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语透视社会心态
摘 要流行语是社会的一面明镜,它透视着社会的各种心态。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特征,表达着人们丰富的语言文化心理,显露着多样的社会心态,不仅是人们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人们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它是时代的一股新鲜血液,它是不断变化、推成出新的,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本文从流行语的含义入手,分析流行语的产生原因及其多元化的特点,举例表现流行语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社会心态,最后摆明我们对流行语持有的正确态度。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流行语概说 3
1.1流行语的含义 3
1.2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3
1.3流行语的特点 4
第二章 流行语与社会心态的关系 5
2.1积极的社会心态 7
2.2消极的社会心态 11
第三章 对待流行语的正确态度 12
3.1产生积极影响的流行语 15
3.2产生消极影响的流行语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意识形态的宽松,再加上传媒业的发展,使得流行语的发展呈现千姿百态的趋势,并且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对流行语的研究,语言学界也慢慢开始关注了起来。
国内较早研究流行语的是蔡富有的《北京青少年口语中常用的表示赞美的单音词》(1982),但是他并没有深入研究流行语,没有讨论流行语这个概念,只是对流行语这个现象有所涉及。真正有所涉及流行语的是1990年由胡明杨和张莹撰写的《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一文,该文讨论了流行语的特点及定义。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关于流行语的文章和辞书出现。比如:郑荣馨《略论社会流行语》(1994)、孙曼均《城市流行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1996)、吕勇兵《流行语的特点摭议》(2001)、夏中华,曹起《汉语流行语产生的途径的思考与分析》(2004)等。
学术界对流行语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是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主要是从语言自身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媒体传播因素入手。还有一种就是从具体理论为突破点对流行语的流行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作深入探究,例如《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王晓斌,2007),该论文从模因论、传播学角度以2001、2002、2003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对流行语的流行作了细致的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崔颖,2010),借助模因论来分析网络流行语,发现网络流行语得以传播是因为符合模因的标准。
第二个是流行语流行种类。流行语在不同人群,不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也不同,学者多数研究了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语情况,例如《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心理解读与思考》(陈丽,2015),解读校园流行语,了解校园文化,把握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动态。《当下大学校园流行语特征浅析》(王冬佳,2010),主要讨论校园流行语的主要特征以及反映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另一种是网络流行语,网络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简单,例如《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寇嘉慧,2012),列举了多个网络流行语进行社会心理分析,并表达人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对待。
第三个是具体流行语的分析。例如《流行语“貌似”的语料研究》(聂汉琳,2010),《网络流行语“泪”的动词用法及其相关构式》(沈娜,2010),都是从具体的流行语分析研究,由此得出该词新的释义和感情色彩。
第四个是流行语的影响。例如《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研究》(孔国庆,董宜彦,2010),分析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新时期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心态探析》(彭学修,2014),分析流行语带来的各种社会心理影响。
本文将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分析流行语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与社会心态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流行语的正确态度,并且着重举例分析讨论流行语反映的社会心态。
第一章 流行语概说
1.1流行语的含义
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是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社会文化和心态的符号。流行语具有时代特征,随着时间的变革而变革,它是一种动态现象。
1.2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一种新的表达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的形式,但具体由哪些原因产生呢?
1.2.1时代变迁
任何时候都有流行语,从它的发生和发展来看,在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期最为蓬勃。正因为流行语具有时代变迁的特点,我们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的巨大改变,并随之产生的文化上的极大变革与发展,思想上的空前活跃,许多的流行语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并且流行开来的,比如“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都是由于当时社会变迁与思想革命的发生而产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政府大力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万元户”等词在老百姓之间兴起。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逐渐崭露头角,新流行词语层出不穷,比如“大哥大”、“人气”、“帅呆了”、“指数”等走进人们的生活。新世纪的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虫”、“粉丝”、“躺着也中枪”极具网络特色的词语流行开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生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思想、意识、文化的全面更新,流行语也从一元到多元,从严肃拘谨向轻松诙谐转变。”所以每当一个社会变迁的时候,流行语发展的速度和数量都比其他时候要迅猛的多,并且其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也是比较深刻的。
1.2.2传媒业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流行产生并且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媒体的传播,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如此,改革开放后的我国传媒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加速了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有利影响。
1.2.3意识形态的宽松
当然,随着社会思想的一天一天进步,我们的意识形态也渐渐的宽松了起来,人们的意识思想不再那么拘谨狭小,社会的语言坏境政策的日渐开阔也为流行语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
1.3流行语的特点
1.3.1流行性
流行语也有它独特的地方。为何称之为流行语?流行性就是其本质属性,那么它的流行性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a、时间性
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的现象,它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转变出现或者销声匿迹,比如2002年的“非典”,这一词在当时出现的频率极高,但是随着这两年的疫情控制以及我们的医疗技术加强,“非典”这个词似乎在人们的口中耳旁渐渐消失,再比如“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是因为特定的时期的一场会议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流传于社会生活中。
