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棘心中杜醒秋的矛盾性格探析
苏雪林棘心中杜醒秋的矛盾性格探析[20201006192402]
目录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一、 小说《棘心》概述 1
二、杜醒秋矛盾性格的表现 2
(一)对家文化的痛恨与对母亲的依恋 2
(二) 求学之路的进与退 3
(三)自由恋爱与旧式婚约 4
(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矛盾冲突的连接点 5
三、 杜醒秋矛盾性格塑造的创新之处 6
(一) 与《红楼梦》中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形象相对照—更具反抗性 6
(二) 与《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相对照—反叛不够彻底 7
(三) 与《家》中的男性人物思想觉醒相对照—女性独特的矛盾性格 8
(四) 杜醒秋的矛盾性格本质探析 9
四、小说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好处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前言
(一)研究背景
《棘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典型,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棘心》来探究那一时期女性人物细腻的矛盾心理的成因和表现,重塑五四时期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使那一时期的女性人物更为细腻、丰满和形象。归纳出小说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优长,为研究者提供人物性格塑造的新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苏雪林自传体小说《棘心》蜚声文坛,女主人公杜醒秋的一生在那个时代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苦闷、彷徨且独具个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五四女青年醒秋的性格具有浓厚的矛盾色彩。她颠覆了五四思潮以前封建女性甘愿在男权的掌控下卑躬屈膝的女性形象,她是出走的“娜拉”最终却选择回去,她的矛盾性格的塑造形成了独特艺术魅力。二十一世纪以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棘心》中的婚姻,母爱,女性意识及创作背景,如程彩蓉的《艰难地突围》,但没有系统地论述杜醒秋的矛盾性格的原因与表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篇论文以梳理杜醒秋矛盾性格的原因与表现为基点,通过对比《红楼梦》中薛宝钗等女性形象和《玩偶之家》娜拉,来探析女主人公的矛盾性格。矛盾性格的呈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更为丰满、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棘心》中矛盾性格的分析,对比其突破创新之处,从而得出小说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优点。
一、小说《棘心》概述
在五四运动之后,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旧的已经破产,新的还没有确立,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有的绝望地逃避有的顽强对抗。处于社会地位劣态的女性青年们在保守与激进,传统伦理道德与自由平等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与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辗转。苏雪林身处其中,更是引人注目的一个。“苏雪林是新文学运动前十年的女作家的代表作者,和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是有着很久的关系的”,她的自传体小说《棘心》,细腻地描述了辗转在现代与传统的知识女性,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闷。
自传体小说《棘心》共十五章,是苏雪林为纪念而写,书中大篇幅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杜醒秋出国前和在法留学期间的生活经历,再现了20世纪初的动荡时局,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后女性知识分子在新旧时代交替、新旧文化碰撞时烦闷矛盾的心路历程。她是敢于和旧事物抗争的代表,是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代表,但同时她摆脱旧事物不够彻底,接受新事物也不够彻底,如她自己所言,是“半吊子新学家”。如此,她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的女主人公醒秋,是一个背负传统的五四新人也就无可厚非了。方英曾说“在苏绿漪笔下所展开的姿态,是刚从封建社会里解放下来,才获得资产阶级的意识,封建势力仍然相当的占有她的伤感的女性主义姿态。”
二、杜醒秋矛盾性格的表现
自传体小说《棘心》中对主人公醒秋这样描述:“她的性格是复杂的,复杂到著名心理学家也无法分析。有时她对外界刺激反应非常迟钝,真像只木瓜,有时则反应非常强烈,像一团烧掉自己也要毁掉世界的大火。”?
