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嬗变(附件)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女性没有多少独立的生存空间,精神和物质方面都依附于男性,自我意识薄弱。舒婷将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创作之中,在主题表达上,她的诗歌经历了从个人情感到祖国之爱,再到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探索的演变;在表现技巧上,她舍弃了花草等带有男权文化的隐喻,创造出更具个人特色的女性意象,这一切生动地体现出诗人女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和女性意识从个人到社会的嬗变。 目 录
引言 1
1 舒婷诗歌女性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 2
1.1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 2
1.2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 3
2 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嬗变的表现 5
2.1 诗歌主题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5
2.1.1 爱情诗 5
2.1.2 爱国诗 7
2.1.3 女性主题诗 8
2.2 诗歌意象运用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9
2.2.1 “大海” 9
2.2.2 “母亲” 10
2.2.3 “灯光” 10
3 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嬗变的原因 11
3.1 客观因素 11
3.2 主观因素 11
4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国内政治混乱,传统文化受到抨击,浮夸风盛极一时,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等运动中,用文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不解和怀疑,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舒婷在此文化潮流中脱颖而出。她将自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人生经验融入到诗歌中,在关注社会发展、民族生存环境、国家命运的同时又体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她创造出一系列女性意象,体现出其女性意识的嬗变。本文试从其诗歌主题和意象方面来论述她女性意识的嬗变,并分析其女性意识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1 舒婷诗歌女性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女性社会地位一直较低。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女性从肉体到思想都受到束缚。五四新文化时期,在社会解放大潮的推动下,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并无根本性的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又体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她创造出一系列女性意象,体现出其女性意识的嬗变。本文试从其诗歌主题和意象方面来论述她女性意识的嬗变,并分析其女性意识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1 舒婷诗歌女性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女性社会地位一直较低。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女性从肉体到思想都受到束缚。五四新文化时期,在社会解放大潮的推动下,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并无根本性的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有了质的变化,而女性的性别意识也在社会变化中得以觉醒发展,并在文学作品中有了进一步的表现。
1.1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社会形态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再至封建社会,女性地位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日渐没落。
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性具有较高地位。女性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优势,当时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和防御,收获不稳定,女性负责采集野果,劳作相对稳定,女性对物质需求有决定性作用。女性在文化领域地位也相对较高,由于女性孕育生命,具有重要作用,使其被赋予“神”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间冲突加剧,男性的地位逐渐突出,女性的地位开始动摇,行为也受到各种规则约束,社会形态也逐渐转变。
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春秋时期,女性从称谓到祭祀时的排序再到家庭中的地位,都能看出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呈现物化趋势。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使道德礼法对女性规范更加严格,东汉班昭《女诫》要求女性要以“敬慎”“曲从”[1]P85的态度对待公婆和丈夫。隋唐时,宽松的社会环境,较高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出现,让女性地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女性对男性的附属关系。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让女性的思想和行为套上了沉重的枷锁。《郑氏规范》中说:“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蚀,无烛则止。”[1]P86司马光《居家杂仪》中也说“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其面。”[1]P86这些成为社会对女性的广泛要求,对女性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压迫,女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悲惨境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出现的历史基础。
清末西方文化涌入,使“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人们对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反思,女性也活跃起来。她们创办《女学报》《中国女报》等,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争取自身利益。同时女性参与爱国运动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对俄女同志会”“招制美货反美爱国运动”等,可见女子参与政治已属常事。在婚姻,经济等方面,女性的地位都有了一定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在法律上保障了男女平等的权利,1954年9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6条中规定“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P4,表明女性地位在法律意义上的提高。女性在经济上开始独立,社会为女性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大量工厂招收女工给予与男子同等的薪酬。在女性的教育方面,女子同男子均可入校学习出现了大批女院士、学者。此时中国女性的整体状况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女性的性别意识逐步加强并且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得到表现。
1.2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在当时中国的文学舞台上,女性为了彻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寻求自由解放的道路,创造了一系列女性文学作品。她们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探索精神。她们的女性意识首先表现在,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感悟[3]P86;其次,“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3]P86;最终,“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表达女性生命体验”[3]P等方面。
在女性意识影响下的“女性文学是以女性为经验、思维、审美和言说主体,她们把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融入到文学作品中。”[3]P86“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第一面旗帜是陈衡哲《老夫妻》的发表。”[1]P87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支撑,而当时女性文学的发展受陈旧的政治和经济的约束,女性权利亦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女性文学也由此发展滞缓。因此,我国第一代女性文学创作随着“五四”的退潮而沉寂。
20世纪30、40年代,这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外来的侵害,知识分子的创作多以民族、国家命运为主,女性文学的创作也由关注女性个体转向了女性群体命运。如《在医院中》、《夜》,此时的女作家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她们沿着争取妇女解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再如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描写的是残缺的家庭下女性婚姻、恋爱生活的困苦;苏青的《结婚十年》则渲染的是现代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无奈和辛酸。这时的女性作家都开始从女性视角来观察女性及女性所生活的环境,关注女性性别个体的心理变化,女性意识也得以真正回归。
在20世纪50、60年代,社会的变化发展促使女性的思维意识也有所变化,在强调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大部分女作家的创作失去了性别特色,她们的作品成为政治的图解,女性解放也被化为阶级斗争与阶级革命。正如宗璞《红豆》中的江玫,面对爱情和革命,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