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的女性观
论《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的女性观[20191210161624]
内容摘要:林语堂的女性观是影响并决定着林语堂创作的核心观念。本文以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为研究对象,详细解构女性人物形象,并对部分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即分为“道家女儿”、母亲形象、年轻守寡女子,由此制导出林语堂女性观是受到儒道文化的熏陶,具有对母性的尊崇和男权本位传统思想的特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林语堂《京华烟云》女性观
Key Words: Lin Yutang; Moment in Peking; viewpoint of female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1
(一)道家女儿 1
1.姚木兰 1
2.姚莫愁 3
(二)母亲形象 3
1.贤妻良母 4
2.心术不正的母亲 5
(三)守寡女子 5
1.孙曼娘 6
2.谢珊瑚 6
三、 林语堂的女性观 6
(一)道家文化熏陶下的女性观 6
1.木兰的“自然性” 7
2.莫愁的“曲则全” 7
(二)母性尊崇思想下的女性观 8
1.自私的母性光辉 8
2.无私的母性光辉 8
(三)男权本位下的传统女性观 9
1.容貌符合男性审美 9
2.行为意识为男性所爱 10
3.思想上对男权意识本位的维护 10
四、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论《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的女性观
一、 引言
女性问题自古以来便备受关注。在中国古代,女性常被描述成“物品化”形态,如以肤如凝脂、指如青葱、齿如含贝、弱柳扶风等形容女子之美貌。这种女性“物品化”的描摹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五四”时期。而强调自由、民主、个体独立的“五四”时代,知识分子大抵接受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另一种是西化的开放式教育。因此,他们对女性的书写有了很大改观,淡化甚至剔除对女性的客观“物品化”描摹,强化主观人性的表达,由此揭开了中国女性书写的新篇章。
作为深受西方女性主义和自由理念影响的林语堂,他关注女性解放,提倡男女平等,他的许多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这表明他对女性的关心和尊重。但是,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也是林语堂思想观与女性观得以形成的无法规避的存在,这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以深刻的验证。只是,毕竟“五四”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林语堂身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本位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在作品中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男权本位的立场和倾向,这也更加彰显了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
二、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是富家千金,有的一出场便已经身为人母,而有的则是命途多舛的年轻守寡女子。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她们都闪耀着女性特有的光芒。
(一)道家女儿
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林语堂十分崇尚老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熏陶下,他有了自由、开放、豁达的道家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在了《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思安和他的两个女儿身上,而长女姚木兰更是这种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姚木兰
姚木兰是一个多元立体形象,道家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儒家忠贞贤良的伦理观念以及西方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在她身上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她是最能体现林语堂独特女性观的“理想女子”。
(1)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