(一)对家文化的痛恨与对母亲的依恋
《棘心》取名于《诗经凯风》中的“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是写给母亲的颂歌。
首先,小说中醒秋认为她的母亲是美德的集大成者,她善良谦逊又热忱。嫁到杜家,“她立志要做一个贤孝的媳妇,她要将身心奉献与阿姑,奉献于丈夫”。在旧中国万恶的大家庭里,母亲的一生都受到婆婆无节制的压制之苦。 醒秋可以理解母亲对祖母的忍耐与顺从,“苏雪林诚然反对片面、守旧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但视母亲的这种忍耐和顺从为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牺牲,一种完美的,纯粹的人格,一种真正的德行”。但她从此恨透了对女性顺从本质无限透支的“家文化”。 其次,母亲虽是旧氏妇女,但并不信奉传统的“女人无才便是德”,对女儿醒秋求学给予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极大支持,并且几度央求女儿教她识字读书,有强烈的求知欲,又表现了母亲睿智的一面。以此来看,虽同为旧中国滋养的封建女性,但母亲并不像祖母那样,在醒秋看来母亲更像是基督教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与修女们同样有着克己与牺牲的“圣母”。
因为母亲和许多温情的回忆,家始终是醒秋依恋的港湾。但是,在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家更像是一个禁锢她灵魂的牢笼,虽然家中有母亲的舐犊情深的人间至爱,给了她慰藉心灵温暖,但同时家族伦理和旧式婚约对新一代女性知识分子的束缚,成为她畅游新文化,探索新世界的巨大障碍。醒秋恨这个牢笼般的家,她求学,她反抗。与同时代的众多女性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她无数次想逃离这个禁锢她的家,逃离“家文化”的毒害。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运动,必然是要走出以“家文化”为根基的旧中国传统文化。醒秋作为妇权新知的倡导者,必然是要背叛这种封建大家庭制度对女性纯良本质的压榨。在留法期间,醒秋与他的家庭和母亲始终通过书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始终是她物质和精神的依凭,她也从未有意向要完全摆脱家庭,却保留着最内心深处为家的起伏波澜。当然,杜醒秋对家的依恋主要是对母亲的依恋。如后文提到的,她最终还是放不下母亲的至爱亲情,服膺于家文化,更是一步步朝带有母亲意味的基督教走去,这是她屈服于旧道德的悲剧性根本。
(二)求学之路的进与退
考取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虽伤感于与亲人的七年之久的离别,但作为一个富有新知识的“五四”人,对知识的渴求和留洋的向往大大地淹没了这种小小的悲痛,宽解了自己半天,也就对自己于最爱的母亲先斩后奏的行为不觉得怎么样了。因为对五四新文化的憧憬,她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做了巨大的斗争后,毅然决然走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理框架。
“杜醒秋在文化视野上摆脱了家的羁绊,勇于去追求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新知,但在亲情和社会关系上她一直渴求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留法期间他和家庭及母亲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这也是导致她情绪波动、信仰转变、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 留法时期的杜醒秋精神一直处于焦灼状态。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下,对故国,对家乡,对母亲,对未婚夫叔健,以及对后来皈依的基督教,她都辗转于抗拒与怀念。她思想的根基属于东方,在传统的道德观念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深深地依恋着国和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和异域他邦的文明又不断洗涤着她,令她无所适从。“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旧的早已宣告破产,新的还待建立。我们摸索,索巡,颠踬,奔突,心里呼喊着光明,脚底愈陷入幽谷。现实与理想时起冲突,精神与肉体不能调和。天天烦闷,忧苦,几乎要到疯狂自杀的地步。”
目录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一、 小说《棘心》概述 1
二、杜醒秋矛盾性格的表现 2
(一)对家文化的痛恨与对母亲的依恋 2
(二) 求学之路的进与退 3
(三)自由恋爱与旧式婚约 4
(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矛盾冲突的连接点 5
三、 杜醒秋矛盾性格塑造的创新之处 6
(一) 与《红楼梦》中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形象相对照—更具反抗性 6
(二) 与《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相对照—反叛不够彻底 7
(三) 与《家》中的男性人物思想觉醒相对照—女性独特的矛盾性格 8
(四) 杜醒秋的矛盾性格本质探析 9
四、小说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好处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前言
(一)研究背景
《棘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典型,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棘心》来探究那一时期女性人物细腻的矛盾心理的成因和表现,重塑五四时期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使那一时期的女性人物更为细腻、丰满和形象。归纳出小说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优长,为研究者提供人物性格塑造的新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苏雪林自传体小说《棘心》蜚声文坛,女主人公杜醒秋的一生在那个时代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苦闷、彷徨且独具个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五四女青年醒秋的性格具有浓厚的矛盾色彩。她颠覆了五四思潮以前封建女性甘愿在男权的掌控下卑躬屈膝的女性形象,她是出走的“娜拉”最终却选择回去,她的矛盾性格的塑造形成了独特艺术魅力。二十一世纪以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棘心》中的婚姻,母爱,女性意识及创作背景,如程彩蓉的《艰难地突围》,但没有系统地论述杜醒秋的矛盾性格的原因与表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篇论文以梳理杜醒秋矛盾性格的原因与表现为基点,通过对比《红楼梦》中薛宝钗等女性形象和《玩偶之家》娜拉,来探析女主人公的矛盾性格。矛盾性格的呈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更为丰满、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棘心》中矛盾性格的分析,对比其突破创新之处,从而得出小说人物矛盾性格塑造的优点。
一、小说《棘心》概述
在五四运动之后,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旧的已经破产,新的还没有确立,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有的绝望地逃避有的顽强对抗。处于社会地位劣态的女性青年们在保守与激进,传统伦理道德与自由平等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与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辗转。苏雪林身处其中,更是引人注目的一个。“苏雪林是新文学运动前十年的女作家的代表作者,和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是有着很久的关系的”,她的自传体小说《棘心》,细腻地描述了辗转在现代与传统的知识女性,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闷。
自传体小说《棘心》共十五章,是苏雪林为纪念而写,书中大篇幅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杜醒秋出国前和在法留学期间的生活经历,再现了20世纪初的动荡时局,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后女性知识分子在新旧时代交替、新旧文化碰撞时烦闷矛盾的心路历程。她是敢于和旧事物抗争的代表,是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代表,但同时她摆脱旧事物不够彻底,接受新事物也不够彻底,如她自己所言,是“半吊子新学家”。如此,她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的女主人公醒秋,是一个背负传统的五四新人也就无可厚非了。方英曾说“在苏绿漪笔下所展开的姿态,是刚从封建社会里解放下来,才获得资产阶级的意识,封建势力仍然相当的占有她的伤感的女性主义姿态。”
二、杜醒秋矛盾性格的表现
自传体小说《棘心》中对主人公醒秋这样描述:“她的性格是复杂的,复杂到著名心理学家也无法分析。有时她对外界刺激反应非常迟钝,真像只木瓜,有时则反应非常强烈,像一团烧掉自己也要毁掉世界的大火。”?
