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绝句组诗
摘 要杜甫有“诗圣”之称,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本文结合当今学界已有的若干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对杜甫的绝句组诗作了整体性的研究。绝句组诗是杜甫生涯后期来到四川避祸时开始的一大类艺术创作,展现了他在诗歌艺术领域的探索。本文分析了杜甫绝句组诗的各种发展源流,并且将其文学主题概括为咏怀、议论、交往这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其创作过程中的章法结构的艺术特色与方法的相关成就,并分析了其组诗创作的开创性和典范性。
目 录
引 言 1
1 杜甫绝句组诗概况 2
1.1杜甫绝句组诗发展源流 2
1.2杜甫绝句组诗创作分析 3
2 杜甫绝句组诗分类 4
2.1咏怀组诗 4
2.2议论组诗 4
2.3交往组诗 5
3 杜甫绝句组诗的章法结构 6
3.1首尾、层次、过渡照应 6
3.2起承转合的布局原则 6
4 杜甫绝句组诗的典范意义 8
4.1组诗论诗形式的开创性 8
4.2古典组诗创作的典范性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杜甫是历代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杰出者之一,长久以来他的作品一直是被文学研究者反复挖掘的一片矿藏[1]P56。在他留下的绝句组诗方面,例《解闷十二首》、《江畔独步寻花》、《夔州歌》等等,已经有许多学者做出了专门研究,对杜甫在其中表现出的文学观点、对南朝诗人的评价、对创作心得的自述等等都做了剖析。不过,目前还比较缺少从整体方面对杜甫绝句组诗创作艺术价值的相应研究。本文着眼于杜甫创作绝句组诗的全局视角,从其发展源流、创作特征、诗歌内容、章法结构、典范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给杜甫诗歌创作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杜甫绝句组诗概况
杜甫的绝句组诗创作主要是在公元759——768年间,诗人客居川渝一带时开始的,绝句组诗正是杜甫在这一时期所专擅的一种创作形式。根据萧涤非编辑《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统计,期间杜甫一共创作了21组、108首的绝句组诗,其中以七言为多[2]P23。杜甫绝句组诗的构成,往往是对一系列具有相似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征的景物、意象或事理描述构成的。他的绝句组诗创作都在审美意象的选用上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诗人能够依据意象将独立的绝句进行连结,从而形成可追溯其发展源流和创作风格的组诗,在其中建构一整套诗歌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1.1杜甫绝句组诗发展源流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全境陷入剧烈的动荡中,杜甫与妻儿离开了因“安史之乱”而变得民不聊生的中原地区,来到当时已经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一带定居。将近九年的时间里,杜甫由于各种原因,拖着病体在成都、梓州、遂宁、阆中等地之间颠沛流离,不过总体上都在川渝地区活动。杜甫的生活尽管仍然贫困,但至少相对变得较为安稳,这一时期,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表现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杜甫是一位对民间文化非常敏感与热心的诗人,在客居川渝期间,他写下过“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的诗句。这可以明确地显现出杜甫对于盛行于西南地区的竹枝词有着非常充分的了解和喜爱。竹枝民歌与绝句组诗在形式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杜甫是一位善于从民间文化中汲取灵感的诗人,理所当然的,竹枝词成了杜甫在旅居西南地区时期的一大灵感源头。清代黄生在其著作《杜诗说》中评论到:“杜公绝句不入正声,似于此体不甚留意,特闻蜀中竹枝之音,聊尔戏效之耳。”[3]P37也从音韵学方面找出了杜甫绝句与竹枝词相似的特点。明代李东阳也说过:“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4]P114竹枝词之所以在历史上成为一种著名的民间诗歌题材,其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可以说是七言四句诗歌体裁的滥觞。