姚木兰的父亲喜欢自由闲适的生活,他向来淡泊名利、蔑视封建礼教,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道家圣贤。姚木兰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熏陶,免去了遭受裹脚这类陋习的迫害,并承袭了父亲豁达、崇尚自然的性格,因此也就造就了木兰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她虽是迫于无奈嫁给荪亚,但却能很快将自己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曼娘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木兰所用的这些办法,归根结底是顺应了自然。当她得知丈夫荪亚出轨之后,并没有像普通妇女那般大吵大闹,而是泰然处之,并且支持丈夫纳妾,这些都体现了木兰非凡的气度与胸襟。后来与丈夫重归于好后,她从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生活境界,使她与荪亚的夫妻生活始终都保持着新鲜感。《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给人以清新、飘逸的感觉,如出水芙蓉一般。她能时时刻刻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掘诗意,使生活充满乐趣并散发着自由而浪漫的气息。正是姚木兰对道家哲学的深刻领悟,造就了她这样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
(2)忠贞贤良的伦理观念
姚木兰有着忠贞贤良的伦理观念。姚木兰的母亲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妻良母,因此她要让自己的女儿也具有这些传统美德,例如端庄、勤劳、节俭、善理家事以及女红、烹饪等。尤其是木兰做的花生汤入口即化,美味至极。在姚木兰的身上有着为当时社会公认的传统妇德。虽然木兰的心里爱的是立夫,但是自从她嫁到曾家后便始终对荪亚保持着最忠贞的夫妻情谊。当她发现荪亚出轨后,并没有因此和丈夫吵架,而是非常理性地给曹丽华写了一封信,规劝她离开荪亚。信的字里行间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木兰的智慧与豁达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使得曹丽华自惭形秽。姚木兰有着一颗宽容的心,她容忍了丈夫的背叛和不忠,并用最恰当的方式平息了这场婚姻危机。她不仅聪慧过人,而且还拥有宽大的胸怀,的确称得上是一位忠贞贤良的好妻子。
(3)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
姚木兰有着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精神意识,是因为她曾在天津西洋教会学校上学,这段求学的经历使她吸收了许多西方的自由精神和开放意识。在感情方面,虽然她因父母之命嫁给了曾荪亚,但在木兰的内心仍然为孔立夫保留着重要的位置。孔立夫由于经常写文章来针砭时弊而被军阀逮捕。木兰得知这个消息后,晚上独自一人前往监狱探望立夫,她甚至为了换来释放立夫的手令而冒着被侮辱的危险向司令下跪求情,由此可以看出木兰对立夫用情之深。在这件事中,姚木兰扮演的是一个可以为了心爱之人赴汤蹈火的角色,这也正是西方的恋爱观在木兰身上的生动表现。另外,姚木兰还有着一颗博爱之心。虽然她的女儿被军阀杀害,儿子奔赴前线抗日,但她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极抑郁,而是在逃亡途中收养了许多孤儿寡女,使自己感到快乐并以此为荣。
2.姚莫愁
姚莫愁作为“道家女儿”,虽与木兰的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但是她的温润沉静、聪明体贴,以及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与道家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莫愁与立夫的婚姻生活也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妙的贤妻相夫的景象。
(1)温润沉静的富家小姐
姚莫愁与姚木兰虽是亲姐妹,但在林语堂的笔下,她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两姐妹最大的不同在于性格的不同。姚木兰曾受过西式教育,她接受了西方追求女性解放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也因此具有了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和与众不同的社交才能。而姚莫愁则是一位温润沉静的千金小姐,但与姐姐姚木兰相比,却少了现代女性应具有的活泼性格和丰富情趣,在她的内心为传统文化留有一席之地,无法摒弃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因而姚莫愁完全符合当时那个时代对传统女性的要求。当她成为孔立夫的妻子之后,性格上更加沉稳且富有理性。在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方面,更是做得井井有条。但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局限,姚莫愁与孔立夫在精神和心灵层面存在分歧,她对丈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似乎无法理解,而姚木兰恰好是孔立夫精神上的知己。虽然姚莫愁无法理解丈夫的精神层面,但依然是孔立夫相敬如宾的好妻子。
(2)聪明体贴的贤惠妻子
