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v以及有+vp用法的泛化
年 月 日 摘 要论文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出现的特殊语法语用现象“有+V”以及“有+VP”为研究对象,从各个方面来探讨其出现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揭示语言发展的新变化。论文主要以“有+V”以及“有+VP”的使用情况为重点, 详尽考察了“有+V”以及“有+VP”的可能来源,对其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同时,我们调查分析了“有+V”以及“有+VP”在现代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语法语用功能及其语法化现象,来揭示语言的变化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目 录
一、引 言 1
二、“有”的用法特点 2
(一)“有”的形体结构分析 2
(二)“有”的语法性质 2
三、“有+V”以及“有+VP”的来源及早期使用情况 3
(一)“有+V”以及“有+VP”的可能来源 3
(二)“有+V”以及“有+VP”的早期使用情况 4
四、“有+V”以及“有+VP”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和使用情况 5
(一)在语言类工具书中的出现情况 5
(二)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情况 6
(三)在媒体网络上的使用 7
(四)在现代口语中的运用 7
五、关于“有+V”以及“有+VP”的语法化问题 10
(一)“有+V”以及“有+VP”表完成时 10
(二)“有+N”与“有+V”的不平衡现象 10
(三)“有+V”以及“有+VP”中的“有”相当于助动词 10
(四)“有+V”以及“有+VP”的形式是疑问句的省略 11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附 录 15
致 谢 19
一、引 言
在阅读朱德熙(1982)的《语法讲义》时,我们对其名动词部分中关于“有”的用法的论述产生了异议,先生认为:“准谓语动词既能带名词宾语,也能带动词宾语,可是能带的动词宾语是有限制的。例如‘有’不能说‘*有写、*有去、*有喜欢、*有同意’,能说‘有准备、有演出、有计划等’”。但我们发现,这里的“有+V”以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VP”这种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在现实中同样被人们频繁使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有+V”以及“有+VP”这种形式的表达,各种书籍、媒体网络的语言文字中也会出现。对于“我有买票”“我有吃过”和“我有来过这个地方”这样的句子,我们不会觉得在理解上有任何困难,反而觉得在口语中的出现很自然。
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得知,有很多语言学家在梳理语法模块时,都指出了“有”用法的独特之处,这些都属于符合正统的表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有+V”以及“有+VP”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都做出了一些研究,大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其中,陈叶红(2007)、管娟娟(2006)等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另外,郑敏惠(2009)、丁健纯(2008)等在一些方言中(以南方方言居多)也就“有+V”以及“有+VP”的特殊用法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本文主要是从语法语用的角度,从书籍、媒体网络以及口语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探索这种语言现象的本质并预测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趋势。
二、“有”的用法特点
(一)“有”的形体结构分析
“有”,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复杂又重要的汉字。虽然“有”形体结构简单,但历朝历代对其内涵及用法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云九切。”即“有”表示客观存在,如不会被人的意识左右的“古代的日食月食”这样的天文现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有”有很多种解释,第一个就是:“有,与‘无’相对,表示自然界的运行都有着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说法与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说法不谋而合,进一步说明了“有”在古代的主要意思是表示客观存在。
“有”有很多用法,在某种程度上说,“有”虽是动词,但是从构形法以及具体运用来看,它有很多特点,既不表示人的行为动作,也不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只是表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关系。概括说来,“有”字可以表示领属关系,也可以表示评价,或者是表示存在关系。就“有+V”以及“有+VP”的用法传播开来的趋势来说,“有”的这些特点为此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二)“有”的语法性质
“有”的词性主要取决于“V”和“VP”的性质,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实际具有副词的一些特点,而副词在句子中通常起到限制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语的作用,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等意义。