除了竹枝词的影响,杜甫的绝句组诗还有别的相关因素,那就是因为绝句这种诗歌体裁的篇幅相对比较精炼。绝句从头到尾一共就四句话,如果想要在诗歌中描写、表达更多的景致与情怀,一首诗歌的篇幅自然是不够的,于是组诗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连缀成完整篇章的组诗可以有效地补充单首绝句所不足以表述的内容,让诗人将更多的所思所感给连贯地抒发出来。杜甫历经诸多艰险,才旅居到西南地区,直到生活相对安定一些以后,才开始恢复诗歌创作。一路的所见所感使得杜甫有许多可以抒写的内容,因此组诗成为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首选。
1.2杜甫绝句组诗创作分析
杜甫的绝句组诗大致有两类,一类属于数首诗歌都对一个固定的意象进行艺术创作,而另一类则属于对一系列具有共同之处的意象进行创作。例如《官池春雁二首》中,杜甫选择了迁徙的鸿雁作为他笔触描写的对象。由于杜甫生活颠沛流离,在蜀地多次有温饱之忧,靠着高适等人的及时接济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此滋味自然让人感觉很是落寞,杜甫以“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作为第一首诗的开头,描写了自己的困顿;之后在第二首诗中便继续以大雁的身份,发出“青春欲尽急还乡”的感慨,然而此时天下未定,战火纷飞,诗人处于有家不能回的困窘境地,透过杜甫其人的感叹,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他的羁旅之愁。
此外,在叙事的手法上,杜甫也常常展现出一气呵成的能力,将时间的前后进行串联,井然有序。例如《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就是杜甫叙事性绝句组诗的典型作品,具体来说,第一首诗歌描写了朝廷对吐蕃作战告捷的情形,第二首则叙述了当时唐王朝与吐蕃政权失和的原因,第三首则叙述了当时地缘政治的变化,描述了吐蕃与唐王朝和亲之后和平相处的过往,而四、五首则是对当前国家状态的描述与展望。杜甫在一系列连贯的叙事中同时阐述了他的政治观,朝廷启用名将哥舒翰长期对吐蕃用兵,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但是也破坏了当年和亲政策好不容易换来的国家和平局面[5]P56。从长远大局来看,杜甫认为,礼尚往来才是更加可取的选择。从整体来看,战争史的叙述与战争观的介绍融合十分紧密,构成了文章的主旨脉络。仇兆鳌评论这组组诗时说:“诗以绝句记事,原委详明。”
目 录
引 言 1
1 杜甫绝句组诗概况 2
1.1杜甫绝句组诗发展源流 2
1.2杜甫绝句组诗创作分析 3
2 杜甫绝句组诗分类 4
2.1咏怀组诗 4
2.2议论组诗 4
2.3交往组诗 5
3 杜甫绝句组诗的章法结构 6
3.1首尾、层次、过渡照应 6
3.2起承转合的布局原则 6
4 杜甫绝句组诗的典范意义 8
4.1组诗论诗形式的开创性 8
4.2古典组诗创作的典范性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杜甫是历代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杰出者之一,长久以来他的作品一直是被文学研究者反复挖掘的一片矿藏[1]P56。在他留下的绝句组诗方面,例《解闷十二首》、《江畔独步寻花》、《夔州歌》等等,已经有许多学者做出了专门研究,对杜甫在其中表现出的文学观点、对南朝诗人的评价、对创作心得的自述等等都做了剖析。不过,目前还比较缺少从整体方面对杜甫绝句组诗创作艺术价值的相应研究。本文着眼于杜甫创作绝句组诗的全局视角,从其发展源流、创作特征、诗歌内容、章法结构、典范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给杜甫诗歌创作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杜甫绝句组诗概况