姚莫愁的母亲曾让傅先生帮女儿看命相,傅先生说:“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她的像是福相。娶了她的男人有福气。但是对荪亚就不相配。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这种婚配没有什么大好处。”而关于莫愁与立夫是否相配,傅先生是这么说的:“立夫是木命,是木里的上品,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他简直是红硬木,您是把他破不开的。但是他需要以柔来克。他跟莫愁的土相配,比和木兰的金相配还要好。”由此可见,莫愁与立夫的缘分早已注定。莫愁嫁给立夫的时候,她不介意立夫的家境,并决心要当个好妻子。婚后的莫愁完全没有富家千金的娇气与奢侈,虽然夫家的经济状况不好,甚至有的时候要靠她的嫁妆来维持生活,但是聪明的莫愁不仅处处为丈夫考虑,而且还勤俭持家,这使得立夫并不感觉花妻子的钱不舒服,她还用自己的机智帮丈夫规避危险,让他能够在乱世中自保。
(二)母亲形象
林语堂曾说“女性的一切权利之中,最大的一项便是做母亲。”由此可见,母亲这一形象在林语堂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他在《京华烟云》中也塑造了许多母亲形象,她们有的是贤妻良母,有的则心术不正。
1.贤妻良母
所谓贤妻良母,是指出嫁后的女人既是一位贤惠的妻子,能给予丈夫最大的帮助和体贴;又是一位称职的母亲,能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小说《京华烟云》中也刻画了不少这样的母亲,她们都可以称得上是贤妻良母。
(1)姚夫人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母亲姚夫人是正正当当的中产阶级商人的女儿,父亲姚思安早年荒唐放荡,和姚夫人结婚后,在妻子的感染下他才痛改前非,并看穿一切生意事业,潜心钻研老庄哲学。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可见姚夫人身为妻子的伟大之处。在当时,姚夫人是很少见的没有妾相伴的妻子。她身为母亲,对孩子更是尽心尽责,培养出了两个极为优秀的女儿,桂姐曾当中赞美木兰和莫愁的绣花精美,说她从来没见过这么细致讲究的鞋样儿。引得曾太太好爱慕姚家的这两个女儿,夸赞姚太太说:“您是什么肚皮呀? 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女儿来呢? 这叫我想起木兰做的腊八粥,那天她送给我们吃,真是与众不同。老太太爱吃,一连吃了两碗。果仁儿好像一进嘴就化了一样。老年人没有牙,爱吃软的。”
当时曾太太就有了让木兰当她儿媳妇的想法,因为木兰能做得一手好饭菜。姚木兰能这么出色,和她母亲的管教是分不开的。因此,姚夫人的的确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善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2)曾夫人
说到贤妻良母,曾夫人当然也不例外。她除了要照顾三个孩子外,曾府内外的大小事务,她也管理得井井有条。然而,为了这三个孩子,她是操碎了心。先是大儿子曾平亚身患重病,本想借冲喜来拯救儿子,却不料平亚还是难逃一死。平亚走后,曾夫人像是被掏空了心一般,悲伤至极。接着是二儿子曾经亚婚姻的不幸,曾夫人本以为二儿子经亚娶了牛素云后能平步青云,而牛素云的母亲也希望女婿能像老丈人牛思道一样做个一官半职。然而,天不遂人愿,曾经亚偏偏就不是做官的料,这使得素云和两位母亲的幻想都破灭了。因此,牛素云不顾封建礼教,四处风流,最终被迫与经亚离婚。小儿子曾荪亚是唯一能令她欣慰的,因为他娶了木兰。木兰精通女红,又做得一手好菜,而且还是北京城里唯一一位懂甲骨的小姑娘。除此以外,木兰还是管家能手,逐渐替代了曾夫人成为曾家后院的顶梁柱。
曾夫人一生为曾家尽心尽责,处处为丈夫和儿子考虑。最后因为有了木兰这样一位好媳妇,她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颐养天年。
(3)陈妈
除了上面两位夫人以外,还有一位不能忽视的贤妻良母是陈妈。虽然陈妈只在中篇第二十九章的时候出现,林语堂描写她的笔墨并不多,但是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革命那几年,陈妈的儿子被抓去当兵,他是死是活也没人知晓,但是陈妈心中一直惦记着儿子,始终都相信儿子没有死。每天晚上,她都要给那个杳无音信的儿子做衣裳,她把平时省下来的钱都花在买布料上,是为了将来找到儿子后,他能马上有衣服穿。而且陈妈每个月都要请一天假去北京城里找儿子,但到了晚上,她却拖着两条疲劳的腿,垂头丧气地回来。后来,她向立夫和莫愁请了长假要出去找儿子,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然而,当立夫通过写的小说找到了陈妈的儿子陈三时,陈妈却失去了踪影,她最终还是没能和儿子相见。这么多年来,儿子是她活下去的希望,正是因为她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所以才能一直坚持在北京这个儿子可能存在的地方生活下去。虽然陈妈和儿子离散多年,但是她对儿子的爱却始终未曾减少,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母亲。
2.心术不正的母亲
虽然小说中塑造了不少贤妻良母形象,但也不乏有心术不正的母亲。例如牛思道的夫人马祖婆。
同样身为母亲的马祖婆却有着和别人大不相同的境遇。她虽然贵为牛夫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她却心术不正,既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是一个被利益熏心,不懂得如何相夫教子的女人。在外,她靠关系给丈夫谋了一官半职,自己也成了官夫人。在内,她是个非常凶悍的妻子,丈夫牛思道也因此成了惧内之辈;对待孩子虽然是充满爱意,但却过于娇纵他们,使得这满满的母爱变成了溺爱,孩子长大后自然也就成为了逆子。儿子牛怀瑜先是调戏良家妇女,后来又因利益驱使当了汉奸。女儿牛素云因为丈夫曾经亚不是当官的料,自己的幻想破灭,于是不顾封建礼教,沦落风尘,最后被迫和经亚离了婚。一个女人由于自己行为的不检点而被夫家逐出家门,这在当时是令家族蒙羞的事。因此,马祖婆的两个孩子能落到这样的下场,她做为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最终她也落得了被抄家的境地。