从“有”的形体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有”可以表示“领属”,表示某人拥有某物,或者任何事物的本身存在的性质;其次,“有”可以表示比较或者是度量,比如:“这篇文字大概有800字”;此外,“有”还可以表示存在,主语指时间或者处所,例如:“桌子上有一本书”。
三、“有+V”以及“有+VP”的来源及早期使用情况
(一)“有+V”以及“有+VP”的可能来源
1.南北方言的共同影响
陈叶红(2007)根据南方方言的形成历史,推断出了方言中的“有+VP”结构来源于古越语。从“有+VP”的起源情况,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有+V”以及“有+VP”是受到南北方言的共同影响的,历史悠久。在古代社会中,由于战乱、迁徙等社会原因,南北方人口会出现流动现象,从而带来语言之间的融合。人们的言语交际会使南北方言之间相互影响。
另外这一句式长期存留在港澳台地区,尤其在粤语中被广泛使用。历史上的语言融合以及现代社会中港澳和台湾地区的经济交流,使得这种言语形式逐渐影响到普通话,并被许多人使用,可以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各种媒体节目中,感受到“有+V”以及“有+VP”的使用正在日益普遍化。
2.英语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英语和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两种语言,并且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数的增加,势必会带来语言之间的融合现象,例如上海商铺出现的“洋泾浜”,就是两种语言相遇后一方让步而出现的一种不太规范的语言。从历史上的语言发展来看,不同语言的融合一定会带来其中一种语言发生一些细微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对比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我们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时态存在着巨大差别,英语中的时态都有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但是汉语是孤立语,缺乏时态的变化。李文龙(2013)提到:“英语的进行时为‘be + v-doing’, 而完成时则是‘have/has/had+ p. p’ ”。从英汉互译的例子来看,英文中完成时的这种特殊的结构也会影响到现代汉语中的完成时态,因为“have/has/had”在汉语中一般被翻译为“有”。所以根据大部分中国人的翻译习惯,就会出现“有+V”以及“有+VP”的言语现象。从英语化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中频繁出现这种语言现象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3.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认为之所以“有+V”以及“有+VP”句式在现代汉语中频率地被使用,其中“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在长时间就会显现出来。在现代汉语中,疑问句的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回答方式的发展有着不对称的现象,例如:a.没有人吗?肯定回答:有人;否定回答:没有人。b.没有去吗?肯定回答:去了;否定回答:没有去。其中“没有+名词”的否定式与“没有+动词”的对等,但“没有+名词”的肯定式与“没有+动词”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称的现象与人们的语言习惯相悖,所以随着汉语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
目 录
一、引 言 1
二、“有”的用法特点 2
(一)“有”的形体结构分析 2
(二)“有”的语法性质 2
三、“有+V”以及“有+VP”的来源及早期使用情况 3
(一)“有+V”以及“有+VP”的可能来源 3
(二)“有+V”以及“有+VP”的早期使用情况 4
四、“有+V”以及“有+VP”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和使用情况 5
(一)在语言类工具书中的出现情况 5
(二)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情况 6
(三)在媒体网络上的使用 7
(四)在现代口语中的运用 7
五、关于“有+V”以及“有+VP”的语法化问题 10
(一)“有+V”以及“有+VP”表完成时 10
(二)“有+N”与“有+V”的不平衡现象 10
(三)“有+V”以及“有+VP”中的“有”相当于助动词 10
(四)“有+V”以及“有+VP”的形式是疑问句的省略 11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附 录 15
致 谢 19
一、引 言
在阅读朱德熙(1982)的《语法讲义》时,我们对其名动词部分中关于“有”的用法的论述产生了异议,先生认为:“准谓语动词既能带名词宾语,也能带动词宾语,可是能带的动词宾语是有限制的。例如‘有’不能说‘*有写、*有去、*有喜欢、*有同意’,能说‘有准备、有演出、有计划等’”。但我们发现,这里的“有+V”以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VP”这种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在现实中同样被人们频繁使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有+V”以及“有+VP”这种形式的表达,各种书籍、媒体网络的语言文字中也会出现。对于“我有买票”“我有吃过”和“我有来过这个地方”这样的句子,我们不会觉得在理解上有任何困难,反而觉得在口语中的出现很自然。
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得知,有很多语言学家在梳理语法模块时,都指出了“有”用法的独特之处,这些都属于符合正统的表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有+V”以及“有+VP”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都做出了一些研究,大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其中,陈叶红(2007)、管娟娟(2006)等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另外,郑敏惠(2009)、丁健纯(2008)等在一些方言中(以南方方言居多)也就“有+V”以及“有+VP”的特殊用法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本文主要是从语法语用的角度,从书籍、媒体网络以及口语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探索这种语言现象的本质并预测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趋势。