b、阶段性
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老的流行语总要被新的流行语代替,就比如先出现的“毒豆芽”到后来的“毒生姜”再到后来的“牛肉膏”事件等等,接踵而至的食品问题事件被端出来,一个一个新的流行语代替了老的流行语。
C、高频性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流行语概说 3
1.1流行语的含义 3
1.2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3
1.3流行语的特点 4
第二章 流行语与社会心态的关系 5
2.1积极的社会心态 7
2.2消极的社会心态 11
第三章 对待流行语的正确态度 12
3.1产生积极影响的流行语 15
3.2产生消极影响的流行语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意识形态的宽松,再加上传媒业的发展,使得流行语的发展呈现千姿百态的趋势,并且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对流行语的研究,语言学界也慢慢开始关注了起来。
国内较早研究流行语的是蔡富有的《北京青少年口语中常用的表示赞美的单音词》(1982),但是他并没有深入研究流行语,没有讨论流行语这个概念,只是对流行语这个现象有所涉及。真正有所涉及流行语的是1990年由胡明杨和张莹撰写的《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一文,该文讨论了流行语的特点及定义。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关于流行语的文章和辞书出现。比如:郑荣馨《略论社会流行语》(1994)、孙曼均《城市流行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1996)、吕勇兵《流行语的特点摭议》(2001)、夏中华,曹起《汉语流行语产生的途径的思考与分析》(2004)等。
学术界对流行语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是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主要是从语言自身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媒体传播因素入手。还有一种就是从具体理论为突破点对流行语的流行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作深入探究,例如《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王晓斌,2007),该论文从模因论、传播学角度以2001、2002、2003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对流行语的流行作了细致的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崔颖,2010),借助模因论来分析网络流行语,发现网络流行语得以传播是因为符合模因的标准。
第二个是流行语流行种类。流行语在不同人群,不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也不同,学者多数研究了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语情况,例如《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心理解读与思考》(陈丽,2015),解读校园流行语,了解校园文化,把握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动态。《当下大学校园流行语特征浅析》(王冬佳,2010),主要讨论校园流行语的主要特征以及反映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另一种是网络流行语,网络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简单,例如《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寇嘉慧,2012),列举了多个网络流行语进行社会心理分析,并表达人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对待。
第三个是具体流行语的分析。例如《流行语“貌似”的语料研究》(聂汉琳,2010),《网络流行语“泪”的动词用法及其相关构式》(沈娜,2010),都是从具体的流行语分析研究,由此得出该词新的释义和感情色彩。
第四个是流行语的影响。例如《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研究》(孔国庆,董宜彦,2010),分析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新时期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心态探析》(彭学修,2014),分析流行语带来的各种社会心理影响。
本文将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分析流行语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与社会心态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流行语的正确态度,并且着重举例分析讨论流行语反映的社会心态。
第一章 流行语概说
1.1流行语的含义
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是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社会文化和心态的符号。流行语具有时代特征,随着时间的变革而变革,它是一种动态现象。
1.2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一种新的表达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的形式,但具体由哪些原因产生呢?
1.2.1时代变迁
任何时候都有流行语,从它的发生和发展来看,在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期最为蓬勃。正因为流行语具有时代变迁的特点,我们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的巨大改变,并随之产生的文化上的极大变革与发展,思想上的空前活跃,许多的流行语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并且流行开来的,比如“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都是由于当时社会变迁与思想革命的发生而产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政府大力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万元户”等词在老百姓之间兴起。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逐渐崭露头角,新流行词语层出不穷,比如“大哥大”、“人气”、“帅呆了”、“指数”等走进人们的生活。新世纪的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虫”、“粉丝”、“躺着也中枪”极具网络特色的词语流行开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生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思想、意识、文化的全面更新,流行语也从一元到多元,从严肃拘谨向轻松诙谐转变。”所以每当一个社会变迁的时候,流行语发展的速度和数量都比其他时候要迅猛的多,并且其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也是比较深刻的。
1.2.2传媒业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流行产生并且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媒体的传播,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如此,改革开放后的我国传媒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加速了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有利影响。
1.2.3意识形态的宽松
当然,随着社会思想的一天一天进步,我们的意识形态也渐渐的宽松了起来,人们的意识思想不再那么拘谨狭小,社会的语言坏境政策的日渐开阔也为流行语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
1.3流行语的特点
1.3.1流行性
流行语也有它独特的地方。为何称之为流行语?流行性就是其本质属性,那么它的流行性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a、时间性
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的现象,它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转变出现或者销声匿迹,比如2002年的“非典”,这一词在当时出现的频率极高,但是随着这两年的疫情控制以及我们的医疗技术加强,“非典”这个词似乎在人们的口中耳旁渐渐消失,再比如“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是因为特定的时期的一场会议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流传于社会生活中。
b、阶段性
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老的流行语总要被新的流行语代替,就比如先出现的“毒豆芽”到后来的“毒生姜”再到后来的“牛肉膏”事件等等,接踵而至的食品问题事件被端出来,一个一个新的流行语代替了老的流行语。
C、高频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