内容摘要:林语堂的女性观是影响并决定着林语堂创作的核心观念。本文以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为研究对象,详细解构女性人物形象,并对部分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即分为“道家女儿”、母亲形象、年轻守寡女子,由此制导出林语堂女性观是受到儒道文化的熏陶,具有对母性的尊崇和男权本位传统思想的特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林语堂《京华烟云》女性观
Key Words: Lin Yutang; Moment in Peking; viewpoint of female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1
(一)道家女儿 1
1.姚木兰 1
2.姚莫愁 3
(二)母亲形象 3
1.贤妻良母 4
2.心术不正的母亲 5
(三)守寡女子 5
1.孙曼娘 6
2.谢珊瑚 6
三、 林语堂的女性观 6
(一)道家文化熏陶下的女性观 6
1.木兰的“自然性” 7
2.莫愁的“曲则全” 7
(二)母性尊崇思想下的女性观 8
1.自私的母性光辉 8
2.无私的母性光辉 8
(三)男权本位下的传统女性观 9
1.容貌符合男性审美 9
2.行为意识为男性所爱 10
3.思想上对男权意识本位的维护 10
四、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论《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的女性观
一、 引言
女性问题自古以来便备受关注。在中国古代,女性常被描述成“物品化”形态,如以肤如凝脂、指如青葱、齿如含贝、弱柳扶风等形容女子之美貌。这种女性“物品化”的描摹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五四”时期。而强调自由、民主、个体独立的“五四”时代,知识分子大抵接受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另一种是西化的开放式教育。因此,他们对女性的书写有了很大改观,淡化甚至剔除对女性的客观“物品化”描摹,强化主观人性的表达,由此揭开了中国女性书写的新篇章。
作为深受西方女性主义和自由理念影响的林语堂,他关注女性解放,提倡男女平等,他的许多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这表明他对女性的关心和尊重。但是,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也是林语堂思想观与女性观得以形成的无法规避的存在,这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以深刻的验证。只是,毕竟“五四”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林语堂身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本位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在作品中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男权本位的立场和倾向,这也更加彰显了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
二、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是富家千金,有的一出场便已经身为人母,而有的则是命途多舛的年轻守寡女子。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她们都闪耀着女性特有的光芒。
(一)道家女儿
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林语堂十分崇尚老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熏陶下,他有了自由、开放、豁达的道家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在了《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思安和他的两个女儿身上,而长女姚木兰更是这种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姚木兰
姚木兰是一个多元立体形象,道家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儒家忠贞贤良的伦理观念以及西方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在她身上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她是最能体现林语堂独特女性观的“理想女子”。
(1)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