二、“有”的用法特点
(一)“有”的形体结构分析
“有”,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复杂又重要的汉字。虽然“有”形体结构简单,但历朝历代对其内涵及用法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云九切。”即“有”表示客观存在,如不会被人的意识左右的“古代的日食月食”这样的天文现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有”有很多种解释,第一个就是:“有,与‘无’相对,表示自然界的运行都有着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说法与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说法不谋而合,进一步说明了“有”在古代的主要意思是表示客观存在。
“有”有很多用法,在某种程度上说,“有”虽是动词,但是从构形法以及具体运用来看,它有很多特点,既不表示人的行为动作,也不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只是表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关系。概括说来,“有”字可以表示领属关系,也可以表示评价,或者是表示存在关系。就“有+V”以及“有+VP”的用法传播开来的趋势来说,“有”的这些特点为此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二)“有”的语法性质
“有”的词性主要取决于“V”和“VP”的性质,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实际具有副词的一些特点,而副词在句子中通常起到限制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语的作用,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等意义。
从“有”的形体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有”可以表示“领属”,表示某人拥有某物,或者任何事物的本身存在的性质;其次,“有”可以表示比较或者是度量,比如:“这篇文字大概有800字”;此外,“有”还可以表示存在,主语指时间或者处所,例如:“桌子上有一本书”。
三、“有+V”以及“有+VP”的来源及早期使用情况
(一)“有+V”以及“有+VP”的可能来源
1.南北方言的共同影响
陈叶红(2007)根据南方方言的形成历史,推断出了方言中的“有+VP”结构来源于古越语。从“有+VP”的起源情况,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有+V”以及“有+VP”是受到南北方言的共同影响的,历史悠久。在古代社会中,由于战乱、迁徙等社会原因,南北方人口会出现流动现象,从而带来语言之间的融合。人们的言语交际会使南北方言之间相互影响。
另外这一句式长期存留在港澳台地区,尤其在粤语中被广泛使用。历史上的语言融合以及现代社会中港澳和台湾地区的经济交流,使得这种言语形式逐渐影响到普通话,并被许多人使用,可以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各种媒体节目中,感受到“有+V”以及“有+VP”的使用正在日益普遍化。
2.英语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英语和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两种语言,并且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数的增加,势必会带来语言之间的融合现象,例如上海商铺出现的“洋泾浜”,就是两种语言相遇后一方让步而出现的一种不太规范的语言。从历史上的语言发展来看,不同语言的融合一定会带来其中一种语言发生一些细微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对比英语和汉语的区别。
我们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时态存在着巨大差别,英语中的时态都有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但是汉语是孤立语,缺乏时态的变化。李文龙(2013)提到:“英语的进行时为‘be + v-doing’, 而完成时则是‘have/has/had+ p. p’ ”。从英汉互译的例子来看,英文中完成时的这种特殊的结构也会影响到现代汉语中的完成时态,因为“have/has/had”在汉语中一般被翻译为“有”。所以根据大部分中国人的翻译习惯,就会出现“有+V”以及“有+VP”的言语现象。从英语化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中频繁出现这种语言现象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3.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认为之所以“有+V”以及“有+VP”句式在现代汉语中频率地被使用,其中“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在长时间就会显现出来。在现代汉语中,疑问句的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回答方式的发展有着不对称的现象,例如:a.没有人吗?肯定回答:有人;否定回答:没有人。b.没有去吗?肯定回答:去了;否定回答:没有去。其中“没有+名词”的否定式与“没有+动词”的对等,但“没有+名词”的肯定式与“没有+动词”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称的现象与人们的语言习惯相悖,所以随着汉语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19.html