(一)对家文化的痛恨与对母亲的依恋
《棘心》取名于《诗经凯风》中的“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是写给母亲的颂歌。
首先,小说中醒秋认为她的母亲是美德的集大成者,她善良谦逊又热忱。嫁到杜家,“她立志要做一个贤孝的媳妇,她要将身心奉献与阿姑,奉献于丈夫”。在旧中国万恶的大家庭里,母亲的一生都受到婆婆无节制的压制之苦。 醒秋可以理解母亲对祖母的忍耐与顺从,“苏雪林诚然反对片面、守旧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但视母亲的这种忍耐和顺从为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牺牲,一种完美的,纯粹的人格,一种真正的德行”。但她从此恨透了对女性顺从本质无限透支的“家文化”。 其次,母亲虽是旧氏妇女,但并不信奉传统的“女人无才便是德”,对女儿醒秋求学给予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极大支持,并且几度央求女儿教她识字读书,有强烈的求知欲,又表现了母亲睿智的一面。以此来看,虽同为旧中国滋养的封建女性,但母亲并不像祖母那样,在醒秋看来母亲更像是基督教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与修女们同样有着克己与牺牲的“圣母”。
因为母亲和许多温情的回忆,家始终是醒秋依恋的港湾。但是,在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家更像是一个禁锢她灵魂的牢笼,虽然家中有母亲的舐犊情深的人间至爱,给了她慰藉心灵温暖,但同时家族伦理和旧式婚约对新一代女性知识分子的束缚,成为她畅游新文化,探索新世界的巨大障碍。醒秋恨这个牢笼般的家,她求学,她反抗。与同时代的众多女性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她无数次想逃离这个禁锢她的家,逃离“家文化”的毒害。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运动,必然是要走出以“家文化”为根基的旧中国传统文化。醒秋作为妇权新知的倡导者,必然是要背叛这种封建大家庭制度对女性纯良本质的压榨。在留法期间,醒秋与他的家庭和母亲始终通过书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始终是她物质和精神的依凭,她也从未有意向要完全摆脱家庭,却保留着最内心深处为家的起伏波澜。当然,杜醒秋对家的依恋主要是对母亲的依恋。如后文提到的,她最终还是放不下母亲的至爱亲情,服膺于家文化,更是一步步朝带有母亲意味的基督教走去,这是她屈服于旧道德的悲剧性根本。
(二)求学之路的进与退
考取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虽伤感于与亲人的七年之久的离别,但作为一个富有新知识的“五四”人,对知识的渴求和留洋的向往大大地淹没了这种小小的悲痛,宽解了自己半天,也就对自己于最爱的母亲先斩后奏的行为不觉得怎么样了。因为对五四新文化的憧憬,她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做了巨大的斗争后,毅然决然走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理框架。
“杜醒秋在文化视野上摆脱了家的羁绊,勇于去追求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新知,但在亲情和社会关系上她一直渴求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留法期间他和家庭及母亲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这也是导致她情绪波动、信仰转变、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 留法时期的杜醒秋精神一直处于焦灼状态。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下,对故国,对家乡,对母亲,对未婚夫叔健,以及对后来皈依的基督教,她都辗转于抗拒与怀念。她思想的根基属于东方,在传统的道德观念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深深地依恋着国和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和异域他邦的文明又不断洗涤着她,令她无所适从。“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旧的早已宣告破产,新的还待建立。我们摸索,索巡,颠踬,奔突,心里呼喊着光明,脚底愈陷入幽谷。现实与理想时起冲突,精神与肉体不能调和。天天烦闷,忧苦,几乎要到疯狂自杀的地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