杜甫的绝句组诗创作主要是在公元759——768年间,诗人客居川渝一带时开始的,绝句组诗正是杜甫在这一时期所专擅的一种创作形式。根据萧涤非编辑《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统计,期间杜甫一共创作了21组、108首的绝句组诗,其中以七言为多[2]P23。杜甫绝句组诗的构成,往往是对一系列具有相似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征的景物、意象或事理描述构成的。他的绝句组诗创作都在审美意象的选用上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诗人能够依据意象将独立的绝句进行连结,从而形成可追溯其发展源流和创作风格的组诗,在其中建构一整套诗歌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1.1杜甫绝句组诗发展源流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全境陷入剧烈的动荡中,杜甫与妻儿离开了因“安史之乱”而变得民不聊生的中原地区,来到当时已经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一带定居。将近九年的时间里,杜甫由于各种原因,拖着病体在成都、梓州、遂宁、阆中等地之间颠沛流离,不过总体上都在川渝地区活动。杜甫的生活尽管仍然贫困,但至少相对变得较为安稳,这一时期,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表现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杜甫是一位对民间文化非常敏感与热心的诗人,在客居川渝期间,他写下过“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的诗句。这可以明确地显现出杜甫对于盛行于西南地区的竹枝词有着非常充分的了解和喜爱。竹枝民歌与绝句组诗在形式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杜甫是一位善于从民间文化中汲取灵感的诗人,理所当然的,竹枝词成了杜甫在旅居西南地区时期的一大灵感源头。清代黄生在其著作《杜诗说》中评论到:“杜公绝句不入正声,似于此体不甚留意,特闻蜀中竹枝之音,聊尔戏效之耳。”[3]P37也从音韵学方面找出了杜甫绝句与竹枝词相似的特点。明代李东阳也说过:“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4]P114竹枝词之所以在历史上成为一种著名的民间诗歌题材,其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可以说是七言四句诗歌体裁的滥觞。
除了竹枝词的影响,杜甫的绝句组诗还有别的相关因素,那就是因为绝句这种诗歌体裁的篇幅相对比较精炼。绝句从头到尾一共就四句话,如果想要在诗歌中描写、表达更多的景致与情怀,一首诗歌的篇幅自然是不够的,于是组诗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连缀成完整篇章的组诗可以有效地补充单首绝句所不足以表述的内容,让诗人将更多的所思所感给连贯地抒发出来。杜甫历经诸多艰险,才旅居到西南地区,直到生活相对安定一些以后,才开始恢复诗歌创作。一路的所见所感使得杜甫有许多可以抒写的内容,因此组诗成为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首选。
1.2杜甫绝句组诗创作分析
杜甫的绝句组诗大致有两类,一类属于数首诗歌都对一个固定的意象进行艺术创作,而另一类则属于对一系列具有共同之处的意象进行创作。例如《官池春雁二首》中,杜甫选择了迁徙的鸿雁作为他笔触描写的对象。由于杜甫生活颠沛流离,在蜀地多次有温饱之忧,靠着高适等人的及时接济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此滋味自然让人感觉很是落寞,杜甫以“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作为第一首诗的开头,描写了自己的困顿;之后在第二首诗中便继续以大雁的身份,发出“青春欲尽急还乡”的感慨,然而此时天下未定,战火纷飞,诗人处于有家不能回的困窘境地,透过杜甫其人的感叹,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他的羁旅之愁。
此外,在叙事的手法上,杜甫也常常展现出一气呵成的能力,将时间的前后进行串联,井然有序。例如《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就是杜甫叙事性绝句组诗的典型作品,具体来说,第一首诗歌描写了朝廷对吐蕃作战告捷的情形,第二首则叙述了当时唐王朝与吐蕃政权失和的原因,第三首则叙述了当时地缘政治的变化,描述了吐蕃与唐王朝和亲之后和平相处的过往,而四、五首则是对当前国家状态的描述与展望。杜甫在一系列连贯的叙事中同时阐述了他的政治观,朝廷启用名将哥舒翰长期对吐蕃用兵,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但是也破坏了当年和亲政策好不容易换来的国家和平局面[5]P56。从长远大局来看,杜甫认为,礼尚往来才是更加可取的选择。从整体来看,战争史的叙述与战争观的介绍融合十分紧密,构成了文章的主旨脉络。仇兆鳌评论这组组诗时说:“诗以绝句记事,原委详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