姚木兰的父亲喜欢自由闲适的生活,他向来淡泊名利、蔑视封建礼教,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道家圣贤。姚木兰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熏陶,免去了遭受裹脚这类陋习的迫害,并承袭了父亲豁达、崇尚自然的性格,因此也就造就了木兰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她虽是迫于无奈嫁给荪亚,但却能很快将自己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曼娘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木兰所用的这些办法,归根结底是顺应了自然。当她得知丈夫荪亚出轨之后,并没有像普通妇女那般大吵大闹,而是泰然处之,并且支持丈夫纳妾,这些都体现了木兰非凡的气度与胸襟。后来与丈夫重归于好后,她从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生活境界,使她与荪亚的夫妻生活始终都保持着新鲜感。《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给人以清新、飘逸的感觉,如出水芙蓉一般。她能时时刻刻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掘诗意,使生活充满乐趣并散发着自由而浪漫的气息。正是姚木兰对道家哲学的深刻领悟,造就了她这样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
(2)忠贞贤良的伦理观念
姚木兰有着忠贞贤良的伦理观念。姚木兰的母亲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妻良母,因此她要让自己的女儿也具有这些传统美德,例如端庄、勤劳、节俭、善理家事以及女红、烹饪等。尤其是木兰做的花生汤入口即化,美味至极。在姚木兰的身上有着为当时社会公认的传统妇德。虽然木兰的心里爱的是立夫,但是自从她嫁到曾家后便始终对荪亚保持着最忠贞的夫妻情谊。当她发现荪亚出轨后,并没有因此和丈夫吵架,而是非常理性地给曹丽华写了一封信,规劝她离开荪亚。信的字里行间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木兰的智慧与豁达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使得曹丽华自惭形秽。姚木兰有着一颗宽容的心,她容忍了丈夫的背叛和不忠,并用最恰当的方式平息了这场婚姻危机。她不仅聪慧过人,而且还拥有宽大的胸怀,的确称得上是一位忠贞贤良的好妻子。
(3)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
姚木兰有着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精神意识,是因为她曾在天津西洋教会学校上学,这段求学的经历使她吸收了许多西方的自由精神和开放意识。在感情方面,虽然她因父母之命嫁给了曾荪亚,但在木兰的内心仍然为孔立夫保留着重要的位置。孔立夫由于经常写文章来针砭时弊而被军阀逮捕。木兰得知这个消息后,晚上独自一人前往监狱探望立夫,她甚至为了换来释放立夫的手令而冒着被侮辱的危险向司令下跪求情,由此可以看出木兰对立夫用情之深。在这件事中,姚木兰扮演的是一个可以为了心爱之人赴汤蹈火的角色,这也正是西方的恋爱观在木兰身上的生动表现。另外,姚木兰还有着一颗博爱之心。虽然她的女儿被军阀杀害,儿子奔赴前线抗日,但她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极抑郁,而是在逃亡途中收养了许多孤儿寡女,使自己感到快乐并以此为荣。
2.姚莫愁
姚莫愁作为“道家女儿”,虽与木兰的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但是她的温润沉静、聪明体贴,以及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与道家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莫愁与立夫的婚姻生活也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妙的贤妻相夫的景象。
(1)温润沉静的富家小姐
姚莫愁与姚木兰虽是亲姐妹,但在林语堂的笔下,她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两姐妹最大的不同在于性格的不同。姚木兰曾受过西式教育,她接受了西方追求女性解放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也因此具有了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和与众不同的社交才能。而姚莫愁则是一位温润沉静的千金小姐,但与姐姐姚木兰相比,却少了现代女性应具有的活泼性格和丰富情趣,在她的内心为传统文化留有一席之地,无法摒弃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因而姚莫愁完全符合当时那个时代对传统女性的要求。当她成为孔立夫的妻子之后,性格上更加沉稳且富有理性。在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方面,更是做得井井有条。但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局限,姚莫愁与孔立夫在精神和心灵层面存在分歧,她对丈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似乎无法理解,而姚木兰恰好是孔立夫精神上的知己。虽然姚莫愁无法理解丈夫的精神层面,但依然是孔立夫相敬如宾的好妻子。
(2)聪明体贴的贤惠妻子
姚莫愁的母亲曾让傅先生帮女儿看命相,傅先生说:“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她的像是福相。娶了她的男人有福气。但是对荪亚就不相配。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这种婚配没有什么大好处。”而关于莫愁与立夫是否相配,傅先生是这么说的:“立夫是木命,是木里的上品,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他简直是红硬木,您是把他破不开的。但是他需要以柔来克。他跟莫愁的土相配,比和木兰的金相配还要好。”由此可见,莫愁与立夫的缘分早已注定。莫愁嫁给立夫的时候,她不介意立夫的家境,并决心要当个好妻子。婚后的莫愁完全没有富家千金的娇气与奢侈,虽然夫家的经济状况不好,甚至有的时候要靠她的嫁妆来维持生活,但是聪明的莫愁不仅处处为丈夫考虑,而且还勤俭持家,这使得立夫并不感觉花妻子的钱不舒服,她还用自己的机智帮丈夫规避危险,让他能够在乱世中自保。
