮 10
3.2 羌笛 11
3.3 大雁 12
4 乡恋主题蕴含的价值及意义 14
4.1 体现“士”阶层的价值取向 14
4.2 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内涵 15
4.3 增强边塞诗的审美内涵 16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引 言
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唐代文化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诗这一方面,《全唐诗》有900卷,目录12卷,共有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巅峰时代,这源于唐代为了守卫边疆、开疆扩土的政治背景,唐代边塞诗有将近2000余首,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高适等大都写过边塞诗,内容深刻有哲理,题材多种多样。边塞诗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诗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边塞诗的描写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是将士们渴望立功,报效祖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热情;有的是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以及思妇对于战争的仇恨;有的是表现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以及连续多年战斗的残酷;还有的是宣泄对征戍制度的不满,对将军的贪婪的不满;以及描写边塞奇异的风景和民俗风情。
目前,我国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文献比较多,近几年学术界对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边塞诗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已经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大多数人的是对边塞诗发展的各个朝代的边塞诗的不同进行比较,对唐代边塞诗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进行研究,还有的是对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进行说明,很少有人把唐代边塞诗的某一方面作为艺术整体,对其乡恋主题进行研究,对于从边塞诗中的某一个主题的原因、内涵等进行阐述说明的论文很少,仅有一小部分设计。本文从唐代边塞诗中的乡恋主题的社会背景、具体表现、表现乡恋主题的意象、蕴含的价值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归纳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唐代边塞诗中体现乡恋主题的诗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从而理解乡恋主题的诗中更深一层的含义,和乡恋主题对边塞诗风格所产生的深远影响。1 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的形成背景
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代在唐代,而唐代的边塞诗则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提起边塞诗,人们机会想到“英雄”二字,唐代是一个英雄时代,它为诗坛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唐代边塞诗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乡恋主题,其中抒发思乡怀归之情的作品数不胜数,成为唐代文学乃至中华文化的丰碑。这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始终怀着安土重迁,固守本土的思想,所以,每个人心中都会怀有一种对于土地的热爱与怀念。唐代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却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边疆时常有战乱发生,长久的征戍制度,使得无数驰骋疆场的将士们远离家乡,为民族而战,艰苦的戍边环境让他们更加怀念安定幸福的家乡和一直在等待他们凯旋归来的亲人。
1.1 唯农是本、唯乡是依的农耕文明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壤上,人们世世代代相传至今的仍旧是农耕文明的延续。放眼世界,这种怀恋乡土的深厚情感也不仅仅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是任何一个民族内心所积蕴的一种力量。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人们在思想上始终怀揣着“安土重迁”,“固守本土”的思想。“安土重迁”通常解释为:人们安守本乡本土,不愿意轻易离开家乡。这种“安土重迁”的思想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情感之中,所谓“人情同于怀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是促成人们对于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因素。
人们对于故乡有一种依恋的情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有我们的家,而家给我们的则更多的是一种依靠,一种怀念,故乡不仅养育了我们生命,更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农耕文明是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人们不仅怀念故乡,更加依恋故土庄稼,人们依靠他们生活了世世代代,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之下所产生的儒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国泰民安、平静、幸福的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更加强化了人们内心的乡恋情感,形成了一种怀乡故土的心理模式。
乡恋主题的诗作伴随着农业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如《小雅出车》中:“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诗人想起离家远行之时正是谷物丰收之时,而如今大雪纷飞,一路无法获得平安,由对作物的生长和节令的敏感所引起的乡恋情感。[1]P10
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对故乡有一种热爱,所以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一些故乡独有的品质,如古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唐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故土难离的乡恋情结也就只是在这种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促成了边塞诗中将士们内心眷亲眷顾的情感的生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