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的牛文化

摘 要牛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水浒传》中“牛”的描写非常丰富,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牛”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重点论述“牛”在《水浒传》中的样态;第三部分探讨“牛”在《水浒传》中的作用。全文以“牛”为主要线索,通过反抗,寄托了梁山勇士的洒脱与豪情壮志。
目 录
引 言 1
1“牛”的文化内涵 3
1.1 农业社会耕种和运输的承载者 3
1.2 文学作品中衬托感情和褒贬的对象 5
2“牛”在《水浒传》中的样态 7
2.1 吃牛肉——豪迈果敢性格的表现 8
2.2 杀牛——对统治者的权威的反抗 10
2.3 酒肉结合的反抗精神 12
3“牛”在《水浒传》中的作用 14
3.1 表现“笑傲江湖”的洒脱 14
3.2 体现市民阶层的豪侠情怀 14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附 录 20
引 言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本文学之作,也是一本反映宋代社会现实的大画卷。近年来,随着民俗研究的兴盛,其民俗文化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本文主要从水浒中一个比较细小的物象——牛入手,论述其对水浒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文化意蕴的展现三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牛描写在《水浒传》中所起到的作用,了解《水浒传》中的“牛”文化在水浒中的巨大价值,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了。同时对进一步挖掘《水浒传》的文学、民俗学价值,亦有好处。
国内对《水浒传》的研究数量比较多,目前就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学术界对《水浒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分析、主题思想和民俗三方面,具体陈述如下:
1.人物分析
韩卫红在《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水浒传>人物话语分析》[1]中提到林冲火烧草料场之后随遇而安的心理中写到:“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2]P94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此时林冲轻松愉快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后面矛盾冲突激化积蓄了最大的能量,从而以实例说明语用学理论指导文学作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解读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李云涛在《<水浒传>中林冲的人物叙事及其审美效果分析》[3]中提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表现出林冲那样的孤独,那样的与众不同,它介绍到梁山上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所以自然大家立场就不同,它既无法忘掉对妻子的爱,也无法忘记自己内心的伤痛。
2.主题思想的研究
王礼亮、俄英别力克在《从儒释道<水浒传>主题思想的矛盾性与张力》[4]一文中说到《水浒传》的主题是多元的,矛盾的思想造成了矛盾的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悲剧,因而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而显得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也正如此,才使梁山英雄好汉的社会人生悲剧穿越时空,振聋发聩,从而使《水浒传》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熠熠生辉。卢明在《<水浒传>主题正气论》[5]一文中通过歌颂英雄人物的反抗斗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贪官集团的种种罪恶,呼唤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梦想实现与儒家传统思想相一致的理想社会。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对事件的描写,还是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水浒传》都弘扬了正气,所以,其主题就是“弘扬正气”无斋主人的“梁山人物黑帮论”是站不住脚的。
3.民俗
王前程《〈水浒传〉酒肉文化与北方游牧习俗的关系及其意义》[6]中提到以酒肉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为我们的作者在撰写《水浒传》时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奠定的基础,以茶为待客之俗,以酒为待客之俗,以肉为待客之俗,在《水浒传》中它不仅表现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更表现其民俗性上。陈文华《宋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7]里面说到,元明清时饮食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其饮食行业很发达的基础上,酒店饭店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水浒传》中“牛肉”出现的地方很多都是酒店)不仅仅只是城市之中,城市边缘在这方面发展也很快,我们最熟悉的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很多的饮食店与酒店,反映了当时饮食行业的繁荣。
本文也是以《水浒传》中的牛为其研究对象,探讨其存在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对人物塑造上,对文章某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1“牛”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中牛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人们把牛比作是忠厚老实勤劳的象征,“老黄牛”(臧克家的诗《老黄牛》)就是这一形象的代名词,所以历代朝廷大都出了关于保护牛的法律,特别是宋朝,对于活牛比如:“今后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8]P305宋高宗时期:“累降指挥,禁杀耕牛。”[9]P6112对于死牛比如:“凡欲开剥病牛者,必投状给公凭乃许之,盖欲防私宰杀也。”[10]P1337在宋徽宗时期:“凡倒死牛肉,每斤价值不过二十文”[9]P7123,这项法律是通过牛肉的价格来控制杀牛,牛肉价格低了,挣不了钱,也就没有杀牛的必要了,这是在法律方面。 而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牛的解释如下:“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11]P27它的意思是说牛是大型牲口,它也有“件”的意思,而件表示事理分析,像角头三、封尾的形状,所有与牛有关的字都用牛字作边旁,所以“牛”在造字方面也是做出了贡献的。从别的方面来说,《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据说炎帝是牛首人身,因此实际上以牛作为他们整个部落的图腾,那么牛既然可以作为我们祖先的图腾,可想而知其文化流传与民族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易》说到:‘乾为马,坤为牛’意思是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堒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12]P70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牛可与天比,所以,它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句话说:“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13]P310它运用神话传说的的方法,意思是兕在帝舜葬地的东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状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长着一只角。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所以这本书为我们在研究相关的神话传说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1 农业社会耕种和运输的承载者
牛在农业社会生产中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农是国之本,牛是农之本,所以它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子,牛不仅充当了耕种的角色,而且在交通运输这一项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类在7000多年之前就开始训化野牛并使用牛耕地,从文化考古学中,我们发现,牛的驯化比马的的训话要早,而作为最早驯化的家畜,在农耕方面,它独自挑起了大梁,牛与土地的关系日益密切,也因此, 当时的农民把牛看做成是在农业的生产中决定着丰收或歉收的非常关键因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木犁、青铜犁等的基础上发明了的铁犁, 铁犁不仅锋利且坚韧,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因而从此, 耕牛便很快与铁犁成为忠实搭档, 共同为人们农耕时代服务。当然也在提高耕地的效率的同时,我们非常聪明的祖先还发明了二牛耕地的形式,如在《说文》中也找到了关于耕种的“?”字,“?”:“两壁耕也”,段玉裁注“两壁耕,谓一田中两牛耕,一从东往,一从西来也”。[14]P128它的意思是说,在一块田中,有两头牛,一头从西向东,一头从东向西,两头牛互相配合,但又互补干扰。在这里我们看出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不仅发明了一扭耕地的形式,还创造了两牛耕地的劳作方式,而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省了时间,以至于不会错过耕种时节。由于牛对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人们把牛列入十二生肖中的第二个位置,且耕牛的“ 耕耘创新、保护生命” 至今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