(二)母亲形象
林语堂曾说“女性的一切权利之中,最大的一项便是做母亲。”由此可见,母亲这一形象在林语堂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他在《京华烟云》中也塑造了许多母亲形象,她们有的是贤妻良母,有的则心术不正。
1.贤妻良母
所谓贤妻良母,是指出嫁后的女人既是一位贤惠的妻子,能给予丈夫最大的帮助和体贴;又是一位称职的母亲,能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小说《京华烟云》中也刻画了不少这样的母亲,她们都可以称得上是贤妻良母。
(1)姚夫人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母亲姚夫人是正正当当的中产阶级商人的女儿,父亲姚思安早年荒唐放荡,和姚夫人结婚后,在妻子的感染下他才痛改前非,并看穿一切生意事业,潜心钻研老庄哲学。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可见姚夫人身为妻子的伟大之处。在当时,姚夫人是很少见的没有妾相伴的妻子。她身为母亲,对孩子更是尽心尽责,培养出了两个极为优秀的女儿,桂姐曾当中赞美木兰和莫愁的绣花精美,说她从来没见过这么细致讲究的鞋样儿。引得曾太太好爱慕姚家的这两个女儿,夸赞姚太太说:“您是什么肚皮呀? 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女儿来呢? 这叫我想起木兰做的腊八粥,那天她送给我们吃,真是与众不同。老太太爱吃,一连吃了两碗。果仁儿好像一进嘴就化了一样。老年人没有牙,爱吃软的。”
当时曾太太就有了让木兰当她儿媳妇的想法,因为木兰能做得一手好饭菜。姚木兰能这么出色,和她母亲的管教是分不开的。因此,姚夫人的的确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善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2)曾夫人
说到贤妻良母,曾夫人当然也不例外。她除了要照顾三个孩子外,曾府内外的大小事务,她也管理得井井有条。然而,为了这三个孩子,她是操碎了心。先是大儿子曾平亚身患重病,本想借冲喜来拯救儿子,却不料平亚还是难逃一死。平亚走后,曾夫人像是被掏空了心一般,悲伤至极。接着是二儿子曾经亚婚姻的不幸,曾夫人本以为二儿子经亚娶了牛素云后能平步青云,而牛素云的母亲也希望女婿能像老丈人牛思道一样做个一官半职。然而,天不遂人愿,曾经亚偏偏就不是做官的料,这使得素云和两位母亲的幻想都破灭了。因此,牛素云不顾封建礼教,四处风流,最终被迫与经亚离婚。小儿子曾荪亚是唯一能令她欣慰的,因为他娶了木兰。木兰精通女红,又做得一手好菜,而且还是北京城里唯一一位懂甲骨的小姑娘。除此以外,木兰还是管家能手,逐渐替代了曾夫人成为曾家后院的顶梁柱。
曾夫人一生为曾家尽心尽责,处处为丈夫和儿子考虑。最后因为有了木兰这样一位好媳妇,她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颐养天年。
(3)陈妈
除了上面两位夫人以外,还有一位不能忽视的贤妻良母是陈妈。虽然陈妈只在中篇第二十九章的时候出现,林语堂描写她的笔墨并不多,但是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革命那几年,陈妈的儿子被抓去当兵,他是死是活也没人知晓,但是陈妈心中一直惦记着儿子,始终都相信儿子没有死。每天晚上,她都要给那个杳无音信的儿子做衣裳,她把平时省下来的钱都花在买布料上,是为了将来找到儿子后,他能马上有衣服穿。而且陈妈每个月都要请一天假去北京城里找儿子,但到了晚上,她却拖着两条疲劳的腿,垂头丧气地回来。后来,她向立夫和莫愁请了长假要出去找儿子,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然而,当立夫通过写的小说找到了陈妈的儿子陈三时,陈妈却失去了踪影,她最终还是没能和儿子相见。这么多年来,儿子是她活下去的希望,正是因为她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所以才能一直坚持在北京这个儿子可能存在的地方生活下去。虽然陈妈和儿子离散多年,但是她对儿子的爱却始终未曾减少,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母亲。
2.心术不正的母亲
虽然小说中塑造了不少贤妻良母形象,但也不乏有心术不正的母亲。例如牛思道的夫人马祖婆。
同样身为母亲的马祖婆却有着和别人大不相同的境遇。她虽然贵为牛夫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她却心术不正,既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是一个被利益熏心,不懂得如何相夫教子的女人。在外,她靠关系给丈夫谋了一官半职,自己也成了官夫人。在内,她是个非常凶悍的妻子,丈夫牛思道也因此成了惧内之辈;对待孩子虽然是充满爱意,但却过于娇纵他们,使得这满满的母爱变成了溺爱,孩子长大后自然也就成为了逆子。儿子牛怀瑜先是调戏良家妇女,后来又因利益驱使当了汉奸。女儿牛素云因为丈夫曾经亚不是当官的料,自己的幻想破灭,于是不顾封建礼教,沦落风尘,最后被迫和经亚离了婚。一个女人由于自己行为的不检点而被夫家逐出家门,这在当时是令家族蒙羞的事。因此,马祖婆的两个孩子能落到这样的下场,她做为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最终她也落得了被抄家的境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